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布式创新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是技术创新理论的延伸和深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分布式创新的涵义,然后分析了分布式创新产生的背景,最后指出分布式创新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本地根植性和网络性的特征。
关键词 分布式创新 涵义 背景 特征
一 分布式创新的涵义
国外学者对分布式创新的研究始于1998年。Hippel(1998)从创新源的角度研究了分布式创新,指出引起创新源变化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潜在创新者对利润的期望,通过改变期望利润的分布可能改变创新源。Coombs&Metcalfe(2002)指出,产品中技术多样性水平不断增加、系统复杂性变大以及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愈加紧密等三大趋势下,企业为了快速寻找商机,自发地与其他企业合作创新并从中学习和交换知识,这种组织间的合作创新就是分布式创新。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教授Sullivan(2003)指出,分布式创新是遍及或贯穿组织供应链中、甚至特定联盟中的一个特殊内部网络上的创新。这个层面的创新可以表述为各种各样的合作创新、项目创新和单独创新。分布式创新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内部网络内的任何个体可以探求、调查组织问题,进而从他们团队或部门的目的出发考虑内部网络的创新。Cummings(2005)下的定义是:“通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员工成功执行创意、任务或程序的创新。其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组织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分布式创新活动。”杜伦大学商学院Bowden(2005)下的定义是:“一种全新的新产品/服务开发模式,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创新过程组成的创新。在这种分布式的组织模式中,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资源,通过共享不断创造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他们采用半结构访谈(semi-structure interview)作为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从2004年11月到2005年9月,采访了当地政府的高级职员、部门负责人等,通过开放编码提取被访者的主要观点的数据分析,将200个记录分为2大类、17个主题,最后得出“分布式创新能够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的结论。Kelly(2006)认为全球化意味着分布式创新。分布式创新建立在产业集群、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地方化创新的基础上,以及本土创新和地方发展能力导致了Richard(2002)所著《创意阶层的崛起》中“创意阶层”的高密度。表1是各个时期的学者研究分布式创新的主要观点:

本文认为,分布式创新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模式,是技术创新理论的延伸和深化。一般是指企业内和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在不同地域,依据共同的网络平台进行的创新活动。与集中式创新相比,分布式创新的组织构架、运行机制和模式、动力源泉以及产生的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不同地域性、同时性、协同性、合作性和资源共享的特征,既是企业内部创新活动的分布式组织,又是企业外部(企业之间)创新活动的分布式合作。
二 分布式创新产生的背景
1 企业的空间特性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实体,是存在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的。企业的行为具有空间特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配置的一种制度化形式,而生产要素具有地域空间属性,它决定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属性。企业必须以一定的生产要素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离开特定的地域空间,企业就不能得到和占有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另一方面,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都要在利润最大化的约束下,争取最优效率地利用这些地域空间的生产要素。否则,企业在该地域空间将失去存在的经济合理性。
其次,企业的产权主体是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地域空间的。无论是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还是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个人或人格化的组织。个人或人格化的组织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体系之中,而社会经济体系是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的,任何脱离一定社会经济组织的个人或人格化组织是不能组成企业主体的。所以,企业的各种产权关系及产权主体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的区域相关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企业的区域属性与区域的特异性。
最后,对市场利润的追求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和基本目标。企业不仅要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更重要的是,还要在一定的市场结构条件下,通过营销、服务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获得市场利润。由于市场结构、增值活动的对象等具有区域差异性与区域传递性,决定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选择性,因而具有区域性。
2 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最显著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按照自身发展规律,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格局、体制、产业结构、贸易和投资布局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而所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配置或重组,是国家经济、区域经济日益融合成统一经济体系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个国家的企业已认识到技术对企业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跨国公司和大企业,开始调整其全球化经营战略的重心,以分布式创新战略为核心构建其跨国投资的经营战略。从发展形式来看,不仅国家之间在技术创新上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合作日益加深,类似硅谷这样的全球研发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而且各国企业间的合作日益兴盛,企业研发活动尤其是跨国公司研发活动日益国际化,知识智力资源密集,制度环境优良的国家、地区成为研发活动追逐的热点,一批创新环境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地区正在或者即将成为全球新兴的研发中心。
3 知识的地域特性
知识的地域特性代表了知识的分布式特性。Leslie&Kargon(1996)认为由于硅谷的成功来源于许多当地特有的因素,因此在硅谷以外的地区试图通过模仿硅谷来获取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转移是非常本地化的过程,地方产业氛围可以培养身处其中的人对该产业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诸如硅谷、台湾新竹这类产业区域中,本地化知识大量以隐含经验类的形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技术创新通过“干中学”而传承。企业分布式创新网络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而且取决于社会和文化因素。由于需要社会的亲和和信任,就需要在地理和空间上促成社会联系,这些社会联系又会增强隐性知识和编码化知识的流通,进而加强产业内企业的创新潜力。利用分布在各地域的企业外部知识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能力,是企业进行分布式创新的重要动因。
4 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如何保证知识与信息的及时与快速的交流是分布式创新成功的关键之一。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分布式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创新伙伴实时交流与分享大量的信息与知识提供了可能(Rich,2004),使创 新网络中任何节点上的创新伙伴可以以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来分享知识(Kogut,Bruse&Anca Metiu,2001)。
在上述四种因素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第三点:知识的地域特性决定了分布式创新取代原来的合作创新。创新的本质是知识的创新。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Prahalad,1990)。在对企业创新的研究中,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有学者甚至认为,“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知识向人工制品或服务的转化以及新知识的生成过程”(王大洲,2001)。因此,如何有效地获取和运用知识对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知识不再仅是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和报告中的编码知识,也不再是物化在机器设备上的知识,而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以及固化在组织制度、管理形式和企业文化中的知识。同时,知识也不再仅仅大量富集在研究室、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等少数专业区域,而是更为广泛地存在于普通顾客、供应商等更大的群体之中。技术的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外溢效应,在企业、消费者、供应商、大学、新建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技术蓄水池”。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超越传统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更为重要的资源。Nonaka(1991)认为知识创新不是简单地处理客观信息,而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知识创新不是研发、营销或战略规划部门专有的活动,而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每个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
创新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创造性使用,当知识存在于更为广泛的人群中时,创新也要尽可能地将所有人包括进来。这就要求每个组织与外界组织建立联系,以实现知识在不同组织间的共享,构建知识整合、共享和创新的网络体系,为组织间的知识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知识创新活动。因此,企业分布式创新过程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知识资源并与内部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
三 分布式创新的特征
1 动态性
动力学过程产生的“不确定”(即认识主体无法准确地判断对象系统哪个可能状态会出现)和“非周期”(即对象系统不重复、不可压缩和无周期规律可循)等动态特性是产生复杂性的重要机制。从静态角度看,实行分布式创新的企业是非完整的企业。从动态角度看,则具有完整的功能,是一个组织功能可重构、可重用、可扩充且功能合作化、外部化、内部化不断调整的动态进化过程(戴开富,幸理,2007)。由于分布式创新所依凭的外部技术或市场环境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因此各行为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随时都可能发展变化,在分布式创新过程中流动的生产要素以及知识、信息等也会不断更新。因此,分布式创新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动态性不仅表现为新创和衍生企业的进入,不合格主体的淘汰,而且还包括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对未来的预期做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的相机抉择。
2 开放性
任何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资源、能量和信息。并且只有当系统从外部获取的能量大于系统耗散的能量时,系统才能克服熵而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亦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分布式创新也具有一个耗散过程,只有企业获取外部的创新要素大于企业内部耗散去的创新要素时,企业才能不断创新,不断成长和发展(沈必扬,池仁勇,2005)。分布式创新过程中,自始至终受众多外部因素影响。分布式创新组织之所以产生,是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产物,它不断地与外部环境发生资源、知识和信息的交换,所以必须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网络通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使分布式创新系统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异常复杂,分布式创新组织能否成功运行,受政治、自然、技术、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3 本地根植性
根植性(Embeddedness)概念可以追溯到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关系思想,其含义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于当地社会关系之中(王缉慈,2001)。因此,根植性实际上是一个集经济、社会、地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对于它的准确理解宜从交叉学科的视角来看。
分布式创新只有在通过本地化过程,即在外部开放联接的同时,更重视根植性,才能不断从本地的创新环境中汲取“营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活力。Antonelli(1995)指出,当技术知识由于相互依赖和密切关联而本地化时,企业一般倾向于滞留在一个特定区域,即使是当前区域内的相对价格似乎可能比其他地区高,但本地化的“学习效应”能够使企业尽快地摆脱效益和利润衰退的阶段,最终本地学习和适宜创新的引入能够资本化,利润优势可以通过本地化的创新导入而重建。
4 网络性
传统的企业独立化的创新模式已无法适应今天高新技术全球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寻求外部技术及其他资源的支持,将内外部创新资源结合起来,走网络化合作创新之路(王缉慈,2001)。网络是经由组织演化而来,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呈现的一种合作关系。企业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在划定的地理区域内,依托地理资源优势,由各种创新单元(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等)以及协调各单元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子网络,这些子网络相互联结而形成的分布式创新网络。
[参考文献]
1.Antonelli,C. The economics of localize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dynamics[M].Blo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267.
2.Bainbridge,W.S. The evolution of semantic systems[C].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150-177.
3.Bowden,A.Knowledge for free: distributed innovation as a source of learning[J].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005,20(3):56-68.
4.Coombs,R. & Metcalfe,S.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coor-dinating distribute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C|. In Foss, N.J.& Mahnke, V. Competence, Governance, and Entrepreneurship[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 209-231.
5.Cummings,J.N. Initiative for distributed innovation(IDI)[EB/OL]. Http://www.distributed innovation.Org/index.php?p=overview, 2010-9-28.
6.Dawson,R. Living networks: leading your company, cus-tomers and partners in the hyper-connected economy[M].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2002:1-24.
7.Drejer,l. & Andersen,P.H. Distributed innovation in inte-grated production system: the case of offshore wind farms[C].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Tenth Anniversary Summer Conference 2005:26-29.
8.Gerybadze, A. Knowledge management, cognitive coherence and equivocality in distributed innovation processes in MNCs [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4(44): 103-128.
9.Hippel,E.V.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M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8.
10.Kelly,C. Does distributed innovation fit with current inno-vation theory and policy?[J]. PUBP6803-Technology,Regions, and Policy,2006( 11 ): 1-13.
11 .Kogut,Bruse & Anca Metiu. Open-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ed innovation[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1 ( 17 ):248-264.
12.Leiponen,A. & Helfat,C.E. When does distributed inno-vation activity make sense? Location, decentralization,and innovation success[EB/OL] .http://www.etla.fi/files/1680_Dp 1063.pdf, 2010-9-28.
13.Leslie,S.& Kargon,R. Selling silicon valley[M].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1996,70(4):435-472.
14.Nonaka,I.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 (2): 1-I2.
15.Pete,F., Gregory,M. & Minderhoud,S. Distributed inno-vation processe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 consumer elec-tronics industry[C]. I I th IPDM conference,2004:116-120.
16.Prahalad, C.K. & Hamel,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6):22-26.
17.Richard,F.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 New York:Basic Books,2002:113-116.
18.Rich,K. Life 2.0 New York[M]. Crown Business,2004: 113-115.
19.Sawhney,M. & Prandelli,E. Communities of creation: management distributed innovation turbulent market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0(2):24-49.
20.Sullivan,D.O., Dooley,L., Li,J.Q., Zhu,T. T. Distributed innovation managemnet[M]. 2003:8-9.
21.戴开富,幸理,企业合作创新运行机制的探讨[Jj,现代经济探讨,2007(4):56-58
22.沈必扬,池仁勇,企业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范式[J],科研管理,2005(5):84-86
23.王大洲,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中西比较与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1(10):35-40
24.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5—167
关键词 分布式创新 涵义 背景 特征
一 分布式创新的涵义
国外学者对分布式创新的研究始于1998年。Hippel(1998)从创新源的角度研究了分布式创新,指出引起创新源变化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潜在创新者对利润的期望,通过改变期望利润的分布可能改变创新源。Coombs&Metcalfe(2002)指出,产品中技术多样性水平不断增加、系统复杂性变大以及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愈加紧密等三大趋势下,企业为了快速寻找商机,自发地与其他企业合作创新并从中学习和交换知识,这种组织间的合作创新就是分布式创新。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教授Sullivan(2003)指出,分布式创新是遍及或贯穿组织供应链中、甚至特定联盟中的一个特殊内部网络上的创新。这个层面的创新可以表述为各种各样的合作创新、项目创新和单独创新。分布式创新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内部网络内的任何个体可以探求、调查组织问题,进而从他们团队或部门的目的出发考虑内部网络的创新。Cummings(2005)下的定义是:“通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员工成功执行创意、任务或程序的创新。其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组织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分布式创新活动。”杜伦大学商学院Bowden(2005)下的定义是:“一种全新的新产品/服务开发模式,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创新过程组成的创新。在这种分布式的组织模式中,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资源,通过共享不断创造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他们采用半结构访谈(semi-structure interview)作为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从2004年11月到2005年9月,采访了当地政府的高级职员、部门负责人等,通过开放编码提取被访者的主要观点的数据分析,将200个记录分为2大类、17个主题,最后得出“分布式创新能够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的结论。Kelly(2006)认为全球化意味着分布式创新。分布式创新建立在产业集群、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地方化创新的基础上,以及本土创新和地方发展能力导致了Richard(2002)所著《创意阶层的崛起》中“创意阶层”的高密度。表1是各个时期的学者研究分布式创新的主要观点:

本文认为,分布式创新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模式,是技术创新理论的延伸和深化。一般是指企业内和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在不同地域,依据共同的网络平台进行的创新活动。与集中式创新相比,分布式创新的组织构架、运行机制和模式、动力源泉以及产生的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不同地域性、同时性、协同性、合作性和资源共享的特征,既是企业内部创新活动的分布式组织,又是企业外部(企业之间)创新活动的分布式合作。
二 分布式创新产生的背景
1 企业的空间特性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实体,是存在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的。企业的行为具有空间特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配置的一种制度化形式,而生产要素具有地域空间属性,它决定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属性。企业必须以一定的生产要素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离开特定的地域空间,企业就不能得到和占有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另一方面,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都要在利润最大化的约束下,争取最优效率地利用这些地域空间的生产要素。否则,企业在该地域空间将失去存在的经济合理性。
其次,企业的产权主体是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地域空间的。无论是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还是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个人或人格化的组织。个人或人格化的组织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体系之中,而社会经济体系是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的,任何脱离一定社会经济组织的个人或人格化组织是不能组成企业主体的。所以,企业的各种产权关系及产权主体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的区域相关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企业的区域属性与区域的特异性。
最后,对市场利润的追求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和基本目标。企业不仅要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更重要的是,还要在一定的市场结构条件下,通过营销、服务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获得市场利润。由于市场结构、增值活动的对象等具有区域差异性与区域传递性,决定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选择性,因而具有区域性。
2 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最显著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按照自身发展规律,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格局、体制、产业结构、贸易和投资布局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而所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配置或重组,是国家经济、区域经济日益融合成统一经济体系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个国家的企业已认识到技术对企业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跨国公司和大企业,开始调整其全球化经营战略的重心,以分布式创新战略为核心构建其跨国投资的经营战略。从发展形式来看,不仅国家之间在技术创新上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合作日益加深,类似硅谷这样的全球研发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而且各国企业间的合作日益兴盛,企业研发活动尤其是跨国公司研发活动日益国际化,知识智力资源密集,制度环境优良的国家、地区成为研发活动追逐的热点,一批创新环境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地区正在或者即将成为全球新兴的研发中心。
3 知识的地域特性
知识的地域特性代表了知识的分布式特性。Leslie&Kargon(1996)认为由于硅谷的成功来源于许多当地特有的因素,因此在硅谷以外的地区试图通过模仿硅谷来获取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转移是非常本地化的过程,地方产业氛围可以培养身处其中的人对该产业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诸如硅谷、台湾新竹这类产业区域中,本地化知识大量以隐含经验类的形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技术创新通过“干中学”而传承。企业分布式创新网络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而且取决于社会和文化因素。由于需要社会的亲和和信任,就需要在地理和空间上促成社会联系,这些社会联系又会增强隐性知识和编码化知识的流通,进而加强产业内企业的创新潜力。利用分布在各地域的企业外部知识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能力,是企业进行分布式创新的重要动因。
4 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如何保证知识与信息的及时与快速的交流是分布式创新成功的关键之一。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分布式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创新伙伴实时交流与分享大量的信息与知识提供了可能(Rich,2004),使创 新网络中任何节点上的创新伙伴可以以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来分享知识(Kogut,Bruse&Anca Metiu,2001)。
在上述四种因素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第三点:知识的地域特性决定了分布式创新取代原来的合作创新。创新的本质是知识的创新。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Prahalad,1990)。在对企业创新的研究中,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有学者甚至认为,“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知识向人工制品或服务的转化以及新知识的生成过程”(王大洲,2001)。因此,如何有效地获取和运用知识对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知识不再仅是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和报告中的编码知识,也不再是物化在机器设备上的知识,而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以及固化在组织制度、管理形式和企业文化中的知识。同时,知识也不再仅仅大量富集在研究室、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等少数专业区域,而是更为广泛地存在于普通顾客、供应商等更大的群体之中。技术的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外溢效应,在企业、消费者、供应商、大学、新建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技术蓄水池”。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超越传统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更为重要的资源。Nonaka(1991)认为知识创新不是简单地处理客观信息,而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知识创新不是研发、营销或战略规划部门专有的活动,而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每个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
创新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创造性使用,当知识存在于更为广泛的人群中时,创新也要尽可能地将所有人包括进来。这就要求每个组织与外界组织建立联系,以实现知识在不同组织间的共享,构建知识整合、共享和创新的网络体系,为组织间的知识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知识创新活动。因此,企业分布式创新过程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知识资源并与内部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
三 分布式创新的特征
1 动态性
动力学过程产生的“不确定”(即认识主体无法准确地判断对象系统哪个可能状态会出现)和“非周期”(即对象系统不重复、不可压缩和无周期规律可循)等动态特性是产生复杂性的重要机制。从静态角度看,实行分布式创新的企业是非完整的企业。从动态角度看,则具有完整的功能,是一个组织功能可重构、可重用、可扩充且功能合作化、外部化、内部化不断调整的动态进化过程(戴开富,幸理,2007)。由于分布式创新所依凭的外部技术或市场环境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因此各行为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随时都可能发展变化,在分布式创新过程中流动的生产要素以及知识、信息等也会不断更新。因此,分布式创新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动态性不仅表现为新创和衍生企业的进入,不合格主体的淘汰,而且还包括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对未来的预期做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的相机抉择。
2 开放性
任何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资源、能量和信息。并且只有当系统从外部获取的能量大于系统耗散的能量时,系统才能克服熵而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亦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分布式创新也具有一个耗散过程,只有企业获取外部的创新要素大于企业内部耗散去的创新要素时,企业才能不断创新,不断成长和发展(沈必扬,池仁勇,2005)。分布式创新过程中,自始至终受众多外部因素影响。分布式创新组织之所以产生,是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产物,它不断地与外部环境发生资源、知识和信息的交换,所以必须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网络通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使分布式创新系统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异常复杂,分布式创新组织能否成功运行,受政治、自然、技术、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3 本地根植性
根植性(Embeddedness)概念可以追溯到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关系思想,其含义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于当地社会关系之中(王缉慈,2001)。因此,根植性实际上是一个集经济、社会、地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对于它的准确理解宜从交叉学科的视角来看。
分布式创新只有在通过本地化过程,即在外部开放联接的同时,更重视根植性,才能不断从本地的创新环境中汲取“营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活力。Antonelli(1995)指出,当技术知识由于相互依赖和密切关联而本地化时,企业一般倾向于滞留在一个特定区域,即使是当前区域内的相对价格似乎可能比其他地区高,但本地化的“学习效应”能够使企业尽快地摆脱效益和利润衰退的阶段,最终本地学习和适宜创新的引入能够资本化,利润优势可以通过本地化的创新导入而重建。
4 网络性
传统的企业独立化的创新模式已无法适应今天高新技术全球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寻求外部技术及其他资源的支持,将内外部创新资源结合起来,走网络化合作创新之路(王缉慈,2001)。网络是经由组织演化而来,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呈现的一种合作关系。企业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在划定的地理区域内,依托地理资源优势,由各种创新单元(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等)以及协调各单元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子网络,这些子网络相互联结而形成的分布式创新网络。
[参考文献]
1.Antonelli,C. The economics of localize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dynamics[M].Blo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267.
2.Bainbridge,W.S. The evolution of semantic systems[C].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150-177.
3.Bowden,A.Knowledge for free: distributed innovation as a source of learning[J].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005,20(3):56-68.
4.Coombs,R. & Metcalfe,S.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coor-dinating distribute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C|. In Foss, N.J.& Mahnke, V. Competence, Governance, and Entrepreneurship[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 209-231.
5.Cummings,J.N. Initiative for distributed innovation(IDI)[EB/OL]. Http://www.distributed innovation.Org/index.php?p=overview, 2010-9-28.
6.Dawson,R. Living networks: leading your company, cus-tomers and partners in the hyper-connected economy[M].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2002:1-24.
7.Drejer,l. & Andersen,P.H. Distributed innovation in inte-grated production system: the case of offshore wind farms[C].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Tenth Anniversary Summer Conference 2005:26-29.
8.Gerybadze, A. Knowledge management, cognitive coherence and equivocality in distributed innovation processes in MNCs [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4(44): 103-128.
9.Hippel,E.V.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M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8.
10.Kelly,C. Does distributed innovation fit with current inno-vation theory and policy?[J]. PUBP6803-Technology,Regions, and Policy,2006( 11 ): 1-13.
11 .Kogut,Bruse & Anca Metiu. Open-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ed innovation[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1 ( 17 ):248-264.
12.Leiponen,A. & Helfat,C.E. When does distributed inno-vation activity make sense? Location, decentralization,and innovation success[EB/OL] .http://www.etla.fi/files/1680_Dp 1063.pdf, 2010-9-28.
13.Leslie,S.& Kargon,R. Selling silicon valley[M].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1996,70(4):435-472.
14.Nonaka,I.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 (2): 1-I2.
15.Pete,F., Gregory,M. & Minderhoud,S. Distributed inno-vation processe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 consumer elec-tronics industry[C]. I I th IPDM conference,2004:116-120.
16.Prahalad, C.K. & Hamel,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6):22-26.
17.Richard,F.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 New York:Basic Books,2002:113-116.
18.Rich,K. Life 2.0 New York[M]. Crown Business,2004: 113-115.
19.Sawhney,M. & Prandelli,E. Communities of creation: management distributed innovation turbulent market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0(2):24-49.
20.Sullivan,D.O., Dooley,L., Li,J.Q., Zhu,T. T. Distributed innovation managemnet[M]. 2003:8-9.
21.戴开富,幸理,企业合作创新运行机制的探讨[Jj,现代经济探讨,2007(4):56-58
22.沈必扬,池仁勇,企业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范式[J],科研管理,2005(5):84-86
23.王大洲,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中西比较与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1(10):35-40
24.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