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鹤与富贵气象
鹤是我国著名的珍禽,我国现有鹤九种,其中以丹顶鹤最为名贵。因其嘹亮的鸣声、秀丽的形体、轻盈的舞步、闲逸的姿态,先秦时代就赢得人们青睐,作为人的宠物受人豢养。
先秦时代,鹤的喜好者大多为君王、贵族,鹤所凝聚、折射的是一种富贵气象。《左传》载卫懿公喜欢鹤,养了一大群鹤,鹤都有禄位,“高者食大夫俸,次者食士俸”。懿公出巡时,鹤乘着大夫所乘之车,在前面引路,称“鹤将军”。后来狄人攻卫,卫国士兵说让鹤将军去打仗吧!结果卫国战败,懿公被杀。《史记》曾记载,齐王使淳于髡献鹤于楚。可见鹤在当时,不仅是君王、贵族的宠物,还是国与国通聘时所用之珍贵礼物。鹤出入王廷豪门,身价不凡,在当时应是富贵与吉祥的象征,所以君王、贵族常与鹤为伍,那时的器皿服饰上也常能见到鹤的形象。河南新郑出土的一对春秋时期的青铜莲鹤方壶,莲瓣中央伫立着一只俊逸的白鹤,独立一足,展翅欲飞。这一对莲鹤方壶现在分别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唐以后,宫殿内壁画、屏风等常以鹤为题材。蜀主孟昶命大画家黄筌画六只鹤于偏殿,后将此殿改名为六鹤殿。而屏风之上画六鹤,常为后人仿效。服饰则明代一品官员的补服上绣的是鹤,可见鹤的地位之高。
鹤与仙侣
先秦时代,鹤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诸如富贵、吉祥的内容,大约没有疑义。秦汉以后,神仙说盛行,鹤又与仙家联姻,从此鹤的象征意蕴得到发展,后世人们直称鹤为仙鹤,鹤有个别名叫“仙禽”,可见鹤的这种文化蕴涵是何等深入人心。秦皇汉武都好神仙,特别是汉武帝,对当时的方士公孙卿所言黄帝成仙的故事深信不疑,武帝曾说:“我如能像黄帝那样升天成仙,我视离开妻儿如脱鞋耳。”战国时代,已形成方士集团,但他们曾遭到秦始皇的打压,元气大伤。到汉武帝时,由于皇帝的笃信与倡导,求仙之风的规模、声势远超过前代,方士势力则复起。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更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一些方士拼命鼓吹长生可得、仙人可求,他们在塑造了大量神仙形象的同时,将鹤作为仙人的坐骑加以渲染。《史记》上说老子骑牛,出函谷关,但他后来登仙,驭鹤而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在人首蛇身的女娲周围,画着六只仙鹤。根据这些材料可知,鹤的仙化大约开始于西汉。到东汉,鹤的形象与仙人就难以分离了。刘向《列仙传》说萧史能致孔雀、白鹤于庭。同书写到有名的仙人王子乔: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有些传说中,鹤不仅是仙人的坐骑,
而且成了仙人的化身,如托名陶潜《搜神后记》中记载的有名的丁令威的故事:
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类与鹤有关的神仙故事甚多,甚至正史中亦有记载。《晋书·陶侃传》说陶侃母亲去世,陶服丧在墓旁,忽有二客来吊唁,不哭而退。二客服饰鲜洁,陶侃知道不是一般人,跟随走近,只见双鹤飞而冲天。
后来神仙方术被道教吸纳,方士们逐渐蜕变为道士,在道士们的主导下,神仙思想与求仙活动仍不绝如缕,鹤在道教中依然担任不凡的角色,每被视为神物。道观中,元始天尊等神像旁,侍立者必有仙鹤,道士所穿袍服则称“鹤氅”。
鹤何以竟会与神仙家联姻,这可能出于多重因素。仙人的主要特征是不死、升天,鹤与其他鸟类相比,寿命较长,可为长寿之象征。《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异苑》说,晋太康年问,大寒,南州人见两只白鹤在桥下晤谈说:“今年之冷,不减尧去世那年。”这也是强调鹤的长寿。其次,古代传说,仙人生活于天上,上下天地,除了腾云驾雾,常常需要坐骑,鹤的形体较大,洁白美观,较之其他鸟类,正堪作乘骑之物。再次,由于君王、贵族的豢养,鹤早已具有一般鸟类无法比拟的高贵地位。所以,汉代神仙家之选择鹤作为仙人坐骑,实有其不得不然之势。
鹤的“仙侣”的品格,其影响极为深远,甚至盖过了它身上早先所具之富贵蕴涵。人们看到鹤,每把它与长寿、成仙相联系,仙鹤从此成了一种意象,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许多人常取名“鹤龄”“鹤寿”,“驾鹤西去”则成了一个人死亡的委婉说法。古人赋鹤,亦常着眼它“仙”的一面,如王粲《白鹤赋》:“白翎禀灵龟之修寿,资仪凤之纯精。接王乔于汤谷,驾赤松于扶桑。餐灵岳之琼蕊,吸云表之露浆。”苏东坡《后赤壁赋》中描述:“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略予舟而西焉。”这孤鹤正是“羽衣翩仙”的仙客的化身。而“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则成了人们的最大愿景。
鹤的“仙侣”形象,固然在鹤的文化内涵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魏晋后玄学兴起,成仙的意识与实践开始颓疲,其实这种颓疲的趋势在东汉后期已露端倪,有名的《古诗十九首》就唱出:“服食求神仙,常为药所误。”于是鹤的文化蕴意又酝酿起新的变化。
鹤与君子、隐士
在先秦时代,鹤就与“身隐”结下不解之缘,《诗经·小雅·鹤鸣》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毛传》解释道:“言身隐而名著也。”鹤象征隐居的贤人。《易·中孚》中有:“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为贤人虽不求人知,但声名却传于外,人人都愿意与他接近。有如母鹤在山荫处啼鸣,其子就在远处应和。又如我有好酒,别人也都愿意与你共享。后人截取其义,称德行高尚有时誉的人为“鹤鸣之士”。如《后汉书·杨赐传》:“惟陛下……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鹤象征贤人,后世也一直得到传承。
唐诗人储光羲《池边鹤》云:“舞鹤傍池边,水清毛羽鲜。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江海虽言旷,无如君子前。”所咏之鹤,愿傍君子而不愿高举,心性何等高洁。白居易《感鹤》诗云:“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贞资自耿介,杂鸟何翩鹮。”白居易笔下的鹤,也具有君子的品格。宋诗人、隐士林逋“梅妻鹤子”的故事人人皆知: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他将所养之鹤名为鸣枭。林逋常泛舟湖上,有客来访,家童就开笼放鹤,林见鹤盘旋天空,便棹舟归家。林逋有咏鹤诗云:“枭禽各只有前闻,孤影圆坑夜正分。一唳便惊寥泬破,亦无闲意到青云。”说鹤无闲意到青云,显然是借鹤自喻,表明不愿出仕的隐逸之志。唐宋以后,文人学士对鹤的“洁白”“清远闲放”“超脱”“高雅”等品性的重视,已经绝非鹤的其他品性可比,因此可以说,鹤获得了新的文化蕴涵。
先秦时代,中国人已经开始驯养鹤了,那时养鹤的主要是君王、贵族。两汉时养鹤的除了贵族,还有道教徒。魏晋时代,养鹤之风大盛,人们或以鹤作礼物相赠,而文人学士,每以鹤为题,作诗赋文,以兴怀寄叹。到了唐代,除了贵族,鹤成了文人墨客的宠物,特别江南一带,养鹤的风气非常普遍。如贾岛有“养雏成大鹤”之句。赠鹤仍被作为雅事得到传承,薛能《答贾支使寄鹤》:“劳君赠我清歌侣,将去田园夜坐听。”鹤的文化品格,是在这种养鹤、赠鹤、赏鹤的民俗氛围中形成的。
鹤是我国著名的珍禽,我国现有鹤九种,其中以丹顶鹤最为名贵。因其嘹亮的鸣声、秀丽的形体、轻盈的舞步、闲逸的姿态,先秦时代就赢得人们青睐,作为人的宠物受人豢养。
先秦时代,鹤的喜好者大多为君王、贵族,鹤所凝聚、折射的是一种富贵气象。《左传》载卫懿公喜欢鹤,养了一大群鹤,鹤都有禄位,“高者食大夫俸,次者食士俸”。懿公出巡时,鹤乘着大夫所乘之车,在前面引路,称“鹤将军”。后来狄人攻卫,卫国士兵说让鹤将军去打仗吧!结果卫国战败,懿公被杀。《史记》曾记载,齐王使淳于髡献鹤于楚。可见鹤在当时,不仅是君王、贵族的宠物,还是国与国通聘时所用之珍贵礼物。鹤出入王廷豪门,身价不凡,在当时应是富贵与吉祥的象征,所以君王、贵族常与鹤为伍,那时的器皿服饰上也常能见到鹤的形象。河南新郑出土的一对春秋时期的青铜莲鹤方壶,莲瓣中央伫立着一只俊逸的白鹤,独立一足,展翅欲飞。这一对莲鹤方壶现在分别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唐以后,宫殿内壁画、屏风等常以鹤为题材。蜀主孟昶命大画家黄筌画六只鹤于偏殿,后将此殿改名为六鹤殿。而屏风之上画六鹤,常为后人仿效。服饰则明代一品官员的补服上绣的是鹤,可见鹤的地位之高。
鹤与仙侣
先秦时代,鹤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诸如富贵、吉祥的内容,大约没有疑义。秦汉以后,神仙说盛行,鹤又与仙家联姻,从此鹤的象征意蕴得到发展,后世人们直称鹤为仙鹤,鹤有个别名叫“仙禽”,可见鹤的这种文化蕴涵是何等深入人心。秦皇汉武都好神仙,特别是汉武帝,对当时的方士公孙卿所言黄帝成仙的故事深信不疑,武帝曾说:“我如能像黄帝那样升天成仙,我视离开妻儿如脱鞋耳。”战国时代,已形成方士集团,但他们曾遭到秦始皇的打压,元气大伤。到汉武帝时,由于皇帝的笃信与倡导,求仙之风的规模、声势远超过前代,方士势力则复起。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更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一些方士拼命鼓吹长生可得、仙人可求,他们在塑造了大量神仙形象的同时,将鹤作为仙人的坐骑加以渲染。《史记》上说老子骑牛,出函谷关,但他后来登仙,驭鹤而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在人首蛇身的女娲周围,画着六只仙鹤。根据这些材料可知,鹤的仙化大约开始于西汉。到东汉,鹤的形象与仙人就难以分离了。刘向《列仙传》说萧史能致孔雀、白鹤于庭。同书写到有名的仙人王子乔: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有些传说中,鹤不仅是仙人的坐骑,
而且成了仙人的化身,如托名陶潜《搜神后记》中记载的有名的丁令威的故事:
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类与鹤有关的神仙故事甚多,甚至正史中亦有记载。《晋书·陶侃传》说陶侃母亲去世,陶服丧在墓旁,忽有二客来吊唁,不哭而退。二客服饰鲜洁,陶侃知道不是一般人,跟随走近,只见双鹤飞而冲天。
后来神仙方术被道教吸纳,方士们逐渐蜕变为道士,在道士们的主导下,神仙思想与求仙活动仍不绝如缕,鹤在道教中依然担任不凡的角色,每被视为神物。道观中,元始天尊等神像旁,侍立者必有仙鹤,道士所穿袍服则称“鹤氅”。
鹤何以竟会与神仙家联姻,这可能出于多重因素。仙人的主要特征是不死、升天,鹤与其他鸟类相比,寿命较长,可为长寿之象征。《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异苑》说,晋太康年问,大寒,南州人见两只白鹤在桥下晤谈说:“今年之冷,不减尧去世那年。”这也是强调鹤的长寿。其次,古代传说,仙人生活于天上,上下天地,除了腾云驾雾,常常需要坐骑,鹤的形体较大,洁白美观,较之其他鸟类,正堪作乘骑之物。再次,由于君王、贵族的豢养,鹤早已具有一般鸟类无法比拟的高贵地位。所以,汉代神仙家之选择鹤作为仙人坐骑,实有其不得不然之势。
鹤的“仙侣”的品格,其影响极为深远,甚至盖过了它身上早先所具之富贵蕴涵。人们看到鹤,每把它与长寿、成仙相联系,仙鹤从此成了一种意象,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许多人常取名“鹤龄”“鹤寿”,“驾鹤西去”则成了一个人死亡的委婉说法。古人赋鹤,亦常着眼它“仙”的一面,如王粲《白鹤赋》:“白翎禀灵龟之修寿,资仪凤之纯精。接王乔于汤谷,驾赤松于扶桑。餐灵岳之琼蕊,吸云表之露浆。”苏东坡《后赤壁赋》中描述:“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略予舟而西焉。”这孤鹤正是“羽衣翩仙”的仙客的化身。而“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则成了人们的最大愿景。
鹤的“仙侣”形象,固然在鹤的文化内涵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魏晋后玄学兴起,成仙的意识与实践开始颓疲,其实这种颓疲的趋势在东汉后期已露端倪,有名的《古诗十九首》就唱出:“服食求神仙,常为药所误。”于是鹤的文化蕴意又酝酿起新的变化。
鹤与君子、隐士
在先秦时代,鹤就与“身隐”结下不解之缘,《诗经·小雅·鹤鸣》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毛传》解释道:“言身隐而名著也。”鹤象征隐居的贤人。《易·中孚》中有:“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为贤人虽不求人知,但声名却传于外,人人都愿意与他接近。有如母鹤在山荫处啼鸣,其子就在远处应和。又如我有好酒,别人也都愿意与你共享。后人截取其义,称德行高尚有时誉的人为“鹤鸣之士”。如《后汉书·杨赐传》:“惟陛下……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鹤象征贤人,后世也一直得到传承。
唐诗人储光羲《池边鹤》云:“舞鹤傍池边,水清毛羽鲜。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江海虽言旷,无如君子前。”所咏之鹤,愿傍君子而不愿高举,心性何等高洁。白居易《感鹤》诗云:“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贞资自耿介,杂鸟何翩鹮。”白居易笔下的鹤,也具有君子的品格。宋诗人、隐士林逋“梅妻鹤子”的故事人人皆知: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他将所养之鹤名为鸣枭。林逋常泛舟湖上,有客来访,家童就开笼放鹤,林见鹤盘旋天空,便棹舟归家。林逋有咏鹤诗云:“枭禽各只有前闻,孤影圆坑夜正分。一唳便惊寥泬破,亦无闲意到青云。”说鹤无闲意到青云,显然是借鹤自喻,表明不愿出仕的隐逸之志。唐宋以后,文人学士对鹤的“洁白”“清远闲放”“超脱”“高雅”等品性的重视,已经绝非鹤的其他品性可比,因此可以说,鹤获得了新的文化蕴涵。
先秦时代,中国人已经开始驯养鹤了,那时养鹤的主要是君王、贵族。两汉时养鹤的除了贵族,还有道教徒。魏晋时代,养鹤之风大盛,人们或以鹤作礼物相赠,而文人学士,每以鹤为题,作诗赋文,以兴怀寄叹。到了唐代,除了贵族,鹤成了文人墨客的宠物,特别江南一带,养鹤的风气非常普遍。如贾岛有“养雏成大鹤”之句。赠鹤仍被作为雅事得到传承,薛能《答贾支使寄鹤》:“劳君赠我清歌侣,将去田园夜坐听。”鹤的文化品格,是在这种养鹤、赠鹤、赏鹤的民俗氛围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