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牛弹琴”吗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儿子牛牛至今不过1岁半。但是,他却已经能与我对话了:
  “牛牛,洗澡的毛巾还没拿。”“牛牛拿。”
  “妈妈给你擦牙齿,你怎么办?”“不咬妈妈。”
  “你玩完玩具怎么做?”“牛牛放好。”


  时常,他还会说出些令我意想不到的词,或者根据我所讲的词自己造句子。的确,儿子的语言发育比较快,他1周岁时还只能说“爸爸”、“妈妈”,半年后他的词汇多得已无法统计。我的体会是:一、主动与孩子说话;二、启发引导孩子说话;三、培养孩子讲话的兴趣;四、为孩子讲话创造条件。
  
  孩子小就听不懂吗?
  
  自孩子出生后,我就根据他年龄的增长选择不同的内容,主动与他说话,他半岁以前,我讲的内容常常是他周围的东西。比如,他小床四周的绒布小动物,我时常对他讲小动物的名称,同时还把这些小动物编进故事讲给他听。半岁以后,他会坐会爬,能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我同他讲话的内容更多了。看到路边的小树,我说:“这是小树。小树有细细的身体,绿绿的头发。”看到窗外的星星,我说:“星星亮晶晶。”
  我经常听到别人说:“你说这么多,他这么小,不是对‘牛’弹琴吗?”的确,当时我对于他是否能听得懂,能有什么作用一无所知。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发现以往所讲的“话”在儿子身上的反应日趋明显。他10个多月的时候,我买了一套小动物画片挂在他小房间的四周,当我问他某种小动物在哪时,没想到他立即准确无误地用手指点了出来。当我再说一种小动物的名称时,他便“咿咿呀呀”地跟着学,虽然所发的声与音都不对,但我想他已经开始学语言了。孩子的表现大大坚定了我的做法,我甩掉了“孩子小听不懂”的概念,寻找更多的途径与形式与他主动说话。我买来适合3岁前孩子的读物,给他讲书,同时还自编自讲他熟悉的故事。这样,我几乎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编进了不同的故事。我一边指给他看一边讲给他听。每每这时,他的眼神都很专注,有时讲到他知道的东西,没等我指,他便先用手指给我看。我讲的,他不仅听进了而且听懂了。
  
  你问,他才会讲
  
  儿子1周以后,我感到他已经可以有意识地讲话了,便启发、引导他讲。我常与他一起玩玩具,在玩的过程中,时常指着某种玩具问他:“谁的眼睛是红的?”、“谁最淘气?”他便高兴地回答:“兔兔”、“猴子”。走在马路上,我指着不同的东西问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时他的情绪好,总能马上回答:“车车”、“大楼”。当我问的东西是他第一次碰到讲不出的时候,我就先告诉他一遍,当再遇到这种东西时,他基本上能说得准确。
  引导、启发孩子讲话需要把握时机,利用情绪,否则很难达到目的。我发现以下几种情况他比较爱讲话:
  一是他想得到某东西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小绒狗,他很想立即拿出自己的那个,于是,我就故意问:“你想要什么?”这时他马上告诉我:“小狗狗。”
  二是他急于做某事的时候。听到门外有小朋友讲话,他跑到门口急着也要出门,我故意不开,问他:“到哪去?”“外外找哥哥。”
  我要带他到花园铲土,问他:“我们需要带什么?”“铲铲、桶桶。”
  三是他感兴趣的时候。看到路边建筑工地上有起重机,他总是昂着头目不转睛地看,这时我问他:“看什么呢?”“吊吊车。”到公园看见了小动物,问他:“牛牛想看什么?”此时,他能讲出一大串他想看的动物名。
  四是启发他回忆曾经看到并记忆深刻的东西。每次我带他外出回家后,总找一些机会问他在外面看到了什么。一次,我带他看放风筝,回来后,问他:“天上都飞了什么?”他立即告诉我:“大鱼、大鸟。”当他急于想达到目的的时候,即使不愿讲,被我一“逼”,他也不得不讲。开始的时候他是“被逼无奈”,渐渐地他变成了“主动出击”。
  
  当个好“翻译”
  
  培养孩子讲话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不扫他的讲话之兴。有时,他指着窗外兴奋地对我讲着,面部表情特别丰富,音调也富于变化。每每这时,即使我听不懂,也一定认真“听”,而且还附和着他的情绪,不时地“接茬”:“是啊”、“真的”。这样一来,他兴趣大增,会哩哩口罗口罗讲个没完。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我发现大人们以为什么都听不懂的孩子,并非真的不懂。事实是他们不仅“懂”,而且还会“看”,当父母们“听”得没兴趣时,他们自然也“讲”得没兴趣。为尽可能不扫儿子讲话之兴,我特别注意他的发音习惯,配合着他正在干的事情揣度他在讲些什么。这样,他讲话的内容我基本上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听懂了或猜对了他讲的内容,我与儿子的“交流”便更多了,这又激发了他讲话的兴趣。
  如今,儿子与外人“对话”时,我经常要做“翻译”。我想每一位母亲都应架起一座孩子语言发育的“桥梁”。
  
  留出空间让他说
  
  有一天,我带儿子上街买东西,回来的路上,天下起了雨。我灵机一动:反正雨也不大,让儿子体验一下雨的感受,不是很好吗!于是,我让他抬起头,让雨滴在他的脸上。这时,他惊喜地指着脸对我说:“妈妈,雨。”接着,我又指指前方打着伞的人说:“你看,他们手里拿着什么?”“伞。”雨水滴落到地上,留下一个个小湿点,我问他:“地怎么了?”“湿了。”……短短一段路,关于雨,我与儿子就有了这么多的对话,他也讲了许多我从未听过的话。回家后,他依然兴致不减,逢人便煞有介事地指着自己的脸说:“雨滴牛牛。”
  这件事对我的启发很大,我感到给孩子创造一个讲话的条件可以促使他语言发展。于是,我在讲他比较熟悉的故事时,故意把他能讲的地方留出来让他接着讲。这样他不仅兴趣特高,而且还增强了对故事的记忆。现在,他已能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连接一个短小的故事。虽说他讲的故事大概没几个人能听得明白,但我深知这将是儿子语言发展的重要过程。
  如今,儿子已经成了一台小“话匣子”。令我始料不及的是他会“顶嘴”了。“不可以”、“不行”、“不洗澡”之类的话说起来非常流利。当我正在怀疑自己这座桥是否搭得太宽时,有一天,我猛然想起,儿子是不是进入了第一反抗期——他又进步了。■
其他文献
传统的断奶期喂养与问题      宝宝已4个月大了,听保健医生的建议,该为宝宝添加辅助食品了。妈妈们开始让宝宝尝试自制的面糊、烂面或稀粥,一段时间以后,就让宝宝吃和成人一样的食物,可是去看保健医生时发现,宝宝的体重增加缓慢甚至不增加。医生说,与宝宝吃的食物营养不够有关。家长们觉得很困惑,几百年沿袭的喂养宝宝的经验和方法,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单独为宝宝精心制作食物的必要性   婴幼儿时期宝宝的
期刊
喜欢“回头比”的现象在学龄儿童中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家长谈到这个问题都觉得很挠头,总觉得这是一种没有上进心的表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探究一下孩子之所以这么想的原因。  每个孩子都期望得到大人的认可。当他考试不理想时,他会本能地害怕失去大人对自己的认可。他说:“还有比我差的呢!”其实是在说:“我还是好的呢。”这是孩子在极力维护自己的形象。有时在成人身上也能见到这种心理。  另外,孩子是比较容易
期刊
刘女士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今年整50岁。巧的是,她25岁时生儿子,今年她25岁的儿子马上就要做爸爸。而她82岁的老母亲依然健在。她们家马上就要成为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了。  刘女士说:我妈一辈子一共生了11个孩子。那时候哪有什么计划生育,有了孩子想不要也没有办法。到后来她从菜窖上往下跳都不流产。那时候人们既重男轻女还特迷信。我大哥是属虎的,他下面的3个弟弟妹妹都死了,人家就说是他命中不招弟妹。所以等我大
期刊
说起来,假日的概念是这几年随着双休日的出现,随着几个大的节日假期的不断增加而强化起来的。父辈们总是感叹:我们年轻的时候,哪儿有什么假日的概念呀。平时早出晚归,好不容易到了星期天,得一大早起来,赶紧料理一个星期一家老小攒下来的家务活:洗衣服、做顿像点儿样的饭菜、缝缝补补,还要买柴米油盐。稍微奢侈一点,上趟公园,还得带上个鞋底,走累了歇着时纳上两针……一个星期天下来,比平时上班还累。你们可赶上好时候了
期刊
到今年4月,《父母必读》就整整20岁了。作为创刊时期的编辑之一,回忆创业的艰难和读者反应热烈所带给我们的欢欣,真是百感交集。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家家企盼子女健康成长,社会急需帮助中青年父母科学育儿的书刊,这就是我们办刊的依据。但万事开头难,好在有领导的支持。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刊名;当时的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为创刊号著文,呼吁要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对父母本人的教育,并把《父母必读》的出
期刊
我们现在三四十岁的父母,出生在五六十年代。我们都还记得,那时候,每到冬春季,爸爸妈妈就要带我们到居委会去打预防针或者是吃糖丸,糖丸色彩艳丽,放到嘴里不一会儿就化了,甜甜的……这就是“小儿麻痹糖丸”。大人们还告诉我们,吃了这种糖丸,就不会得一种可怕的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了。  为什么近年来我们再也听不到有人得“小儿麻痹症”,有哪个孩子“出麻疹”,哪个孩子得了“白喉”?为什么30岁以下的人群中不再有
期刊
从外地回来的那个周末,女儿的家长联系本上有一段老师长长的留言,还有大大的问号和惊叹号以及描过两遍的黑黑的字体,表达着他的愤怒。母亲着急地拿给我看,问我怎么办?女儿怯怯地看着我,不说话,没有了以往看见妈妈的惊喜和叽叽喳喳。看来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对我的女儿已经有过一番“说教”了。  家长联系本上写着这样一件事:一天上外语课时,坐在女儿前面的一个小朋友站起来挡住了她的视线,于是女儿伸手推了那个小朋友一把
期刊
妈妈,你来帮我嘛!    5岁半的小朵朵聪明、伶俐,就是有点儿懒。这不,明明自己会穿衣服、鞋袜,却总是让妈妈来帮忙。其余的生活小事,如收拾玩具、洗手、洗脚等就更不用说了。全家人都知道小朵朵的口头禅,那就是:“妈妈,你来帮我嘛!”唉,这个小家伙可让人如何是好?    做个快乐的小精灵    我刚6岁的儿子谢心田也曾经有过小朵朵那样的“口头禅”,起初我真有点无可奈何。后来我想起儿子特别爱看湖南电视台的
期刊
许多男子汉私下里有这样的感叹:自从有了孩子,她对我再也没有兴趣了,简直把我当成了多余的“第三者”。  孩子在夫妻之间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  我们总是爱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但对女人来说,这种感受却具体而复杂得多。母亲向来把孩子看成是自己肉体和精神的一部分。从妊娠到分娩,女性又经历了一次生命苦乐的洗礼。这往往是男子所体验不到的。有了孩子,女性变得更坚强了,内心的充实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空前的。女性还
期刊
儿子仅3岁半,我的遗憾已堆得比他还高。  我挑食,儿子便比他妈还挑。吃进肚里的好东西不少,但却长得楚楚可怜,更何况现在又盛产胖儿,旁人便开玩笑说我是后妈,又说我小气不舍得让孩子吃,继而又以一种极端同情的口吻叹息说你瞧你们一家,瘦得……便有点说不下去了。儿子的瘦,总显得当娘的无能。看看人家的孩子,哪一个不是胖乎乎的像个小猪娃儿?走在路上,胖儿在前面大摇大摆,当娘的在后面昂首挺胸,岂不羡煞人也?  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