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时候,一个人一生的轨迹在青春的某个阶段已然注定,以后的岁月,所有的历程,不过是宿命式的沿着那个轨迹前行……
宿命——由基因决定
王全安承认自己是一个相信宿命的人。
如果不是生在延安,如果没有那场文革,如果当初留在法国,如果没考上电影学院,如果没有西安电影制片厂8年的沉潜,如果……
而人生没有如果,一切的机缘都是命中注定……
生于陕西延安的王全安,尽管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但无论他承认与否,身上强烈的西北气质仍通过言谈举止不经意流泻出来,采访的中途,还没吃午饭的他,看着餐单,一口咬定店里的西北本家面,看他吃面的样子,你会一眼认出这是一个地道的陕北食客。这人吃的实在太亲切。而迄今为止的三部作品,以及即将开拍的《纺织姑娘》,甚而是他将执导的《白鹿原》,都与西北这片神秘的土地息息相关、惺惺相惜。那份根植于血液里的深厚情感,让他的电影呈现出一种淳朴热烈、桀骜不驯、欲罢不能的血性。《图雅的婚事》里,雄壮辽阔的蒙古牧场,苍凉悲怆的世景,淳厚热辣的人情,他深藏的情愫,通过镜头淋漓尽致地释放。
这是来自血液的东西,由基因决定。
然而,不同于一般土生土长的西北艺术家,多年来四方游历的传奇经历,在他身上融合了太多的可能性,而他的性格,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他选择电影的题材,都将这复杂的经历奇妙融合,所以坐在我面前的王全安,展现的是融会多元之后的从容与豁达,激情与睿智。
而谈起母亲,他似乎有着太多难以释怀的情愫。他说:“我拍片就是要给妈妈看的。”而妈妈是不是喜欢,是不是能看懂,是他现在评价自己作品的重要标准。据说,《图雅的婚事》的拍摄场所距他母亲的出生地仅300公里,选择这样的地方,是否在潜意识里,他是想更接近自己的母亲?
寻找电影的DNA
柏林电影节主席说:“把这个奖给你这样的人,是想让别的中国导演知道,以后好好拍电影就够了,只要电影拍好了,其他事情都不重要。”
中国影评界说:“《图雅的婚事》呈现出中国电影最为缺失的品质,那就是讲故事的能力,生活的细节质感,以及人性的光彩。”
一位看过《图雅的婚事》的观众说:导演王全安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看过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人都会记得。希腊导演西蒙·格雷夫林是怎样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复活了古希腊整部神话史。那么漫长而玄秘的历史和宗教,他只借助人体造型和场景气氛就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和接受,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力。
王全安不只一次强调“电影本身”,以及对“宏大叙事”的反感和不屑。“电影的前提还是戏剧、故事和人物形象,不能偏离这个,否则拍纪录片也可以,演讲也可以,甚至拿标语坐在市政府前面抗议也可以,电影最擅长做的还是通过本身的艺术形象,让人接受。”而如何塑造成功的艺术形象,这就要看导演的功力。对此,王全安说:“也许年轻时候你觉得世界上唯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视角,到了一定时候,你才会认识到世界上还有其他视角,如何讲述自己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不喜欢关于体制内、体制外,地上、地下的这些说法,还是要从电影本身出发去考虑。电影一定是需要交流和沟通的,不能赢得观众的导演一定是失败的。导演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门手艺!”
最可悲的是我们有些导演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表示要用影片来表达底层人的生活状态,结果反而是他们所表达的对象并不接受他们的作品,而导演们自己又很傲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你既然已经勇敢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活,为什么不首先让他们看得懂呢?
也正因为如此,王全安对一些所谓的得奖片不无诟病:“有些国际电影节对我们的艺术片有这样的评语——真实表达了中国当下的现实生活。听上去似乎是一种表扬,实际上跟艺术的快感毫无关系。”
对艺术的表达有很多种,但真正好的艺术就是让观者动容。“最好的电影一定是性感的,直接刺激你的荷尔蒙反应。”
“不要责怪我们的观众拒绝自己的艺术片,其实观众一直很正常,倒是我们的电影文化本身曾经很不正常,那种玄而又玄、故作神秘、以观众看不懂为荣的电影,其实恰恰背离了电影的基本娱乐功能。”
2005年,王全安应邀接手了《白鹿原》的拍摄。
就是在整个筹备过程中让王全安对文艺片的理解发生了一些变化,“我意识到电影更应该照顾观众的想法,而并非成为孤芳自赏的收藏。我的心沉下来了,真正去关注人的成分重了,我暗示自己一定要戒除知识分子身上拙劣自恋的东西。”
其实这也是很多艺术家走过的弯路,包括他自己。
他曾经沾沾自喜地拿《月蚀》给妈妈看,妈妈说看不懂,他说“你看不懂就对了。”
说起这些,他自嘲的笑了。“那时候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得让你知道我能拍电影,知道我还很深刻——这就不包括我能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年轻时总是觉得自我表达是最重要的事,好像世界上就剩下了表达了。”
人都有年少轻狂的时候,而重要的是能发现自身的局限,然后,主动寻求突破和努力取得平衡。
平衡的能量
对和谐和平衡感的追求,对自我表达的节制贯穿于王全安的电影理念和日常的为人处世中。说起日前毁誉参半的第五代导演,王全安有自己的见解:“因为国内还没有专业的商业片导演,所以才会把艺术片阵营中最有影响力的导演拉进来,从职业角度看,真正的商业片其实对影片的技术要求相当严格,同样需要相当的才华,是和拍摄艺术片完全不一样的一套体系。”他觉得《疯狂的石头》就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片:“我觉得宁浩把这部电影拍地道了,里面的料、质感包括整体的风格都很饱满很完整。”
那么,柏林获奖之后的王全安是不是也会加入到商业片的运作中呢?对此,他非常直接地说:“我觉得自己拍不好商业片,没有经过这种训练,不是特别喜爱这种模式,也没有这种愿望。我的愿望就是把我的电影怎么样拍得更精彩,更绘声绘色一些,吸引更多的人来看,每位导演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艺术成就。我的关注点在我的电影上,和其他人没有多少关系。”
传奇的经历、岁月的磨砺以及时刻的自省让他懂得如何宽容地待人看事,他也在内心不断地平衡着自己,而当在表达自己思虑多时且答案确凿的观点时,他会突然变得坚硬且坚定,不容置疑,似乎让人看到他手执话筒,站在监视器后君临天下的样子。
如果·爱
切·格瓦拉说:革命是爱情的行为,那么,拍电影对于王全安是否也是一种爱情行为呢?
“我觉得拍电影其实就像谈恋爱,不能怪影迷不喜欢,只能怪自己不够有魅力,所以电影的素质是第一要看重的东西。”
目前有记者问到王全安与女主角余男的关系,斟酌再三,他真实的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我跟余男其实是很丰富地超越了一般模式的感情和关系,既有工作中的感情,也有个人感情在里边。目前一直是这样,也很愉快,因为我们兼顾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我觉得我们拥有一种像战友那样亲密的关系。”
那么,“你相信爱情的长久吗?”
在回答这个看似颇为棘手的问题时,这个被外界定义为青年导演的四十几岁男人,眼光中没有犹豫。“我相信”,说这话时,他直视着我的眼睛。相信大多数处于这个年龄的男人,或者说大多数处于现在这个年代的人,都没有勇气和信心说出这三个字。不要说长久,单只就爱的能力,恐怕也是现如今的大多数人所缺乏的吧。这是一个怀着爱情并对自身魅力确信的男人,不是那些靠名声、权力、财富获取异性逢迎的扭曲身心所能理解的,对自身男性魅力的认可,让他正大光明甚至不可一世,正是这健康明朗的情爱,发挥了两性关系中最正面的力量,才让他如此直言不讳,胸怀坦荡。
在他心中,所有关于爱情的复杂和莫测都成长为一种正面的督促,承认美好与脆弱并且迎难而上,也许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他此时的态度,已经不是年少无知时的一厢情愿,而是历经所有真诚、脆弱、丑陋、无奈、灰暗后的见心明性。
所以王全安接下来说“我相信有永恒的爱情,但那需要两个个体的共同成长和信念坚守。”
于是我们看到,风雪路上图雅的坚毅勇敢与脆弱彷徨;被命运捉弄看似随欲而安的巴特尔由隐忍到成全再到爆发的挣扎:腰缠万贯的老同学重温旧梦以及真相被戳破后的软弱自欺,屡次被老婆欺骗最终恋上图雅的毛躁青年森格,为了给心上人打一口井不惜搭上身家性命。
回归人性的真实,这就是《图雅的婚事》带给人的震动。也是作为导演的王全安和作为男人的王全安所力求达到的境界。坐在镜头前的我们,也如同经受了一场痛快淋漓的涅棠。生活不是一部高大全的伦理道德片,它在时间的、空间的延续中撕裂所有的伪装,回归纯粹,无论是美好的,抑或是丑恶的。
宿命——由基因决定
王全安承认自己是一个相信宿命的人。
如果不是生在延安,如果没有那场文革,如果当初留在法国,如果没考上电影学院,如果没有西安电影制片厂8年的沉潜,如果……
而人生没有如果,一切的机缘都是命中注定……
生于陕西延安的王全安,尽管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但无论他承认与否,身上强烈的西北气质仍通过言谈举止不经意流泻出来,采访的中途,还没吃午饭的他,看着餐单,一口咬定店里的西北本家面,看他吃面的样子,你会一眼认出这是一个地道的陕北食客。这人吃的实在太亲切。而迄今为止的三部作品,以及即将开拍的《纺织姑娘》,甚而是他将执导的《白鹿原》,都与西北这片神秘的土地息息相关、惺惺相惜。那份根植于血液里的深厚情感,让他的电影呈现出一种淳朴热烈、桀骜不驯、欲罢不能的血性。《图雅的婚事》里,雄壮辽阔的蒙古牧场,苍凉悲怆的世景,淳厚热辣的人情,他深藏的情愫,通过镜头淋漓尽致地释放。
这是来自血液的东西,由基因决定。
然而,不同于一般土生土长的西北艺术家,多年来四方游历的传奇经历,在他身上融合了太多的可能性,而他的性格,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他选择电影的题材,都将这复杂的经历奇妙融合,所以坐在我面前的王全安,展现的是融会多元之后的从容与豁达,激情与睿智。
而谈起母亲,他似乎有着太多难以释怀的情愫。他说:“我拍片就是要给妈妈看的。”而妈妈是不是喜欢,是不是能看懂,是他现在评价自己作品的重要标准。据说,《图雅的婚事》的拍摄场所距他母亲的出生地仅300公里,选择这样的地方,是否在潜意识里,他是想更接近自己的母亲?
寻找电影的DNA
柏林电影节主席说:“把这个奖给你这样的人,是想让别的中国导演知道,以后好好拍电影就够了,只要电影拍好了,其他事情都不重要。”
中国影评界说:“《图雅的婚事》呈现出中国电影最为缺失的品质,那就是讲故事的能力,生活的细节质感,以及人性的光彩。”
一位看过《图雅的婚事》的观众说:导演王全安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看过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人都会记得。希腊导演西蒙·格雷夫林是怎样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复活了古希腊整部神话史。那么漫长而玄秘的历史和宗教,他只借助人体造型和场景气氛就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和接受,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力。
王全安不只一次强调“电影本身”,以及对“宏大叙事”的反感和不屑。“电影的前提还是戏剧、故事和人物形象,不能偏离这个,否则拍纪录片也可以,演讲也可以,甚至拿标语坐在市政府前面抗议也可以,电影最擅长做的还是通过本身的艺术形象,让人接受。”而如何塑造成功的艺术形象,这就要看导演的功力。对此,王全安说:“也许年轻时候你觉得世界上唯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视角,到了一定时候,你才会认识到世界上还有其他视角,如何讲述自己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不喜欢关于体制内、体制外,地上、地下的这些说法,还是要从电影本身出发去考虑。电影一定是需要交流和沟通的,不能赢得观众的导演一定是失败的。导演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门手艺!”
最可悲的是我们有些导演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表示要用影片来表达底层人的生活状态,结果反而是他们所表达的对象并不接受他们的作品,而导演们自己又很傲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你既然已经勇敢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活,为什么不首先让他们看得懂呢?
也正因为如此,王全安对一些所谓的得奖片不无诟病:“有些国际电影节对我们的艺术片有这样的评语——真实表达了中国当下的现实生活。听上去似乎是一种表扬,实际上跟艺术的快感毫无关系。”
对艺术的表达有很多种,但真正好的艺术就是让观者动容。“最好的电影一定是性感的,直接刺激你的荷尔蒙反应。”
“不要责怪我们的观众拒绝自己的艺术片,其实观众一直很正常,倒是我们的电影文化本身曾经很不正常,那种玄而又玄、故作神秘、以观众看不懂为荣的电影,其实恰恰背离了电影的基本娱乐功能。”
2005年,王全安应邀接手了《白鹿原》的拍摄。
就是在整个筹备过程中让王全安对文艺片的理解发生了一些变化,“我意识到电影更应该照顾观众的想法,而并非成为孤芳自赏的收藏。我的心沉下来了,真正去关注人的成分重了,我暗示自己一定要戒除知识分子身上拙劣自恋的东西。”
其实这也是很多艺术家走过的弯路,包括他自己。
他曾经沾沾自喜地拿《月蚀》给妈妈看,妈妈说看不懂,他说“你看不懂就对了。”
说起这些,他自嘲的笑了。“那时候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得让你知道我能拍电影,知道我还很深刻——这就不包括我能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年轻时总是觉得自我表达是最重要的事,好像世界上就剩下了表达了。”
人都有年少轻狂的时候,而重要的是能发现自身的局限,然后,主动寻求突破和努力取得平衡。
平衡的能量
对和谐和平衡感的追求,对自我表达的节制贯穿于王全安的电影理念和日常的为人处世中。说起日前毁誉参半的第五代导演,王全安有自己的见解:“因为国内还没有专业的商业片导演,所以才会把艺术片阵营中最有影响力的导演拉进来,从职业角度看,真正的商业片其实对影片的技术要求相当严格,同样需要相当的才华,是和拍摄艺术片完全不一样的一套体系。”他觉得《疯狂的石头》就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片:“我觉得宁浩把这部电影拍地道了,里面的料、质感包括整体的风格都很饱满很完整。”
那么,柏林获奖之后的王全安是不是也会加入到商业片的运作中呢?对此,他非常直接地说:“我觉得自己拍不好商业片,没有经过这种训练,不是特别喜爱这种模式,也没有这种愿望。我的愿望就是把我的电影怎么样拍得更精彩,更绘声绘色一些,吸引更多的人来看,每位导演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艺术成就。我的关注点在我的电影上,和其他人没有多少关系。”
传奇的经历、岁月的磨砺以及时刻的自省让他懂得如何宽容地待人看事,他也在内心不断地平衡着自己,而当在表达自己思虑多时且答案确凿的观点时,他会突然变得坚硬且坚定,不容置疑,似乎让人看到他手执话筒,站在监视器后君临天下的样子。
如果·爱
切·格瓦拉说:革命是爱情的行为,那么,拍电影对于王全安是否也是一种爱情行为呢?
“我觉得拍电影其实就像谈恋爱,不能怪影迷不喜欢,只能怪自己不够有魅力,所以电影的素质是第一要看重的东西。”
目前有记者问到王全安与女主角余男的关系,斟酌再三,他真实的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我跟余男其实是很丰富地超越了一般模式的感情和关系,既有工作中的感情,也有个人感情在里边。目前一直是这样,也很愉快,因为我们兼顾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我觉得我们拥有一种像战友那样亲密的关系。”
那么,“你相信爱情的长久吗?”
在回答这个看似颇为棘手的问题时,这个被外界定义为青年导演的四十几岁男人,眼光中没有犹豫。“我相信”,说这话时,他直视着我的眼睛。相信大多数处于这个年龄的男人,或者说大多数处于现在这个年代的人,都没有勇气和信心说出这三个字。不要说长久,单只就爱的能力,恐怕也是现如今的大多数人所缺乏的吧。这是一个怀着爱情并对自身魅力确信的男人,不是那些靠名声、权力、财富获取异性逢迎的扭曲身心所能理解的,对自身男性魅力的认可,让他正大光明甚至不可一世,正是这健康明朗的情爱,发挥了两性关系中最正面的力量,才让他如此直言不讳,胸怀坦荡。
在他心中,所有关于爱情的复杂和莫测都成长为一种正面的督促,承认美好与脆弱并且迎难而上,也许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他此时的态度,已经不是年少无知时的一厢情愿,而是历经所有真诚、脆弱、丑陋、无奈、灰暗后的见心明性。
所以王全安接下来说“我相信有永恒的爱情,但那需要两个个体的共同成长和信念坚守。”
于是我们看到,风雪路上图雅的坚毅勇敢与脆弱彷徨;被命运捉弄看似随欲而安的巴特尔由隐忍到成全再到爆发的挣扎:腰缠万贯的老同学重温旧梦以及真相被戳破后的软弱自欺,屡次被老婆欺骗最终恋上图雅的毛躁青年森格,为了给心上人打一口井不惜搭上身家性命。
回归人性的真实,这就是《图雅的婚事》带给人的震动。也是作为导演的王全安和作为男人的王全安所力求达到的境界。坐在镜头前的我们,也如同经受了一场痛快淋漓的涅棠。生活不是一部高大全的伦理道德片,它在时间的、空间的延续中撕裂所有的伪装,回归纯粹,无论是美好的,抑或是丑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