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漓江流域旅游地茶农户生计的改善路径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ualstudi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发展茶产业的相对优势,使桂林漓江流域旅游地的一些贫困群体获得了改善生计的新机遇。通过引入可持续生计视角,分析该流域茶农户生计存在的资本匮乏、议价能力偏弱及抵御各种风险成本提升等问题,指出茶农户应从企业合作、创新营销、打造品牌,产业融合等路径改善生计水平。
  关键词 旅游地;可持续生计;茶农户;漓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21-205-03
  Abstract The unbalance of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arative superiority of the tea industr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to poor groups along Lijiang River Valley for improving their livelih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we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ea farmers’ livelihood, such as lack of fund, low capacity in price negotiation, and high cost for resisting various risks.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 for tea farmers to improve their livelihood through paths including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ve marketing, brand cultivation, industries integr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Tourist destination; Sustainable livelihood; Tea farmers; Lijiang River Valley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整体持续快速发展,区域之间旅游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特征日趋显著[1]。处于“贫困型旅游地”或旅游地低谷区的弱势群体应如何获得稳定收入、实现精准脱贫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2]。在理论研究中,关注贫困群体生计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伯特·钱伯斯的著作中[3]。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使用了“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 Livelihoods)的概念,旨在消除人类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此后,可持续生计的概念被不断深化和延伸,强调人们的经济生活具备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并能在冲击后很快恢复,有能力维持和提升各种生计资本,并不会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者或组织机构发展了多个生计分析框架,其中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提出的SLA框架具最广泛影响力[4]。该框架是将农户置于一个脆弱的环境背景下,将农户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分解成为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以及社会资本。这些资本在政府、法律、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过不同的生计组合策略,带来收入、福利等生计结果的改变。从本质上,这一框架为人们理解和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方向。
  桂林漓江是我国最早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在旅游產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漓江流域流经的5个县域依然包含约76个贫困村(至2012年)。旅游地作为一种复合系统,承载着多种利益相关者和产业要素[5]。在旅游产业渗透较少的区域,因地制宜地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有机组合多种生计策略,是改善当地农户生计水平的必由之路。事实上,漓江流域山地环绕、山清水秀、气候温和、云雾弥漫,既是广西的传统旅游地,又是广西最适合种植茶叶的地区之一。作为漓江流域部分农户改善生计的突破口之一,立足漓江流域茶产业,引入可持续生计的基本框架,对流域茶农户的生计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可为旅游区的茶农户改善生计、精准脱贫提供路径借鉴。
  1 漓江流域旅游地茶产业概况
  桂林漓江流域地处广西东北部的桂林市辖区境内,其发源地及流经区域依次包括资源县、兴安县、灵川县、桂林城区、阳朔县、平乐县等。该区域位于我国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森林覆盖率达67%。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气候条件,使漓江流域的山地(特别是上游地区)遍布品质优良的野生茶。近年来,流域人工栽培的茶叶产量稳步增长。主要茶品包括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云六号、台茶、桂绿1号、临桂宛田种、龙脊种、资源大叶种,以及少量的龙井、安吉白茶、乌牛早等[6]。从2009年起,桂林漓江流域茶产量年均增长3%,到2013年达到2808 t(图1)。有茶叶种植统计的5个辖区县中,5年累计产量最高的是漓江流域下游的平乐县,其茶叶产量占漓江流域总产量的59%(图2)。
  2 漓江流域旅游地茶农生计面临的问题
  2.1 经济基础薄弱,生计资本相对匮乏
  漓江流域虽然具有良好的茶叶种植气候条件,当地农户的相关生计资本仍然薄弱,农户自身投入茶产业的能力有限。在金融资本方面,漓江流域所辖各县农户平均富裕程度不高,各县均有至少10个村落处于贫困线。其中,贫困村数量最多的是上游资源县,其次是下游平乐县。贫困村整体分布呈南北高中间低(图3),这与旅游产业在漓江流域上下游渗透偏弱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在人力资本方面,茶产业发展可用的优质劳动力资源相对匮乏。2013年漓江流域劳动力资源数量最多的是下游平乐县,为23.68万人;最少的是上游资源县,为9.11万人。据调研村干部介绍,因茶叶产业经济收益偏低,大多青壮年劳动力资源选择了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或外出务工。农户居家人口一般以老年人、女性及儿童为主,专职从事茶叶种植的青壮年劳动力比例不大。   2.2 缺乏议价权,市场抗风险能力低
  漓江流域茶农户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不具有议价权,仅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波动,这直接影响了茶农户的基本收益与种植积极性。长期以来,在国内知名茶品牌的冲击下,漓江流域茶产品知名度不高、缺乏核心品牌等问题日渐突出。纵使本地的一些优质茶能辗转运到国内知名茶产地后身价倍增,当地茶农户也只能按本地市场行情以较低价格出售给中间商或加工厂。据调查,漓江流域茶叶收购价格为50~100元/kg。这与日渐上涨的种植采摘人工成本投入形成反差。一些茶农户年人均收益约为2000元,导致茶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受挫。品质优良的茶叶无法卖个好价格,产品抗风险能力低,致使茶农户不得不砍掉茶树转向其他经济作物。
  2.3 存在病虫害风险,抵御风险成本上升
  在人工和抗虫害药物成本逐渐攀升的市场环境下,漓江流域的茶农户应对各种病虫害风险的成本也在提高。流域茶叶病虫害风险在春茶、夏茶及秋茶时期均可能出现,首当其冲地影响茶农户的生计和收益。漓江流域春茶季节一般为2月下旬至5月上旬,主要风险为虫害以及漓江上游高山茶区的少量茶芽枯病、茶白星病。夏茶季节为5月中旬到8月上旬,该季节为虫害病害高发期,特别防范茶轮斑病、茶云纹叶枯病及茶炭疽病等;秋茶季节一般为9月中旬到10月,该季节重点防范茶毛虫、茶尺蠖、茶跗线螨等虫害为主[7]。综上,成本的增加使茶农户全年的生计水平不可控。
  3 漓江流域旅游地茶农户生计改善路径
  3.1 积极发挥政府引领和企业主导的作用
  在漓江流域茶农户自身发展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加大政策鼓励和扶贫支持,引导企业以多种方式与农户合作,开展茶产品的种植与加工,对于增强茶农的种植积极性,解决当地茶农户的生计问题将发挥积极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茶叶加工企业是将茶叶原材料转化为茶产品的关键环节。20世纪80年代,漓江曾出现因缺乏茶叶初制厂,茶叶无人收购,导致部分茶农户毁茶种果,茶叶种植面积锐减。若想加快精准扶贫步伐,政府应积极推动,加快当地茶产业发展,加快建设高标准的示范场和茶厂,招商引资成立茶企业。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企业采购种苗,茶农户负责种植管理,合同价收购,有望使周边茶农户的积极性得到提升,降低风险,茶农的生计也将趋于可预见性和可持续性。
  3.2 利用新媒体,创新茶产品营销模式
  为了提升茶农户的直接收益,农户可拓宽销售渠道,创新营销模式,探索新媒体营销方式。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报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媒体形态。这种媒体利用互联网及无线通信等数字通信技术,将各种服务和信息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及数字电视等终端传达给受众。旅游地茶农户适宜采用的新媒体营销手段包括:网络社区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其中,邀请相关社区达人参与采茶、制茶、品茶、玩茶,将感受和体验转化成为图文并茂的游记和攻略,是茶农户可借鉴的网络社区营销方法。它为草根茶农户展示产品、提升知名度提供了契机。同时,可借助微博及微信平台,给消费者推送不同季节的茶产品、茶休闲、茶娱乐等信息,及时获取消费者的反馈,与受众形成互动。新媒体的使用有望打破传统传播渠道的局限,使相对分散的茶农户有机会直面消费者,增加销售机会,提高生计水平。
  3.3 增强品牌意识,提高高端茶品牌识别度
  加强漓江流域茶品牌的打造,增强高端茶品的影响力,是扩大销量,提升行情,改善茶农户的生计水平的重要路径。在国内众多知名茶品牌的激烈竞争下,要使本地产品能顺利脱颖而出,应探索“树立”和“高端”两种途径。“树立”就是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该区域特色地理标志茶产品的申报,并通过各种传统博览会、展销会及现代互联网等渠道树立茶品牌。“高端”就是要精心打造该地域数量少品质佳的极品野生茶品牌,用于冲击高端市场,且与面向大众市场的人工种植茶形成明显的区分度。通过树立地域品牌、打造高端品牌,增强地方茶农户的自信心,带动茶农的生计得到有效改善。
  3.4 拓宽生计渠道,打造具有旅游功能的产业融合乡村旅游区
  对有条件的茶叶种植区,利用茶山景观优势,推进产业融合,打造主题乡村旅游区,分流旅游地的客源,是丰富茶农生计,拓宽其收入来源的有效途径。茶既是一种养生饮品,也能作为一种高雅的休闲娱乐主题。2015年,桂林漓江流域接待游客约4 000万人次,旅游业已收超过400亿元。旅游地的茶农户可充分利用旅游人流优势,通过引资、合资、合作或以资源入股等多种方式,将零散的茶园连片化、景观化、规范化,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茶文化主题乡村旅游区。具体而言:一是应注重核心吸引物的独特性设计与打造,注重茶山茶园的大地景观要素整合和构建,形成区域美化与休闲功能的有机整合。二是要完善具有茶文化元素的旅游要素配置,完善吃、住、游、购、娱等元素。系统打造茶楼、茶餐厅、茶主题民宿屋,配置茶饼、茶糕、茶菜肴、油茶宴等特色餐饮系列,建设如茶艺表演、茶香烧烤、茶园露营等符合现代消费者习惯和品位的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方便旅游休闲消费者开展采茶体验,充分领略地域茶文化的魅力。三是应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公平的分配机制。茶园农户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经营,实现茶叶种植与旅游服务兼职就业相结合,使茶农户能够从茶叶的生产和多元化经营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和回报。
  4 结语
  漓江流域旅游地的茶农户生计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凭借优良的茶叶种植环境和良好的旅游地条件,茶农户仍可选择灵活的生计组合策略和多样化的改善路径,使自身的生计更具可持续性,并最终脱贫致富。该研究对漓江流域的茶农户生计问题的综合分析,不能替代深入逐个茶农户的抽样评估。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进一步开展生计资本抽样调查将是深度分析茶农户生计水平的基本方向。
  参考文献
  [1] 蒋丽芹.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区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与策略:以泛长三角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2(6):167-172.
  [2] 冯灿飞.贫困型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67-68.
  [3] 李芳.可持续生计: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2.
  [4] 汤青.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现状及未来重点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2015(7):823-833.
  [5] 郭伟,方淑芬.旅游地复合系统开发运行协调机制研究[J].中國软科学,2003(7):147-152.
  [6] 秦春玲,韦静峰,庞月兰.桂林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南方园艺,2014(4):23-25.
  [7] 罗跃新,林朝赐,诸葛天秋.桂林茶区茶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广西农学报,2010(4):55-58.
其他文献
摘要 以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分值达到84.89,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状况良好,管理绩效较好,但用地效益有待提高。提出了制定集约标准、设立开发区用地门槛等提高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和用地效益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水口山  中图分类号 S28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以福建沙质海岸为研究区,采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为基础数据源,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确定了福建省沙质海岸及基干林带的空间分布及特征,定量分析了沙质海岸基干林断带率及断带类型,并对基干林区位内其他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沙质海岸约占全省海岸线的1/5,主要分布在闽江河口以南沿岸和岛屿;各地区基干林断带率除福州外普遍偏高,基干林平均断带率49.3%;基干林断带
期刊
摘要 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对黄土湿陷特性的分析、职能部门建设不协调、农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积极性不高、缺少对国土资源部门的激励机制、农田道路建设困难。对此,提出了推行节水灌溉、促进资源共享、发展规模化经营、创新激励机制、精简田间道路等推进黄土高原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黄土高原;高标准基本农田;问题;对策  中圖分类号 S2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龙泉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2001和2010年ETM+影像作为数据源,运用Flaash大气校正法和重采样几何校正法对2期影像进行预处理,并通过最大似然法对龙泉市区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最后利用现状分类图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龙泉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 2001和2010年研究区农田大量减少,主要去向是森林、建筑用地和裸露地;建筑用地迅速增加,分布类
期刊
摘要 结合毕节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针对监管工作中存在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执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建立并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监管、检测队伍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警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构筑打击高压态势的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产品;
期刊
摘要 [目的]计算福建省“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方法]在“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的模型基础上建立“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明确“省公顷”模型中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计算方法。以福建省为例,计算了2014年各类土地的均衡因子和各地市各类土地的产量因子。[结果]福建省“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均衡因子:耕地为3.683 phm2/hm2,林地为0.382 phm2/hm2,草地为0.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园龄、施肥方式、种植模式对渭北苹果园土壤紧实度的影响,揭示渭北苹果园土壤紧实化问题。[方法]在渭北地区的洛川、白水两地分别选取园龄≤10、11~15、16~20、21~25、>25 a的苹果园各3个,长期单施化肥和化肥与农家肥配施的苹果园各3个,从未种过苹果树的农田各3块,分别测定0~45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对比分析土壤紧实度差异。[结果]渭北苹果园的土壤紧实度总体上随园龄
期刊
摘要 阐述了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土壤污染源,从DDT、六六六及挥发性氯代脂肪烃污染土壤、油类污染土壤、金属类污染土壤几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治理措施;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21-082-04  Abstract Soil poll
期刊
摘要 近年市郊游逐渐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型村镇住居逐步成为我国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居住模式,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以白石山景区村镇为例,分析了该地区旅游型村镇住居存在的问题,就旅游型村镇住居单体元素,如平面布局、院落、院门、屋顶、墙身、窗、漏窗的设计提出改进建议,并针对住居院落与户型改建或重建进行多种设计模式探讨。  关键词 旅游型村镇;单体元素设计;户型模式设计;白石山景
期刊
摘要 基于实地调查及访谈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延安市麻洞川乡农户的宅基地整理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宅基地数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描述了延安市麻洞川乡宅基地现状,研究区宅基地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户多宅现象普遍、人均占有宅基地面积超标、宅基地利用粗放、村庄居民点建设缺乏规划、土地利用效率低。其次,对当地村民进行了实地调查及访谈,得出当地村民同意进行宅基地整理的比例为61.25%,并且利用主成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