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回族汤瓶文化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xiao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汤瓶”是广大穆斯林日常洗漱及沐浴的一个重要器具,汤瓶既是伊斯兰教法的产物,又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源于宗教活动的一般要求和回族生活习惯。千百年来,穆斯林的生活离不开对汤瓶的使用,这不仅是因为汤瓶作为一种洗漱用品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更多的是因为汤瓶的使用和穆斯林的宗教生活文化密切相关,汤瓶还与中国的穆斯林有着生死与共的紧密联系,文章对回族汤瓶文化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汤瓶文化;回族;民族标识
  一、回族汤瓶的传说与由来
  关于汤瓶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着几个不同的版本。据中国穆斯林民间传说称:在755年至763年安史之乱期间,唐王因兵力不足,阻挡无效,为保江山,唐王派徐茂公到西域大食国求援。大食国国王派大将率兵五千前来相救。很快平息了叛乱。在唐太宗的执意挽留下,约三千名将士留居长安。唐太宗担心他们思念家乡亲人,命令工匠,铸造了精美的波斯一带的洗壶,供日常洗漱之用,这种壶口小腹大,酷似当时的瓷瓶,故而当时的人们习惯称作“瓶”。因为这是唐朝皇帝赐给的洗瓶(洗壶),所以也叫“唐瓶”、“唐壶”或“唐瓶壶”,后来国人就根据谐音叫成了“汤瓶”。所以,现在回民不仅喜欢用汤瓶而且还把它作为回族的标志。
  二、回族汤瓶的特点
  回族的汤瓶制作材料很,有铜制、锡制、铝制、铁制、砂泥制、瓷制和木制的。同时,汤瓶的种类也很多,有铜汤瓶、搪瓷汤瓶、轻铁汤瓶、砂坩泥汤瓶,还有铝汤瓶和锡铁汤瓶等回族日常生活器皿。
  回族的汤瓶除了材质和种类各异,还根据时代的不同,汤瓶的图案也是各具特点。传统汤瓶的瓶体图案是以《古兰经》书法艺术为主要基调,同时又吸收了中国传统的花鸟画艺术和阿拉伯、波斯传统的花草抽象图案艺术。笔者认为回族汤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具有文学研究特点。回族汤瓶瓶体通常以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或波斯文赞圣词及波斯文名著、名言,这使得器具具有神学的感召力,也展示了伊斯兰教的神圣。其次,具有美学、民俗学特点。汤瓶瓶体的几何图形非常多,有圆形、三角形、四角形等,还有以圆为中心的直线交叉形成的各种图形。在瓶体外壁的绘画中各种花饰纹样密集,无论是我国传统的牡丹、海棠、如意云等图案,还是阿拉伯、波斯传统的抽象花卉草叶纹图案等,都用缠枝或曲线联结起来,画面复杂、密集、无始无终、环环相扣。这些文字与图案无不蕴含着回族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
  三、 汤瓶的用途
  “汤”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的本意指“热水”。据《西域番国民》记载公元1413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吏部陈诚出使西域,途径阿富汗、波斯等过国,其中对穆斯林沐浴的情况也作了具体的描述:“每人各持一水盂,汲温凉水,洗淋其身,余水流出,并无尘积。”这里的“水盂”便是回族大小净用的汤瓶。回族之所以用汤瓶是和伊斯兰教分不开的。按伊斯兰教法规定,在做大、小净时,除按顺序洗涤每个器官外,举意要想到“省察己躬,罚赎过错,节欲检行,止恶扬善”,“不起妄念,举止口佳,敬语默惟恭”,做到自我反省。这样不但卫生健康,也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回族有很多生活习惯都是来源于伊斯兰教的规定,或是受到教法规定的影响。例如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保持水源清洁,取水用水的过程也要十分注重保洁。回族的这一用水习惯,来源于伊斯兰教对于礼拜前的洁净要求。教法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分别规定了洁净的水与不洁净的水,是否能用于做“大净”、“小净”。这一宗教仪规,潜移默化为民族习惯,回族一般饮用活水即流动的水,凡是有动物闻过、喝过、接触过的水源都被视为不洁净,禁饮用。舀水时必须要顺时针到水,不能逆着方向到水,这样也会视水为不洁净之物。在洗任何东西时,都特别注重用流动水冲洗。否则在回民心里会觉得没有洗干净彻底。回族用汤瓶的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节水的考虑,古兰经明确规定“要珍惜水、节约水、保持水的清洁”,并且要宣传保持用水清洁,防止污染,回族注意水净,是和伊斯主文化传人中国分不开的。回族的先民们来自于阿拉伯国家和中东地区多为沙漠干旱地带。所有用水包括洗大净和小净都要有一定的限量,据伊斯兰教法记载:洗小净不得超过1.3公斤水,洗大净不能超过3.6公斤水。一般一个汤瓶的盛水量不超过2公斤,汤瓶是最合适不过的洗浴器具,因此汤瓶也起到了节约水的作用。
  四、民族标识
  汤瓶不仅用于回族日常生活,后来成为一种民族标识。回民清真摊点卖食品,都挂有“汤瓶牌”,—拈有“西域回回”字样。一方面,这是清真食品标志,另—方面体现回回的卫生习惯,讲求水净。例如在山东临清、济宁等地,卖火烧的回民摊贩,都准备一把“汤瓶”,不管是回汉顾客,只要来买火烧,摊主都要用“汤瓶”给顾客冲冲手。
  回族把汤瓶作为一种民族标识,据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话说元朝末年,朱元章率兵起义。官府为了镇压农民军,不问青红皂白,不分良莠,到处烧杀抢掠。有一天,在河北沧州县的一个村子里,起义军和官府兵展开激战。突然,起义军的一位军官被敌军士兵砍伤,鲜血直流,生命垂危。这情景正巧被远处一个村姑看见,她连忙顺手抄起一根木棍,绕到敌军背后,只听“咚”的一声,敌军士兵被打死了。然后村姑把起义军军官背到自己的家中,包扎好伤口,护理调养。后来,义军军官伤愈临行时,才知道救他的村姑家信奉伊斯兰教,习惯使用汤瓶。为了表达对村姑的感激之情,他叮咛说:“从今以后,只要在你们回回家门口挂上汤瓶,我们义军一定尽力保护。打这以后,一有战争,村里的回民都在门口挂上汤瓶。几年后,朱元章做了皇帝,他的回族将军、开国功勋常遇春知道了这件事后规定:“凡我回回者,都挂汤瓶也!”久而久之,挂汤瓶便相沿成习,成为回族饭馆、饮食摊点及其他回族经营场所的“清真”标志了。
  五、汤瓶文化符号的延展
  汤瓶随着时代的演绎由一种器具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符号。明末清初,中国回族武术家穆其太,根据穆斯林礼拜前用汤瓶净身浴体的动作,发明了一种气功武术,名为“汤瓶功”。“汤瓶功”包括养身功、内含大力发和武术气功三个方面,贯穿于行、立、坐、卧。又称为“汤瓶七式”。“汤瓶功”传人杨华祥曾经这样评价道:“若凡人外净身,亦必内净心。能沐浴通心者,如治镜然。”其大致意思为,使大小净通过内清外洁,抛弃一切杂念,万思为心,万念为真,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祛病的锻炼方法。
  回族医学中有一种疗法为“汤瓶八诊”。回族汤瓶八诊是波斯保健医学和中东伊斯兰医学汲取和融合了中华医学,而形成的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养生保健疗法,其分为头诊、面诊、耳诊、手诊、脚诊、骨诊、脉诊、气诊。“回族汤瓶八诊”疗法作为回族保健医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已于2008年1月被列入国务院、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填补了宁夏伊斯兰文化和回族医学文化的空白,是一项值得称赞的标志性成果。“回族汤瓶八诊”虽与汤瓶无关,但此时的汤瓶已经不是简单的器具,而是一种广泛含义的回族文化符号。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