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中医药联合针灸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其治疗效果凸显出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从资料与方法入手,并对相关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相关方面的实践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中医药 联合针灸 治疗 效果
1 前言
作为一种实际运用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中医药联合针灸在近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中医药联合针灸治疗的水平,从而优化其最终整体效果。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2 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中医根据其发病的诱因及特点,又称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漏肩风等。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其病理主要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早期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可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严重者有可能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给广大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自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以来,笔者采用针灸结合刮痧治疗治疗肩周炎3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3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并排除以下情况者:①合并肩关节外伤、骨折、脱位及颈椎疾患者;②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糖尿病及精神病患者;④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凝血机制障碍者。按就诊顺序将6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0~59岁,平均(524±13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年8个月,平均(381±142)月。对照组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41~57岁,平均(503±10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10个月,平均(402±174)月。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2 治疗方法
3.2.1 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针灸疗法:根据起病的原因和肩部疼痛的部位进行辨证取穴,主要以手三阳经穴、阿是穴为主,取肩痛穴、肩前、肩髎、肩髃、肩贞、天宗、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养老、后溪、合谷、阿是穴等穴。方法:每次选取6~10穴,诸穴均常规针灸,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寒证、虚证加灸,重点灸阿是穴。针灸每日一次,共治疗七日。
3.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刮痧疗法。刮痧治疗部位:取手三阳经脉所对应的皮部及督脉为主,其治疗区:①后颈部至肩上治疗区:颈项两侧肌肉至肩上两侧肌肉,即风府至肩峰、肩髃一带;②肩胛骨及其周围治疗区:天宗、肩贞一带;③上肢部治疗区:三角肌、肩前、肩后、手三里、曲池一带。方法: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肩背部及手部治疗区,常规75%酒精消毒治疗部位和刮痧板,然后用棉签蘸刮痧油涂于治疗区皮肤上,用刮板拉匀。先循后颈部至肩上治疗区,再循肩胛骨及其周围及上肢部治疗区刮。医者雙手或单手持刮痧板,刮痧板与皮肤呈45°进行从上至下,单向反复刮拭,刮痧时刮拭面循经络尽量拉长,力量保持均匀,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处经络刮10次,以皮肤出现充血红润或有紫红色痧点、痧斑为宜。刮痧结束后嘱患者避风寒。刮痧3天一次,针灸每日一次,共治疗七日。
3.3 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有关“肩周炎”的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肩部疼痛及局部压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显效:肩部疼痛及局部压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局部仍有压痛,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无效:肩部症状无改善。
3.4 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或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其临床表现为缓慢起病,病程较长,久病者肩部肌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肩周炎出现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肩周炎属于中医“痹证”、“肩痹”范畴,中医认为,由于老年患者肝肾脾三脏均有不足,气血精生化乏源,从而引起卫外不固、营血内虚、筋骨失养,又因感风寒湿之邪,寒凝经脉、湿邪阻络,而致气血运行不畅,致使“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病久,瘀结寒凝于肩部筋肉,肩部疼痛可伴有肩部活动障碍。针灸治疗肩周炎,以祛风湿止痹痛、通经活络为法,能切中病机,明显改善症状。针灸处方中肩痛穴是平衡针灸学中治疗肩周炎的代表性穴位,研究表明,通过针刺肩痛穴可增加脑内亮——脑腓肽的释放,从而可缓解疼痛,并有利于组织的修复[2]。而其他选穴主要以手三阳经穴、阿是穴为主,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脉,“主润宗筋脉”,针刺后可调节局部气血,使针感直达病所,发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可改善局部血运,使筋脉得养,达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止痛效果。阿是穴是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的部位,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诸穴合用,补者益其气血,润其筋脉,泻则行经脉气血之瘀滞,能使气血得畅,筋脉得养,肩部疼痛自去,活动有力灵活。
刮痧为中医传统疗法,刮痧疗法主要利用刮痧板直接作用于十二经脉相对应的皮肤部分,通过刮痧板的良性刺激,使局部发热充血,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气血,疏散风寒,使局部气血充盛,充分激发皮部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和调节脏腑的作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后颈部至肩上治疗区,肩胛骨及其周围及上肢部治疗区循经刮痧主要为手三阳经络相应皮肤部分,通过反复刮拭,可令受刮经脉皮部充血发红,使皮部肤腠理开泄,外感之邪有出而病自愈,从而达到祛风散寒、止痛的目的。现代实验表明,刮痧时刮拭部位能产生热感和微痛反应,这种良性刺激可直接影响刮拭部位的血液循环,使刮拭部位的血流灌注量和温度发生变化,促使局部皮肤的血管扩张,调节微循环,从而改善细胞组织的血液供应及其代谢,激发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3]。因此刮痧能有效改善因局部微循环障碍而引起的疼痛及活动障碍症状。故在针灸的基础上刮痧治疗能取得较单纯针灸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5 结束语
通过对中医药联合针灸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多项技术条件下,中医药联合针灸治疗的优势和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有关人员应该从其客观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中医药联合针灸治疗应用方案。
参考文献
[1] 杨金生.中医病证诊断疗效[J].南京大学学报.2011(19):114-115.
[2] 王文远,张利芳.针刺肩痛穴治疗外伤性肩周炎385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03):48-49.
[3] 徐青燕,杨莉.刮痧对正常人背部体表温度与血流灌注量影响的观察[J].中国针灸学.2011(01):417-422.
【关键词】 中医药 联合针灸 治疗 效果
1 前言
作为一种实际运用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中医药联合针灸在近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中医药联合针灸治疗的水平,从而优化其最终整体效果。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2 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中医根据其发病的诱因及特点,又称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漏肩风等。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其病理主要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早期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可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严重者有可能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给广大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自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以来,笔者采用针灸结合刮痧治疗治疗肩周炎3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3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并排除以下情况者:①合并肩关节外伤、骨折、脱位及颈椎疾患者;②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糖尿病及精神病患者;④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凝血机制障碍者。按就诊顺序将6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0~59岁,平均(524±13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年8个月,平均(381±142)月。对照组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41~57岁,平均(503±10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10个月,平均(402±174)月。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2 治疗方法
3.2.1 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针灸疗法:根据起病的原因和肩部疼痛的部位进行辨证取穴,主要以手三阳经穴、阿是穴为主,取肩痛穴、肩前、肩髎、肩髃、肩贞、天宗、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养老、后溪、合谷、阿是穴等穴。方法:每次选取6~10穴,诸穴均常规针灸,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寒证、虚证加灸,重点灸阿是穴。针灸每日一次,共治疗七日。
3.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刮痧疗法。刮痧治疗部位:取手三阳经脉所对应的皮部及督脉为主,其治疗区:①后颈部至肩上治疗区:颈项两侧肌肉至肩上两侧肌肉,即风府至肩峰、肩髃一带;②肩胛骨及其周围治疗区:天宗、肩贞一带;③上肢部治疗区:三角肌、肩前、肩后、手三里、曲池一带。方法: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肩背部及手部治疗区,常规75%酒精消毒治疗部位和刮痧板,然后用棉签蘸刮痧油涂于治疗区皮肤上,用刮板拉匀。先循后颈部至肩上治疗区,再循肩胛骨及其周围及上肢部治疗区刮。医者雙手或单手持刮痧板,刮痧板与皮肤呈45°进行从上至下,单向反复刮拭,刮痧时刮拭面循经络尽量拉长,力量保持均匀,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处经络刮10次,以皮肤出现充血红润或有紫红色痧点、痧斑为宜。刮痧结束后嘱患者避风寒。刮痧3天一次,针灸每日一次,共治疗七日。
3.3 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有关“肩周炎”的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肩部疼痛及局部压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显效:肩部疼痛及局部压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局部仍有压痛,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无效:肩部症状无改善。
3.4 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或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其临床表现为缓慢起病,病程较长,久病者肩部肌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肩周炎出现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肩周炎属于中医“痹证”、“肩痹”范畴,中医认为,由于老年患者肝肾脾三脏均有不足,气血精生化乏源,从而引起卫外不固、营血内虚、筋骨失养,又因感风寒湿之邪,寒凝经脉、湿邪阻络,而致气血运行不畅,致使“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病久,瘀结寒凝于肩部筋肉,肩部疼痛可伴有肩部活动障碍。针灸治疗肩周炎,以祛风湿止痹痛、通经活络为法,能切中病机,明显改善症状。针灸处方中肩痛穴是平衡针灸学中治疗肩周炎的代表性穴位,研究表明,通过针刺肩痛穴可增加脑内亮——脑腓肽的释放,从而可缓解疼痛,并有利于组织的修复[2]。而其他选穴主要以手三阳经穴、阿是穴为主,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脉,“主润宗筋脉”,针刺后可调节局部气血,使针感直达病所,发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可改善局部血运,使筋脉得养,达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止痛效果。阿是穴是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的部位,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诸穴合用,补者益其气血,润其筋脉,泻则行经脉气血之瘀滞,能使气血得畅,筋脉得养,肩部疼痛自去,活动有力灵活。
刮痧为中医传统疗法,刮痧疗法主要利用刮痧板直接作用于十二经脉相对应的皮肤部分,通过刮痧板的良性刺激,使局部发热充血,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气血,疏散风寒,使局部气血充盛,充分激发皮部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和调节脏腑的作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后颈部至肩上治疗区,肩胛骨及其周围及上肢部治疗区循经刮痧主要为手三阳经络相应皮肤部分,通过反复刮拭,可令受刮经脉皮部充血发红,使皮部肤腠理开泄,外感之邪有出而病自愈,从而达到祛风散寒、止痛的目的。现代实验表明,刮痧时刮拭部位能产生热感和微痛反应,这种良性刺激可直接影响刮拭部位的血液循环,使刮拭部位的血流灌注量和温度发生变化,促使局部皮肤的血管扩张,调节微循环,从而改善细胞组织的血液供应及其代谢,激发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3]。因此刮痧能有效改善因局部微循环障碍而引起的疼痛及活动障碍症状。故在针灸的基础上刮痧治疗能取得较单纯针灸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5 结束语
通过对中医药联合针灸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多项技术条件下,中医药联合针灸治疗的优势和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有关人员应该从其客观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中医药联合针灸治疗应用方案。
参考文献
[1] 杨金生.中医病证诊断疗效[J].南京大学学报.2011(19):114-115.
[2] 王文远,张利芳.针刺肩痛穴治疗外伤性肩周炎385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03):48-49.
[3] 徐青燕,杨莉.刮痧对正常人背部体表温度与血流灌注量影响的观察[J].中国针灸学.2011(01):41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