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里绽放的荆棘之花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peng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质朴、率真、简洁的叙述中,一缕山野之风扑面而来,犹如尘埃里绽放的荆棘之花,混和着泥土的气息和自然芳香。这是我对云南剑川白族农民女作家李丽琴散文的印象。
  李丽琴的散文,涉猎题材甚多,写人记事并存,山水风光与乡村物器同在,人文历史与自然生态相融,既有真性情的流露,也有客观的描摹,内容广泛,作品甚丰。李丽琴的散文,大多围绕着她的故乡小城剑川乃至她的出生地马登的小村展开,体现了一个写作者对于故乡浓郁的情怀和责任感,这也是底层写作者应有的态度。她的散文,对外地人认识剑川、了解剑川、走进剑川大有裨益。
  李丽琴是地道的农民,而且又出生于遥远的滇西北小山村,是真正的底层。因此,她写的文章中,最有价值、最有嚼头的也是关于村庄的文字。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丽琴散文集《土陶里的剑川》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乡纪事”“我的村庄”两个专辑,个人认为是其中最精粹的部分,这是她个人的独特体验,具有唯一性。或者说,是很多农民作者都有的经历却没有在文字中表达出来的。我对其散文的评述也主要围绕她的村庄叙事展开。
  数十年的村庄生活经验,构成了李丽琴叙事的独特性。李丽琴对村庄的叙述,与回望乡土的写作不同,她身在其间。也与体验式写作不同,那是一种有意为之的“深入”,而李丽琴的生活是被动的,是村庄选择了她,而非她选择村庄。因此,她写村庄的文字更真实、更独特,具有不可复制性。她写“牲口”:“大人说牛和人一样,不锻炼手脚就会变懒,耕田时会耍性子,关着脾气又会变得古怪,有的牛关几天后放出来,不仅和别的牛打架,还动不动就伤人。”“我有时候想,如果一个村庄里的牲畜大部分都有着急躁的性格,那村庄的性格是不是会变得很暴躁,牛都伤犁伤耙,喜欢打斗,那会是什么景象。我的假设不是没有道理,我见过父子两个在田里犁田时大吵大闹的景象,父亲一边很粗暴地用鞭子抽打着牛,一边大声地用粗话骂着儿子,儿子气不过从犁辕上跳下来,捡起湿漉漉的土块狠狠地砸向父亲,然后丢下父亲跑回家。”在文中,她写到父亲骂人的时候,喜欢用“畜生”两字,但经历过一件事后,父亲说:“人很多时候不如一头牛。因为老牛从幼小的弟弟身上跨过时,小心地让开,没有伤及他一根汗毛。但是,牲口终归是牲口。父亲不时说着老牛的好,但他对老牛的感情没有让老牛的归去显得尊严特别一些,它和所有死去的老牛一样,被村人抬到离村不远的一块空地上,剥了皮,然后开始有乌鸦和狗从各地蜂拥而来,它们争相撕咬叼啄老牛骨肉的声音不时在空中响起,等月亮升得很高的时候,村庄才恢复了它的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却写尽了“牲口”作为农事重要角色的命运。善良的品性与悲悯情怀显而易见,这不仅是牲口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
  情节丰富、细节真实,是李丽琴乡土散文的支撑点。情节与细节,不仅小说重要,散文也重要。因为缺少生命体验,往往会陷入平庸的叙述和抒情,而真正能打动人的,恰恰是细节。李丽琴的乡土散文中不乏细节。她写打井:“小水桶上拴一根长索,把水一桶桶吊出来,再把一个个石头吊进去,一层一层圈起来,圈到地面,砌好井沿,才长长地舒一口气。”她写麻雀:“那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先把麻雀打死,整只丢进火塘,等他们烧得半熟就用火钳夹出来,去掉一层皮,然后再把内脏拿掉,撒上一点盐,再放到火炭上烧烤。”她写打墙:“先是几块打墙专用的长木板被掌墙师傅用仗杆和粗篾绳等打墙物件在砌好的墙根上固定成一个墙槽,然后用畚箕倒入土,由8个左右的女人在槽里用木杵一起一落使劲舂打,一层层地打牢,不能随便松懈,更要注意把墙面打光滑。”她写熊和狼:“主人去地里,看到它就逃不开,只好照平时了解到的知识把脸使劲往田埂里钻,但熊根本就不放过人,把人头皮撕扯得血肉模糊才停下来。停下来也不跑,不愠不怒地看着成千上万个围观它的人,后来被击毙,人们才发现它左掌早被猎人的铁夹子夹伤化脓。”“正聊得开心的时候,狗忽然使劲钻到人群中间,人们越赶狗越往里钻,耳朵不像以前一样竖着,而是紧紧顺着头皮。主人对狗的这种行为很生气,拿来一根棍子抽打它,但怎么打狗都不出去,主人气得大骂,狼吃的,老子把你拖到外面去!硬是把狗拖了出去,不一会儿只听见‘汪’的一声,出去一看,狗已经被狼咬断了脖子,血正汩汩流着……”诸如此类的情节很多,应当说,颠覆了大多数人的人生经验。
  对农事和农具的描摹,构成了进城务工人员李丽琴散文的“乡愁”情结。她写农具,有犁耙:“家乡常用的犁由犁母、犁铧、犁壁、犁辕等部件组成,犁铧、犁壁为铁器,比较锋利,其余都为很硬实的栗木制品。橼一般用重量比较轻的松木,两头套用篾编的物件套上牛的脖子,中间用一根篾纽绳套上犁辕。人一个坐上橼赶牛,一个打赤脚摇犁。”“常用的耙有两种,一种为耙水田的竖耙,一种为耙旱地的平耙。竖耙是两块木板条和一排削尖了头的木桩组合成的,用料都为栗木。平耙用料不一,是用六截上面有枝杈的木桩组合的,有枝杈的一边朝下,枝杈被削尖,错落有致。”她写连枷:“由一根双芯竹和一根质地很硬的长棍组成,双芯竹為柄,叫‘连枷母’,长棍为敲杆,叫‘连枷子’,用一截牛皮连到一起。打麦子谷子或其他农作物时,左右挥动连枷母,让连枷子绕轴转动,敲打农作物表皮,麦粒就会脱落,家乡人把农活中这一重要的一项叫‘打连枷’。家乡的农作物较多,小春有青稞、小麦、大麦、豌豆,大春有稻谷、毛稗、黄豆等,都需要用连枷脱粒”。她写箩和篓:“先有起底立脚,再编织箩身里层,然后套加坚韧的大竹条外层,绞口、缠箩口、箩身等工序。竹子先到远山上背回来,再用篾刀划成大小均匀的篾条,剥开篾芯和篾皮,再根据所需操作。竹子一般为双芯竹和空心竹,双芯竹厚实坚韧,能剥成几层用。空心竹大多用来固定篾具外层,劈成两半后用烟熏软了,弯成型牢固箩和篓和前后根底,再用细篾条编扎牢。篓为镂空编制,白族话叫‘笼’。轻巧易干,通常用于背粪草、土豆、玉米棒子、柴禾等体积大的物品,也可用来背砖瓦、石头等建设用料。白族话叫‘孔’的,是用来装米、面等精细粮食的一种箩……”这些制作农具的文字,只有对农具很熟悉的人才能写得出来。她也写农事的艰辛:“她经常在劳作的时候哭着唱,阿……姆……天不下雨,今年咱们吃什么呀!阿……姆……你让我们的日子怎么过呀!阿……姆……那一年的雨还是下了,但晚了季节。秧苗最终被拔出来当草。”这样的文字,虽然不动声色,却充满了痛感。   对善与美的礼赞,对自然的热爱,构成了李丽琴散文的底色。她赞美土陶制品:“因为它们是土做的,土是它们的灵魂和根”,其实也是说自己。她写“竹根水”:“竹根水不是用竹子的根泡过的水,也不是从竹子根底下流出来的水。是从高山深箐流出来的,不带井水囤积的土味,也没有净化的自来水的异味,而是纯净、甘甜、透心凉的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她在文中说:“剑川人自古以来就有越穷越要读书的风气,你有再多的钱财不一定被人看得起,但你有文化和道德就一定受到人们的尊敬。”她写手艺人:“挣钱不是重要的,手艺没有闲置,才是最大的幸福和安慰。”她写背板:“背板只像枷锁的一半,却牢牢地套住了滇西北白族妇女的一生……她们背了今天,还有明天要背,背过了明天,还有长长的一生要背”,读来颇有诗味,令人喟叹。她写老家的幸福感:“母亲温暖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老家的雪比我见到的厚多了,整个村庄被白雪覆盖着,炊烟正在村子上空弥漫,水滴珠帘一般从瓦楞上滴落;火盆烧得很旺,父亲的茶罐呲呲作响;大黄狗在院子里画着一朵朵梅花;麻雀一点也不觉得冷,在房檐屋角叽叽喳喳地叫,小侄一把谷子洒下去,它们就一窝蜂飞下来抢吃。母亲说田野盖上了棉被,见不到一点麦子的影子的时候,我分明看到她脸上绽放的笑容。”
  整体略显单薄,语言略显平实,这是李丽琴散文的不足之处。李丽琴散文题材涉猎较广,但有些文章单薄简单,深入挖掘不够,缺少个人的思考与发现。另外,由于写作时间不长,有些篇幅语言略显平实,文字表达不够精准,需要进一步锤炼。建议作者集中书写自己的村庄,并且在语言和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
  少数民族、农民、妇女、进城务工者,构成了李丽琴作为写作者的特质,这对于她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生活阅历和写作视野的独特性,使她具备了出好作品的条件。当然,前提是加强阅读、用心思考、勤奋写作,相信她能脱颖而出。
  編辑手记:
  本期编发的两篇评论围绕的是 “农民”和乡土的主题,两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杨友泉小说精品选》和散文集《土陶里的剑川》,从他们所读所感中进一步解读出两部作品里的特点和内涵。只是各有侧重点,前篇从内容内涵结合时代背景来深入解读,由出离土地者和田土的歌者两方面来分析杨友泉小说人物的特色和意义。后一篇结合具体文本来解读李丽琴散文写作的特质,虽侧重不同但各有其想法和品评在其中。
其他文献
摘 要:新《纲要》明确指出了科学教育的目标: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3~6岁儿童来说,环境应该是生机勃勃的,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本次活动让幼儿体验到种植的重要和有趣;爱护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等。幼儿得到了认识、观察、发现的机会,也能亲身体验各种植物种植的乐趣,利用亲子活动“小手牵大手”走进自然的绿色空间,引导大家
期刊
摘 要:公路施工作业对于质量以及应用寿命有着更为严格的需求。而公路质量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点。对此,必须要加强对公路品质的重视,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而通过BIM技术加强对公路品质控制,可以有效的提升公路质量管理,这样才可以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公路;质量;品质;思考;提高策略;BIM技术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8
期刊
久违的牵挂  一段不远的距离  这个季节我竟等了好多年  当我哼着小调来到你的身边  这段路程不再寂寞  对于下坝的牵挂  源于金色的十月  那个稻黄云淡的巧遇  这份牵挂  总是想说出口的  梦想  生生不息的卦图  隔江对望  下坝就成了活脱脱的  八卦图  这里八面来风四季蜕变  在岁月的阴阳交合里  稻香麦香菜花香  在金色的海洋中  美梦  一拨接一拨     聆听的耳朵  背靠苍山听江
期刊
近日,青年作家北雁的长篇纪实散文《环湖一周》先后在《大理文化》2018年第10期、2019年第5期“开篇作品”栏目重磅推出,同时有部分章节先后在《核桃源》《祥云文化》《洱源文化》等州内报刊刊发,《大理时讯》更是从今年3月份起对全文进行了连载,立即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及好评。笔者细致地将之读完,立时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一片赤子之心。  一、倾心构建的文学地理  我一直以为,文学地理是一个作家走向成
期刊
阳 光  一页两页三页  在无意中掀开  被风折叠  在水面上成为跳跃的波浪  在玻璃中成为火焰  那些令人惊异的灰尘  细小,琐碎,不能轻易发现  它们保持着原初的姿势  从起伏到穿越到入侵  随意,任性,不受任何阻挡  我要如何形容这个过程  在草木中成为花朵  在人体中成为骨头  以关心世界和关心生命的速度  在天空中种满色彩  流 云  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  漫卷的旗帜,鲜明  从一个
期刊
蓝莲花  谁懂得  我 谁是这样的我  染着天空的忧郁与神往  恬静而又神秘的想象  为什么我的家  安置在地下室右手边的第二间房  为什么我的邻居们  除了三对情侣  还有两只老鼠与三十八只蟑螂  为什么我高贵而优雅的姿态  此刻 却是一抹任人嘲弄的可笑  为什么我蓝汪汪的眼睛  永远 阴霾了哀叹与迷惘  为什么我娇艳的唇不再吐露芬芳  也忘记了亲吻  只埋怨着叹息 焦躁 恐慌  他们  仍喜欢
期刊
高远的天空之下,橙色的阳光铺满山坳,此地清流激湍、梨花如雪、鸡鸣犬吠,远离尘嚣。蓦然间,树林里高亢的唢呐声传来,吹的是耳熟能详的白族调。唢呐声渐近,羊群从树林间钻出,轻快的步伐敲击着村道的混凝土路面。羊群之后,披着白色绵羊皮的彝家汉子边走边吹着唢呐,双颊红润,那是高原阳光抚摸的痕迹。他走近说,我是毛六凡,洱源县大松甸人氏。  “毛六凡在洱源县文工队干过一段时间,可惜没有坚持下来,不然么,现在也是退
期刊
等你,在漾濞  咖啡让我失眠  一杯漾濞的核桃乳  留恋星空  核桃花开了,正艳  你在哪里,蓝色妖姬  装不下痴痴的想念  时光是一杯红酒  漫过今夜  等待开启的人  明天是否回来  今夜无眠  守护孤单需要无尽的毅力  让岁月轻踩,也会留下  无眠的印迹  空旷的漾濞小县城,无聊的时光  一天天被折磨得遍体鳞伤  忙碌中忘记了你  花香,熟透的漾濞核桃  湿润的空气,满山奔跑的诗人  长满了
期刊
“苍洱毓秀,风花雪月”,不仅是对大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更是大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的代名词。在历史的长河中,以苍山洱海为中心,辐射全州,风光迤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风情浓郁,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聚集了众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云南省8个、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一。全州国土面积约2.95万平方公里,辖12县市,有13个世居民族,
期刊
“土碱……?土碱是什么东西?”  如果你问身旁的年轻人什么是土碱?你一定会听到这样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像“小猪佩奇”一样,让人不明就里。殊不知,在几十年前,农村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东西”就是小小的土碱。  为了弄清楚土碱生产的来龙去脉,2019年3月的一天,我从县城出发,驱车来到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村,采访了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祥云土碱制作技艺传承人朱永明。  地里“长”出的宝贝  今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