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尤其是今年以来,房地产业涌起一股股“圈地潮”、“融资潮”。尽管房地产泡沫早已引起各界高度关注,但地产大鳄们仍然高举高打般不甘落后地争做“地王”、“资本大鳄”。
2003年,121号文件颁布,《产业基金法》虽至今未能出台,但政府对房地产企业从银行贷款做了较大限制,收紧了开发商的银根;“8·31”招拍挂的实施也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现金为王”;而国六条、国八条的出台以及大规模土地供应被用做保障性住房开发,使得真正能用于商品房开发的土地越来越少—如今,“钱多地多”才是房地产商安身立命的根本。
正因于此,近两年尤其是今年以来,房地产业涌起一股股“圈地潮”、“融资潮”。尽管房地产泡沫早已引起各界高度关注,但地产大鳄们仍然高举高打般不甘落后地争做“地王”、“资本大鳄”。
在即将跨入新年之际,房地产业好戏连连,开始为新的一年里进行着能量上的积蓄和角逐。
泡沫之下的房地产业
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杨少锋认为:“是该给楼市退退烧了,否则会像泰坦尼克号,在歌舞升平中驶向深渊。”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说:“中国楼市已经出现泡沫,泡沫早晚会破裂……”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内地楼市泡沫在于地价,而地价泡沫与股市泡沫相连。”
中原地产主席施永青分析:“股票分析员鼓吹‘有地便是好’的选美标准,令上市地产公司的老总们失去方向,不断去圈地,这将会害了地产公司。”
“在上海,大约有1/6的高级住宅是没有人住的;在北京为1/4;在深圳附近为1/3。而且在未来的几年里,房屋的空置率一定会在目前的基础上大幅增加。”3年前,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认为中国房屋的空置率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同时质疑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是否已经开始出现破裂。
如今,随着房价一路攀高,且蔓延到了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境外投资和炒房团的进入。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业已成为阻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
业内专家指出:不久前,美国次级贷“打包”证券化放大了次级贷危机的影响,而中国房地產企业“一手圈钱、一手圈地”的扩张模式与此类似。经济学家们担心的是,假使中国房地产泡沫来临,将带来较大的金融危害;而大众忧虑的是,“如此圈钱圈地之下,何以为家?”
据央行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户贷款持续增加,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扩大,由一季度的50%左右逐渐提高到目前的80%,而个人住房贷款所占比率很大。以上海为例,今年前8个月,上海中外资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2018.4亿元,超出去年全年新增贷款160.7亿元。其中,当月中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猛增71.3亿元,比7月份多增12.6亿元,创2005年以来单月增量新高。值得警惕的是,当月新增个人消费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量的99%,而房贷占到了90%之多……
为了防范房地产泡沫来临,政府开始了宏观调控,针对“圈地现象”予以了重点监督和打击。可以说,利益所趋之下,一部分房产商对相关政策表现淡漠,正因如此,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密集推出,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尽管房地产泡沫早已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尽管相关政策不断走马灯似地出台,房地产大鳄们最关心的仍是利润。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一间好的房地产公司,不能只看有多少地皮,还要看公司的开发能力,拿了土地以后能不能做出好产品,创造出附加值。”
地产大鳄在行动
在业界,“任大炮”可谓尽人皆知。房地产业是非多,北京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还是以敢言闻名,他的言论总能刮起一股旋风,尽管常遭来一阵棒喝。
“有竞争力的城市房价就贵!”这是8月25日,他在“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四届深圳高峰会”作主题演讲时的“精彩之谈”。一时间,任志强成了各路媒体高度关注的焦点。时值年底,加上政府对楼市预加调控,他的惊人之语颇有意思—
“国际上凡是最有竞争力的城市,都是房价最贵的,房价不贵就没有竞争力!” “如果城市没有竞争力,房价就跌了。和深圳相比,大西北很多地方的房子即使6块钱1平方米,在深圳买不起房的人会去买吗?”
从字面上看,他的话语透着一股地产大腕的狂妄。不过,任志强的解释是:一个城市的高房价必定是有支撑的,高房价的城市具备除了房价之外的其他吸引力,包括高工资和工作机会……
其不负责任的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来自网络的声讨与媒体的笔伐铺天盖地,直到年底仍“硝烟未尽”。对此,业内人士更倾向于认为“任大炮只是在借机炒作自己”。不过,其顶风逆行的路数并不全体现在言语上,在大多数地产商屯地居奇之时,他还敢于逆势抛售,再次向业界砸去一磅重弹——慷慨地将两处黄金地段项目拱手“送给”潘石屹——这让仍津津乐道于屯地造就碧桂园新首富杨惠妍的人们目瞪口呆。
11月5日,SOHO中国在香港市场暂停交易,SOHO中国在香港联交所网站发布了停牌原因公告,公告称SOHO中国将收购华远集团的光华路SOHO2及SOHO北京公馆两项目。其中,收购“光华路SOHO2”100%的权益代价为10.3亿元人民币,收购“SOHO北京公馆”100%的权益代价为14.13亿元人民币。
近25亿元的成交额让人怀疑,此番交易实为“任志强缺钱,潘石屹缺项目”。实际上,10月中旬华远集团二次上报借壳方案通过后,任志强坦陈,“二次上报的方案被证监会通过之后,我就后悔了。”
业内人士透露,在上市工作屡遭坎坷之后,任志强仍然处在资金缺乏的状态。对于此番受让的北京公馆项目,任志强实际上已筹划将其出售许久。到今年3月,任志强与一家境外投资基金达成初步协议,由该基金出资收购项目的绝大部分股权,以实现套现解资金的燃眉之急。然而,因为收紧的限外政策,该计划最终流产。
本次收购已经是潘石屹第三次从华远地产手里买项目。任、潘的首次合作发生在1993年,受让的项目是当前以万通小商品批发市场闻名的“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第二次合作发生在2005年,交易主体为尚都SOHO项目,这场交易被业界戏称为“鸡蛋换粮票”;此番合作一下子涉及两个项目,被潘石屹美誉为用“进口鸡蛋”换来了任志强的“高档绝版粮票”。
据悉,任潘之间的受让颇富戏剧性,双方在咖啡厅第一次草拟的协议竟然写在一张废纸之上,且仅有50余字……如此足以说明双方对此次交易成交的心情是如何的急迫!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任志强的逆势买卖实为“地产资本运营”的一种脚注,这一游戏并不好玩。实际上,新晋中国内地首富的碧桂园园主杨惠妍正遭受来自各方的压力,作为在香港上市不久的碧桂园的法人代表,她的巨额财富绝大部分来自碧桂园近1年多时间内相继获得5000多亩土地储备。虽然通过上市融资获利匪浅的碧桂园表面上看来风光无限,但“其背后存在土地非法交易”类似的说法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据南方某著名媒体透露,2007年6月6日,碧桂园以1.18亿元成功竞拍张家界一片丘陵。据悉,这是张家界风景区保护规划之外的一个缓冲区,有山、峡谷、水涧,翻过山就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景区,面积1039.15亩,距城区15公里,距武陵源景区14公里,距黄石寨景区7公里,“如世外桃源,有山有水,漂亮得很。一栋栋别墅可以依山势而错落。”然而,如此风水宝地居然是“零地价拿地”——据知情人士提供的两份秘密协议显示,该地块上缴给省政府的仅为成交价款的3.75%,即442.5万元。
如果确实存在这两份协议,那么这基本上是在万众瞩目的房地产领域,国家相关政策与地方政府发展冲动,以及地产商的逐利本能,三者之间的博弈与互动。如今,这已引起了国土资源部的密切关注,“这个开发商很强势,政府都得听他的。”
同样,身为地产大腕的任志强自然深谙土地价值之道,在土地紧缩政策到来之时,他更明白钱的重要性,“上市公司发公司债不是审批备案制,没有时间限制,资产注入后就可以发债了,而且在半年之后也可以增发,那钱就富余了。”
“潘石屹自从上市以后有了钱了,所以老是笑眯眯的。”任志强的话可以视为新的时期地产商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圈地运动下的资本角逐
16年前,万科地产在深圳上市,最初流通股为1736万股,而今其最新的流通股已达570325万。幸运儿万科着实令众多房地产企业眼红,因为自1994开始,国务院明确提出不鼓励房地产企业上市运作;1996年年底,中国证监会《关于股票发行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中规定:金融、房地产行业上市暂不考虑。随后多年里,地产企业只能徘徊在上市门外。
然而,随着国内金融环境的逐渐开放,金融政策开始松动,房地产商们在融资领域开始大肆出击,尤其是2003年以后,房地产企业 “忽如一夜春风来”猛地刮起一股上市潮。
广州富力地产、世茂地产纷纷上市,并开始大展拳脚。今年最风光的上市地产商莫过于碧桂园:自4月成功在香港上市后,碧桂园到今年年底已融资近千亿元,并造就了中国内地女首富杨惠妍。
无论是已上市的还是首次公开募集的,房地产商们不甘落后于人,在股市上的作为令人眼花缭乱:6月,金地集团已进行了近45亿元募资,不到两个月,公司于8月再次公开增发募集180亿元资金;7月,保利地产增发不超过3.5亿股人民币普通股,发行价格为55.48元/股,实际募资将超过194亿元;金融街8月下旬发布公告,公司公开增发的事宜已获董事会批准,声称将从市场上募得116亿元资金。同一个月内,幸运儿万科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公开增发新股,欲募集100亿元资金。
从9月28日至10月9日,远洋地产、SOHO中国、中国奥园3家地产商接连在香港联交所挂牌,其密度创下了内地地产企业香港IPO的新纪录。据估算,这3只新股冻结资金总额达到6500亿港元。3家地产公司10月份在香港招股的总集资额将超过550亿港元。
有关专家分析指出,时至年终,地产泡沫呼声渐高,地产紧缩政策的进一步加强之下,同样竞争激烈的房地产业刮起上市潮的现象很正常,“拿地需要大量现钱,融资是圈钱的首选。”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A股和B股,中国股市上大概有超过60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今年以来,地产股增发(含定向增发)总额266.33亿元,排名仅次于金融保险业股票。已经确定增发预案的地产股共21只,合计增发46.57亿股,在增发预案排名中仅次于医药和石油等制造业股票。
对于如今的房地产开放商而言,拿到地皮就等于胜算多了一筹,而这又有赖于自身的腰包;他们在股市上的斩获又能反过来推动“圈地运动”,如此一来,房地产业“地王”频出。
以融资获地,从“拿地”中进一步融资。“如今的房产商就像在经营着一场赌局,只不过这是场对赌,一方面输了就将满盘皆输。”顺驰地产一位销售经理这样说。
每一次资本动作背后,都是开发商急切的融资需求与拿地目标。“房地产公司绝大多数拿到土地后就囤积起来,并美其名曰土地储备,它们拿到地并不急于开发,而是等着土地升值,去获取利益,这种现象在最近两个月越演越烈。”就连地产大腕潘石屹也忍不住公开了这个秘密。
有分析家指出,房地产商们的“急功近利”其实透露着危机,“上市圈钱容易,假如股市有变,或是土地政策进一步调控,开发商有可能陷入左右為难的境地。”
的确,自从121号文件颁布和招拍挂实行制度以来,地产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宏观调控措施力度加大以及土地供应量的限制,是导致房地产商陷入资本角逐的根本原因。”经济学家樊纲指出,在楼市泡沫面前,房地产商们更应该警惕。
2003年,121号文件颁布,《产业基金法》虽至今未能出台,但政府对房地产企业从银行贷款做了较大限制,收紧了开发商的银根;“8·31”招拍挂的实施也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现金为王”;而国六条、国八条的出台以及大规模土地供应被用做保障性住房开发,使得真正能用于商品房开发的土地越来越少—如今,“钱多地多”才是房地产商安身立命的根本。
正因于此,近两年尤其是今年以来,房地产业涌起一股股“圈地潮”、“融资潮”。尽管房地产泡沫早已引起各界高度关注,但地产大鳄们仍然高举高打般不甘落后地争做“地王”、“资本大鳄”。
在即将跨入新年之际,房地产业好戏连连,开始为新的一年里进行着能量上的积蓄和角逐。
泡沫之下的房地产业
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杨少锋认为:“是该给楼市退退烧了,否则会像泰坦尼克号,在歌舞升平中驶向深渊。”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说:“中国楼市已经出现泡沫,泡沫早晚会破裂……”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内地楼市泡沫在于地价,而地价泡沫与股市泡沫相连。”
中原地产主席施永青分析:“股票分析员鼓吹‘有地便是好’的选美标准,令上市地产公司的老总们失去方向,不断去圈地,这将会害了地产公司。”
“在上海,大约有1/6的高级住宅是没有人住的;在北京为1/4;在深圳附近为1/3。而且在未来的几年里,房屋的空置率一定会在目前的基础上大幅增加。”3年前,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认为中国房屋的空置率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同时质疑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是否已经开始出现破裂。
如今,随着房价一路攀高,且蔓延到了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境外投资和炒房团的进入。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业已成为阻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
业内专家指出:不久前,美国次级贷“打包”证券化放大了次级贷危机的影响,而中国房地產企业“一手圈钱、一手圈地”的扩张模式与此类似。经济学家们担心的是,假使中国房地产泡沫来临,将带来较大的金融危害;而大众忧虑的是,“如此圈钱圈地之下,何以为家?”
据央行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户贷款持续增加,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扩大,由一季度的50%左右逐渐提高到目前的80%,而个人住房贷款所占比率很大。以上海为例,今年前8个月,上海中外资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2018.4亿元,超出去年全年新增贷款160.7亿元。其中,当月中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猛增71.3亿元,比7月份多增12.6亿元,创2005年以来单月增量新高。值得警惕的是,当月新增个人消费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量的99%,而房贷占到了90%之多……
为了防范房地产泡沫来临,政府开始了宏观调控,针对“圈地现象”予以了重点监督和打击。可以说,利益所趋之下,一部分房产商对相关政策表现淡漠,正因如此,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密集推出,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尽管房地产泡沫早已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尽管相关政策不断走马灯似地出台,房地产大鳄们最关心的仍是利润。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一间好的房地产公司,不能只看有多少地皮,还要看公司的开发能力,拿了土地以后能不能做出好产品,创造出附加值。”
地产大鳄在行动
在业界,“任大炮”可谓尽人皆知。房地产业是非多,北京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还是以敢言闻名,他的言论总能刮起一股旋风,尽管常遭来一阵棒喝。
“有竞争力的城市房价就贵!”这是8月25日,他在“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四届深圳高峰会”作主题演讲时的“精彩之谈”。一时间,任志强成了各路媒体高度关注的焦点。时值年底,加上政府对楼市预加调控,他的惊人之语颇有意思—
“国际上凡是最有竞争力的城市,都是房价最贵的,房价不贵就没有竞争力!” “如果城市没有竞争力,房价就跌了。和深圳相比,大西北很多地方的房子即使6块钱1平方米,在深圳买不起房的人会去买吗?”
从字面上看,他的话语透着一股地产大腕的狂妄。不过,任志强的解释是:一个城市的高房价必定是有支撑的,高房价的城市具备除了房价之外的其他吸引力,包括高工资和工作机会……
其不负责任的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来自网络的声讨与媒体的笔伐铺天盖地,直到年底仍“硝烟未尽”。对此,业内人士更倾向于认为“任大炮只是在借机炒作自己”。不过,其顶风逆行的路数并不全体现在言语上,在大多数地产商屯地居奇之时,他还敢于逆势抛售,再次向业界砸去一磅重弹——慷慨地将两处黄金地段项目拱手“送给”潘石屹——这让仍津津乐道于屯地造就碧桂园新首富杨惠妍的人们目瞪口呆。
11月5日,SOHO中国在香港市场暂停交易,SOHO中国在香港联交所网站发布了停牌原因公告,公告称SOHO中国将收购华远集团的光华路SOHO2及SOHO北京公馆两项目。其中,收购“光华路SOHO2”100%的权益代价为10.3亿元人民币,收购“SOHO北京公馆”100%的权益代价为14.13亿元人民币。
近25亿元的成交额让人怀疑,此番交易实为“任志强缺钱,潘石屹缺项目”。实际上,10月中旬华远集团二次上报借壳方案通过后,任志强坦陈,“二次上报的方案被证监会通过之后,我就后悔了。”
业内人士透露,在上市工作屡遭坎坷之后,任志强仍然处在资金缺乏的状态。对于此番受让的北京公馆项目,任志强实际上已筹划将其出售许久。到今年3月,任志强与一家境外投资基金达成初步协议,由该基金出资收购项目的绝大部分股权,以实现套现解资金的燃眉之急。然而,因为收紧的限外政策,该计划最终流产。
本次收购已经是潘石屹第三次从华远地产手里买项目。任、潘的首次合作发生在1993年,受让的项目是当前以万通小商品批发市场闻名的“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第二次合作发生在2005年,交易主体为尚都SOHO项目,这场交易被业界戏称为“鸡蛋换粮票”;此番合作一下子涉及两个项目,被潘石屹美誉为用“进口鸡蛋”换来了任志强的“高档绝版粮票”。
据悉,任潘之间的受让颇富戏剧性,双方在咖啡厅第一次草拟的协议竟然写在一张废纸之上,且仅有50余字……如此足以说明双方对此次交易成交的心情是如何的急迫!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任志强的逆势买卖实为“地产资本运营”的一种脚注,这一游戏并不好玩。实际上,新晋中国内地首富的碧桂园园主杨惠妍正遭受来自各方的压力,作为在香港上市不久的碧桂园的法人代表,她的巨额财富绝大部分来自碧桂园近1年多时间内相继获得5000多亩土地储备。虽然通过上市融资获利匪浅的碧桂园表面上看来风光无限,但“其背后存在土地非法交易”类似的说法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据南方某著名媒体透露,2007年6月6日,碧桂园以1.18亿元成功竞拍张家界一片丘陵。据悉,这是张家界风景区保护规划之外的一个缓冲区,有山、峡谷、水涧,翻过山就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景区,面积1039.15亩,距城区15公里,距武陵源景区14公里,距黄石寨景区7公里,“如世外桃源,有山有水,漂亮得很。一栋栋别墅可以依山势而错落。”然而,如此风水宝地居然是“零地价拿地”——据知情人士提供的两份秘密协议显示,该地块上缴给省政府的仅为成交价款的3.75%,即442.5万元。
如果确实存在这两份协议,那么这基本上是在万众瞩目的房地产领域,国家相关政策与地方政府发展冲动,以及地产商的逐利本能,三者之间的博弈与互动。如今,这已引起了国土资源部的密切关注,“这个开发商很强势,政府都得听他的。”
同样,身为地产大腕的任志强自然深谙土地价值之道,在土地紧缩政策到来之时,他更明白钱的重要性,“上市公司发公司债不是审批备案制,没有时间限制,资产注入后就可以发债了,而且在半年之后也可以增发,那钱就富余了。”
“潘石屹自从上市以后有了钱了,所以老是笑眯眯的。”任志强的话可以视为新的时期地产商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圈地运动下的资本角逐
16年前,万科地产在深圳上市,最初流通股为1736万股,而今其最新的流通股已达570325万。幸运儿万科着实令众多房地产企业眼红,因为自1994开始,国务院明确提出不鼓励房地产企业上市运作;1996年年底,中国证监会《关于股票发行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中规定:金融、房地产行业上市暂不考虑。随后多年里,地产企业只能徘徊在上市门外。
然而,随着国内金融环境的逐渐开放,金融政策开始松动,房地产商们在融资领域开始大肆出击,尤其是2003年以后,房地产企业 “忽如一夜春风来”猛地刮起一股上市潮。
广州富力地产、世茂地产纷纷上市,并开始大展拳脚。今年最风光的上市地产商莫过于碧桂园:自4月成功在香港上市后,碧桂园到今年年底已融资近千亿元,并造就了中国内地女首富杨惠妍。
无论是已上市的还是首次公开募集的,房地产商们不甘落后于人,在股市上的作为令人眼花缭乱:6月,金地集团已进行了近45亿元募资,不到两个月,公司于8月再次公开增发募集180亿元资金;7月,保利地产增发不超过3.5亿股人民币普通股,发行价格为55.48元/股,实际募资将超过194亿元;金融街8月下旬发布公告,公司公开增发的事宜已获董事会批准,声称将从市场上募得116亿元资金。同一个月内,幸运儿万科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公开增发新股,欲募集100亿元资金。
从9月28日至10月9日,远洋地产、SOHO中国、中国奥园3家地产商接连在香港联交所挂牌,其密度创下了内地地产企业香港IPO的新纪录。据估算,这3只新股冻结资金总额达到6500亿港元。3家地产公司10月份在香港招股的总集资额将超过550亿港元。
有关专家分析指出,时至年终,地产泡沫呼声渐高,地产紧缩政策的进一步加强之下,同样竞争激烈的房地产业刮起上市潮的现象很正常,“拿地需要大量现钱,融资是圈钱的首选。”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A股和B股,中国股市上大概有超过60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今年以来,地产股增发(含定向增发)总额266.33亿元,排名仅次于金融保险业股票。已经确定增发预案的地产股共21只,合计增发46.57亿股,在增发预案排名中仅次于医药和石油等制造业股票。
对于如今的房地产开放商而言,拿到地皮就等于胜算多了一筹,而这又有赖于自身的腰包;他们在股市上的斩获又能反过来推动“圈地运动”,如此一来,房地产业“地王”频出。
以融资获地,从“拿地”中进一步融资。“如今的房产商就像在经营着一场赌局,只不过这是场对赌,一方面输了就将满盘皆输。”顺驰地产一位销售经理这样说。
每一次资本动作背后,都是开发商急切的融资需求与拿地目标。“房地产公司绝大多数拿到土地后就囤积起来,并美其名曰土地储备,它们拿到地并不急于开发,而是等着土地升值,去获取利益,这种现象在最近两个月越演越烈。”就连地产大腕潘石屹也忍不住公开了这个秘密。
有分析家指出,房地产商们的“急功近利”其实透露着危机,“上市圈钱容易,假如股市有变,或是土地政策进一步调控,开发商有可能陷入左右為难的境地。”
的确,自从121号文件颁布和招拍挂实行制度以来,地产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宏观调控措施力度加大以及土地供应量的限制,是导致房地产商陷入资本角逐的根本原因。”经济学家樊纲指出,在楼市泡沫面前,房地产商们更应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