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颅脑外伤后预防癫痫的临床方法。方法对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颅脑外伤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儿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预防,实验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联合苯妥英钠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5例(12.5%)及对照组19例(47.5%)有早期癫痫发作(伤后一周内);晚期癫痈发作实验组组5例(12.5%),对照组21例(52.5%)。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小儿颅脑外伤诱因较多,患儿发病后会增加癫痫的发生率,临床上,采用苯妥英钠对其进行预防能够有效的降低癫痫的发生率,且患儿用药后不会产生其他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颅脑外伤;预防癫痫;临床方法
09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81-01
颅脑外伤后癫痫是颅脑损伤后脑循环的急、慢性障碍及脑膜瘫痕和胶质增生的机械作用等引起的神经元阵发性过度超同步化放电的表现。临床上将其分为早发和晚发两种。早发癫痫主要发生在患儿伤后1周内,部分患儿伤后1小时或数小时内会发病(在儿童中常见),而晚发性癫痫则发作时间比较晚,多数在伤后1年后。为了探讨小儿颅脑外伤后预防癫痫的临床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l月至2013年10月治疗的80例颅脑外伤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颅脑外伤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儿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中,有45例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患儿年龄在4-14岁,患儿平均年龄为7.4±1.3岁。患儿中,20例患儿脑挫裂伤,33例患儿颅内血肿,17例患儿两者兼有,6例患儿颅骨凹陷性骨折,4例患儿其它。两组患儿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预防方法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如患儿的肝肾功能、体温等。患儿入院后均使用脱水剂,水盐限制,激素治疗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预防,患儿不服用任何抗痉药物,实验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联合苯妥英钠进行预防,医护人员让患儿住院第一天起口服苯妥英钠,每次1OOmg,每日3次。同时口服维生素C,每次20Omg,每日3次。对昏迷患儿及其它原因不能口服者采用胃管内给药,并鼓励病人坚持服药至少3个月。
1.3統计学处理方法实验中,医护人员对患儿检查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13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医护人员再对这些数据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2表示。
2结果
实验组患儿5例(12.5%)及对照组19例(47.5%)有早期癫痫发作(伤后一周内);晚期癫痈发作实验组组5例(12.5%),对照组21例(52.5%)。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组31例于癫痫发作后开始抗痉治疗,其中10例虽更换治疗仍有发作。
3讨论
癫痫是小儿颅脑外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外伤后癫痫按其发生抽搐的时间,可分为近期发作和远期发作。近期发作一般指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的发作,而远期发作指超过24小时以后的发作。关于外伤后癫痫发作原因主要有下述二种:血肿及其包膜刺激大脑皮层,产生癫痫。血肿本身及外伤后脑水肿致局部血流量减少。早期有效地治疗脑外伤疾病如血肿清除、脱水降颅压等措施对降低外伤后癫痈发病率起重要作用。
小儿头部外伤后,医护人员应该对患儿进行CT以及脑电图检查,力争找到引起癫痫发作的原因,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并尽早施行抗癫痫治疗方法。对CT检查无异常发现又无临床发作而脑电图描记有癫痫波发放的病人,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可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以预防晚发性癫痫的发生。对于头外伤后需要开颅手术的患儿,应尽量保持硬脑膜的完整行性,有硬脑膜破裂或手术中需要剪开硬脑膜者,术后一定要进行硬脑膜修补或缝合;对于硬脑膜缺损不能缝合时,可以切除肌膜或帽状腱膜修补。临床上,医护人员对患儿采用苯妥英钠不会改变外伤后初期意识水平,获得有效血浓度的治疗剂量,患儿用药后不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考虑到严重头颅外伤有很大的潜在致病性及由此引起的医疗与社会后果,早期进行预防性治疗很有必要。医护人员应该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正确分类、分型,同时监测血药浓度,以便指导用药。
对于确诊的颅脑外伤患儿与其他癫痈一样,临床采用脑电图描记作为其检查、治疗手段。大部分病例均可获得确诊性记录。若加用过度换气、闪光刺激、蝶骨电极、睡眠诱发特别是动态脑电图,其诊断阳性率更可大大提高,且脑电图检查无痛苦,费用低,重复性好,不管是在确诊病情还是在治疗过程中的用药监测,都是其他检查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综上所述,小儿颅脑外伤诱因较多,患儿发病后会增加癫痫的发生率,临床上,采用苯妥英钠对其进行预防能够有效的降低癫痫的发生率,且患儿用药后不会产生其他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惠,王丽华,罗春霞.外伤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7071-7072.
[2]张小年,张皓,芦海涛,等.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并发癫痫患儿的长期预后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1(9):733-734.
[3]张策,范青,尹健,等.颅脑损伤后预防应用抗癫痫药物疗效Meta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4):341-345.
【关键词】小儿颅脑外伤;预防癫痫;临床方法
09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81-01
颅脑外伤后癫痫是颅脑损伤后脑循环的急、慢性障碍及脑膜瘫痕和胶质增生的机械作用等引起的神经元阵发性过度超同步化放电的表现。临床上将其分为早发和晚发两种。早发癫痫主要发生在患儿伤后1周内,部分患儿伤后1小时或数小时内会发病(在儿童中常见),而晚发性癫痫则发作时间比较晚,多数在伤后1年后。为了探讨小儿颅脑外伤后预防癫痫的临床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l月至2013年10月治疗的80例颅脑外伤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颅脑外伤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儿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中,有45例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患儿年龄在4-14岁,患儿平均年龄为7.4±1.3岁。患儿中,20例患儿脑挫裂伤,33例患儿颅内血肿,17例患儿两者兼有,6例患儿颅骨凹陷性骨折,4例患儿其它。两组患儿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预防方法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如患儿的肝肾功能、体温等。患儿入院后均使用脱水剂,水盐限制,激素治疗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预防,患儿不服用任何抗痉药物,实验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联合苯妥英钠进行预防,医护人员让患儿住院第一天起口服苯妥英钠,每次1OOmg,每日3次。同时口服维生素C,每次20Omg,每日3次。对昏迷患儿及其它原因不能口服者采用胃管内给药,并鼓励病人坚持服药至少3个月。
1.3統计学处理方法实验中,医护人员对患儿检查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13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医护人员再对这些数据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2表示。
2结果
实验组患儿5例(12.5%)及对照组19例(47.5%)有早期癫痫发作(伤后一周内);晚期癫痈发作实验组组5例(12.5%),对照组21例(52.5%)。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组31例于癫痫发作后开始抗痉治疗,其中10例虽更换治疗仍有发作。
3讨论
癫痫是小儿颅脑外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外伤后癫痫按其发生抽搐的时间,可分为近期发作和远期发作。近期发作一般指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的发作,而远期发作指超过24小时以后的发作。关于外伤后癫痫发作原因主要有下述二种:血肿及其包膜刺激大脑皮层,产生癫痫。血肿本身及外伤后脑水肿致局部血流量减少。早期有效地治疗脑外伤疾病如血肿清除、脱水降颅压等措施对降低外伤后癫痈发病率起重要作用。
小儿头部外伤后,医护人员应该对患儿进行CT以及脑电图检查,力争找到引起癫痫发作的原因,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并尽早施行抗癫痫治疗方法。对CT检查无异常发现又无临床发作而脑电图描记有癫痫波发放的病人,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可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以预防晚发性癫痫的发生。对于头外伤后需要开颅手术的患儿,应尽量保持硬脑膜的完整行性,有硬脑膜破裂或手术中需要剪开硬脑膜者,术后一定要进行硬脑膜修补或缝合;对于硬脑膜缺损不能缝合时,可以切除肌膜或帽状腱膜修补。临床上,医护人员对患儿采用苯妥英钠不会改变外伤后初期意识水平,获得有效血浓度的治疗剂量,患儿用药后不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考虑到严重头颅外伤有很大的潜在致病性及由此引起的医疗与社会后果,早期进行预防性治疗很有必要。医护人员应该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正确分类、分型,同时监测血药浓度,以便指导用药。
对于确诊的颅脑外伤患儿与其他癫痈一样,临床采用脑电图描记作为其检查、治疗手段。大部分病例均可获得确诊性记录。若加用过度换气、闪光刺激、蝶骨电极、睡眠诱发特别是动态脑电图,其诊断阳性率更可大大提高,且脑电图检查无痛苦,费用低,重复性好,不管是在确诊病情还是在治疗过程中的用药监测,都是其他检查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综上所述,小儿颅脑外伤诱因较多,患儿发病后会增加癫痫的发生率,临床上,采用苯妥英钠对其进行预防能够有效的降低癫痫的发生率,且患儿用药后不会产生其他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惠,王丽华,罗春霞.外伤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7071-7072.
[2]张小年,张皓,芦海涛,等.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并发癫痫患儿的长期预后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1(9):733-734.
[3]张策,范青,尹健,等.颅脑损伤后预防应用抗癫痫药物疗效Meta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4):34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