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本文认为,《办法》实质上展示了“免学费 包分配”的计划教育体制,没有规定具体的培养标准以及毕业生岗位落实方案。它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免费教育师范生如何解读这项政策,以及他们如何规划未来职业生涯。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分两部分进行了考察:这部分师范生是怎样认识该政策的?影响他们从教意向的可能有关因素是什么?并根据考察的结果提出完善该政策的相关措施供决策者参考。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方法和设计把政策分析的视角应用到了调查中,将西南大学免费教育师范生作为调查总体,采用分层抽样技术,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600份,回收522份,回收率达到87%(>70%)。
2.调查方式
数据来自于2008年6月发放和回收的问卷,差不多是在《办法》施行整整一年,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人校一学年之后。自编的《西南大学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调查问卷》经过预先检验,并注明使用无记名方式作答。在随机调查前对被试进行相关解释,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填表,问卷在20分钟左右完成后现场收回。
3.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的编制是在搜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基本情况及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编《西南大学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16道67个必选项目和一个开放性问题,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免费教育师范生对政策意图的看法;从教意向;对城镇、农村教育环境的评价与期望。
本研究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对参与调查的其中20名免费教育师范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问题分两类:选择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原因;入学一学年以来的感受。
4.样本描述与分类
522个被试中,男生304个、女生218个,来自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和音乐学院等13个学院的19个师范专业,涉及文科、理科、艺术类和体育类4个大类;理科占44.8%,文科占49.5%,其他5.7%。生源遍及四川、重庆、湖北、浙江等17个省(市),中西部地区生源占81.4%,同时71.6%来自农村。西南大学是唯一地处西南地区的试点师范院校,调查结果对西南地区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有较大的代表意义;由于该政策侧重面向中西部地区生源,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在全国范围内也有所启示。
三、结果与数据分析
1.免费教育师范生对政策主要条款的理解
问卷设计了3道题考察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意图的理解。统计结果反映:第一,师范生们相信政策的意图是好的,而且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大多数师范生明确认识自己的选择,但在政策实施一年后,他们还没有充分了解政策的细节及实施方案,如:与其他支教政策(定向生)有冲突,具体岗位落实方案不明等。第二,大多数人认同免费教育师范生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73.1%),非常不认同的人仅占1.9%。第三,55.8%的人认同协议规定从教十年时间对于提高落后地区教育质量是充足的,70.9%的人认同先到农村工作两年有助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另外,有师范生提出“个人力量是不够的”、“一批批过去时间上应该不会短”,认为这类师范生的培养必须是“定批定量”和“长久”的行为。
2.免费教育师范生的从教意向
在被调查的免费教育师范生中,非常喜欢教学工作的学生比例占了12.3%,半数的师范生比较喜欢教学(51.0%),不喜欢的有2.7%,选择非常不喜欢的只占总数的0.8%。这与该政策发起者“让喜欢教育的青年投身教育事业”的初衷基本符合。
本研究设计了5道likert态度量表题,用于了解被试对“服从协议内容,愿意在原籍所在地的落后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这一命题的认同度。以被试对协议期限合理性的判断、认同强度、对分配到农村从教的接受强度、考虑终身从教(城镇农村)和违约强度等参数的综合指数来衡量被试的从教意向。
统计结果表明:第一,在协议期限合理性的判断上,被试分歧较大。认同“协议中所签订的十年期限对师范生个人而言是合理的”的被试达到41.4%,非常认同的占0.8%,而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的比例分别为38.3%和1.9%,另外有17.6%的人持不确定的态度。第二,绝大多数师范生愿意先到农村从教两年(84.3%),但愿意终身在落后地区从教的比例不到两成(仅为16.9%),接近半数的人则不确定是否愿意终身在落后地区从教(48.3%)。第三,对于十年后的职业设想,选择“继续从教”的师范生占45.9%(其中有12.6%的被试表示优先考虑“到更发达的地区继续从事教育工作”),而选择“考研深造”和“不当教师,做其他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分别占被试总数的13.0%和11.1%。此外,47.9%的人表示有过违约的想法,13.9%的被试在入学一年后仍“后悔签约”、“想要毁约”。
3.对农村从教条件的评价与期望分析
被试对在农村的从教条件评价的注意点依次为工资待遇太低、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不具备、个人发展空间与展现才能机会不多、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等几个方面;且最期望改善条件的排列与最不满意因素的排列高度吻合。另外,31.6%的师范生对农村的社会氛围,以及未来配偶子女仍会留在农村表示担忧。值得注意的是,应答者在表述中除了表达对未来发展的担忧、工作生活条件的期望、学习动机下降,反映目前最大的困扰是:恋爱受阻。因为免费教育师范生四年后要服从分配回原籍工作,他们认为将来难以分配在一起,恋情很难有结果。
而在关于“在相对落后地区从教的优势”一题的选项中,多数被试认为与到大中城市从事教育工作相比,在农村从教的优势在于“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和“工作压力小”,分别占总数的60.9%、47.7%。
四、讨论
1.对调查的总体观察所得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倾向于证实下述命题:免费教育师范生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贫困学子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对该政策对师范生个人发展的局限性及其能否具体落实存有较大疑虑。
当被试接受访谈回答对该政策最大的看法时,他们也提供了类似的看法。这些回答对政策本身的意图基本上是积极的认识,而其中一些陈述以实际证据说明,学生们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到落后地区从教看作宝贵的锻炼机会,同时他们渴望这项政策更 加合理完善,实施细节更加明晰科学。
2.意见与建议:如何保证优秀师范毕业生投身教育,为落后地区服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办法》的实施虽有积极的一面,但未必能切实解决落后地区教育质量落后的现状。一方面,一部分师范生感觉自身发展受限,对政策细节不明确,且还有产生自卑心理、学习消极等问题;另一方面,难保毕业生能在落后地区安心从教,“违约”、“跳槽”的情况都可能导致培养、定向分配师范生的做法无法切实提高当地教育质量,反而浪费了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
尽管“一个好的制度安排不应当对某一部分形成优待的同时,客观上对另一部分造成利益损失”,本文认为,正如一些学者评论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教育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失衡。目前必须尽可能改善农村工作生活条件,在未来就业及生活保障上给予优惠条件,来吸引有志青年投身教育。而合理的就业、保障制度的不确定性正是该政策的最大缺漏,也是师范生感到政策细节不明、担心岗位能否最终落实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第一,提前调研。分批调研各省(市)落后地区的教师队伍结构,明确各地区需求教师的专业及数量区间,并以此为依据来分层次制定各试点的招生计划。
第二,适当缩短服务期。许多专家认为,从国内外经验、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优秀教师的养成及师范生的自身发展等多方面考虑,师范生的服务期以五年左右较宜,同时也可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
第三,打破回原籍从教的分配原则和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师范生在全国范围的指定地区内流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开落后地区的教师需求信息,并在需求岗位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增强就业弹性,保证师范生能到原籍和原籍以外的地区服务。同时,采用地方条件艰苦程度同优惠待遇高低成正比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学生流向落后地区,形成积极到条件艰苦的地区服务的氛围。
第四,健全就业后保障制度。可仿照我国各地区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工资及各种福利津贴做法,结合各省(市)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出师范生从教岗位薪资待遇细则,明确免费教育师范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及服务期满读研、进修、培训、晋升、流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解除其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 孙晓雯
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本文认为,《办法》实质上展示了“免学费 包分配”的计划教育体制,没有规定具体的培养标准以及毕业生岗位落实方案。它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免费教育师范生如何解读这项政策,以及他们如何规划未来职业生涯。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分两部分进行了考察:这部分师范生是怎样认识该政策的?影响他们从教意向的可能有关因素是什么?并根据考察的结果提出完善该政策的相关措施供决策者参考。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方法和设计把政策分析的视角应用到了调查中,将西南大学免费教育师范生作为调查总体,采用分层抽样技术,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600份,回收522份,回收率达到87%(>70%)。
2.调查方式
数据来自于2008年6月发放和回收的问卷,差不多是在《办法》施行整整一年,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人校一学年之后。自编的《西南大学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调查问卷》经过预先检验,并注明使用无记名方式作答。在随机调查前对被试进行相关解释,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填表,问卷在20分钟左右完成后现场收回。
3.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的编制是在搜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基本情况及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编《西南大学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16道67个必选项目和一个开放性问题,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免费教育师范生对政策意图的看法;从教意向;对城镇、农村教育环境的评价与期望。
本研究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对参与调查的其中20名免费教育师范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问题分两类:选择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原因;入学一学年以来的感受。
4.样本描述与分类
522个被试中,男生304个、女生218个,来自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和音乐学院等13个学院的19个师范专业,涉及文科、理科、艺术类和体育类4个大类;理科占44.8%,文科占49.5%,其他5.7%。生源遍及四川、重庆、湖北、浙江等17个省(市),中西部地区生源占81.4%,同时71.6%来自农村。西南大学是唯一地处西南地区的试点师范院校,调查结果对西南地区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有较大的代表意义;由于该政策侧重面向中西部地区生源,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在全国范围内也有所启示。
三、结果与数据分析
1.免费教育师范生对政策主要条款的理解
问卷设计了3道题考察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意图的理解。统计结果反映:第一,师范生们相信政策的意图是好的,而且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大多数师范生明确认识自己的选择,但在政策实施一年后,他们还没有充分了解政策的细节及实施方案,如:与其他支教政策(定向生)有冲突,具体岗位落实方案不明等。第二,大多数人认同免费教育师范生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73.1%),非常不认同的人仅占1.9%。第三,55.8%的人认同协议规定从教十年时间对于提高落后地区教育质量是充足的,70.9%的人认同先到农村工作两年有助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另外,有师范生提出“个人力量是不够的”、“一批批过去时间上应该不会短”,认为这类师范生的培养必须是“定批定量”和“长久”的行为。
2.免费教育师范生的从教意向
在被调查的免费教育师范生中,非常喜欢教学工作的学生比例占了12.3%,半数的师范生比较喜欢教学(51.0%),不喜欢的有2.7%,选择非常不喜欢的只占总数的0.8%。这与该政策发起者“让喜欢教育的青年投身教育事业”的初衷基本符合。
本研究设计了5道likert态度量表题,用于了解被试对“服从协议内容,愿意在原籍所在地的落后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这一命题的认同度。以被试对协议期限合理性的判断、认同强度、对分配到农村从教的接受强度、考虑终身从教(城镇农村)和违约强度等参数的综合指数来衡量被试的从教意向。
统计结果表明:第一,在协议期限合理性的判断上,被试分歧较大。认同“协议中所签订的十年期限对师范生个人而言是合理的”的被试达到41.4%,非常认同的占0.8%,而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的比例分别为38.3%和1.9%,另外有17.6%的人持不确定的态度。第二,绝大多数师范生愿意先到农村从教两年(84.3%),但愿意终身在落后地区从教的比例不到两成(仅为16.9%),接近半数的人则不确定是否愿意终身在落后地区从教(48.3%)。第三,对于十年后的职业设想,选择“继续从教”的师范生占45.9%(其中有12.6%的被试表示优先考虑“到更发达的地区继续从事教育工作”),而选择“考研深造”和“不当教师,做其他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分别占被试总数的13.0%和11.1%。此外,47.9%的人表示有过违约的想法,13.9%的被试在入学一年后仍“后悔签约”、“想要毁约”。
3.对农村从教条件的评价与期望分析
被试对在农村的从教条件评价的注意点依次为工资待遇太低、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不具备、个人发展空间与展现才能机会不多、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等几个方面;且最期望改善条件的排列与最不满意因素的排列高度吻合。另外,31.6%的师范生对农村的社会氛围,以及未来配偶子女仍会留在农村表示担忧。值得注意的是,应答者在表述中除了表达对未来发展的担忧、工作生活条件的期望、学习动机下降,反映目前最大的困扰是:恋爱受阻。因为免费教育师范生四年后要服从分配回原籍工作,他们认为将来难以分配在一起,恋情很难有结果。
而在关于“在相对落后地区从教的优势”一题的选项中,多数被试认为与到大中城市从事教育工作相比,在农村从教的优势在于“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和“工作压力小”,分别占总数的60.9%、47.7%。
四、讨论
1.对调查的总体观察所得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倾向于证实下述命题:免费教育师范生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贫困学子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对该政策对师范生个人发展的局限性及其能否具体落实存有较大疑虑。
当被试接受访谈回答对该政策最大的看法时,他们也提供了类似的看法。这些回答对政策本身的意图基本上是积极的认识,而其中一些陈述以实际证据说明,学生们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到落后地区从教看作宝贵的锻炼机会,同时他们渴望这项政策更 加合理完善,实施细节更加明晰科学。
2.意见与建议:如何保证优秀师范毕业生投身教育,为落后地区服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办法》的实施虽有积极的一面,但未必能切实解决落后地区教育质量落后的现状。一方面,一部分师范生感觉自身发展受限,对政策细节不明确,且还有产生自卑心理、学习消极等问题;另一方面,难保毕业生能在落后地区安心从教,“违约”、“跳槽”的情况都可能导致培养、定向分配师范生的做法无法切实提高当地教育质量,反而浪费了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
尽管“一个好的制度安排不应当对某一部分形成优待的同时,客观上对另一部分造成利益损失”,本文认为,正如一些学者评论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教育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失衡。目前必须尽可能改善农村工作生活条件,在未来就业及生活保障上给予优惠条件,来吸引有志青年投身教育。而合理的就业、保障制度的不确定性正是该政策的最大缺漏,也是师范生感到政策细节不明、担心岗位能否最终落实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第一,提前调研。分批调研各省(市)落后地区的教师队伍结构,明确各地区需求教师的专业及数量区间,并以此为依据来分层次制定各试点的招生计划。
第二,适当缩短服务期。许多专家认为,从国内外经验、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优秀教师的养成及师范生的自身发展等多方面考虑,师范生的服务期以五年左右较宜,同时也可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
第三,打破回原籍从教的分配原则和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师范生在全国范围的指定地区内流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开落后地区的教师需求信息,并在需求岗位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增强就业弹性,保证师范生能到原籍和原籍以外的地区服务。同时,采用地方条件艰苦程度同优惠待遇高低成正比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学生流向落后地区,形成积极到条件艰苦的地区服务的氛围。
第四,健全就业后保障制度。可仿照我国各地区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工资及各种福利津贴做法,结合各省(市)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出师范生从教岗位薪资待遇细则,明确免费教育师范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及服务期满读研、进修、培训、晋升、流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解除其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