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时代精神的缩影,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当前我国教育课程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突破原有教学方式,逐步从传统和封闭走向现代和开放。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教学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新政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政治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把握新课程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深化和提高对政治新课程改革及方向的理解和认识,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毛泽东曾经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教学也一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从无知的此岸达到有知的彼岸,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更要教给学生从无知的此岸到达有知的彼岸的方法。新一轮课改强调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前提,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不仅是新课改的直接实践者,而且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主力军。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教育资源,如多媒体设备、网络等,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杜威说:“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如今,新课程改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这就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空间。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氛围的营造,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实现政治课教学与社会和现实的链接。教学中把课本的相关内容通过设置情境、语境、幽默等方式再现,从而变成易于学生接受的生活常识。
  二、引入竞争机制,培养竞争意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竞争能促进生产技术改进,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同样能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素质。根据新教材可读性强和高中学生的具体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阅读—讲授—阅读”为主的教学法,教学中首先介绍阅读对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学生口才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学中竞争机制运用的好处,然后每节课利用5分钟的时间(依据“谁先举手,谁上台”的原则),组织其他学生给予评分登记,将考核结果作为学期考核成绩的一项主要依据,集体(组)朗诵则依据“举手多的,谁朗诵”的原则。另外在教授过程中,问题也依据同样的竞争原则。这样,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形成,学习胆量不断得到增强。实践证明,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的主战场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因素。心理素质教育包括:培养智力素质;培养非智力素质;使学生具备系统的初步知识;让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使学生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当前种种因素(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教普遍存在弊病)的影响,使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偏差(如脆弱、任性、懒惰、冷漠、自卑、忌妒、偏执、虚荣等),差生的心理素质更差,他们经不起挫折,缺乏信心和毅力。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教育他们以辩证全面的观点认识、评价自己与他人,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经受住各种挫折,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
  四、重视学生质疑求新能力的培养,坚持综合考评。
  在自学探究、合作互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提问题,找规律,推逻辑;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追求。在此环节,教师应做好诱导质疑、鼓励求新等工作。诱导质疑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地分析与思考,允许对现有结论进行怀疑与否定。鼓励求异,就是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方法和答案,打破常规,敢于超越。就质疑求新的方法而言,一般可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段递进思维方法进行。质疑求新的“抓手”,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利用课本中有关思考题质疑;(2)引导学生在新知旧识的综合、比较中质疑;(3)将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联系、综合,从中质疑;(4)联系当今社会热点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展开质疑。
  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是强化学生正确动机、体验成功的手段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应改变应试教育以单一的考评评定学生成绩的做法,实行能力培养为特征的综合考评,对于学生的成绩评定课堂提问约占百分之十五,研究性学习和课后的实践探究活动约占百分之二十五,书面测试约占百分之六十。改革考试制度的方式方法,加强平时学习效益的检测,既可减轻学习负担,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活动表现的检测,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各种才能,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在众多活动形式中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课堂才会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尔——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91.
  [2]王义堂,田保军,王硕王.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7.
  [3]唐颖.走进科学课程开展科学探究.教之初网,2005.11.
  [4]吴慕菊.新课程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认知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由此可以定义体育课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制定学习目标和练习方法,通过自我监控和评价,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和纠正下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
1  花都托管了。  浇花的一周来一次。绿意持续着,亘久,却一成不变。常青的木本植物或藤萝,就像毫无进步的同事和缺乏起色的业务。  年前她参加了一个茶话会,桌上清一色布置了水仙。堆雕四角盆里,小颗小颗鹅卵石簇拥着根茎,错落的白花与茸茸的芯蕊相衬。灯光掩映下,是卷轴里一群眉染鸦黄的宫人,在聚作一堆闲话,说些前朝的事。  时令的气息,光景的滋味,她后来总是记起。连带着想到小时候,被父亲挽着,在满目鹦羽
期刊
摘 要: 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以及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结合体育游戏的应用,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就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准备活动、基础身体素质训练、内容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促进初中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体育游戏 初中体育教学 应用  初中生活泼好动,正处于热爱游戏的年纪,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方式
摘 要: 只有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改变观念,以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研究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过程,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再发挥好教学评价功效,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才能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的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都得到全面发展,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高效课堂的真谛。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高效课堂 教学实践  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体育教学
摘 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等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体育教学过程的各个
摘 要: 解决小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是各学科的共同任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既要使学生感受到鼓励与关心,又要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愿望,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自信心 培养途径  当今,我国小学生心理素质不佳已成为困扰全社会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之中,依赖心理过于严重,事事家长包办,处处教师指导的现象尤为突出,久而久之,导致许多小学生自信心不足,不管做什么事做了总不
摘 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非传统学科,如何提高其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结合当今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从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意义入手,对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策略  1.引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关联的学科,其目的是培养高中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建
摘 要: 创设有效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关注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兴趣,设计乐学、生活、任务、时事情境,让学生学在乐中,乐在学中,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有效情境 效率 效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摘 要: 中学时期的学生身心都处在生长发育的敏感时期,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及人格等的关键时期。教育者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人而异,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对其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其成为社会化良好、思想品德优秀的人才。作者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及理论学习,简单阐述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凸显教育价值,以期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有参考作用,从而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