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晓东有一幅漫画,颇耐思考。漫画上一个背着大大行李包的人沿着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向前飞奔,后面几个人张着圆成了饭碗般的嘴巴,似乎在喊着什么。漫画下边的文字云:“当你走一条自己的路时,人们往往说你走错了。”
人自然不能完全不在乎“人们说”。比如,你替公家管钱,却挪用它来给自己炒股,相熟的朋友提醒你赶快还回去,并报告单位领导,争取宽大处理,这样的“人们说”一定要听。再比如,你老家有一座民办钢铁厂,设备齐全,手续正规,点火即可生产,老板想将其出让,你跃跃欲试,但你们那个地方既不产矿石,交通条件也不怎么好,同学劝你慎重考虑,此类“人们说”,你也不能当耳边风。
但是,生活中确实有大量的“人们说”可以置之脑后。朋友在大学时就是有名的校园诗人,在许多报刊都发表过诗歌,中间一些年,因故停止了写作。33岁的时候,他准备重拾这个爱好。他所在的大学不将发表的文学作品视作科研成果,周围的人认为他脑子进了水。如今20多年过去,朋友虽然没有做上教授,在文学上却颇有声名: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数百万字,通过走市场的方式出版了数本文学著作,有的还反复重印。齐白石当年以雕花木匠的身份,想专职画画,并以此养家时,遭到许多人反对,然而他不管不顾地去做了,最后成了中國当代最杰出的国画大师之一。假若齐白石没有主见(还要有才华),听从别人的话,他说不定永远只是湘潭乡下一个小小的雕花木匠,其名字连《湘潭县志》都找不到。
在我看来,一个人迈出生命的步履时,只要无关公序良俗,没有蔑视起码的常识,就不必太在乎别人如何说,而要格外重视自己怎样想。“人们说”反映的是别人的观念和阅历,这种观念、阅历也许对他自己有用,对你未必适合。而我们通过静思默想作出的决断,往往会考虑自己面临的情势、个人的潜力、能否长久坚持等方面。换句话说,与局外人相比,你对自己的了解更确切、更充分,也更接地气。
选择意味着责任,选择的大小意味着责任的重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无数的人代你拿主意,却很难有人在你遭遇重大失败之后说一声“一切都是我的错”,将责任揽过来。你没有主见,过分计较“人们说”,你犯错的可能性就会变大,最后自然会承担许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你有独立精神,遇事自己拿主意,一旦觉得正确,就坚持走下去,成功的概率会相对增大。退一万步说,就算失败了,需要承担种种后果,你也容易想通,不会怨天尤人。
有人也许会说:人不能自我孤立啊,别人主动给你建议,你不听从,人际关系就会弄坏。对这样的见解我真不敢苟同。人与人相处,必须拥有这样的理念:己之所欲,勿施于人。如果某个人交朋友,总要看朋友是否听自己的话、做自己的跟班,我们最好趁早远离,免得祸及自身。
懂得了照顾自己的心灵,将“自己想”放到“人们说”之上,我们才可称得上是一个成熟的人。(《杂文月刊》)
技法小结
观点富有思辨性。这是一篇思辨性很强的议论文,将“人们说”与“自己想”统一起来,阐释了该怎样成就完美的自己。有时候,“人们说”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应该听取;有时候,“人们说”是一种思想误导,需要摒弃。相比之下,“自己想”更能表明一个人的立场和态度,更能帮助你走向成功。在写法上,本文采取了对比证论法,将“人们说”与“自己想”进行对比,得出了“自己想”放到“人们说”之上的结论。作者还一边举例子一边说理,不仅事例典型,而且剖析透彻。
考场命题预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落笔要点
这是一个典型的思辨话题,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的辩证性思考的话题。从材料内容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两种看法,是引子;第二部分是材料的核心,也是审题的难点。第一部分引出“作家、读者”这一情景概念;同时表达两种看法,给写作者以启迪、思考。第二部分设置具体情景。材料指向十分明确:你对阅读你的作品(你创造的生活)的读者是什么看法或态度。因此,这里确定了写作的视角——写作者;写作内容:从写作者的角度来写的你对待阅读你的“作品”(你创造的生活)的读者的看法或态度。
写作时要思考,你在追求理想生活时怎么考虑同他人或外部世界的关系。实际上,这才是这篇作文的核心。即如何思考我的生活与他人(外部世界、大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即思考自己追求理想生活时与他人生活(外部世界、时代生活)之间的关系。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写作的关键。
高分片段
所谓“偏听则信,兼听则明”,指得是孤介自守有害于己,而兼听他人之言有益于己。言论是最自由的小鸟。口一张,成群向四方。而那些抓捕小鸟的人却需要区别那些小鸟,抓住害鸟、坏鸟,留下益鸟。对于读者们的呼声也应当如此。留下有益于己的,舍弃不益于己的。孔子有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若那些“呼声”真正直击自己的痛点,就去加强、改正,使自己的盔甲更加坚固,若没有,也于己无害。
作为新世纪的新青年,面对形形色色充满无边诱惑的世界,怎样保持本心创作自己辉眼辉煌的人生之书呢?应当“善则听之,恶则弃之”以对那些读者。
世界美好,心眼断之,肉眼视之,手足践之。
(编辑:于智博)
人自然不能完全不在乎“人们说”。比如,你替公家管钱,却挪用它来给自己炒股,相熟的朋友提醒你赶快还回去,并报告单位领导,争取宽大处理,这样的“人们说”一定要听。再比如,你老家有一座民办钢铁厂,设备齐全,手续正规,点火即可生产,老板想将其出让,你跃跃欲试,但你们那个地方既不产矿石,交通条件也不怎么好,同学劝你慎重考虑,此类“人们说”,你也不能当耳边风。
但是,生活中确实有大量的“人们说”可以置之脑后。朋友在大学时就是有名的校园诗人,在许多报刊都发表过诗歌,中间一些年,因故停止了写作。33岁的时候,他准备重拾这个爱好。他所在的大学不将发表的文学作品视作科研成果,周围的人认为他脑子进了水。如今20多年过去,朋友虽然没有做上教授,在文学上却颇有声名: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数百万字,通过走市场的方式出版了数本文学著作,有的还反复重印。齐白石当年以雕花木匠的身份,想专职画画,并以此养家时,遭到许多人反对,然而他不管不顾地去做了,最后成了中國当代最杰出的国画大师之一。假若齐白石没有主见(还要有才华),听从别人的话,他说不定永远只是湘潭乡下一个小小的雕花木匠,其名字连《湘潭县志》都找不到。
在我看来,一个人迈出生命的步履时,只要无关公序良俗,没有蔑视起码的常识,就不必太在乎别人如何说,而要格外重视自己怎样想。“人们说”反映的是别人的观念和阅历,这种观念、阅历也许对他自己有用,对你未必适合。而我们通过静思默想作出的决断,往往会考虑自己面临的情势、个人的潜力、能否长久坚持等方面。换句话说,与局外人相比,你对自己的了解更确切、更充分,也更接地气。
选择意味着责任,选择的大小意味着责任的重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无数的人代你拿主意,却很难有人在你遭遇重大失败之后说一声“一切都是我的错”,将责任揽过来。你没有主见,过分计较“人们说”,你犯错的可能性就会变大,最后自然会承担许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你有独立精神,遇事自己拿主意,一旦觉得正确,就坚持走下去,成功的概率会相对增大。退一万步说,就算失败了,需要承担种种后果,你也容易想通,不会怨天尤人。
有人也许会说:人不能自我孤立啊,别人主动给你建议,你不听从,人际关系就会弄坏。对这样的见解我真不敢苟同。人与人相处,必须拥有这样的理念:己之所欲,勿施于人。如果某个人交朋友,总要看朋友是否听自己的话、做自己的跟班,我们最好趁早远离,免得祸及自身。
懂得了照顾自己的心灵,将“自己想”放到“人们说”之上,我们才可称得上是一个成熟的人。(《杂文月刊》)
技法小结
观点富有思辨性。这是一篇思辨性很强的议论文,将“人们说”与“自己想”统一起来,阐释了该怎样成就完美的自己。有时候,“人们说”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应该听取;有时候,“人们说”是一种思想误导,需要摒弃。相比之下,“自己想”更能表明一个人的立场和态度,更能帮助你走向成功。在写法上,本文采取了对比证论法,将“人们说”与“自己想”进行对比,得出了“自己想”放到“人们说”之上的结论。作者还一边举例子一边说理,不仅事例典型,而且剖析透彻。
考场命题预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落笔要点
这是一个典型的思辨话题,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的辩证性思考的话题。从材料内容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两种看法,是引子;第二部分是材料的核心,也是审题的难点。第一部分引出“作家、读者”这一情景概念;同时表达两种看法,给写作者以启迪、思考。第二部分设置具体情景。材料指向十分明确:你对阅读你的作品(你创造的生活)的读者是什么看法或态度。因此,这里确定了写作的视角——写作者;写作内容:从写作者的角度来写的你对待阅读你的“作品”(你创造的生活)的读者的看法或态度。
写作时要思考,你在追求理想生活时怎么考虑同他人或外部世界的关系。实际上,这才是这篇作文的核心。即如何思考我的生活与他人(外部世界、大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即思考自己追求理想生活时与他人生活(外部世界、时代生活)之间的关系。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写作的关键。
高分片段
所谓“偏听则信,兼听则明”,指得是孤介自守有害于己,而兼听他人之言有益于己。言论是最自由的小鸟。口一张,成群向四方。而那些抓捕小鸟的人却需要区别那些小鸟,抓住害鸟、坏鸟,留下益鸟。对于读者们的呼声也应当如此。留下有益于己的,舍弃不益于己的。孔子有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若那些“呼声”真正直击自己的痛点,就去加强、改正,使自己的盔甲更加坚固,若没有,也于己无害。
作为新世纪的新青年,面对形形色色充满无边诱惑的世界,怎样保持本心创作自己辉眼辉煌的人生之书呢?应当“善则听之,恶则弃之”以对那些读者。
世界美好,心眼断之,肉眼视之,手足践之。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