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能力直接体现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但是,在现实的初中作文教学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必须要予以纠正。
首先,要纠正不正确的作文评价观。由于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上的错误,导致了作文教学低效的不利局面。纵观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不顾学生实际,对学生作文要求过高。比如让学生写一件小事却要求必须有意义;写一个人物必须是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受人敬佩的、可以让人学习的楷模;写一篇说明文就要让学生使用多少种说明方法,要采取怎样的説明顺序等等。在主题思想上要求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歌颂共产党等;还有语言要优美,构思要巧妙,首尾要呼应等。这种“高、大、全”式的作文要求,使学生望而生畏,望而却步。试想,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能写好作文吗?学生正在培养发展中,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等的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千差万别,所以必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写作要求,让学生觉得能完成、能达到要求,不会受别人的嘲笑,使学生充满自信。
其二,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教会学生观察,谨防学生作文造假。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成天生活在学校,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见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老师和同学,见到的事情也就是家庭和学校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学生忙于做题,对身边的人和事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考,所以让写作文就是从作文书上去抄,写出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严重脱节,所以越写越恍惚,越写越无味。怎样解决这个困难呢?我认为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集体进行外出郊游、爬山、采摘、野炊等活动,也可以安排学生对当地民风民俗、环境保护、动植物分布、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进行调查。每次活动都要精心安排,要事先设定各方面的活动内容,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丰富的素材,并及时安排学生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其次,要经常性的向学生介绍校园内外发生的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安排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再次,留心网络媒体中与学生生活切近的内容,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进行评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学生作文才能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才不会东拼西凑,才不会造假。当然,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这些素材,还需要进行艺术的加工,我想这方面的能力会随着学生对生活的深入体验,通过一次次的写作实践慢慢的培养起来的。
其三,作文评改要注重时效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很多语文老师在对学生的作文处理上都是前一周安排作文题让学生写作文,然后把作文收上来利用一周时间进行全面批改,第二周再进行集中评讲。写作时间与评讲时间之间时值拉得太长,等到评讲作文时学生早已把自己写作的内容和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作文评讲也就成了看戏,老师在前面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写作文和对自我作文的评价成了两张皮。因此,作文评改必须要注重时效性,要趁热打铁,最好的做法是当堂评讲,在学生的作文过程中及时的予以指正和帮助。这样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另外,作文评改也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教师也要敢于写下水文,在学生写作的同时,同学生一道去写作文,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去了解学生作文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这样,教师在对学生作文指导的时候才能把握好尺度,把握住重点和难点。但很多老师害怕自己写得不好,被学生瞧不起,害怕会失去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尊严。关于这个问题一千多年前的大文学家韩愈就早已给我们做出了回答,他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千年前的故人都能这样虚心的认识,我们还有什么忧虑的呢?
其四,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分年级分学期要求上缺乏渐进的梯度。许多教师对作文教学没有长远规划,写作训练跟着教材中的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在起始年级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都一股脑儿地扔给学生,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比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作文教学本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很多老师在第一次作文课上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全部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作文要语言优美、构思巧妙、议论抒情等。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必须要结合教材,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和当地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发挥语文教研组的作用,以校本课程的形式编制一套系统、适用、实际、有梯度的作文教学教材,供全校语文教师使用。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大多是通过一篇文章来衡量应试者的能力素质,来决定应试者的成与败。这样的评价当然有它的局限性,导致很多人才被埋没;但是,它之所以能够被长期使用,也就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应试者的一篇文章,足以体现他个人的知识能力、文化修养、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素养。可见,教会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要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寻找最恰当的着力点,使学生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要纠正不正确的作文评价观。由于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上的错误,导致了作文教学低效的不利局面。纵观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不顾学生实际,对学生作文要求过高。比如让学生写一件小事却要求必须有意义;写一个人物必须是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受人敬佩的、可以让人学习的楷模;写一篇说明文就要让学生使用多少种说明方法,要采取怎样的説明顺序等等。在主题思想上要求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歌颂共产党等;还有语言要优美,构思要巧妙,首尾要呼应等。这种“高、大、全”式的作文要求,使学生望而生畏,望而却步。试想,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能写好作文吗?学生正在培养发展中,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等的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千差万别,所以必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写作要求,让学生觉得能完成、能达到要求,不会受别人的嘲笑,使学生充满自信。
其二,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教会学生观察,谨防学生作文造假。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成天生活在学校,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见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老师和同学,见到的事情也就是家庭和学校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学生忙于做题,对身边的人和事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考,所以让写作文就是从作文书上去抄,写出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严重脱节,所以越写越恍惚,越写越无味。怎样解决这个困难呢?我认为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集体进行外出郊游、爬山、采摘、野炊等活动,也可以安排学生对当地民风民俗、环境保护、动植物分布、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进行调查。每次活动都要精心安排,要事先设定各方面的活动内容,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丰富的素材,并及时安排学生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其次,要经常性的向学生介绍校园内外发生的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安排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再次,留心网络媒体中与学生生活切近的内容,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进行评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学生作文才能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才不会东拼西凑,才不会造假。当然,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这些素材,还需要进行艺术的加工,我想这方面的能力会随着学生对生活的深入体验,通过一次次的写作实践慢慢的培养起来的。
其三,作文评改要注重时效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很多语文老师在对学生的作文处理上都是前一周安排作文题让学生写作文,然后把作文收上来利用一周时间进行全面批改,第二周再进行集中评讲。写作时间与评讲时间之间时值拉得太长,等到评讲作文时学生早已把自己写作的内容和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作文评讲也就成了看戏,老师在前面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写作文和对自我作文的评价成了两张皮。因此,作文评改必须要注重时效性,要趁热打铁,最好的做法是当堂评讲,在学生的作文过程中及时的予以指正和帮助。这样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另外,作文评改也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教师也要敢于写下水文,在学生写作的同时,同学生一道去写作文,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去了解学生作文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这样,教师在对学生作文指导的时候才能把握好尺度,把握住重点和难点。但很多老师害怕自己写得不好,被学生瞧不起,害怕会失去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尊严。关于这个问题一千多年前的大文学家韩愈就早已给我们做出了回答,他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千年前的故人都能这样虚心的认识,我们还有什么忧虑的呢?
其四,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分年级分学期要求上缺乏渐进的梯度。许多教师对作文教学没有长远规划,写作训练跟着教材中的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在起始年级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都一股脑儿地扔给学生,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比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作文教学本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很多老师在第一次作文课上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全部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作文要语言优美、构思巧妙、议论抒情等。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必须要结合教材,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和当地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发挥语文教研组的作用,以校本课程的形式编制一套系统、适用、实际、有梯度的作文教学教材,供全校语文教师使用。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大多是通过一篇文章来衡量应试者的能力素质,来决定应试者的成与败。这样的评价当然有它的局限性,导致很多人才被埋没;但是,它之所以能够被长期使用,也就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应试者的一篇文章,足以体现他个人的知识能力、文化修养、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素养。可见,教会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要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寻找最恰当的着力点,使学生作文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