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中国面孔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zhou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肖像——当代艺术30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一周年的收官之作。117个参展艺术家,近千件作品,全景式呈现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然而,不要指望展览能告诉你如何判断当代艺术的价值,因为现在谈论这个话题还为时过早。那么展览的意义何在?横跨30年的大量作品,足以告诉我们,30年,我们走过了怎样的艺术之路,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样子的变化。
  80年代:释放能量
  走进一楼的“具体的人”展厅,在一堆脍炙人口的80年代名家作品之间,一幅暌违已久的油画几乎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却准确传达着80年代的气氛。
  美貌的女知青手拿发梳,站在简陋的农舍门口,屋檐下滴落着春雨,两只燕子在盘旋,不知名的野花在开放。女孩尽管穿着衣着粗陋,却难以掩饰青春气息,她高高地昂起头,略带挑逗的神情,似乎正要开口与对面的人说话。画面下方,女孩脚畔的那株植物十分引人瞩目,其有意无意传达出的性意识十分大胆。
  这张由年轻的四川画家王亥绘于1979年的《春》,挂在高小华的《为什么》和陈丹青《西藏组画——洗发女》之间,毗邻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青春》、何多苓与艾轩合作的《第三代人》,散发着一种清新之气。
  《春》在80年代的艺术创作中是特殊的,不但因为女知青犹如“春之女神”来到人间,标志着一个打破禁忌的时代已经到来,更因其十分真实地描绘了一位处于性萌动状态的女知青形象,而这个形象在80年代早期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何多苓于1984年所画的《青春》,在语言上借鉴了美国艺术家怀斯。他与艾轩合作的《第三代人》,代表了80年代的价值取向,成为理想化的时代投射。但这些作品是概念化的,缺乏深刻的人性揭示。
  作为中国最早前卫艺术团体“星星画会”的主力,王克平于1979年创作的雕塑《大嘴》和马德升1979年创作的木刻版画,十分明确地指向政治压迫,王克平无师自通,他在木雕艺术语言上的创作天赋令人钦佩,不过他们的作品传达时代印迹多于个人体验。
  最具代表性的“释放”类作品,莫过于葛鹏仁于1988年创作的《人体》。画面以深色为背景,狂暴的笔触表现个体在极度压抑之下舒展身体,双臂开张,渴望自由。此种表现主义手法,在许多80年代绘画作品中都似曾相识,十分受到推崇,也可见80年代艺术创作的趋同性。
  伴随80年代能量逐渐释放完毕,随之而来是文化艺术人群集体离开。王亥1987年赴香港定居,成为职业画家,后开饭店,其艺术生涯以《春》作为最高峰,后再无超越之作,他的个人命运可以看作80年代文化人群的一种典型。
  90年代:人性扭曲
  85新潮运动至1989年落下帷幕,当代艺术随之进入市场经济时代。90年代,当代艺术逐渐浮出水面,受到国际关注。不少目前当红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在此时期形成,玩世实现主义、艳俗艺术、新生代等说法也渐次登场。
  如果说,80年代是一个人性觉醒的年代,那么90年代,人性并非迎来解放,而是一步步沦为扭曲。无论是岳敏君无可奈何的笑脸,方力钧目光呆滞的光头,曾梵志毫无表情的面具还是张晓刚神情凄楚的一家之长,都可以看作个体由内而外的变形、变异甚至变态。
  艺术创作的脉络不会割裂存在,90年代的人性扭曲,从80年代晚期的一些艺术家作品中,就已看出端倪。在二楼 “内心世界” 展厅,起首便是当代艺术早期宿将耿建翌于1987年创作的油画《第二状态》。多么令人熟悉的光头和笑脸!不由让人联想到岳敏君。而策展人恰恰又将岳敏君的画挂在了《第二状态》的对面,布展里的春秋笔法不由让人莞尔。
  对于以写实风格见长的油画家来说,他们往往会选择将画画行为制造成一个公共事件,从严培明到刘小东,都是如此。刘小东参展的《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将海峡两岸的十八位军人形象并置在一组画面内,《美女林志玲》则是在广东美术馆的现场写生。从海峡两岸到公众人物,从四川三峡到新疆和田再到家乡金城,刘小东的艺术创作总带有十足的行为感,动辄一堆拍摄人马跟随,引起强烈关注。
  对比80年代和90年代的艺术家创作,90年代的人性扭曲,亦可从最本色的题材“女性裸体”中一窥究竟。
  靳尚谊作于1988年的《坐着的女人体》有着一种不紧不慢、不急不躁的笔调,这种温润笔调无意夸张,无意主义,既不属于新中国苏联现实主义,也不深究到底表现什么,其所流露出来的修养让人不禁联想到民国。与其说,靳尚谊描绘了一位美丽的裸体女性,不如说,这位画面中裸体女性以其纯正而不失风韵之态,印证了一位画家的灵魂。而对比石冲创作于1996年 的《舞台》和《今日景观》,年轻裸女被刻意置入超现实的恶劣环境之中,无论画家的立意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女性形象此刻已不再是艺术家投注诗性想象的对象。
  新世纪前头年:物质至上
  人性探讨不再是这十年的主旋律,一批艺术家将目光聚焦到社会底层,通过影像和照片等纪实手段,让我们对这个过度追求物质的社会产生最为直观的了解。
  女艺术家崔岫闻创作于2000年的《Lady’s 卫生间》,以其独辟蹊径的尖锐性,令整个当代艺术领域感到震动。她偷拍了北京一个高级夜总会的女厕所,真实记录了“小姐们”在工作间隙处于放松状态下的一言一行。梳洗、整装、数钱、打电话……目之所见,真实呈现的力量远远大于所谓艺术的表现,冷静的自然主义画面,将这个物质世界的丑陋全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同样,四川艺术家余极在2002至2003年拍摄了一系列照片,呈现另一种来自于底层的社会景观。他以洗脚客人身份与各种洗脚妹接触,进而拍下她们为客人洗脚时的样子。作品带着一种亲切的平民视角,无聊中不乏一丝幽默。洗脚已然是人们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现象,当艺术家将之完整呈现,数码图像依然带着强大生动的技术力量给所有人沉重一击。
  除了使用摄影和录像的纪实手段,中国社会随处可见的各类现实皆成为一种丰富的资源,源源不断地为艺术家题材库里输送灵感。雕塑家李占洋于2001年创作的群像《山城夜色》,以浓重俗艳的笔调表现了重庆夜生活中各类活色生香的奇异场景,其艺术浓缩相较于纪实表达更多了一份荒谬。面对如此众多的出场人物,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件80年代的鸿篇巨制——程丛林的《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画面描绘了1977年第一届四川美院大学生在夜校课堂里群情振奋夜读的盛况,表现出刚刚获得新生的学子们对知识和未来的强烈渴求。
  将两件作品进行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风貌赫然若揭,令人不禁产生联想:当年在《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里那些莘莘学子,当20年后步入人生收获季节,是否有可能会出现在李占洋的《山城夜色》之中正享受着香艳无比的夜生活?时代变迁,人心变化,艺术之揭示,不是所谓的创造,而是一种活生生的事实。
  除了底层人物的群像,随着资本介入当代艺术,画家笔下还出现了一批过去从未表现过的人物——收藏家。中国美院教师,写实绘画领域的著名人物常青,将目光对准了现实生活里的新兴资产阶层,用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上海收藏家夫妇王薇、刘益谦,以及资深画廊经营者赵建平。常青颇有文人特色的水墨画面,以及传神的状态捕捉,提升了这类作品的格调,避免其沦为“定制件”的尴尬。
  结 语
  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30年之种种呈现,只是非常直观地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风貌,我们的脚步如此匆忙,使我们还来不及细细品味艺术本身的魅力和价值。可以说,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其在未来艺术史上的地位都是不确定的,有待重新得到评估。目前的各种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资本掌控的表现,还远远没有从文化层面真正介入过,而这就是我们目前的“时代肖像”。
其他文献
10月12日,香港,中环,厂商会大厦,梅艳芳生前1000多件私人物品,被她的遗产执行人“汇丰遗产信托基金”以“芳华再现”为名义进行拍卖。此时,距离她的50岁冥诞,不过短短两天。  可以卖 别贱卖  明星遗物拍卖并不罕见,但拍卖得如此彻底如此廉价,又着实令人震惊——千余件物品被打包成400多件拍品,每件的起拍价基本都在区区500港元。“500元系列”里包括她的演出服、衣物、家具、电器、首饰、私人相簿
期刊
2013年11月9日至17日期间,由易居中国、新浪、吉盛伟邦和永达汽车主办的“‘券’享中国·2013上海城市生活嘉年华”将在吉盛伟邦上海国际家具村举办。这场定位于全民互动的大型惠民活动,集合吉盛伟邦、永达汽车、星期八小镇、向阳院、胡润百富、新浪乐居、新浪家居、新浪旅游、海外置业等参展商,带来涵盖衣食住行、教育、理财的城市生活盛会。上千个国内外家具品牌汇聚一堂,易居中国邀请了海内外近百个楼盘倾情参加
期刊
在包头某个高端楼盘,三四十个孩子围坐在一间书院里诵读《弟子规》,讲授者是孔子的75代孙孔祥林先生,他不时为书童们授业解惑,不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坐在边上的家长也聚精会神。  把书院开进高端住宅,这是太立德仁北京公司总经理陈炳豪的文化愿景之一。在他看来,其实每个房地产商心里深处都住着一个文人。  “我们现在看到中国有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很像外国,比如托斯卡纳风格,从房地产领域来说,照搬国外的建筑模式
期刊
9月25日,嘉华集团主席、复旦大学校董吕志和博士携夫人、子女、亲朋好友及嘉华集团部分高管一行40余人莅临复旦大学展开访问交流,吕志和博士再次登上复旦大学的讲台,与嘉华国际及银河娱乐执行董事吕慧瑜,以及银娱执行董事兼嘉华建材董事总经理徐应强一道,共同为400余位师生听众做了题为“传承商道 创新嘉业 跨时代企业之永续发展”的主旨演讲及座谈会,并与师生交流互动。  84岁的吕志和博士精神矍铄,一身挺拔的
期刊
我对庞茂琨作品的认知是一段一段,碎片的。每段认知给我的感受不尽相同,但将这些碎片连接起来思考,我不禁由衷地感叹,他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  最初知道他,是因为他的处女作《苹果熟了》,当年只有21岁的他以这幅作品参加四川美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群展,作品和创作体会还登上了《美术》杂志。后来,我看到了他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扬》和《捻》。那个阶段正值85新潮风起云涌,庞茂琨作品显然与时髦的“前卫”格格不入,但
期刊
关于生活片段的对话在中秋节下午通过电话采访完成,希望这篇问答语体的小文能传递这位著名艺术家的若干细节,让大家感知和感受他的性情与他的风格。我们的采访始于一个小时的长聊,对他的学习,创作,思考加以确认(在前文中有所体现);然后是半个小时,他在回家的路上,汽车交由夫人驾驶的情况下,耐心地回答了我的提问。他的言谈中满是对师长的感激,对工作的竭力,对生活的真诚,对身体的呵护,对妻子、女儿的疼爱。庞老师还介
期刊
海南-清水湾  两场万人音乐盛典  唱响心中最美时光  经过台风“蝴蝶”的洗礼,国庆长假期间的雅居乐海南清水湾首届海岛音乐节显得特别令人心动。10月2日及5日,连续两场超万人音乐盛典,李宗盛、伍佰、姜育恒、黄品源、苏芮、彭佳慧齐聚12公里海岸边,用岁月经典老歌唤起大家共同的美好时光。这是一次非凡的经历,9月29日台风“蝴蝶”呼啸了一整天,经过狂风暴雨洗礼后的沙滩、舞台、灯光、音响一片狼藉。从短暂的
期刊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如果说还有一种价值可以让中国各个阶层皆心向往之,非“贵族精神”莫属。对于精神贫瘠的恐慌,对于高贵崇高的向往,让人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贵族精神”的旗帜下,土豪慷慨激昂,小资低声附和,文青心有戚戚,猛士义愤填膺……而事实上,所有关于“贵族精神”的争议与追求,千言万语归根到底是三个字:没文化。因为没文化,所以我们不知道贵族的历史,不知何谓“贵族精神”,把一切我们能想象到的高贵词藻
期刊
千城一面,山寨横行,已然成为当下中国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的一个痼疾。比如在浙江一座地级市,我就曾见到水港河汊被填埋,乍一看像悉尼歌剧院,或者伦敦塔的建筑,赫然立在市中心。  还有那比比皆是的小高层、多层楼盘,它们替代了胡同四合院、弄堂石库门,或者一些城市固有的坊、巷,甚至于“故宫闲地少,人家尽枕河”的江南风貌。  怎么办?  最近,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论坛”亮相一年一度的上海
期刊
在亚洲当代艺术市场持续冷静的氛围下,有的画家仍然受到热情关注。他们的作品很Q很可爱,表象甜美,但意思深远。不管男女老少,看到这样充满童趣的讨喜作品,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刘野和奈良美智,可谓两个老顽童,或称画坛资深“萌”主。他们的绘画,与政治无关,着力表达个体关怀,流露人性最质朴永恒的情感。或许,这正是二位萌主当道的原因吧。  小王子 刘野  在今秋轰动一时的香港苏富比40周年夜拍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