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45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情境。灵活多变、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能引人入胜,而且能激活语文课堂;反之,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而且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因此,我在备课时,十分注意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了活力。
  一、创设语言描述情境,激活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许多教者往往因课前准备不充分,对教材钻研不深等原因,致使新课的引入直白,甚至连简单的语言引入都没有而直接板书课题,教学生字新词。这样不仅不能吸引住学生,反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游离于课文之外的状态。为改变与优化导入方式,我根据新课内容,采用语言描述等方法来激活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从而使新课伊始,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是这样进行描述的:“同学们,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到了苏州这个风景如画的古城,首先从哪儿看起呢?那就是苏州的园林。苏州的园林以其独有的诗情画意而闻名天下。所以民间还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而苏州园林又有上百处之多,如何才能体验出苏州园林的美呢?你们可别担心,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苏州园林》会教给大家方法的。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叶圣陶先生的作品中去,亲身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特色吧!”学生在我的简洁而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下,带着向往之情,进入了《苏州园林》。
  二、创设课文的故事情境,激活课堂学习氛围
  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我们教者多采用自主与合作的方式来实施,这充分体现了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然而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如果长期机械地采取这种单一的活动形式,不但学生兴趣不浓,而且极有可能使合作学习成为极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如何才能优化这一教学情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课文的理解之中呢?为此,我抓住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采取让学生上台表演等形式来优化学生自主合作这一教学情境,从而激活整个课堂学习氛围。如《核舟记》一文,生动具体地描述了核舟上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其文字等,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如何让学生既体验到核舟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一说明文的特色?我在引导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后,让学生从课文中任选一段分组合作表演。学生听说要表演,个个情绪高涨。经过自由组合与急协商,有的小组表演的是船头三人,有的小组表演的是船尾两舟子,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尤其是表演船尾居右的舟子抠脚丫痛快呼叫状,让学生个个捧腹大笑。这样既激活课堂学习的氛围,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又使学生爱上了文言文。
  三、创设课文的景物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把握课文的重点,突破课文中的难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一中心任务,一些语文教师多让学生通过合作的途径来共同探讨。这种方法也是值得倡导的。但注意教学反思的教师可能会发现,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点拨,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其结果往往以无果而告终。其原因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因为学生自己能理解的或能解决的问题都已经通过自主合作加以解决了,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使全班一起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优化这一探究教学情境,提高探究效果,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辅助教学,展示课文景物情境,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的说明顺序,尤其是十幅大浮雕的时空顺序,由于学生都没有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更谈不上知道十幅大浮雕的具体空间分布及其浮雕内容。课前我就预计到这一学情。为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说明顺序这一理解难点,我按照作者参观的顺序即课文的说明顺序制作课件,对小碑座尤其是大碑座的四周及其浮雕内容逐一进行展示,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习的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创设想象情境,激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
  学习人物品质,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又一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许多教者多习惯于在赏读课文的最后进行归纳。如果学生的理解与课文的主旨不一致时,则采取强加给学生的办法,由课堂的最高权威——教师来给以定论。这样虽然结果一致了,但很难让学生完全接受或信服,更难达到人文教育的效果。为优化这一教学情境,提高人文教育效果,我采用让学生想象等方法来加以引导。如在讨论交流《长征》一课的人物特点时,有学生认为周团长具有不怕死的精神;也有学生认为周团长当时并没有遇到敌情,无需牺牲,也许留下来还可以凭他的经验指挥以后的战斗。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周团长有点傻,因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而且生命只有一次,既然有战士抬他,还要爬进水塘干什么,他可是革命的功臣啊,只要活下来,将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为此,我让学生讨论,可结果大家还是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也许有教师认为,探究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可提高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是的,我当时也曾这样想,就到此为止吧!可让我觉得为难的是:周团长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难道周团长真的“傻”吗?显然这种多答案的结果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我急中生智,决定采取假设的办法。于是,我在充分肯定大家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境:“假如周团长没有爬进水塘,被战士抬上,此时又饥又累的战士能抬得动吗?假如战士以超人的毅力继续抬周团长,在这茫茫的草地上又能走多远?假如敌人来了又怎么办?部分战士不能按时走出草地,大部队又怎么办?”通过这一系列的假设与想象,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周团长为了不连累战士们以及整个部队而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而且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还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与教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当然,优化语文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利用音乐、故事、简笔画等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一句话,只要是能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rn1.由对三种马形象的勾勒,领悟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及课文蕴藏的丰富哲理.rn2.抓住文中反逻辑的语句,体味韩愈散文“韩如潮”的语言风格.rn3.聚焦“喻巧而理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