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对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影响路径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pril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特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

方法

用家庭环境问卷、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大五人格问卷和百项心理症状问卷调查200名心理障碍青少年(病例组)和228名正常青少年(对照组),采用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环境、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影响路径。

结果

病例组心理症状总分[(204.0±68.6)分]高于对照组[(146.9±3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3,P<0.01);回归分析显示:母亲管教-控制(β=-0.249)、父亲理解-责备(β=-0.195)、母亲温情-粗暴(β=-0.228)和母亲接纳-拒绝(β=0.201)等教养方式(R2=0.208),矛盾性(β=0.309)、组织性(β=-0.196)和情感表达(β=-0.141)等家庭环境(R2=0.244)及神经质(β=0.412)、宜人性(β=-0.237)和严谨性(β=-0.203)等人格特质(R2=0.452)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路径分析显示:人格特质直接影响心理健康(β=-0.90),教养方式通过人格间接影响心理健康(β=0.51),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有直接(β=0.20)和间接(β=0.72)影响,模型拟合良好(χ2/df=2.160,RMSEA=0.052,GFI=0.88,AGFI=0.84,PGFI=0.67,NFI=0.91,RFI=0.89,IFI=0.95,TLI=0.94,CFI=0.95),可解释症状总分61%的变异。

结论

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和人格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人格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变量,教养方式主要通过人格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有直接和间接双重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不同孕期经历应激对成年子代大鼠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只健康清洁级Sprague Dawley (SD)雌性大鼠利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CON)、孕早期组(PS1,妊娠第1~7天)、孕晚期组(PS3,妊娠第15~21天),每组各4只。PS1、PS3组分别在妊娠第7天、第15天给予单一延长刺激(single-prolonged stress,SPS),对照组在妊娠期不给予
目的探讨新生期亚慢性注射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拮抗剂-地卓西平马来酸盐(dizocilpine maleate,MK-801)对成年期雌性大鼠再认记忆以及海马突触水平上兴奋-抑制平衡的影响。方法(1)新生雌性大鼠随机分为MK-801模型组和对照组,在出生后(postnatal day,PND)第5~14天皮下注射MK-801(0.25
目的调查帕金森病患者的坚韧性人格与生存质量的水平,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5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及门诊的帕金森病患者243名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国成年人坚韧性人格量表及39项帕金森病生存质量调查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帕金森病患者的坚韧性人格得分为(1.96±0.66)分,生存质量得分为(35.46±20.38)分,坚韧性人格与生存质量得分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