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在这一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作为初中教师在注重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强调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在此,笔者试图从“结合文化教学,注入抗挫折内容”“开发课外活动,培养抗挫折精神”“设计相关班会,提高抗挫折意识”等方面入手展开叙述。
关键词:德育教学;初中生;抗挫折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初中教学阶段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初中老师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班级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方面还是学生的生活方面都需要班主任老师认真负责。因此,如何有效的管理班集体,如何保证班级里的学生能够积极向上,班主任老师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而初中生在平时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挫折的应对能力较弱,他们的抗击打能力也不强,这样就会很容易出现极端行为,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教师一定要懂得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德育教学,帮助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如何做好初中的教学工作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结合文化教学,注入抗挫折内容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比较多的文化知识,尤其在文史方面会有很多内容比较有价值,教师就可以结合语文或者政治历史等等学科知识来为学生注入更多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来进行思考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来了解更多的道理。为此,教师在进行抗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初中阶段的教材内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
例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或者名人展开教学,将这些人物的成长事迹或者生活内容来展开叙述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他们在成功路上所遇到的挫折和不幸有哪些,然后学习他们是如何正确应对和抵抗挫折的,然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讨论和讲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敢于面对挫折,正确的应对挫折。
二、开发课外活动,培养抗挫折精神
在传统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代表了学生的一切,老师也会更加偏向于一些学习好的学生,把更多的学习资源提供给他们。虽然文化知识的学习很重要,但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要,在初中阶段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而不能把学生当做学习的“机器”。不能让学生成为“书呆子”。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理上的成长,尤其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就会表现的一蹶不振,这样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班主任老师要注重开发一些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课外活动,真正培养学生的抗挫折精神。
例如,老师在平时可以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掘学生的音乐“细胞”,老师可以组织大家在过节的时候进行歌唱比赛,如果学生有人会舞蹈的话,还可以邀请学生进行舞蹈展示。老师还可以组织大家进行关于应对挫折的演讲比赛,充分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锻炼自己的口才,让学生在众人面前能够大胆的表现自己,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今后遇事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消除紧张和焦虑。为了提升学生的抗挫折精神,班主任老师还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一些关于初中生应对挫折的“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掘自己的个性,提高自己的思维,帮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习和养成抵抗挫折的精神。
三、设计相关班会,提高抗挫折意识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会注重自己的“隐私”,他们有很多经历和想法会写在日记里,而不愿意和别人沟通,甚至心里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他们也会用日记来进行发泄。虽然这种方法对于一些人来有效,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他们把很多事情都埋在心里,久而久之他们情绪就会不稳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果一些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没有及时的进行应对,那么就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针对这些情况,我建议班主任老師在平时要注重设计一些有效的主题班会,通过班会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抵御挫折的意识,引导学生要及时的进行沟通和寻求帮助,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抗挫折意识,我会在班级内设计一些针对性的关于抗挫折的班会,为学生讲述更多应对挫折的方法,帮助学生懂得要敢于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还可以安排学生在班级内设计一些关于抵御挫折的板报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付出一定的心血,还要注重学生的成长和生活,保证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能够健康成长,尤其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小军.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教育,2017(36):15-16.
[2]徐淑娟.心理健康在教育工作中的渗透[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11):211.
关键词:德育教学;初中生;抗挫折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初中教学阶段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初中老师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班级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方面还是学生的生活方面都需要班主任老师认真负责。因此,如何有效的管理班集体,如何保证班级里的学生能够积极向上,班主任老师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而初中生在平时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挫折的应对能力较弱,他们的抗击打能力也不强,这样就会很容易出现极端行为,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教师一定要懂得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德育教学,帮助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如何做好初中的教学工作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结合文化教学,注入抗挫折内容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比较多的文化知识,尤其在文史方面会有很多内容比较有价值,教师就可以结合语文或者政治历史等等学科知识来为学生注入更多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来进行思考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来了解更多的道理。为此,教师在进行抗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初中阶段的教材内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
例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或者名人展开教学,将这些人物的成长事迹或者生活内容来展开叙述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他们在成功路上所遇到的挫折和不幸有哪些,然后学习他们是如何正确应对和抵抗挫折的,然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讨论和讲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敢于面对挫折,正确的应对挫折。
二、开发课外活动,培养抗挫折精神
在传统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代表了学生的一切,老师也会更加偏向于一些学习好的学生,把更多的学习资源提供给他们。虽然文化知识的学习很重要,但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要,在初中阶段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而不能把学生当做学习的“机器”。不能让学生成为“书呆子”。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理上的成长,尤其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就会表现的一蹶不振,这样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班主任老师要注重开发一些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课外活动,真正培养学生的抗挫折精神。
例如,老师在平时可以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掘学生的音乐“细胞”,老师可以组织大家在过节的时候进行歌唱比赛,如果学生有人会舞蹈的话,还可以邀请学生进行舞蹈展示。老师还可以组织大家进行关于应对挫折的演讲比赛,充分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锻炼自己的口才,让学生在众人面前能够大胆的表现自己,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今后遇事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消除紧张和焦虑。为了提升学生的抗挫折精神,班主任老师还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一些关于初中生应对挫折的“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掘自己的个性,提高自己的思维,帮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习和养成抵抗挫折的精神。
三、设计相关班会,提高抗挫折意识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会注重自己的“隐私”,他们有很多经历和想法会写在日记里,而不愿意和别人沟通,甚至心里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他们也会用日记来进行发泄。虽然这种方法对于一些人来有效,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他们把很多事情都埋在心里,久而久之他们情绪就会不稳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果一些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没有及时的进行应对,那么就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针对这些情况,我建议班主任老師在平时要注重设计一些有效的主题班会,通过班会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抵御挫折的意识,引导学生要及时的进行沟通和寻求帮助,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抗挫折意识,我会在班级内设计一些针对性的关于抗挫折的班会,为学生讲述更多应对挫折的方法,帮助学生懂得要敢于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还可以安排学生在班级内设计一些关于抵御挫折的板报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付出一定的心血,还要注重学生的成长和生活,保证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能够健康成长,尤其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小军.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教育,2017(36):15-16.
[2]徐淑娟.心理健康在教育工作中的渗透[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