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柏桦诗歌的文体特征已然成为当代诗坛的一道风景。这个特征便是,在他的诗中,存在数量惊人的引文。他在写作的时候,将他使用到的文献巨细无遗地标出,仿佛学术论文一般。正是这种文体上的越界,使得他的诗歌有一种反讽的张力。但也正因此,一些读者乃认为,这是一种依靠“知识”的写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和偏见。正如李义山诗歌用典故,今人以为那是必要的诗法,为何当代诗人用引文,就是“知识”的写作?何况,存在于柏桦诗中的引文,并非为了“知识”而“知识”,它们更是作为诗人的生命而被纳入文本。当我们读柏桦诗歌的时候,更要注意的是他诗中的感觉和语言感觉,而不是引文。感觉是第一性的,语言的感觉是感觉的一部分,它们同属于生命。这生命是神秘的。诗歌的神秘,来自生命的神秘。世间万事,皆有关系,柏桦的诗歌,在各种让人诧异的“关系”中,呈现生命的样子。诗歌之于他,犹如电影之于塔可夫斯基。
梁晓明的诗歌早年即以其“先锋性”著称,那时候他的诗歌的先锋性,体现为一种先锋的意识,一种在词法、句法层面的让人出乎意料的孤绝。在我所读到的梁晓明早期的诗歌中,那种由先锋意识,以及独特的语言所呈现的孤军深入的气质,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今呈给读者面前的这组诗歌,依然如当初的那种感觉。这组诗歌尽管有几首触及现实,但他的那种变幻难测的诗行——那些出其不意的断句,那些断句所产生的独特的声音——依然有一种来自勃发生命力的锐气,因而,这些诗歌也是桀骜不驯的,读者自可从这些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独具的标识性气质。他的感觉、感受还是那么好,他的语言感觉、感受也完全是自如的、自由的,他让这些诗歌中的词语、句子,他让这些诗歌,因个人才能而有了闪光的品质。
刘春在“70后”一代诗人中,算是比较资深的了。他是这一代诗人里出道最早的诗人之一。在他早期的写作中,有着非常良好的诗艺训练,以及诗歌意识上的国际视野。他早期的诗歌里,戏剧化手法的使用尤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现在刘春的这组近作,较之早期诗歌变化可谓巨大,我觉得用“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这样的话毫不为过。他的这组诗歌在声音上,已经不再注重“多聲部”,几乎每一首诗,都是由一种声音主导,而这种声音,似乎是来自诗人的内心。这是一种温和的声音,也是一种阅历了人生世事之后饱含了深沉的人世经验的声音。这种单纯的声音里,自有一种令人动容的东西。而相较于早期诗歌中的各种技巧,他的这组诗里的技巧也显得次要了。一种深情,像璞玉中的光,隐约地透出来。而他笔下的自然,似乎也多了一份神性。一座山,“沉默、高大”,“高到白云上,成为神的一员/——他在天上看着我们”。(《山影》)
柏桦,1956
梁晓明的诗歌早年即以其“先锋性”著称,那时候他的诗歌的先锋性,体现为一种先锋的意识,一种在词法、句法层面的让人出乎意料的孤绝。在我所读到的梁晓明早期的诗歌中,那种由先锋意识,以及独特的语言所呈现的孤军深入的气质,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今呈给读者面前的这组诗歌,依然如当初的那种感觉。这组诗歌尽管有几首触及现实,但他的那种变幻难测的诗行——那些出其不意的断句,那些断句所产生的独特的声音——依然有一种来自勃发生命力的锐气,因而,这些诗歌也是桀骜不驯的,读者自可从这些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独具的标识性气质。他的感觉、感受还是那么好,他的语言感觉、感受也完全是自如的、自由的,他让这些诗歌中的词语、句子,他让这些诗歌,因个人才能而有了闪光的品质。
刘春在“70后”一代诗人中,算是比较资深的了。他是这一代诗人里出道最早的诗人之一。在他早期的写作中,有着非常良好的诗艺训练,以及诗歌意识上的国际视野。他早期的诗歌里,戏剧化手法的使用尤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现在刘春的这组近作,较之早期诗歌变化可谓巨大,我觉得用“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这样的话毫不为过。他的这组诗歌在声音上,已经不再注重“多聲部”,几乎每一首诗,都是由一种声音主导,而这种声音,似乎是来自诗人的内心。这是一种温和的声音,也是一种阅历了人生世事之后饱含了深沉的人世经验的声音。这种单纯的声音里,自有一种令人动容的东西。而相较于早期诗歌中的各种技巧,他的这组诗里的技巧也显得次要了。一种深情,像璞玉中的光,隐约地透出来。而他笔下的自然,似乎也多了一份神性。一座山,“沉默、高大”,“高到白云上,成为神的一员/——他在天上看着我们”。(《山影》)
柏桦,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