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发了一个六六在她舅舅的倒立机上体验的小视频,马上有朋友表示了担心。
首先说一下,我会让六六这样尝试,有几个必备因素:
1.她当时情绪平静,体力充沛;
2.我们仔细地教了她技巧以及用力方法;
3.我们有人在旁边保护;
4.我们衡量过这个游戏是否在她能力范围之内。
但是,朋友的担心我完全能理解,因为对存在危险的物品,我曾经也如临大敌——
六爸是个凡事喜欢动手的直男,家里备着各式各样的工具。
所以六六在两岁多特别喜欢模仿大人的时候,看到六爸使用螺丝刀、扳手、尖嘴钳等工具,感到既新奇又有趣,也非要试一试。
结果她一碰这些工具,我就大叫:“别动,太危险了!”
三番五次之后,六六的确不再以身犯险了。但是与此同时,但凡遇到陌生点的东西,她就下意识退缩,绝不肯尝试。
我也知道孩子的好奇心可贵,我也看到我的保护让这好奇却步。虽然哭笑不得,但我依然不愿意冒着让孩子受伤的风险,去满足她的好奇心。
转机是在北京。那次,朋友要给孩子挑幼儿园,约我一起。那会想着六六也快上了,于是就抱着学习的念头去看看。
那是一家蒙氏园。有一个区域,全部是玻璃杯、瓷器等易碎品。
看到這些,我皱了皱眉头,第一反应是:孩子怎么能玩这个。谁知园长却告诉我们:“所有的孩子进园后,先从这个区域开始适应。”
我不敢置信地追问:“那打碎了怎么办?这太容易打碎了。”
园长微微笑了笑:“你和很多人反应一样。但是,换个思路,与其防着孩子不让做,为什么不试着教他们正确地使用呢?”
后来,园长带我们在门外看了小朋友上课时的情景:在老师的引导下,两三岁的孩子将这些易碎品拿起放下,像模像样。
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尝试使用危险用品?
与其和孩子玩捉迷藏,把工具藏起来,是不是教会孩子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更安全?
我想,当孩子在父母的辅助下使用工具完成一件任务,由此产生的自信和喜悦,父母也能体会到。
相反,如果人为给孩子制造屏障,自以为把风险连根拔起,其实是把孩子罩进了一个透明的“金钟罩”,把生活和精彩挡在外面。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丧失冒险精神和探索欲望,成为名副其实的温室花朵。
在那家蒙氏园我发现:经过引导的园里的孩子,即便是两三岁,也可以熟练掌握使用这些日常用品;相反,被打碎的器皿都是来参观的四五岁的大孩子弄的。
回来后,抱着试试的心态,我先给六六买了一些组装车的儿童玩具,比如有塑料头可以转动的“电钻”,锻炼她的手指精细程度,也是为了引起她的兴趣。发现没问题后,我开始尝试着给她使用家里的玻璃杯,告诉她两只手捧好拿稳,喝水的时候坐着喝,喝完了放下杯子。吃饭的时候也会给她瓷碗,使用过程和规则明确给予引导。
就这样一点一点循序渐进,我真的发现:六六是可以的。不到三岁的年纪,这些曾经被我视作洪水猛兽的东西,她已经可以正常使用,并且没有打破过。四岁多的时候,她已经可以拿着剪刀帮姥姥剪菜根,还按照自己的审美,顺手给自己剪了个另类刘海。
因为有着各种锻炼,平时她拿着剪刀做手工,拿着打蛋器帮我做烘焙,就成了很日常的状态。于是需要掌握技巧才能使用的倒立机,我也敢教着她去尝试。
其实去美国和英国时,到朋友家做客,发现孩子帮妈妈使用搅拌器打奶油,在爸爸洗车时帮忙用水枪喷水,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让孩子参与家务,使用和大人类似甚至同样的用品,孩子会感到自己被认同、自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自信心就这样在看似琐碎的劳动中逐渐强大。
看到这里,一定有很多家长跃跃欲试。别急,教孩子使用这些,也是有讲究有技巧的。
1.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孩子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和大人使用一模一样的工具,但是对于低龄孩子以及最初接触“危险”工具的孩子,我的建议是从仿真工具入手,比如钝口圆边的小剪刀、宜家的工具套装、Modarri玩具汽车组装套装,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教孩子使用仿真工具时也要保持严肃态度,像使用真工具一样使用仿真工具,把安全规则落到实处,让孩子明白这不是“过家家”,而是升级到真工具之前的“演练”。
2.在家长的监管下操作
大胆不意味着鲁莽,鼓励孩子去尝试并不是放手不管。
朋友告诉我,国外幼儿园的老师或家长在教孩子使用工具前,会花很多时间讲解安全规则,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一定有家长在场监督指导,这个家长可不是玩着手机,三心二意装样子;而是认认真真,全程注视孩子的一举一动。
比如使用手锯,安全规则有:只能在工作台前使用手锯,使用时要佩戴护目镜,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扬起手锯,使用后按照要求把手锯收纳到指定位置,或者给手锯套上防护罩。
安全细则的重申永远都不要嫌多,每次使用工具前都给孩子碎碎念几句,让孩子条件反射似的,一接触工具就先做好安全防护。
3.藏着掖着没有用,危险用品“去神秘感”
孩子对大人用的工具和日常用品格外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人“招惹”的。
比如同学的女儿,对大人用的螺丝刀产生兴趣,妈妈如临大敌,先是拒绝,继而藏起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她会怎么想?
这是什么东西?妈妈不让我拿,还藏起来,一定特别有趣!
越是藏着掖着,孩子就越是找机会偷偷摸摸地尝试。因为没有接触过正规指导,反而真的容易发生危险。
4.评估与孩子年龄能力相匹配的用品
有两件事请一定要记住。
一是我不建议一岁的孩子就给他个玻璃杯喝水,因为他极大可能掌握不了并且容易受伤。不同年龄具备的能力不同。比如孩子能尝试使用日常用品,都得是在两三岁以上,总之要看孩子能力和家长信任度,最后综合评估。
二是我坚决不赞成为了“冒险”而去“挑战”。一定是在孩子有好奇心和探索力的时候,我们才给予空间和保护,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方法,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尝试。
5.认真讲解,鼓励参与
孩子渴望学习本领时,我们在前面引领他;在孩子劲头十足地学习时,我们在旁边保护他;而当孩子学习受挫时,我们面对面鼓励他。
不要让“危险,不能做!”这个金钟罩扼杀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因为真正的危险往往来自于对知识的不解和对安全的忽视;尝试、体会和历练,并不是危险的导火索。
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去感知,去发现吧!让他们在实践中成为一个善用工具独立自主的人,才是我们给予孩子最大的保护。
首先说一下,我会让六六这样尝试,有几个必备因素:
1.她当时情绪平静,体力充沛;
2.我们仔细地教了她技巧以及用力方法;
3.我们有人在旁边保护;
4.我们衡量过这个游戏是否在她能力范围之内。
但是,朋友的担心我完全能理解,因为对存在危险的物品,我曾经也如临大敌——
六爸是个凡事喜欢动手的直男,家里备着各式各样的工具。
所以六六在两岁多特别喜欢模仿大人的时候,看到六爸使用螺丝刀、扳手、尖嘴钳等工具,感到既新奇又有趣,也非要试一试。
结果她一碰这些工具,我就大叫:“别动,太危险了!”
三番五次之后,六六的确不再以身犯险了。但是与此同时,但凡遇到陌生点的东西,她就下意识退缩,绝不肯尝试。
我也知道孩子的好奇心可贵,我也看到我的保护让这好奇却步。虽然哭笑不得,但我依然不愿意冒着让孩子受伤的风险,去满足她的好奇心。
过度保护失去了什么
转机是在北京。那次,朋友要给孩子挑幼儿园,约我一起。那会想着六六也快上了,于是就抱着学习的念头去看看。
那是一家蒙氏园。有一个区域,全部是玻璃杯、瓷器等易碎品。
看到這些,我皱了皱眉头,第一反应是:孩子怎么能玩这个。谁知园长却告诉我们:“所有的孩子进园后,先从这个区域开始适应。”
我不敢置信地追问:“那打碎了怎么办?这太容易打碎了。”
园长微微笑了笑:“你和很多人反应一样。但是,换个思路,与其防着孩子不让做,为什么不试着教他们正确地使用呢?”
后来,园长带我们在门外看了小朋友上课时的情景:在老师的引导下,两三岁的孩子将这些易碎品拿起放下,像模像样。
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尝试使用危险用品?
与其和孩子玩捉迷藏,把工具藏起来,是不是教会孩子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更安全?
我想,当孩子在父母的辅助下使用工具完成一件任务,由此产生的自信和喜悦,父母也能体会到。
相反,如果人为给孩子制造屏障,自以为把风险连根拔起,其实是把孩子罩进了一个透明的“金钟罩”,把生活和精彩挡在外面。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丧失冒险精神和探索欲望,成为名副其实的温室花朵。
面对危险,玩家总结:多加尝试
在那家蒙氏园我发现:经过引导的园里的孩子,即便是两三岁,也可以熟练掌握使用这些日常用品;相反,被打碎的器皿都是来参观的四五岁的大孩子弄的。
回来后,抱着试试的心态,我先给六六买了一些组装车的儿童玩具,比如有塑料头可以转动的“电钻”,锻炼她的手指精细程度,也是为了引起她的兴趣。发现没问题后,我开始尝试着给她使用家里的玻璃杯,告诉她两只手捧好拿稳,喝水的时候坐着喝,喝完了放下杯子。吃饭的时候也会给她瓷碗,使用过程和规则明确给予引导。
就这样一点一点循序渐进,我真的发现:六六是可以的。不到三岁的年纪,这些曾经被我视作洪水猛兽的东西,她已经可以正常使用,并且没有打破过。四岁多的时候,她已经可以拿着剪刀帮姥姥剪菜根,还按照自己的审美,顺手给自己剪了个另类刘海。
因为有着各种锻炼,平时她拿着剪刀做手工,拿着打蛋器帮我做烘焙,就成了很日常的状态。于是需要掌握技巧才能使用的倒立机,我也敢教着她去尝试。
5个技巧,
“危险”用品不再是洪水猛兽
其实去美国和英国时,到朋友家做客,发现孩子帮妈妈使用搅拌器打奶油,在爸爸洗车时帮忙用水枪喷水,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让孩子参与家务,使用和大人类似甚至同样的用品,孩子会感到自己被认同、自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自信心就这样在看似琐碎的劳动中逐渐强大。
看到这里,一定有很多家长跃跃欲试。别急,教孩子使用这些,也是有讲究有技巧的。
1.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孩子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和大人使用一模一样的工具,但是对于低龄孩子以及最初接触“危险”工具的孩子,我的建议是从仿真工具入手,比如钝口圆边的小剪刀、宜家的工具套装、Modarri玩具汽车组装套装,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教孩子使用仿真工具时也要保持严肃态度,像使用真工具一样使用仿真工具,把安全规则落到实处,让孩子明白这不是“过家家”,而是升级到真工具之前的“演练”。
2.在家长的监管下操作
大胆不意味着鲁莽,鼓励孩子去尝试并不是放手不管。
朋友告诉我,国外幼儿园的老师或家长在教孩子使用工具前,会花很多时间讲解安全规则,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一定有家长在场监督指导,这个家长可不是玩着手机,三心二意装样子;而是认认真真,全程注视孩子的一举一动。
比如使用手锯,安全规则有:只能在工作台前使用手锯,使用时要佩戴护目镜,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扬起手锯,使用后按照要求把手锯收纳到指定位置,或者给手锯套上防护罩。
安全细则的重申永远都不要嫌多,每次使用工具前都给孩子碎碎念几句,让孩子条件反射似的,一接触工具就先做好安全防护。
3.藏着掖着没有用,危险用品“去神秘感”
孩子对大人用的工具和日常用品格外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人“招惹”的。
比如同学的女儿,对大人用的螺丝刀产生兴趣,妈妈如临大敌,先是拒绝,继而藏起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她会怎么想?
这是什么东西?妈妈不让我拿,还藏起来,一定特别有趣!
越是藏着掖着,孩子就越是找机会偷偷摸摸地尝试。因为没有接触过正规指导,反而真的容易发生危险。
4.评估与孩子年龄能力相匹配的用品
有两件事请一定要记住。
一是我不建议一岁的孩子就给他个玻璃杯喝水,因为他极大可能掌握不了并且容易受伤。不同年龄具备的能力不同。比如孩子能尝试使用日常用品,都得是在两三岁以上,总之要看孩子能力和家长信任度,最后综合评估。
二是我坚决不赞成为了“冒险”而去“挑战”。一定是在孩子有好奇心和探索力的时候,我们才给予空间和保护,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方法,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尝试。
5.认真讲解,鼓励参与
孩子渴望学习本领时,我们在前面引领他;在孩子劲头十足地学习时,我们在旁边保护他;而当孩子学习受挫时,我们面对面鼓励他。
不要让“危险,不能做!”这个金钟罩扼杀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因为真正的危险往往来自于对知识的不解和对安全的忽视;尝试、体会和历练,并不是危险的导火索。
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去感知,去发现吧!让他们在实践中成为一个善用工具独立自主的人,才是我们给予孩子最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