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南宋乡的东掌村,三面环山,绿荫夹道,玉宇红楼,小桥流水,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画境。走进东掌村,小洋房错落有致,水泥路四通八达,路灯齐整统一,村民们生活惬意,民风淳朴,脸上大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然而,以前的东掌村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出了名的“脏乱村”。长久以来,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光秃秃的荒山过着穷苦日子。
那么,是什么让东掌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致富路上有奔头
“只有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共同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样的人生追求才最有价值。”这是毕永刚的初心。对于他的事迹,东掌村村民都能随口说出两三件,说罢还会竖起大拇指。
说到东掌村的变化,必然要提到村办煤矿;提到村办煤矿,就必然要提到现任村书记、村委会主任毕永刚。东掌煤矿从建成以来,所有权、经营权几经转换,从村集体、乡政府到承包给私人经营,几番轮回,几番波折。由于煤炭价格、经营管理等诸方面的原因,煤矿投产30多年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守着金疙瘩,东掌村村民却没能从中受益。
为摆脱煤矿经营的困境,2001年东掌村党总支、村委会响应长治市委、市政府号召,对煤矿彻底进行改制,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后报上级部门批准,面向社会公开竞拍煤矿经营权。当时还是村里通讯员的毕永刚,认定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多方筹资参与竞拍并最终夺标。在他的经营管理下,煤矿效益逐渐扭亏为盈。
乡亲们对自己的深情与厚谊,组织上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毕永刚感觉唯有一腔热情回报大家。2003年底,他毅然决然地将自己承包期限未满、煤炭效益正好的东掌煤矿经营权提前上交村集体,次年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00余万元,给步履维艰的村集体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大大缓解了东掌村当时的发展困境。
经过连续升级改造,东掌煤矿由一座初设年生产6万吨的村办小型煤矿企业,发展成为机械化程度100%、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现代化中型高效矿井。在2009年的资源整合重组浪潮中,凭借优越的综合条件和深厚的煤矿产业积淀,东掌煤矿被确定为保留矿井,并一跃成为地方国营骨干矿井,为村办企业的发展壮大开创出一条新路。2019年,东掌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余万元。
如今,东掌村65周岁以下的身体健康者都可以在村里找到一个适合的岗位,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3万元。煤矿收归村集体所有后,东掌村开始推行股份制经营,户户能分利,人人是股东,资源归集体,共富领新风,村民纷纷感叹这样的日子有奔头。
撤庄并村美起来
走进东掌村,家家都住着小洋房。“村里统一盖的房子,水电暖等设施一应俱全。我们家原来的地方,房子是土块盖起来的,后来统一搬到这里,一家都特别满意。”毕金波说。
以前的东掌村由西沟、毕家、西东掌、沙沟、李家、老窑上6个自然村组成,虽然名字都不叫东掌,但从这里出去的人都自认为是东掌人,按当地说法是,“进来东掌不见东掌,出去东掌都是东掌”。这6个自然村分布于三道沟四面坡,分散凌乱,非常不便。
为了推动东掌村高速发展,村两委班子成员达成共识,抓住经济发展契机,在全村实施撤庄并村,拆迁改造,集中居住,以集约利用土地。从2005年开始,东掌村共投资2.8亿元,将原来零落分散的6个自然村整合改造,共建成别墅式二层住宅楼214幢、村民住宅单元楼5栋120套,水电暖气等统一供应。
同时,配套建设高标准社区服务中心,公园、学校、广场、篮球场、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庄道路硬化率达100%,绿化率达76%。2011年,村民们全部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
从河南回乡探亲的王永强,带着十几个朋友在东庆生态园感受采摘带来的快乐,“没想到家乡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以前这里一片荒凉,如今美景美食美不胜收,这次回来真不想走了!”王永强感慨,“老房子被村集体收回去进行了重新修整,还给我分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子,村子建设得这么好,以后退休了,肯定回来住。”
四周青山环绕,小路绿荫加护,没有刻意改造,而是随形就势,蜿蜒至远方。绿树蓝天里,一排排朱红小洋楼掩映其间。东掌村村民常感叹,优雅整洁的环境让日子美了起来。
产业兴旺富起来
脑子渐渐活泛起来的东掌村村民,围绕特色产业,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农业。
村民王志平和妻子成立了兴东养殖公司,还开了一家饭店。近两年,饭店客流量翻了一番,禽蛋销路也越来越广。村里还把旧民居改造为传统加工坊、民宿,现有豆腐坊、小粉坊、酸菜坊、酒坊、老碾坊、老油坊、石磨面粉坊7個传统加工作坊和一处蚕姑乡绣手工艺坊。村民参与进来,一年的收入都不少。
为了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使村子长远发展,东掌村制定了“种植养殖稳村、旅游观光兴村、对外投资强村”的发展思路,大力支持鼓励村民就业创业,努力实现多元发展、多点开花的新模式。
成立东掌九院种养殖合作联社,把种养殖业融入乡村旅游,吸收120户村民入社,将全村土地统筹规划,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花则花。不仅如此,以九禾农场为代表的家庭农场,将传统的农事节庆与农耕体验结合起来,吸引城市居民参与其中。 穿过一排排小洋楼往山上走,青石路两旁各种各样的小作坊错落有致,这些外观古朴的作坊都是由村民原来居住的窑洞改造而来。一方面,为游客提供健康绿色的农产品,既可以参观,又可以体验;另一方面,這些小作坊也是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传承。窑洞除了变身小作坊,还通过使用保存完好的旧砖、旧石头,将旧磨盘进行翻修,变成可住宿、可餐饮的农家休闲小院,村里三分之二的农户参与庭院经济,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分得一杯羹。
“我们村2017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带动休闲农业经营的农户收入年递增20%以上。”东掌村旅游公司负责人宋元山说。不仅如此,2015年,当地搭上互联网快车,瞄准电商产业,投资2.3亿元建成长治锦东创业园,吸引京东商城、中国邮政、百世汇通等28家电商和31家仓储物流入驻。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端产业使这个小山村驶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淳朴乡风舞起来
“好媳妇儿评选活动又开始喽,想报名明天下午6点之前告诉我。”大清早,村民宋晓婷利用上班前的空当,吆喝了一圈儿。作为一名党员,宋晓婷经常走访自己联系的5户群众,传达落实村里的最新安排,了解村民困难及对村里工作的意见。
村子富裕了,村民有钱了,东掌村党总支、村委会提出了“法治、德治、自治”的东掌治村模式。2006年,东掌村制定《东掌村村规民约》,并3次进行完善,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规则。在村中心的主题广场,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遍布广场各个角落。在“春犁诗社”,精心选编了村民学习普及读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收录了脍炙人口的古今经典散文和诗词,村民随口就能吟上几句。
东掌村党总支、村委会推行“四议两公开”,定期进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还建立了村民议事机制,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交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东掌村还设立了文化教育基金,凡本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可获得1000至10000元不等的升学奖励。村里所有在煤矿工作的人与国有企业正式职工待遇一样,全部办理职工社保,其余村民按1∶1比例(村委会补贴一半)参加新农保。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人,除享受上级政府发放的基本养老金外,分年龄段、有无工作、是否党员等标准享受村里的养老金政策。
如今,在东掌村常常能看到村民们舞动的身姿,这里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诗意家园,也是休闲度假、怡养心灵、文化探寻的绝佳选择。
在农业农村部近日公布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中,东掌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