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少包括职业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方面,就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能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起到应有之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提升
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仍对职业生活的基本特点和素质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善于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和表达、表现自我的能力不足,不懂得分享与合作,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坚持到底的责任意识。面对如此状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要讲授社会准则和规范,还应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基本需要,关注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努力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职业意识与向往、具有创业意识和准备,能自觉迎接未来生存挑战、理性选择职业模式、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主动开创事业成就,进而享受成功人生。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顾名思义,就是参与竞争的实力或能力。“就业竞争力”是指不管你何时何地需要就业时,谋职都须具备的竞争力。英国职场专家Peter Hawkins曾提出:“等待被雇佣,在职场上是具有风险的,唯有让自己具备就业竞争力才是一种保障。”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概括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根据各种要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少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即职业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1.职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的职业领域中所拥有的具有一定相对优势、其他竞争者一时还难以效仿和超越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素质应该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及其专业精神。职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其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2.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一定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身心素质特别是抗挫折能力、道德品质、观念、环境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3.环境竞争力。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1)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声誉、学生所学专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是否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否是社会急需或有较高需求的专业是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基本因素。学校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尤其是毕业生质量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优质的指导和服务能有效地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家庭因素。家庭所在地类型(城市或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优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及职业领域的差异、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的优劣乃至家族资源是否富有等都在无形中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社会因素。就业形势的优劣和政策导向、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社会资源状况的优劣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通过“课内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以案例分析会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类应具备的首要本领,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也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享与合作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是:发现问题的敏锐观察能力,通观全局的思维能力,拓展思路求索答案的能力,借鉴经验开拓新路转移经验的能力,远见卓识预见未来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格的基础上。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书研讨、辩论会、案例分析会、社会调查(采访)、撰写小论文、热点追踪、备课小组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渠道,培养问题意识和探讨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力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留心所处环境及社会的变化,细心观察市场动向,学习捕捉社会和大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典案例,学会作出分析与判断,学会将收集到的信息系统化,并结合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运用,展开交流讨论和辩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等相对较强独立性的品格,从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员工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通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社会调查(采访)、请相关专业人士或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或进行访谈、组织学生参与营销活动,开展电话陌生拜访活动,参加志愿者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等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应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感受专业精神的魅力,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一个人求职立业之本、创业之基,进而在大学期间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及科学的职业理想,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敬业奉献精神,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角色转换,提高自己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素质转化为能力,从而提升可就业能力,并为将来从业后专业精神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基础竞争力中的作用
基础竞争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基础竞争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以以团队精神为核心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基础竞争力。
团队精神是现代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急迫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学会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和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蕴涵着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其在教育过程中能更好地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加强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集体精神不强;张扬个性有余而协同合作意识缺乏;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宿舍和班集体凝聚力不强等现象进行教育引导。从培养责任意识包括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入手,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读书研讨、辩论、社会调查、“模拟法庭”、“道德评判庭”、学生小组备课讲课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大学生提供和宣传关于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倾向性信息,使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人才目标结构中的重要性,明确团队精神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在团队内部开展良性竞争;认识到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的要求及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要求,重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态度和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主动修正重个人发展目标、轻社会目标,重智力目标、轻道德目标的目标结构偏向,向着符合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塑造良好个性的目标努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为集体的利益出谋划策,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学会倾听和理解,学会与伙伴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互动中,逐渐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和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认同感、强化集体归属感;养成谦虚、宽容与合作的品质;学习和掌握与人合作共事的方法,掌握与人合作相处的要旨,学会宽容他人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培养和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并在和谐相处中促进身心素质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环境竞争力中的作用
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择业能力较弱,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和对社会需求的客观判断,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职业规划能力较低,以至出现要么高估自己的能力,择业期望值过高,最终高不成低不就;要么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指导大学生在职业兴趣的测定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的测评及职业能力综合评定的基础上,分析和把握自身特质,结合就业形势、政策和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正确定位,并对就业、创业提出远景规划与设想,而后不断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准备;通过开展“模拟招聘、面试”活动和相关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学习写求职信,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和进行必要的求职礼仪训练,提高学生就业求职能力(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通过开展“创业设计大赛”和“模拟创业实践活动”,唤醒、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鼓励开拓创新,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引导学生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缜密的成本收益分析并进行大胆的构思策划,再通过实践,了解创业所必需的能力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掌握这种能力,为培养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总之,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及引导其努力培养相应能力,把个人的未来自觉地融入社会需要、社会发展之中,形成珍惜学校生活、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动力,掌握一定的求职就业与开拓创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今后不断面临的就业竞争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提升
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仍对职业生活的基本特点和素质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善于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和表达、表现自我的能力不足,不懂得分享与合作,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坚持到底的责任意识。面对如此状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要讲授社会准则和规范,还应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基本需要,关注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努力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职业意识与向往、具有创业意识和准备,能自觉迎接未来生存挑战、理性选择职业模式、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主动开创事业成就,进而享受成功人生。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顾名思义,就是参与竞争的实力或能力。“就业竞争力”是指不管你何时何地需要就业时,谋职都须具备的竞争力。英国职场专家Peter Hawkins曾提出:“等待被雇佣,在职场上是具有风险的,唯有让自己具备就业竞争力才是一种保障。”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概括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根据各种要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少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即职业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1.职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的职业领域中所拥有的具有一定相对优势、其他竞争者一时还难以效仿和超越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素质应该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及其专业精神。职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其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2.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一定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身心素质特别是抗挫折能力、道德品质、观念、环境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3.环境竞争力。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1)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声誉、学生所学专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是否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否是社会急需或有较高需求的专业是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基本因素。学校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尤其是毕业生质量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优质的指导和服务能有效地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家庭因素。家庭所在地类型(城市或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优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及职业领域的差异、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的优劣乃至家族资源是否富有等都在无形中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社会因素。就业形势的优劣和政策导向、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社会资源状况的优劣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通过“课内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以案例分析会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类应具备的首要本领,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也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享与合作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是:发现问题的敏锐观察能力,通观全局的思维能力,拓展思路求索答案的能力,借鉴经验开拓新路转移经验的能力,远见卓识预见未来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格的基础上。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书研讨、辩论会、案例分析会、社会调查(采访)、撰写小论文、热点追踪、备课小组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渠道,培养问题意识和探讨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力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留心所处环境及社会的变化,细心观察市场动向,学习捕捉社会和大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典案例,学会作出分析与判断,学会将收集到的信息系统化,并结合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运用,展开交流讨论和辩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等相对较强独立性的品格,从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员工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通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社会调查(采访)、请相关专业人士或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或进行访谈、组织学生参与营销活动,开展电话陌生拜访活动,参加志愿者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等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应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感受专业精神的魅力,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一个人求职立业之本、创业之基,进而在大学期间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及科学的职业理想,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敬业奉献精神,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角色转换,提高自己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素质转化为能力,从而提升可就业能力,并为将来从业后专业精神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基础竞争力中的作用
基础竞争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基础竞争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以以团队精神为核心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基础竞争力。
团队精神是现代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急迫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学会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和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蕴涵着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其在教育过程中能更好地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加强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集体精神不强;张扬个性有余而协同合作意识缺乏;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宿舍和班集体凝聚力不强等现象进行教育引导。从培养责任意识包括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入手,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读书研讨、辩论、社会调查、“模拟法庭”、“道德评判庭”、学生小组备课讲课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大学生提供和宣传关于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倾向性信息,使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人才目标结构中的重要性,明确团队精神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在团队内部开展良性竞争;认识到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的要求及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要求,重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态度和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主动修正重个人发展目标、轻社会目标,重智力目标、轻道德目标的目标结构偏向,向着符合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塑造良好个性的目标努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为集体的利益出谋划策,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学会倾听和理解,学会与伙伴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互动中,逐渐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和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认同感、强化集体归属感;养成谦虚、宽容与合作的品质;学习和掌握与人合作共事的方法,掌握与人合作相处的要旨,学会宽容他人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培养和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并在和谐相处中促进身心素质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环境竞争力中的作用
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择业能力较弱,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和对社会需求的客观判断,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职业规划能力较低,以至出现要么高估自己的能力,择业期望值过高,最终高不成低不就;要么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指导大学生在职业兴趣的测定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的测评及职业能力综合评定的基础上,分析和把握自身特质,结合就业形势、政策和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正确定位,并对就业、创业提出远景规划与设想,而后不断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准备;通过开展“模拟招聘、面试”活动和相关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学习写求职信,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和进行必要的求职礼仪训练,提高学生就业求职能力(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通过开展“创业设计大赛”和“模拟创业实践活动”,唤醒、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鼓励开拓创新,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引导学生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缜密的成本收益分析并进行大胆的构思策划,再通过实践,了解创业所必需的能力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掌握这种能力,为培养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总之,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及引导其努力培养相应能力,把个人的未来自觉地融入社会需要、社会发展之中,形成珍惜学校生活、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动力,掌握一定的求职就业与开拓创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今后不断面临的就业竞争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