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中流砥柱,其环境素质和环境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实现。通过选取天津高校在读大学生为对象,开展环境素质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环境素质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校环境教育改革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境素质;问卷调查;大学生
作者简介:张磊(1981-),女,满族,天津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吉鹏亮(1991-),男,山西晋城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天津?3003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TJ2211-0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77-02
环境素质教育是国内外普遍开展的能够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建立环境友好行为模式的重要途径。目前,欧美等西方国家已在大学、中小学、社区等层面普遍开展了环境素质教育活动,但我国环境素质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尚缺乏创新。自《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建立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为此,本文选取天津市高校400余名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客观分析大学生环境素质现状,并对环境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建议。
一、高校环境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与整理,参考联合国环境署调研报告、环保部宣教中心调研报告以及国内学者已开展的调查结果,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编写了“大学生环境素质现状调查问卷”,[1-4]该问卷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从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来看,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普及情况;第二,从环境意识与行为来看,了解学生在实际行为当中对环境意识的践行;第三,从环境知识的获得及对环境素质教育的态度来看,了解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渠道以及他们的行为态度。
1.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选取天津市高校400余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从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看,在对温室效应、荒漠化、酸雨、水体富营养化和食品安全等普遍存在环境问题的认识情况调查中,除2%被调查者不知道水体富营养化外,被调查者对上述环境问题都有所了解,但对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影响程度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对荒漠化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的认识较为混乱。如调查食品安全问题时,被调查者认为有机食品最安全仅占7%,绿色食品最安全占49%,无公害食品最安全占42%,还有2%认为农家自产食品最安全,说明大学生缺少食品安全辨别的知识和能力。
在对垃圾分类回收调查中,85%以上的被调查者能将玻璃、旧报纸、塑料瓶和金属物、旧衣服、木制品和医疗废物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危险废物进行正确分类,但仅有约13%能将剩饭、电子产品、废电池和废日光灯管正确分类,能將陶瓷、纸巾正确分类的仅占4%。可见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的知识和能力,这也是垃圾分类制度不能有效推广的重要原因。
在消费意愿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将产品价格(94%)、品牌(77%)作为优先考虑因素,其次考虑最多的是产品的寿命(64%)和时尚性(38%),而将产品环境友好性作为最后考虑因素的超过67%,可见大学生的可持续消费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从环境意识与行为看,被调查者中能做到或愿意做到随时关闭水龙头和用换笔芯替换买新笔的超过80%以上,能做到或愿意做到用电子贺卡替换纸贺卡、听音乐时不将音响放很大声、在教室和宿舍回收关灯、关空调及用环境袋替代塑料袋超过70%,愿意双面打印和愿意使用手绢替代纸巾的占26%,当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时会主动纠正别人行为的不足10%。根据结果可知,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能做到或者愿意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但对于一次性用品的方便性还是很多人都难以抗拒,对于制止别人的环境违规行为的意识和动力更是不足。
赞成使用二手教材、再生纸制品等达到85%以上;赞成同学间废物交换、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和节能产品比例也超过了70%。对于这样的结果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积极性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根据前人调查分析经验,我国居民在环境意识调查中,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环境意识水平,导致调查结果偏高,被调查者对“如何进行废物交换、再生成分使用风险”等问题也清楚地认识,导致调查结果与实际有偏差。
(3)从环境知识获得途径看,通过课外书籍和报纸杂志获得的占66%,通过电视和网络获得的占76%,而通过社团活动和家庭朋友获得的不足20%。在被调查者中,有51%接受过环境素质教育课程。其中,初中和高中阶段接受环境素质教育课程的占到83%以上,11%在小学阶段接受环境素质教育课程,在大学接受过环境素质教育课程的不足6%。可见,从小学到大学阶段,接受过环境素质教育的学生仅有50%,大学生尚缺乏环境素质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
在对高校开设环境素质教育课程形式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希望开设必修课的占20%,选修课形式占46%,周末讲堂形式占28%,还有4%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该课程。说明被调查者中虽多数都希望开设环境素质教育课程,近75%的被调查者希望授课与考核方式能够轻松。从授课内容看,被调查者中,希望学习各类知识的比例:绿色食品占40%、低碳生活方式占48%、环境污染与问题防治占15%以及节能环境产品选择占24%。开课方式以讲座和参观调查最受欢迎,支持率均超过40%,其次是课程教学、全社区教育、实训教育和竞赛活动四种方式的支持率基本相当,各约10%。可见,在环境素质教育中,大学生对食品和低碳生活方式等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渴望程度很高,并且希望授课形式多样,理论与实践结合。 2.调查结论
高校环境素质教育未成体系,学生对于环境知识的学习受媒体影响较大,多数学生都能意识到环境问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对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严重性的关注较少;大学生环境意识仅停留在对环境保护认可的程度,较少转化成自觉保护周边环境的行为,将环境意识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行为,仅靠教师言传身教是不够的,环境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强调“在环境中学习”,强调将环境素质教育活动与日常行为和社会活动密切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学生渴望提高环境素质的同时,并不希望环境素质教育增加他们的课业负担,环境素质教育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有待改革,以便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环境素质。
二、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课程改革思考与建议
依据调查结果及分析可知,目前高校推行环境素质教育已具有广泛需求,但环境素质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为此,将针对高校环境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1.丰富环境素质教育课程内容
环境素质教育课程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或“环境科学导论”等基础知识入门课程为主,讲授环境保护基本原理,大气、水土、土壤、噪声、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产生及影响,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等通识知识外,还应结合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活动增设可持续消费、绿色GDP、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内容。此外,还结合本地环境突出问题和各高校环境专业的突出领域和成果等进行讲解,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环境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丰富环境素质教育教学方式
环境素质教育最终目的要指导实践,因而教学方式除传统课堂教学外,应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本文提出了社区教学、生活引导和实训活动等以丰富环境素质教育教学方式。其中,社区教学是将环境素质教育延伸到社区中,大学生与社区的交流,既能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环境素质,也带动社区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生活引导是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生活活动和消费行为,减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可持续消费观念,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倡导节能和资源回收利用等,为建设绿色校园奠定基础;实训活动通过实验、调研、专题研讨和竞赛活动等建立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实践体系,如开展电脑、空调的节能使用实验、闯红灯对汽车燃油影响实验、高校节水调研等,通过这些实训活动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环保常识和习惯,并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自己的碳足迹,[5]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社区教学和生活引导等教学内容能够有效落实,培养大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践行环保生活的兴趣和责任感。
3.探讨环境素质教育的考核方式
环境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健全的考核制度作为支持。环境素质教育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学习環境素质教育课程后的行为变化情况以及考核学生在环境素质教育知识的实践应用情况。[6]因此,本文提出建立课程考核、问卷调查分析、情景模拟等构成的综合考核方式,用以跟踪和记录大学生环境素质变化情况、测试大学生学习环境素质教育课程的效果;还可结合碳足迹计算模型来核算大学生生活碳足迹和趋势预测,并通过这种定量评估的方式对大学生生活行为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和比较。
4.加强培养相关的师资队伍
环境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开展与师资队伍的培养有重要关系。建议高校应鼓励现有的环境专业的教师投入全校的环境素质教育工作中,以满足专业环境素质教育人才的需要,同时还需要成立专门的“环境素质教育教学团队”,并吸纳相关交叉学科和领域的教师加入团队中,通过制定团队发展计划来确定教学目标、教材和课程建设、视听教材与教学网站开发等,并逐步实现学校网站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组织机构环境素质教育网站的整合和交流。此外还需校方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扶持、管理协调等方式对环境素质教育提供必要支持和保障。
三、结论与展望
高校环境素质教育是增强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突破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也是最终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应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指导下,探讨高校环境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构建高校环境素质教育内容、方法和保障等,以推动高校环境素质教育开展,为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冰.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2]白洁.高师院校毕业班学生环境素养调查与环境教育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3]姚红,肖雪琴.非环境专业在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分析研究——以南通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32-34.
[4]陈源,王承云,等.上海大学生环保意识综合评价与分析[J].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09,(2):233-234.
[5]傅继军,韩雪.聚焦“低碳生活”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教学[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12):50-51.
[6]戴洪厚,毕慧敏,等.大学生环境教育选修课的现状调查分析及思考[J].成人教育,2010,(2):89-90.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境素质;问卷调查;大学生
作者简介:张磊(1981-),女,满族,天津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吉鹏亮(1991-),男,山西晋城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天津?3003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TJ2211-0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77-02
环境素质教育是国内外普遍开展的能够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建立环境友好行为模式的重要途径。目前,欧美等西方国家已在大学、中小学、社区等层面普遍开展了环境素质教育活动,但我国环境素质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尚缺乏创新。自《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建立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为此,本文选取天津市高校400余名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客观分析大学生环境素质现状,并对环境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建议。
一、高校环境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与整理,参考联合国环境署调研报告、环保部宣教中心调研报告以及国内学者已开展的调查结果,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编写了“大学生环境素质现状调查问卷”,[1-4]该问卷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从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来看,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普及情况;第二,从环境意识与行为来看,了解学生在实际行为当中对环境意识的践行;第三,从环境知识的获得及对环境素质教育的态度来看,了解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渠道以及他们的行为态度。
1.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选取天津市高校400余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从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看,在对温室效应、荒漠化、酸雨、水体富营养化和食品安全等普遍存在环境问题的认识情况调查中,除2%被调查者不知道水体富营养化外,被调查者对上述环境问题都有所了解,但对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影响程度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对荒漠化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的认识较为混乱。如调查食品安全问题时,被调查者认为有机食品最安全仅占7%,绿色食品最安全占49%,无公害食品最安全占42%,还有2%认为农家自产食品最安全,说明大学生缺少食品安全辨别的知识和能力。
在对垃圾分类回收调查中,85%以上的被调查者能将玻璃、旧报纸、塑料瓶和金属物、旧衣服、木制品和医疗废物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危险废物进行正确分类,但仅有约13%能将剩饭、电子产品、废电池和废日光灯管正确分类,能將陶瓷、纸巾正确分类的仅占4%。可见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的知识和能力,这也是垃圾分类制度不能有效推广的重要原因。
在消费意愿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将产品价格(94%)、品牌(77%)作为优先考虑因素,其次考虑最多的是产品的寿命(64%)和时尚性(38%),而将产品环境友好性作为最后考虑因素的超过67%,可见大学生的可持续消费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从环境意识与行为看,被调查者中能做到或愿意做到随时关闭水龙头和用换笔芯替换买新笔的超过80%以上,能做到或愿意做到用电子贺卡替换纸贺卡、听音乐时不将音响放很大声、在教室和宿舍回收关灯、关空调及用环境袋替代塑料袋超过70%,愿意双面打印和愿意使用手绢替代纸巾的占26%,当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时会主动纠正别人行为的不足10%。根据结果可知,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能做到或者愿意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但对于一次性用品的方便性还是很多人都难以抗拒,对于制止别人的环境违规行为的意识和动力更是不足。
赞成使用二手教材、再生纸制品等达到85%以上;赞成同学间废物交换、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和节能产品比例也超过了70%。对于这样的结果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积极性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根据前人调查分析经验,我国居民在环境意识调查中,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环境意识水平,导致调查结果偏高,被调查者对“如何进行废物交换、再生成分使用风险”等问题也清楚地认识,导致调查结果与实际有偏差。
(3)从环境知识获得途径看,通过课外书籍和报纸杂志获得的占66%,通过电视和网络获得的占76%,而通过社团活动和家庭朋友获得的不足20%。在被调查者中,有51%接受过环境素质教育课程。其中,初中和高中阶段接受环境素质教育课程的占到83%以上,11%在小学阶段接受环境素质教育课程,在大学接受过环境素质教育课程的不足6%。可见,从小学到大学阶段,接受过环境素质教育的学生仅有50%,大学生尚缺乏环境素质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
在对高校开设环境素质教育课程形式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希望开设必修课的占20%,选修课形式占46%,周末讲堂形式占28%,还有4%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该课程。说明被调查者中虽多数都希望开设环境素质教育课程,近75%的被调查者希望授课与考核方式能够轻松。从授课内容看,被调查者中,希望学习各类知识的比例:绿色食品占40%、低碳生活方式占48%、环境污染与问题防治占15%以及节能环境产品选择占24%。开课方式以讲座和参观调查最受欢迎,支持率均超过40%,其次是课程教学、全社区教育、实训教育和竞赛活动四种方式的支持率基本相当,各约10%。可见,在环境素质教育中,大学生对食品和低碳生活方式等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渴望程度很高,并且希望授课形式多样,理论与实践结合。 2.调查结论
高校环境素质教育未成体系,学生对于环境知识的学习受媒体影响较大,多数学生都能意识到环境问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对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严重性的关注较少;大学生环境意识仅停留在对环境保护认可的程度,较少转化成自觉保护周边环境的行为,将环境意识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行为,仅靠教师言传身教是不够的,环境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强调“在环境中学习”,强调将环境素质教育活动与日常行为和社会活动密切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学生渴望提高环境素质的同时,并不希望环境素质教育增加他们的课业负担,环境素质教育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有待改革,以便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环境素质。
二、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课程改革思考与建议
依据调查结果及分析可知,目前高校推行环境素质教育已具有广泛需求,但环境素质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为此,将针对高校环境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1.丰富环境素质教育课程内容
环境素质教育课程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或“环境科学导论”等基础知识入门课程为主,讲授环境保护基本原理,大气、水土、土壤、噪声、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产生及影响,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等通识知识外,还应结合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活动增设可持续消费、绿色GDP、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内容。此外,还结合本地环境突出问题和各高校环境专业的突出领域和成果等进行讲解,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环境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丰富环境素质教育教学方式
环境素质教育最终目的要指导实践,因而教学方式除传统课堂教学外,应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本文提出了社区教学、生活引导和实训活动等以丰富环境素质教育教学方式。其中,社区教学是将环境素质教育延伸到社区中,大学生与社区的交流,既能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环境素质,也带动社区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生活引导是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生活活动和消费行为,减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可持续消费观念,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倡导节能和资源回收利用等,为建设绿色校园奠定基础;实训活动通过实验、调研、专题研讨和竞赛活动等建立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实践体系,如开展电脑、空调的节能使用实验、闯红灯对汽车燃油影响实验、高校节水调研等,通过这些实训活动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环保常识和习惯,并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自己的碳足迹,[5]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社区教学和生活引导等教学内容能够有效落实,培养大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践行环保生活的兴趣和责任感。
3.探讨环境素质教育的考核方式
环境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健全的考核制度作为支持。环境素质教育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学习環境素质教育课程后的行为变化情况以及考核学生在环境素质教育知识的实践应用情况。[6]因此,本文提出建立课程考核、问卷调查分析、情景模拟等构成的综合考核方式,用以跟踪和记录大学生环境素质变化情况、测试大学生学习环境素质教育课程的效果;还可结合碳足迹计算模型来核算大学生生活碳足迹和趋势预测,并通过这种定量评估的方式对大学生生活行为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和比较。
4.加强培养相关的师资队伍
环境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开展与师资队伍的培养有重要关系。建议高校应鼓励现有的环境专业的教师投入全校的环境素质教育工作中,以满足专业环境素质教育人才的需要,同时还需要成立专门的“环境素质教育教学团队”,并吸纳相关交叉学科和领域的教师加入团队中,通过制定团队发展计划来确定教学目标、教材和课程建设、视听教材与教学网站开发等,并逐步实现学校网站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组织机构环境素质教育网站的整合和交流。此外还需校方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扶持、管理协调等方式对环境素质教育提供必要支持和保障。
三、结论与展望
高校环境素质教育是增强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突破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也是最终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应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指导下,探讨高校环境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构建高校环境素质教育内容、方法和保障等,以推动高校环境素质教育开展,为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冰.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2]白洁.高师院校毕业班学生环境素养调查与环境教育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3]姚红,肖雪琴.非环境专业在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分析研究——以南通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32-34.
[4]陈源,王承云,等.上海大学生环保意识综合评价与分析[J].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09,(2):233-234.
[5]傅继军,韩雪.聚焦“低碳生活”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教学[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12):50-51.
[6]戴洪厚,毕慧敏,等.大学生环境教育选修课的现状调查分析及思考[J].成人教育,2010,(2):89-90.
(责任编辑: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