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园教师在努力继承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但要深化改革,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在音乐教育中 ,我们进行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不宜追求技巧娴熟、表现完美,它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亲身参与、充分表现;幼儿或迟或早唱准某个音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发现等等。这些都与音乐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有关。
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涉及如何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艺术的学习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和谐发展,如何使当代教育观念融入音乐教育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使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促进幼儿全而发展。
音乐教育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做什么?
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 ,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关系。让幼儿体验快乐,应该是音乐带给幼儿的第一份珍贵礼物。“培养兴趣”不仅是指对音乐的兴趣,更是指由此引发的对世间一切的兴趣。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植动力、奠定基础。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音乐能力。幼儿阶段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要素,通过体验形成经验。幼儿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形成的趣味、态度,获得的音乐能力,将会成为幼儿血肉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 。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 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像、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训练儿童注意力。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音乐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注意其他的声部,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的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像。幼儿哼唱或是拍击出一个旋律或节奏的片断,或者表演了什么动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复,但这是可贵的创造性活动,是幼儿尝试对已经感知了的东西进行变化与重新组合。这些创造性活动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给幼儿造成挫折感;这个尝试的过程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自身经验,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带给幼儿的感受、体验,而不应追求成品。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通过什么途径帮助幼儿掌握基本音乐能力?
牢牢抓住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身体里。节奏活动也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突破点。
节奏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节奏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体验稳定律动——发现、感知节奏——多声部节奏活动。拍子感和节奏感是节奏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稳定的拍感是一种潜在的、起组织作用的基础,是构成节奏的基础。幼儿的节奏能力要从体验稳定律动、感受节拍开始。幼儿能够独立、稳定地表现节拍之后,就逐渐会发现音乐中有的拍里有一个声音,有的拍里有两个声音,有的拍里没有声音——单一的象声词比歌词更容易使幼儿感觉到这个现象。在充分体验、感知节奏的基础上,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比较中感受节奏,发展多层次的、精细的听觉能力,丰富节奏活动形式,体验合作、配合。
节奏能力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特别是身体动作的体验。节奏感不是从符号学习中获得的,它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要依靠整个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 以即兴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即兴创作常常是不能重复的节奏、动作或旋律,限于能力,他们还不可能有意识地运用音乐知识。但是,即兴活动可以表达情感,促进审美感受,发展创造性能力;可以调动幼儿积极尝试嗓音、语言、动作、节奏、律动、舞蹈、乐器等表现(组合或创新)形式,培养幼儿的直觉、反应能力、想像力以及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兴创造应该从音乐学习的第一天起,就伴随着幼儿一起成长。即兴活动不是自由随意的。教师应精心设计,掌握启发幼儿的技巧,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因为即兴是有感而发的,因此,和谐自由的环境,教师的鼓励、启发、爱护至关重要。此外,音乐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幼儿的参与态度和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体验过程,而不应仅仅以结果为标准。
以五声音调歌曲为培养幼儿准确歌唱的起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声带发育尚未完善,不容易唱准半音,只有稳定、准确地掌握了五声音调,才能更好地发展准确歌唱七声音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声音阶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幼儿熟悉、积累自己的音乐母语,对学习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发展民族音乐思维都具有深远意义。当然,在律动、音乐欣赏中也应广泛接触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儿童音乐作品,以开阔艺术视野。??? 语言、歌谣在培养音乐能力方面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幼儿歌唱有一定局限性,而朗读则可以 在难度、长度上超出歌唱的局限,可以在节奏感、多声部配合、音乐要素、结构的理解等方面促进音乐能力的 发展。
以形象的、游戏的、律动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要素。音乐结构的感知是我们教学中比较薄弱的 方面,教师往往认为结构问题比较复杂,幼儿难以理解。人们在欣赏、理解音乐时,需要通过记忆、思维把连 续出现的瞬间结合为统一的印象。感知音乐结构的能力对于全面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音乐教育应从 小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分句、分段,音乐的开始、结束,以及音乐中的相同、不同、变化等的意识和敏锐的感觉 。这与即兴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句朗读、歌唱,结合律动、游戏等活动,逐渐地使 幼儿感知音乐的基本结构。经过培养,大班幼儿可以自己创编回旋曲式结构的表演。
多声部的音乐能力也是我们教学中应重视和开发的领域。可以通过律动、声势等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卡农 (轮唱)形式的多声部朗读,配合固定节奏型的歌唱、卡农形式的二声部歌唱、打击乐器的合奏表演等,发展 幼儿的多声部能力。
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坐干听”,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例如伴随音 乐做合拍的及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参与欣赏,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 想像,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 幼儿在每次听赏时都有新的“发现”,保持新鲜感。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 描述代替对音乐的听赏,要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留有充分的想像空间。
充分运用辅助手段,增强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对音乐要素的理解。音的高低、强弱、渐强渐弱的变化 ,二拍子、三拍子的区别,音乐的句、段结构等等,都比较抽象,不容易被感觉和理解,因此,除了借助于游 戏外,还可以使用手势等身体语言和球、彩带、纱巾、棍棒、三角铁等教具辅助幼儿理解。当代音乐教育特别 强调勿让幼儿习惯于在乐器伴奏中成长,因为这样不利于幼儿听觉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应让幼儿学会在没有乐器拐杖的情况下独立地唱准音调。钢琴或其他乐器主要用于演示各种不同的音乐要素,例如强弱、音高、快 慢等,用于听觉训练,发展对节奏、节拍的敏锐感受,为舞蹈、律动伴奏。
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涉及如何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艺术的学习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和谐发展,如何使当代教育观念融入音乐教育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使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促进幼儿全而发展。
音乐教育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做什么?
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 ,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关系。让幼儿体验快乐,应该是音乐带给幼儿的第一份珍贵礼物。“培养兴趣”不仅是指对音乐的兴趣,更是指由此引发的对世间一切的兴趣。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植动力、奠定基础。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音乐能力。幼儿阶段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要素,通过体验形成经验。幼儿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形成的趣味、态度,获得的音乐能力,将会成为幼儿血肉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 。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 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像、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训练儿童注意力。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音乐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注意其他的声部,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的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像。幼儿哼唱或是拍击出一个旋律或节奏的片断,或者表演了什么动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复,但这是可贵的创造性活动,是幼儿尝试对已经感知了的东西进行变化与重新组合。这些创造性活动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给幼儿造成挫折感;这个尝试的过程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自身经验,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带给幼儿的感受、体验,而不应追求成品。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通过什么途径帮助幼儿掌握基本音乐能力?
牢牢抓住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身体里。节奏活动也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突破点。
节奏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节奏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体验稳定律动——发现、感知节奏——多声部节奏活动。拍子感和节奏感是节奏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稳定的拍感是一种潜在的、起组织作用的基础,是构成节奏的基础。幼儿的节奏能力要从体验稳定律动、感受节拍开始。幼儿能够独立、稳定地表现节拍之后,就逐渐会发现音乐中有的拍里有一个声音,有的拍里有两个声音,有的拍里没有声音——单一的象声词比歌词更容易使幼儿感觉到这个现象。在充分体验、感知节奏的基础上,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比较中感受节奏,发展多层次的、精细的听觉能力,丰富节奏活动形式,体验合作、配合。
节奏能力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特别是身体动作的体验。节奏感不是从符号学习中获得的,它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要依靠整个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 以即兴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即兴创作常常是不能重复的节奏、动作或旋律,限于能力,他们还不可能有意识地运用音乐知识。但是,即兴活动可以表达情感,促进审美感受,发展创造性能力;可以调动幼儿积极尝试嗓音、语言、动作、节奏、律动、舞蹈、乐器等表现(组合或创新)形式,培养幼儿的直觉、反应能力、想像力以及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兴创造应该从音乐学习的第一天起,就伴随着幼儿一起成长。即兴活动不是自由随意的。教师应精心设计,掌握启发幼儿的技巧,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因为即兴是有感而发的,因此,和谐自由的环境,教师的鼓励、启发、爱护至关重要。此外,音乐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幼儿的参与态度和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体验过程,而不应仅仅以结果为标准。
以五声音调歌曲为培养幼儿准确歌唱的起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声带发育尚未完善,不容易唱准半音,只有稳定、准确地掌握了五声音调,才能更好地发展准确歌唱七声音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声音阶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幼儿熟悉、积累自己的音乐母语,对学习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发展民族音乐思维都具有深远意义。当然,在律动、音乐欣赏中也应广泛接触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儿童音乐作品,以开阔艺术视野。??? 语言、歌谣在培养音乐能力方面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幼儿歌唱有一定局限性,而朗读则可以 在难度、长度上超出歌唱的局限,可以在节奏感、多声部配合、音乐要素、结构的理解等方面促进音乐能力的 发展。
以形象的、游戏的、律动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要素。音乐结构的感知是我们教学中比较薄弱的 方面,教师往往认为结构问题比较复杂,幼儿难以理解。人们在欣赏、理解音乐时,需要通过记忆、思维把连 续出现的瞬间结合为统一的印象。感知音乐结构的能力对于全面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音乐教育应从 小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分句、分段,音乐的开始、结束,以及音乐中的相同、不同、变化等的意识和敏锐的感觉 。这与即兴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句朗读、歌唱,结合律动、游戏等活动,逐渐地使 幼儿感知音乐的基本结构。经过培养,大班幼儿可以自己创编回旋曲式结构的表演。
多声部的音乐能力也是我们教学中应重视和开发的领域。可以通过律动、声势等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卡农 (轮唱)形式的多声部朗读,配合固定节奏型的歌唱、卡农形式的二声部歌唱、打击乐器的合奏表演等,发展 幼儿的多声部能力。
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坐干听”,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例如伴随音 乐做合拍的及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参与欣赏,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 想像,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 幼儿在每次听赏时都有新的“发现”,保持新鲜感。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 描述代替对音乐的听赏,要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留有充分的想像空间。
充分运用辅助手段,增强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对音乐要素的理解。音的高低、强弱、渐强渐弱的变化 ,二拍子、三拍子的区别,音乐的句、段结构等等,都比较抽象,不容易被感觉和理解,因此,除了借助于游 戏外,还可以使用手势等身体语言和球、彩带、纱巾、棍棒、三角铁等教具辅助幼儿理解。当代音乐教育特别 强调勿让幼儿习惯于在乐器伴奏中成长,因为这样不利于幼儿听觉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应让幼儿学会在没有乐器拐杖的情况下独立地唱准音调。钢琴或其他乐器主要用于演示各种不同的音乐要素,例如强弱、音高、快 慢等,用于听觉训练,发展对节奏、节拍的敏锐感受,为舞蹈、律动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