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漂流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人从学校毕业开始选择自己的工作,就是迈入社会的第一步。
  面对工作,每个人都会有许多迷茫的时刻,无法像电视剧里那样,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困难、结束迷茫。面对真实的生活,有挣扎,有犹豫。这本《工作漂流》就记录了日本的8个年轻人工作转换时的迷茫和选择。
  作者稻泉连在高中时一度辍学,后来考入早稻田大学第二文学部。大学毕业后稻泉连选择从事自由职业,专注于非虚构作品的写作。26岁时,他获得了日本最重要的非虚构文学奖“大宅壮一奖”,打破了该奖项最年轻得主的纪录。大学毕业前一年,围绕“自由职业者”“茧居族”和一些对求职活动不甚感兴趣的年轻人,稻泉连在采访稿的基础上写了《我们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一书。五年后,他好奇那些获得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的年轻人生活得怎么样了。经过四年的采访调查,稻泉连完成了记录日本年轻人就业观的《工作漂流》。
  稻泉连出生于1979年,与书中采访的8个主人公年龄相仿,本书出版时他们都在30岁上下。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十年,终身雇用制和论资排辈的时代走向终结,就业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父辈来说,找到一份工作等于拥有安稳的一生。而1980年前后出生的他们,一踏入社会便遭遇了就业冰河期,这些在社会转型期走向职场的年轻人,不幸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8个主人公均毕业于日本优秀的大学,如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于第一次就业冰河期走上求职岗位的他们,抱着“从好大学毕业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的思想,通过激烈的竞争挤入社会的窄门,似乎都获得了初步的职场成功,走上了令人艳羡的岗位:公务员、银行职员、IT公司中层。然而,在身处职场一段时间后,他们却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纠结、迷惘、焦躁之中,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实现突围。
  转换跑道,不约而同地成为他们30岁上下时职场生涯的关键词。
  选择工作时是选择一眼看得到头的大路,还是去开辟一条崎岖的小道?是忍受公司体制中的压力和焦虑,还是辞职开辟新的职场?书中这些日本青年所遭遇的选择和迷茫在此时看来仍旧能寻得共鸣。
  第一个故事来自原先就职于地方银行的大桥先生,他毕业于名古屋大学法学院。1999年入行工作,身为年轻职员的他每日做着重复性事务,就业冰河期导致工作几年后也没有新人接替他的这些基础工作。业绩指标的压力,论资排辈的人事制度和老套的公司聚会制度让他感到精力的损耗与压力,没有发展空间让他感到迷惘。他筹备过创业却以失败告终,后来换到证券公司上班。大桥的故事中有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就职的一方来说,其实同属一类企业而已。但他换了工作之后会发现“哎,原来公司都一个样啊”,于是心里也就接受了现状,安定下来投入工作了。人不就是一种需要生活在相对环境中的生物吗?在对两种环境进行比较之后,就会知道好好专注于眼前才是对的。
  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院的原口先生是第七个故事的主人公。27岁的他已经在经济产业省工作了三年。考上名牌大学,成为精英官僚,这是从小父母对他的期望,也是他成功履行的“义务”。可是,他却这样和稻泉连描述自己的公务员生活:
  那是一个能够看清职业轨迹的世界,这点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二十年后,或者直到退休的轨迹都能够看到。这是让人无法忍受的。


  身处迷惘时期的青年就像身处狭窄漫长的隧道,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却要一直朝着那个承诺的光明出口走下去。在走到出口之前,要忍受自己被压缩在黑暗中,忍受恐惧和封闭摸索着走下去,怀抱着不确定的期待和对于未知的恐惧抵抗着。这些故事里的主角都在尝试之后,选择离开那条黑暗的隧道,告别那个封闭狭小的心理空间。
  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在这些年轻人讲述时,作者在逐步还原“我”的主体性,在工作中如何建立起“我”的存在感和位置,从而去稳固“我”在职场上的话语权。我们不再似父辈一样拥有一份好的工作就意味着拥有了一个铁饭碗,我们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自我。童年与学生时代塑造着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同时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在未来的选择。成为“社会人”之后,主体性的丧失带来了长久的焦虑和迷茫。故事中的他们通过“漂流”,试图重新找回主体性。每一个个体都千差万别,所以这一过程并非凭空建造一座楼阁,而往往是在各自的经历中寻得定位和坐標。
  《工作漂流》结尾,8个主人公都在经历重重迷惘之后选择转换跑道,开始一份新的工作,那是他们身处现实环境挣扎后的结果。他们选择面对真实的自我,在感觉到困惑与不安的时代里,努力留下自己的痕迹。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面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基于生本理念建构出的“助学式”课堂范式,具有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基于“助学式”课堂范式,并在同伴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上进行研究——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特征为保证,可以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关键词】高中英语“助学式”课堂同伴合作学习  “助学式”课堂是基于生本理念而提出的以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助
期刊
最近面临着又一次搬家,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两封信笺,是我来北京不久时写给朋友的信和她的回信,部分文字已损毁,一并摘录如下:  亲爱的S:  尽管我们待在同一个城市这么久,但都没有找到机会一起聚过,北京真是太大了。大到令人心里发毛,我一下就记起了小津安二郎执导的电影《东京物语》中所说的:“东京真是太大了,要是两个人突然走散了,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见面了。”我觉得北京也是这样。虽然在信息畅通的现代,这种
期刊
真实是人类文明的奢侈品。以真实状态待人建立于双方全面信任的基础上,这在公共关系和复杂的人际中是难以立足的。防备心和寻找躲藏是动物在适者生存下必备的技能,这种技能可以体现在,必要地隐藏真实境况以获得更多的食物、栖身处和更大的生存可能。对自我真实的展露往往发生在个体确认环境足够安全时或对对方完全信任时,这样的时刻是少见而宝贵的。  与我们的直觉相反,许多美好品质并不是在褒奖不分场合地袒露真实。为人谦逊
期刊
起重机在窗外掘出种子,  地上有缺口像是火苗投进去。  我转身,  听她们用低语  漫过餐桌上的荒野,  把银针  刺在奔涌的提琴。  那些瓷器,灰色家具,  长途旅行的期望,深秋的颜色,  在舞会中相互交换  催熟我们成长的原料。  我问情人啊,  谁将学会这苦涩的魔法?  荐诗丨 曹僧  这首诗有着令人困惑、内含辩驳的开头:小小的“种子”居然要用大力的“起重机”来挖掘,而笨拙的常常是黄色的“起
期刊
真,繁体是这样的——眞,跟篆书的“真”很接近。为什么长这样子?有点复杂。《说文解字》说是“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是“匕、目、乚、八”的会意,其中“八”指的是“所乘载也”,其他只是说“从匕,从目,从乚”。细细追究恐怕有点麻烦,且罢且罢,反正 “匕”是反写的“人”,大概合起来表示人的变形吧。不管怎样,“真”的本义应该与“仙”有关。那么“仙人”也就称之为“真人”吧。  请看,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头就
期刊
顏陌:感谢大家能够坐在这里一起讨论今天的话题——残缺。我们先来定义一下,残缺到底是什么?没有任何限制,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刘长喜:我认为残缺就是没有达到内心期待的一种状态吧。当你很想要做成一件事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就可以称为残缺了。这大概是内心理想的残缺。  王子:残缺可能意味着不精准,最终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残缺有时候是很美的。比如断臂的维纳斯
期刊
從高处,从桦树的  枝叶间,花环月亮  向我房间注入  一溪银光。  我躺下,床罩上  溅满夜色中的锦砖。  我触摸时间蛇皮  爬行于分秒之间。  如此平静,只有钟摆  在钟的铸造中锤击,  向流逝的时间  再钉进一颗新的钉子。  荐诗丨 武萌萌  假期里,如期办了一场婚礼,接来送往,觥筹交错。现在对着电脑,盘算着工作的“1、2、3、4”,准备回沪迎接崭新的工作日。  时间是线性的,除了“过下去”
期刊
当我们躺下入眠,世界偏离一半  转过黑暗的九十度,  书桌躺在墙壁上  白日里斜卧的思想  上升,当别的事物下降,  起立制造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  梦境的装甲车,密谋让我们去做  那么多危险的事,  在它的边缘发出突突声  全副伪装,随时准备涉过  最湍急的溪流,或爬上剥落的  页岩的矿层,当杯盘与礼服窸窣作响。  ——通过炮塔的缝隙,我们看见碎砾和卵石  躺在铆合的侧翼下  躺在绿森林的地板上
期刊
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荷马说,西西弗是最终要死的人中最聪明最谨慎的人。但另有传说说他屈从于强盗生涯。我看不出其中有什么矛盾。各种说法的分歧在于是否要赋予这地狱中的无效劳动者的行为动机以价值。人们首先是以某种轻率的态度把他与诸神放在一起进行谴责,并历数他们的隐私。阿索玻斯的女儿埃癸娜被朱庇
期刊
【摘要】 寓言在小学教材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一般比较短小,寓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训和讽刺,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被人盛誉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别林斯基曾说过:“语言不是寓喻,也不应当是寓喻的。如果他是好的、诗体的寓言的话,它应当是有人物、有典型性格的小故事或小戏剧,而这些任务和性格都是用诗歌描写的。”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是小学阶段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