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制胜,让作文课“锤”出精彩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ma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小小心灵,都是一个宏大世界,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去交流——对我而言,是幸福而甜蜜的事儿。
  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直接参与“作文现场”,成为活动的主人、作文的主人,从而情动辞发、情生成文,是我真心追求的目标。
  一、冠以新意,“锤”出一朵奇葩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往往富有创意的活动设计,能刺激学生大脑,启迪学生心智,激励学生“我要写”“我能写”“我爱写”的情趣和欲望。
  铁锤锤蛋一课的灵感缘于一个笑话,其实是一个文字游戏——“铁锤锤蛋锤不坏”,这句话运用了语言的灵活性,巧妙地转换了对象,结果令人忍俊不禁。如果能把这样的题材稍加修饰纳入习作,必会在课堂上绽放奇葩,让学生“情以物兴”“缘事而发”,习作也会自然地流淌出来。
  二、设置悬念,“锤”出几个高潮
  在活动中设置悬念成了这堂习作课的关键。袋子里装了什么奇妙的东西?悬念之一。偌大的铁锤难道会锤不破脆弱的鸡蛋?悬念之二。铁锤、鸡蛋是真的还是假的?悬念之三。铁锤终于把鸡蛋锤破了,老师作何解说?悬念之四。游戏就在破解这几个悬念之中进行。上课伊始,学生就被这些悬念吊足了胃口,促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好奇心不断增长,情绪极为激动。这样一下子入境而又入情,他们的思维在瞬间得到了驰骋,课堂也掀起了几个高潮。
  三、定格观察,“锤”出一潭“活水”
  当提出的问题吊住了学生的“胃口”时,他们会催促地追问起来。这时做实验演示,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中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不精细,很难在动态中把握事物的特点,所以在学生高举铁锤向鸡蛋锤下去的那一刻,我特意设计了一次“等一下”,用意就是让学生在关键时刻有充分的观察与体验,观察是“定格式”的。这样的“定格观察”,有利于让学生把那名高举铁锤的学生的神态、动作观察得具体细致。这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必要。而体验也是“反复式”的,学生经历了二次反复,二次期盼,二次惊诧,就形成了丰富的内心体验。现场观察和体验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的源头活水。
  四、调动积累,“锤”出个性声音
  先说后写,由说到写,这是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我在这堂课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在活动中特意提示几个“一刹那”,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来说。这样,角度多了,思路广了,就有了选择的余地。
  学生在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如“他死死地盯着鸡蛋,好像与它有仇似的”“他高举铁锤往上抡,像要使出全身的力气”“他一脸严肃,眉头紧皱”等,妙语连珠,把高举铁锤的一刹那描述下来,集体完成了一个精彩的片段。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绪也豁然开朗了,原来同一个情景,可以用不同的文字去描述……如此潜移默化,触类旁通,当他们独立作文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在各方面多加推敲了。
  五、激活思维,“锤”出一片火花
  游戏做到最后,我和孩子们共同揭示了谜底,底下一片哗然,再对“锤”字作解说时,情境的内涵又丰富了。这时候写作便变得水到渠成了。
  习作时,我要求学生选择印象深刻的“那一刹那”具体描述,写出活动的乐趣,语言要富有情趣。既要写游戏进行的过程、气氛,又要写人物的活动、情绪、神态,既要有“面”上的叙述,又要有“点”上的刻画,点面结合。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同学们一个个激情满怀,一挥而就,作文写得有血有肉,情趣横生。
  “只听‘砰’的一声,铁锤和鸡蛋来了次‘接吻’,还与桌面‘碰了面’,可怜的鸡蛋被锤得四分五裂,蛋清、蛋黄洒了一地,外壳都不见了。可铁锤还是‘老样子’,看来鸡蛋甘拜下风了。”
  我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了思维创新的火花,他们在毫无顾忌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活动化体验作文教学的尝试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和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去探究,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对习作充满乐趣,让作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德兰修女  教育是爱的事业,怀着对教育的爱去做细小事,一定能从细微处寻找到生长点,不断成长。“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着力于“微行动”研究,越发让我感受到“细微”的力量也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一)字词微电影:让语言之树枝繁叶茂  字词微电影,是让学生通过一段
期刊
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试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朗读现象,谈谈平时在优化朗读教学中的点滴做法,意在对“症”下“药”,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尝试感悟:真实的朗读——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
期刊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今天,提及最多的关键词莫过于“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那么作为教师还敢“教”吗?当然,必须要教!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探讨,互为生长的平台,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笔者就从语文课应该“教在何时”的角度,谈谈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几点策略。  一、教在知识“易错疑难”处  “教什么”,不只是根据课前的预设,更不是事先录制好微视频,而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期刊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整个小学阶段,这样的例子有几百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擦亮眼睛,选择合适的“语用迁移点”,实现有效迁移,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何为合适的“语用迁移点”呢?怎样利用这些迁移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实现有效迁移呢?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根植教材,找准关键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十四课《明天,我们毕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的第三、
期刊
体验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灵感悟。因此,“多维体验”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它能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一、角色体验:走进文本,感悟内心  所谓角色体验,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忘记自我,使其成为文中的一个角色,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真真切切地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能激
期刊
文本解读分三个层面,分别是文学语言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本意蕴层面。高中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达到对这三个层面的深度感悟,读出文本之美。  一、反复诵读,触摸语言之“美”  解读文本不仅要分析,更要去“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文章,在反复诵读中感触文章的语言之美,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章的意蕴。  《雨巷》是一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准确解读文本。下面从关键语句的选择谈谈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我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复习上节课所学重点,并朗读回顾。  (师投影出
期刊
《鸟语》一文是苏教版四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丰富的“鸟语”令作者遨游在想象的世界中,又在诗化的语言中与鸟儿进行“对话”,押韵、对仗的句式,轻快、明朗的节奏,学起来饶有趣味。  既然题为“鸟语”,就务必要抓住鸟儿的语言来研读思考。不难发现,作者用详略结合的写作手法构文,但无论是详写的布谷鸟和喜鹊,还是略写的燕子、大雁等鸟类,作者都旨在告诉孩子们自己在鸟儿身上所获得的启示以及作者爱鸟的情感。  
期刊
一首乐曲的前奏,如果创作得好就能激起欣赏者想要听下去的欲望。课堂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序曲,导入设计能否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直接关系到整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巧激趣,开启心灵的闸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们就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1.玩小游戏,妙趣横生  游戏是小学生喜
期刊
一条普通的鱼,在技艺高超的厨师手中,可以变幻成若干种美味:用鱼头煲汤,削鱼肉做各类炒菜,揭鱼皮煮羹,刮鱼鳞做凉冻……一条鱼,制作手法无外乎煎、炒、煮、炖,味道及其营养却大有不同,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之所以能如此鱼尽其用,我想这离不开厨师对食材的把握和他丰富的创造力。若把语文教材也当作是条鱼,我们通过认真钻研,正确地理解、把握教材,然后站在学生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使用教材,那么,我们的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