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着重探讨侧隐窝和外周软组织痛点阻滞对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临床疗效。就45例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患者的不典型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加以总结,并对予侧隐窝和外周软组织痛点阻滞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 不典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 侧隐窝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男27例,女18例,男:女=3:2。年龄21~58岁,其中30岁以下6例;31~45岁34例;45岁以上5例。病程2周~5年,其中2周~4个月14例 ;4个月~2年23例;2年以上8例。有明显外伤史者9例;有慢性劳损史32例;原因不明者4例。
症状和体征:呈多种不同的部位、不同特点的疼痛,其中单纯腰痛者5例(11.1%),局限臀部痛者6例(13.3%),腰及臀部痛者25例(55.6%),下肢局限痛者9例(包括足跟痛、局部小腿后、外侧痛者)(20%)。疼痛呈酸胀钝痛者39例,针刺、跳痛者6例,伴有麻木感者4例。体征:查体腰椎侧凸畸形者10例(22.2%),直腿抬高试验阳性9例(20%),屈颈试验阳性2例(4.4%),棘突间及棘突旁压痛者40例(88%),有腰、臀部外周明显压痛者7例(15.5%)。影像学检查:45例均摄有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X线示所有病例均有1个或多个棘突偏歪。脊椎生理曲度异常(变平或消失)者27例(60%);椎间隙变窄者34例(75.5%);椎体缘骨质增生者12例(26.6%)。CT扫描结果显示45例中病变椎间盘50个,其中L4、5节段30个;L5、S1节段18个;L3、4节段2个。椎间盘侧突出型28例(62.2%);旁中央型11例(24.4%);中央型2例(4.4%);膨出型4例(8.8%)。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病变间盘节段病侧的侧隐窝和外周软组织痛点的阻滞治疗,所用消炎镇痛混合液配方为:2%利多卡因5ml,复方倍他米松(得宝松)7mg/1ml,维生素B121mg/1ml,神经妥乐平(恩再适)3.6U/3ml,生理盐水10ml。
单侧病变采用单侧侧隐窝注射,双侧病变采用双侧注射,双间隙病变采用双间隙注射。所有侧隐窝进路均采用病变间隙病侧小关节内缘进路,以病变间隙棘间向病侧旁开约8mm进针,针向外斜5°~10°,当针触及骨质,为小关节,退针至皮下,再垂直进针找到小关节内侧缘,边进针边加压,一旦阻力消失表示进入侧隐窝,轻轻回抽,无血、无液,注入镇痛液10~15ml。外周软组织痛点一般予镇痛液3~5ml。
治疗过程次数,其中1次者23例,2次者18例,3次者4 例。
疗效评估根据改良Macnad标准进行评定:①痊愈: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障碍,恢复工作和活动。②显效:偶有疼痛,能做轻工作。③好转: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有疼痛,不能工作。④无效:疼痛无改善,有神经受压表现,需进一步治疗。
结 果
痊愈33例(73.3%); 显效7例(15.6%); 好转3例(6.6%);无效2例(4.4%)。
本组资料显示,其绝大部分患者有很好疗效,且病程越短疗效越佳。其病程与疗效关系,见表1。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变间盘多突向侧隐窝,压迫或刺激途经该处的神经根并引起化学性炎症,腰椎侧隐窝阻滞可有针对且有效地治疗神经根的炎症,即使是神经根炎性后遗的局部粘连引起的局部症状,也可通过注射治疗时,加大药液容量,加压分段注射,通过容量和压力,使细小的粘连有机会分开。
参考文献
1 史可任,编著.颈腰关节疼痛及注射疗法.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84-286.
关键词: 不典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 侧隐窝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男27例,女18例,男:女=3:2。年龄21~58岁,其中30岁以下6例;31~45岁34例;45岁以上5例。病程2周~5年,其中2周~4个月14例 ;4个月~2年23例;2年以上8例。有明显外伤史者9例;有慢性劳损史32例;原因不明者4例。
症状和体征:呈多种不同的部位、不同特点的疼痛,其中单纯腰痛者5例(11.1%),局限臀部痛者6例(13.3%),腰及臀部痛者25例(55.6%),下肢局限痛者9例(包括足跟痛、局部小腿后、外侧痛者)(20%)。疼痛呈酸胀钝痛者39例,针刺、跳痛者6例,伴有麻木感者4例。体征:查体腰椎侧凸畸形者10例(22.2%),直腿抬高试验阳性9例(20%),屈颈试验阳性2例(4.4%),棘突间及棘突旁压痛者40例(88%),有腰、臀部外周明显压痛者7例(15.5%)。影像学检查:45例均摄有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X线示所有病例均有1个或多个棘突偏歪。脊椎生理曲度异常(变平或消失)者27例(60%);椎间隙变窄者34例(75.5%);椎体缘骨质增生者12例(26.6%)。CT扫描结果显示45例中病变椎间盘50个,其中L4、5节段30个;L5、S1节段18个;L3、4节段2个。椎间盘侧突出型28例(62.2%);旁中央型11例(24.4%);中央型2例(4.4%);膨出型4例(8.8%)。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病变间盘节段病侧的侧隐窝和外周软组织痛点的阻滞治疗,所用消炎镇痛混合液配方为:2%利多卡因5ml,复方倍他米松(得宝松)7mg/1ml,维生素B121mg/1ml,神经妥乐平(恩再适)3.6U/3ml,生理盐水10ml。
单侧病变采用单侧侧隐窝注射,双侧病变采用双侧注射,双间隙病变采用双间隙注射。所有侧隐窝进路均采用病变间隙病侧小关节内缘进路,以病变间隙棘间向病侧旁开约8mm进针,针向外斜5°~10°,当针触及骨质,为小关节,退针至皮下,再垂直进针找到小关节内侧缘,边进针边加压,一旦阻力消失表示进入侧隐窝,轻轻回抽,无血、无液,注入镇痛液10~15ml。外周软组织痛点一般予镇痛液3~5ml。
治疗过程次数,其中1次者23例,2次者18例,3次者4 例。
疗效评估根据改良Macnad标准进行评定:①痊愈: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障碍,恢复工作和活动。②显效:偶有疼痛,能做轻工作。③好转: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有疼痛,不能工作。④无效:疼痛无改善,有神经受压表现,需进一步治疗。
结 果
痊愈33例(73.3%); 显效7例(15.6%); 好转3例(6.6%);无效2例(4.4%)。
本组资料显示,其绝大部分患者有很好疗效,且病程越短疗效越佳。其病程与疗效关系,见表1。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变间盘多突向侧隐窝,压迫或刺激途经该处的神经根并引起化学性炎症,腰椎侧隐窝阻滞可有针对且有效地治疗神经根的炎症,即使是神经根炎性后遗的局部粘连引起的局部症状,也可通过注射治疗时,加大药液容量,加压分段注射,通过容量和压力,使细小的粘连有机会分开。
参考文献
1 史可任,编著.颈腰关节疼痛及注射疗法.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8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