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对事物喜好关切的情绪。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关键。要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认为应该做到四点:一、语言生动、务求形象。二、语言生动、务求形象。三、因人施教,大面丰收。四、读讲结合、及时启发。
【关键词】培养兴趣灵活因人制宜因文制宜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关切的情绪。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关键。“人若志趣不远,虽学无成。”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诚然,只有注重培养兴趣,让学生去“好之”去“乐之”,才能增强其学习语文的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语言生动、务求形象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要使学生对语文课津津有味,思维的“工作机”和教师讲课的“控制器”同步运转,教师就必须讲究授课艺术,即授课语言务求生动形象,趣味盎然。(1)教同一篇课文,一个教师讲课的语言生动流利、声情并茂。那么,就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就会“抓”住学生,学生也会感到趣味横生、颇受裨益;另一个教师讲课的语言乏味枯燥、呆板生硬,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倒胃口”、“无油无盐无滋味”。当然,兴趣也就会被这索然寡味的语言而冲刷殆尽。
例如,讲授郭沫若的《屈原》,此文的主人公屈原有一段抒情性的独白———《雷电颂》。这段独白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散文诗。在讲授时,应做到:
1、朗读课文,要注意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2、分析课文时,应仅仅抓住课文中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分析。
如,分析《雷电颂》的第一层次时,教师可以紧扣课文里的比喻、夸张、排比等句式,用这样的语言:“在这一层次里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对光明的礼赞,有力地表现了他迫切希望象征革命暴力的风、雷、电去摧毁黑暗社会和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内在力量,在呼唤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又充分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风、雷、电是屈原意志和感情的化身,因此,风、雷、电就是屈原,屈原就是风、雷、电。他的呼唤,是对黑暗世界的讥咒,是对邪恶的战斗,是对光明的追求。这一段抒情独白,使屈原的形象更加神采飞扬,光辉耀目,达到了艺术升华的完美境界。”这段授之以礼、感之以情的讲课语言,很显然,一定会使学生情思萌动,受益匪浅。反之,在分析这篇课文时,只用一些令人恹恹欲睡的“屈原多么伟大呀;屈原多么爱国呀!”这类的语句,学生就会感到味同嚼蜡,兴趣也就会荡然无存了。
二、因文制宜,形式多样
语文教学,不应总是采用老一套教学模式:作家作品介绍;解释字词;分析课文;归纳特色;布置作业等。
这种千人一面,枯板划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听起来,就会感到象天天吃回锅饭,缺少滋味。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法,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讨论式、答辩式、切入式、讲练式、择词式等教学形式。(2)教小说时,可先布置学生预习,然后课堂上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梗概、教师只需要抓住分析人物形象及作者如何刻划人物的二个方面内容与学生讨论答辩即可;教散文,应注意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教师再抓住课文的重要部分直接切入分析,让学生理解掌握关键的字、词、句和写法;教论文,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引导学生自己去练习分析课文;教文言文,可采用“择词法”去重点突破,非重点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去翻译理解。诸如此类,能使教者教得灵活生动,学者学的愉快积极。
如,教朱自清的《散文两篇》,可采用“切入式”和“讨论式”二种方法兼用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讨论《荷塘月色》和《绿》二篇散文都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思想内容和色彩情调有什么不同?接着再分析理解情寄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然后,教师直接切入文章中心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在二十年代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矛盾心理。
再如,教《狂人日记》可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重点分析:“狂人”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分析理解运用日记体写小说选材更自由,内容更集中的特点。
如此形式多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视野常新,进而取得人在课堂,情在“天”外的最佳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因人施教,大面丰收
学生的智力有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学习基础厚薄不均,成绩也参差不齐。因人施教,因材诱导,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必要的。
对思维能力高的,底子厚的,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思考回答一些难度大的问题;对思维能力低的,底子薄的,成绩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思考回答一些难度小的问题。用这种抓“两头”的方法,去带动“中间”,让全班学生稳步前进,争取学生的学习大面积“丰收”。
如果对优、差学生“平分秋色”,平均使用力量,那么,智力好、基础厚的学生,就会“饥肠辘辘”;智力差的学生就会“食而不化”,他们都会感到“胃口不合”,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
因此,若让学生各有所得、都合胃口,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因人施教,而且在课堂上经常表扬学有成效的学生充分肯定稍有进步的差等生,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必须改革课堂教法提高讲课艺术,想45分钟要质量,尽量把每一节课都讲得既实实惠惠又生动形象,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很有趣。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4)
[2]期刊论文让学生展开语文自主学习的翅膀-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3]期刊论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科技信息2010(9)
【关键词】培养兴趣灵活因人制宜因文制宜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关切的情绪。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关键。“人若志趣不远,虽学无成。”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诚然,只有注重培养兴趣,让学生去“好之”去“乐之”,才能增强其学习语文的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语言生动、务求形象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要使学生对语文课津津有味,思维的“工作机”和教师讲课的“控制器”同步运转,教师就必须讲究授课艺术,即授课语言务求生动形象,趣味盎然。(1)教同一篇课文,一个教师讲课的语言生动流利、声情并茂。那么,就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就会“抓”住学生,学生也会感到趣味横生、颇受裨益;另一个教师讲课的语言乏味枯燥、呆板生硬,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倒胃口”、“无油无盐无滋味”。当然,兴趣也就会被这索然寡味的语言而冲刷殆尽。
例如,讲授郭沫若的《屈原》,此文的主人公屈原有一段抒情性的独白———《雷电颂》。这段独白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散文诗。在讲授时,应做到:
1、朗读课文,要注意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2、分析课文时,应仅仅抓住课文中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分析。
如,分析《雷电颂》的第一层次时,教师可以紧扣课文里的比喻、夸张、排比等句式,用这样的语言:“在这一层次里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对光明的礼赞,有力地表现了他迫切希望象征革命暴力的风、雷、电去摧毁黑暗社会和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内在力量,在呼唤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又充分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风、雷、电是屈原意志和感情的化身,因此,风、雷、电就是屈原,屈原就是风、雷、电。他的呼唤,是对黑暗世界的讥咒,是对邪恶的战斗,是对光明的追求。这一段抒情独白,使屈原的形象更加神采飞扬,光辉耀目,达到了艺术升华的完美境界。”这段授之以礼、感之以情的讲课语言,很显然,一定会使学生情思萌动,受益匪浅。反之,在分析这篇课文时,只用一些令人恹恹欲睡的“屈原多么伟大呀;屈原多么爱国呀!”这类的语句,学生就会感到味同嚼蜡,兴趣也就会荡然无存了。
二、因文制宜,形式多样
语文教学,不应总是采用老一套教学模式:作家作品介绍;解释字词;分析课文;归纳特色;布置作业等。
这种千人一面,枯板划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听起来,就会感到象天天吃回锅饭,缺少滋味。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法,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讨论式、答辩式、切入式、讲练式、择词式等教学形式。(2)教小说时,可先布置学生预习,然后课堂上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梗概、教师只需要抓住分析人物形象及作者如何刻划人物的二个方面内容与学生讨论答辩即可;教散文,应注意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教师再抓住课文的重要部分直接切入分析,让学生理解掌握关键的字、词、句和写法;教论文,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引导学生自己去练习分析课文;教文言文,可采用“择词法”去重点突破,非重点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去翻译理解。诸如此类,能使教者教得灵活生动,学者学的愉快积极。
如,教朱自清的《散文两篇》,可采用“切入式”和“讨论式”二种方法兼用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讨论《荷塘月色》和《绿》二篇散文都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思想内容和色彩情调有什么不同?接着再分析理解情寄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然后,教师直接切入文章中心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在二十年代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矛盾心理。
再如,教《狂人日记》可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重点分析:“狂人”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分析理解运用日记体写小说选材更自由,内容更集中的特点。
如此形式多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视野常新,进而取得人在课堂,情在“天”外的最佳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因人施教,大面丰收
学生的智力有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学习基础厚薄不均,成绩也参差不齐。因人施教,因材诱导,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必要的。
对思维能力高的,底子厚的,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思考回答一些难度大的问题;对思维能力低的,底子薄的,成绩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思考回答一些难度小的问题。用这种抓“两头”的方法,去带动“中间”,让全班学生稳步前进,争取学生的学习大面积“丰收”。
如果对优、差学生“平分秋色”,平均使用力量,那么,智力好、基础厚的学生,就会“饥肠辘辘”;智力差的学生就会“食而不化”,他们都会感到“胃口不合”,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
因此,若让学生各有所得、都合胃口,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因人施教,而且在课堂上经常表扬学有成效的学生充分肯定稍有进步的差等生,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必须改革课堂教法提高讲课艺术,想45分钟要质量,尽量把每一节课都讲得既实实惠惠又生动形象,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很有趣。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4)
[2]期刊论文让学生展开语文自主学习的翅膀-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3]期刊论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科技信息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