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肖像——当代艺术30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一周年的收官之作。117个参展艺术家,近千件作品,全景式呈现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然而,不要指望展览能告诉你如何判断当代艺术的价值,因为现在谈论这个话题还为时过早。那么展览的意义何在?横跨30年的大量作品,足以告诉我们,30年,我们走过了怎样的艺术之路,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样子的变化。
80年代:释放能量
走进一楼的“具体的人”展厅,在一堆脍炙人口的80年代名家作品之间,一幅暌违已久的油画几乎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却准确传达着80年代的气氛。
美貌的女知青手拿发梳,站在简陋的农舍门口,屋檐下滴落着春雨,两只燕子在盘旋,不知名的野花在开放。女孩尽管穿着衣着粗陋,却难以掩饰青春气息,她高高地昂起头,略带挑逗的神情,似乎正要开口与对面的人说话。画面下方,女孩脚畔的那株植物十分引人瞩目,其有意无意传达出的性意识十分大胆。
这张由年轻的四川画家王亥绘于1979年的《春》,挂在高小华的《为什么》和陈丹青《西藏组画——洗发女》之间,毗邻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青春》、何多苓与艾轩合作的《第三代人》,散发着一种清新之气。
《春》在80年代的艺术创作中是特殊的,不但因为女知青犹如“春之女神”来到人间,标志着一个打破禁忌的时代已经到来,更因其十分真实地描绘了一位处于性萌动状态的女知青形象,而这个形象在80年代早期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何多苓于1984年所画的《青春》,在语言上借鉴了美国艺术家怀斯。他与艾轩合作的《第三代人》,代表了80年代的价值取向,成为理想化的时代投射。但这些作品是概念化的,缺乏深刻的人性揭示。
作为中国最早前卫艺术团体“星星画会”的主力,王克平于1979年创作的雕塑《大嘴》和马德升1979年创作的木刻版画,十分明确地指向政治压迫,王克平无师自通,他在木雕艺术语言上的创作天赋令人钦佩,不过他们的作品传达时代印迹多于个人体验。
最具代表性的“释放”类作品,莫过于葛鹏仁于1988年创作的《人体》。画面以深色为背景,狂暴的笔触表现个体在极度压抑之下舒展身体,双臂开张,渴望自由。此种表现主义手法,在许多80年代绘画作品中都似曾相识,十分受到推崇,也可见80年代艺术创作的趋同性。
伴随80年代能量逐渐释放完毕,随之而来是文化艺术人群集体离开。王亥1987年赴香港定居,成为职业画家,后开饭店,其艺术生涯以《春》作为最高峰,后再无超越之作,他的个人命运可以看作80年代文化人群的一种典型。
90年代:人性扭曲
85新潮运动至1989年落下帷幕,当代艺术随之进入市场经济时代。90年代,当代艺术逐渐浮出水面,受到国际关注。不少目前当红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在此时期形成,玩世实现主义、艳俗艺术、新生代等说法也渐次登场。
如果说,80年代是一个人性觉醒的年代,那么90年代,人性并非迎来解放,而是一步步沦为扭曲。无论是岳敏君无可奈何的笑脸,方力钧目光呆滞的光头,曾梵志毫无表情的面具还是张晓刚神情凄楚的一家之长,都可以看作个体由内而外的变形、变异甚至变态。
艺术创作的脉络不会割裂存在,90年代的人性扭曲,从80年代晚期的一些艺术家作品中,就已看出端倪。在二楼 “内心世界” 展厅,起首便是当代艺术早期宿将耿建翌于1987年创作的油画《第二状态》。多么令人熟悉的光头和笑脸!不由让人联想到岳敏君。而策展人恰恰又将岳敏君的画挂在了《第二状态》的对面,布展里的春秋笔法不由让人莞尔。
对于以写实风格见长的油画家来说,他们往往会选择将画画行为制造成一个公共事件,从严培明到刘小东,都是如此。刘小东参展的《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将海峡两岸的十八位军人形象并置在一组画面内,《美女林志玲》则是在广东美术馆的现场写生。从海峡两岸到公众人物,从四川三峡到新疆和田再到家乡金城,刘小东的艺术创作总带有十足的行为感,动辄一堆拍摄人马跟随,引起强烈关注。
对比80年代和90年代的艺术家创作,90年代的人性扭曲,亦可从最本色的题材“女性裸体”中一窥究竟。
靳尚谊作于1988年的《坐着的女人体》有着一种不紧不慢、不急不躁的笔调,这种温润笔调无意夸张,无意主义,既不属于新中国苏联现实主义,也不深究到底表现什么,其所流露出来的修养让人不禁联想到民国。与其说,靳尚谊描绘了一位美丽的裸体女性,不如说,这位画面中裸体女性以其纯正而不失风韵之态,印证了一位画家的灵魂。而对比石冲创作于1996年 的《舞台》和《今日景观》,年轻裸女被刻意置入超现实的恶劣环境之中,无论画家的立意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女性形象此刻已不再是艺术家投注诗性想象的对象。
新世纪前头年:物质至上
人性探讨不再是这十年的主旋律,一批艺术家将目光聚焦到社会底层,通过影像和照片等纪实手段,让我们对这个过度追求物质的社会产生最为直观的了解。
女艺术家崔岫闻创作于2000年的《Lady’s 卫生间》,以其独辟蹊径的尖锐性,令整个当代艺术领域感到震动。她偷拍了北京一个高级夜总会的女厕所,真实记录了“小姐们”在工作间隙处于放松状态下的一言一行。梳洗、整装、数钱、打电话……目之所见,真实呈现的力量远远大于所谓艺术的表现,冷静的自然主义画面,将这个物质世界的丑陋全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同样,四川艺术家余极在2002至2003年拍摄了一系列照片,呈现另一种来自于底层的社会景观。他以洗脚客人身份与各种洗脚妹接触,进而拍下她们为客人洗脚时的样子。作品带着一种亲切的平民视角,无聊中不乏一丝幽默。洗脚已然是人们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现象,当艺术家将之完整呈现,数码图像依然带着强大生动的技术力量给所有人沉重一击。
除了使用摄影和录像的纪实手段,中国社会随处可见的各类现实皆成为一种丰富的资源,源源不断地为艺术家题材库里输送灵感。雕塑家李占洋于2001年创作的群像《山城夜色》,以浓重俗艳的笔调表现了重庆夜生活中各类活色生香的奇异场景,其艺术浓缩相较于纪实表达更多了一份荒谬。面对如此众多的出场人物,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件80年代的鸿篇巨制——程丛林的《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画面描绘了1977年第一届四川美院大学生在夜校课堂里群情振奋夜读的盛况,表现出刚刚获得新生的学子们对知识和未来的强烈渴求。
将两件作品进行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风貌赫然若揭,令人不禁产生联想:当年在《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里那些莘莘学子,当20年后步入人生收获季节,是否有可能会出现在李占洋的《山城夜色》之中正享受着香艳无比的夜生活?时代变迁,人心变化,艺术之揭示,不是所谓的创造,而是一种活生生的事实。
除了底层人物的群像,随着资本介入当代艺术,画家笔下还出现了一批过去从未表现过的人物——收藏家。中国美院教师,写实绘画领域的著名人物常青,将目光对准了现实生活里的新兴资产阶层,用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上海收藏家夫妇王薇、刘益谦,以及资深画廊经营者赵建平。常青颇有文人特色的水墨画面,以及传神的状态捕捉,提升了这类作品的格调,避免其沦为“定制件”的尴尬。
结 语
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30年之种种呈现,只是非常直观地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风貌,我们的脚步如此匆忙,使我们还来不及细细品味艺术本身的魅力和价值。可以说,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其在未来艺术史上的地位都是不确定的,有待重新得到评估。目前的各种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资本掌控的表现,还远远没有从文化层面真正介入过,而这就是我们目前的“时代肖像”。
80年代:释放能量
走进一楼的“具体的人”展厅,在一堆脍炙人口的80年代名家作品之间,一幅暌违已久的油画几乎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却准确传达着80年代的气氛。
美貌的女知青手拿发梳,站在简陋的农舍门口,屋檐下滴落着春雨,两只燕子在盘旋,不知名的野花在开放。女孩尽管穿着衣着粗陋,却难以掩饰青春气息,她高高地昂起头,略带挑逗的神情,似乎正要开口与对面的人说话。画面下方,女孩脚畔的那株植物十分引人瞩目,其有意无意传达出的性意识十分大胆。
这张由年轻的四川画家王亥绘于1979年的《春》,挂在高小华的《为什么》和陈丹青《西藏组画——洗发女》之间,毗邻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青春》、何多苓与艾轩合作的《第三代人》,散发着一种清新之气。
《春》在80年代的艺术创作中是特殊的,不但因为女知青犹如“春之女神”来到人间,标志着一个打破禁忌的时代已经到来,更因其十分真实地描绘了一位处于性萌动状态的女知青形象,而这个形象在80年代早期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何多苓于1984年所画的《青春》,在语言上借鉴了美国艺术家怀斯。他与艾轩合作的《第三代人》,代表了80年代的价值取向,成为理想化的时代投射。但这些作品是概念化的,缺乏深刻的人性揭示。
作为中国最早前卫艺术团体“星星画会”的主力,王克平于1979年创作的雕塑《大嘴》和马德升1979年创作的木刻版画,十分明确地指向政治压迫,王克平无师自通,他在木雕艺术语言上的创作天赋令人钦佩,不过他们的作品传达时代印迹多于个人体验。
最具代表性的“释放”类作品,莫过于葛鹏仁于1988年创作的《人体》。画面以深色为背景,狂暴的笔触表现个体在极度压抑之下舒展身体,双臂开张,渴望自由。此种表现主义手法,在许多80年代绘画作品中都似曾相识,十分受到推崇,也可见80年代艺术创作的趋同性。
伴随80年代能量逐渐释放完毕,随之而来是文化艺术人群集体离开。王亥1987年赴香港定居,成为职业画家,后开饭店,其艺术生涯以《春》作为最高峰,后再无超越之作,他的个人命运可以看作80年代文化人群的一种典型。
90年代:人性扭曲
85新潮运动至1989年落下帷幕,当代艺术随之进入市场经济时代。90年代,当代艺术逐渐浮出水面,受到国际关注。不少目前当红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在此时期形成,玩世实现主义、艳俗艺术、新生代等说法也渐次登场。
如果说,80年代是一个人性觉醒的年代,那么90年代,人性并非迎来解放,而是一步步沦为扭曲。无论是岳敏君无可奈何的笑脸,方力钧目光呆滞的光头,曾梵志毫无表情的面具还是张晓刚神情凄楚的一家之长,都可以看作个体由内而外的变形、变异甚至变态。
艺术创作的脉络不会割裂存在,90年代的人性扭曲,从80年代晚期的一些艺术家作品中,就已看出端倪。在二楼 “内心世界” 展厅,起首便是当代艺术早期宿将耿建翌于1987年创作的油画《第二状态》。多么令人熟悉的光头和笑脸!不由让人联想到岳敏君。而策展人恰恰又将岳敏君的画挂在了《第二状态》的对面,布展里的春秋笔法不由让人莞尔。
对于以写实风格见长的油画家来说,他们往往会选择将画画行为制造成一个公共事件,从严培明到刘小东,都是如此。刘小东参展的《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将海峡两岸的十八位军人形象并置在一组画面内,《美女林志玲》则是在广东美术馆的现场写生。从海峡两岸到公众人物,从四川三峡到新疆和田再到家乡金城,刘小东的艺术创作总带有十足的行为感,动辄一堆拍摄人马跟随,引起强烈关注。
对比80年代和90年代的艺术家创作,90年代的人性扭曲,亦可从最本色的题材“女性裸体”中一窥究竟。
靳尚谊作于1988年的《坐着的女人体》有着一种不紧不慢、不急不躁的笔调,这种温润笔调无意夸张,无意主义,既不属于新中国苏联现实主义,也不深究到底表现什么,其所流露出来的修养让人不禁联想到民国。与其说,靳尚谊描绘了一位美丽的裸体女性,不如说,这位画面中裸体女性以其纯正而不失风韵之态,印证了一位画家的灵魂。而对比石冲创作于1996年 的《舞台》和《今日景观》,年轻裸女被刻意置入超现实的恶劣环境之中,无论画家的立意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女性形象此刻已不再是艺术家投注诗性想象的对象。
新世纪前头年:物质至上
人性探讨不再是这十年的主旋律,一批艺术家将目光聚焦到社会底层,通过影像和照片等纪实手段,让我们对这个过度追求物质的社会产生最为直观的了解。
女艺术家崔岫闻创作于2000年的《Lady’s 卫生间》,以其独辟蹊径的尖锐性,令整个当代艺术领域感到震动。她偷拍了北京一个高级夜总会的女厕所,真实记录了“小姐们”在工作间隙处于放松状态下的一言一行。梳洗、整装、数钱、打电话……目之所见,真实呈现的力量远远大于所谓艺术的表现,冷静的自然主义画面,将这个物质世界的丑陋全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同样,四川艺术家余极在2002至2003年拍摄了一系列照片,呈现另一种来自于底层的社会景观。他以洗脚客人身份与各种洗脚妹接触,进而拍下她们为客人洗脚时的样子。作品带着一种亲切的平民视角,无聊中不乏一丝幽默。洗脚已然是人们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现象,当艺术家将之完整呈现,数码图像依然带着强大生动的技术力量给所有人沉重一击。
除了使用摄影和录像的纪实手段,中国社会随处可见的各类现实皆成为一种丰富的资源,源源不断地为艺术家题材库里输送灵感。雕塑家李占洋于2001年创作的群像《山城夜色》,以浓重俗艳的笔调表现了重庆夜生活中各类活色生香的奇异场景,其艺术浓缩相较于纪实表达更多了一份荒谬。面对如此众多的出场人物,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件80年代的鸿篇巨制——程丛林的《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画面描绘了1977年第一届四川美院大学生在夜校课堂里群情振奋夜读的盛况,表现出刚刚获得新生的学子们对知识和未来的强烈渴求。
将两件作品进行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风貌赫然若揭,令人不禁产生联想:当年在《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里那些莘莘学子,当20年后步入人生收获季节,是否有可能会出现在李占洋的《山城夜色》之中正享受着香艳无比的夜生活?时代变迁,人心变化,艺术之揭示,不是所谓的创造,而是一种活生生的事实。
除了底层人物的群像,随着资本介入当代艺术,画家笔下还出现了一批过去从未表现过的人物——收藏家。中国美院教师,写实绘画领域的著名人物常青,将目光对准了现实生活里的新兴资产阶层,用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上海收藏家夫妇王薇、刘益谦,以及资深画廊经营者赵建平。常青颇有文人特色的水墨画面,以及传神的状态捕捉,提升了这类作品的格调,避免其沦为“定制件”的尴尬。
结 语
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30年之种种呈现,只是非常直观地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风貌,我们的脚步如此匆忙,使我们还来不及细细品味艺术本身的魅力和价值。可以说,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其在未来艺术史上的地位都是不确定的,有待重新得到评估。目前的各种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资本掌控的表现,还远远没有从文化层面真正介入过,而这就是我们目前的“时代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