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到现代科技深入发展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在这个全新的媒体环境下,各类电视节目都在寻求自身节目的创新及传播方式的转变,而作为电视节目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理论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受阻最为显著,这也与其节目内容、性质有着一定的关系,为此,本文以电视理论节目在新媒体环境创新的必要性及其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出了理论节目创新及传播的全新措施。
【关键词】电视理论节目;新媒体环境;创新;传播
电视理论节目与其他节目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理论节目是以党和國家重大理论的宣传工作为主,在实际的节目中,借助理论宣传主题以及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制作出一些具备争议性的内容,并会借助嘉宾的访谈、主持人讲述等方式,将主题内容凸显出来,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一种贴近大众的方式进行解读。由此不难看出,电视理论节目担负着理论的宣传及教育功能,按照电视节目类型来划分,属于一种同时具备理论性及讨论性的电视节目类型。即便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依旧具备着极强的推广价值。
1. 电视理论节目在新媒体时代下创新的必要性
1.1 使得节目策划更加贴近民生
电视理论节目在策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具体的节目形式,同时也需要深入考虑使用何种方式将节目中涉及到的理论问题以一种更为贴近大众的方式传递给人民群众。在节目策划前期工作中,需要逐一话题设置的广泛且精准,同时还需要兼顾理论问题的深层解读及符合民生关注。比如,问题的设置就需要以同时符合理论问题宣传及最大化贴近受众关注点为重要指导。同时,还需要针对严肃且抽象的理论问题使用网络化及大众化的语言做出形象化的解读。比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就很好的创新了节目的具体形态,在节目中将历史故事和的当事人邀请串联起来,通过的情感元素的进一步扩大,借助人物故事,将抽象的理论问题和真实的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很容易被受众群体所接受。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可以帮助节目从策划阶段就以贴近民生作为指导,确保抽象理论问题的浅显化解读。
1.2 使得节目场景更加深入基层
在正常情况下,电视理论节目都是以季播的形式播出及制作的,并且每一期节目的主题也都是不尽相同的,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需要以深入基层作为原则之一,节目场景的深入基层,使得原本较为复杂抽象理论问题得以在实际的生活中体现,并且借助实际生活场景的帮助,可以更好的帮助人民群群众理解理论问题,从而有效达成理论节目的宣传及教育效果。比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节目中,第一季节目组走进村庄社区、车间工地、机关学校和科创基地宣讲十九大精神,第二季来到嘉兴南湖烟雨楼,与观众面对面,深入阐释了“红船精神”的理论贡献、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借助这些实际生活的具象更深入宣讲理论问题。
2. 电视理论节目的问题所在
2.1 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单一和同质化
较之文娱类型的电视节目,电视理论节目自身的内容十分严肃,导致在其节目形式上的创新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及阻碍,为此,只要有一家电视台在这方面做出了突破,其他电视台就会纷纷效仿,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当下的电视理论节目在内容及形式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单一及同质化现象。长此以往,受众群体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问题。
2.2 节目发展定位模糊
在如今这个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逐渐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受到这一情形的影响,电视理论节目本身具备的内容优势完全丧失,并且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一味宣传政治理论的节目产生了一定的厌恶感,导致理论节目收视率始终不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电视理论节目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比如,部分理论节目为了吸引过更多的年轻群体,在栏目的开设、内容的选择及策划上,单纯的估计年轻群体的收视习惯,并且大量使用社会热点事件作为节目的主题,开展诸如国家历史等形式的节目组织工作,并且还在节目中设置互动环节,这就导致整个理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形式化问题。而另一种情形则完全不关注受众群体的收视习惯及内容喜好,始终将思想政治及社会热门事件的讨论作为节目的核心内容,并且部分专家的专业术语频出,使得节目与社会实际出现了脱节的问题,导致受众群体无法很好的理解节目内容。
2.3 节目无法和新媒体有效融合
受到社会公众群体中新媒体逐渐拓展的影响,各大卫视的电视理论节目也开始逐渐尝试将电视媒体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做出有效的对接,但是考虑到电视理论节目自身定时性属性十分强烈,导致节目内的信息传播始终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传播。换言之,当前的电视理论节目依旧无法和新媒体做出有效的融合,电视理论节目依旧是以卫星频道作为理论内容传播的主要方式,并且其播出及重播时间都是固定且次数有限的,导致受众一旦错过了就很难再次看到节目。除此之外,诸如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其传播的主要内容具备显著的实时、互动及娱乐三大特点,这与电视理论节目内容有一定的冲突,再加之新媒体平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及物力进行维护,种种因素的叠加导致电视理论节目自身的网络化程度逐渐降低。
3. 电视理论节目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创新及传播方式
3.1 注重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
在当前这个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形下,信息的创作及受众群体之间更加偏向于双向互动。在这一全新信息传播特点的影响之下,电视理论节目在创新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节目内容的表达形式上,更加需要以当前理论节目的发展趋势作为基础,选择诸如嘉宾访谈、实地采访等多种节目形式,并对其做出合理有效的协调及综合使用。除此之外,在节目的宣传语言上,需要选择大众可以很好理解并能够有效落实的语言,开展电视理论节目的制作及传播工作,借此来不断提升电视理论节目的时代感。比如,吉林卫视打造的《好好学习》,其定位就是一档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的宣传的电视节目,在其具体节目内容组织中,节目组分别开设场内及场外两个教育学习平台,内场在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之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解及问答环节,而外场则是由外景主持人带领学生深入社区等地,并以实际生活为例子,开展思政理念的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这种内外兼修、内外结合的方式,可以保障学生以一种最为直观的状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内容。由此不难看出,电视理论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可以以一种贴近大众生活的方式进行理论的宣传及教育工作。 3.2 节目发展目标的明确
对于当前的电视理论节目制作来说,思想政治观念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组织形式,这所以会产生这一下现象,主要原因还是电视理论节目具备其他电视节目所不具备的政治性及严肃性特点。由此出发,在正式开展电视理论节目内容的策划及组织工作之前,需要首先确定好节目的具体议题及话题方向,并同时明确节目自身思政宣教及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只有在此基础上,方可保障节目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有组织性。依旧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例,其具体定位就是党章党史为教育内容,为此,其所有的节目内容都是围绕着党的发展历史为主线选择的。
3.3 注重节目的双向互动发展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由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大范围普及,导致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创作者及受众群体之间出现了双向互动的特点,而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也需要注重节目的双向互动发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节目中,在其第二季的《红船》中,选择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作为节目内容的主要参考,在节目的录制现场,通过串联故事的讲述、文章的朗诵等多种方式,针对本篇文章做出了深入的解讀。并且在文章朗诵的环节中的,节目组通过使用音乐伴奏及光效的合理运用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受众、主持人及嘉宾之间的互动水平,并通过深层次的互动,将全体受众的情感推向高潮,并实现了深层理解及传扬红船精神的目标。
4. 总结
电视理论节目因其自身具备的政治理论及思想教育功能而得到了受众群体的广泛关注,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理论节目也需要根据受众群体收视习惯及内容爱好的变化,通过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节目发展目标的明确以及节目的双向互动发展,实现自身内容表现形式的创新,并继续发挥自己独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董宏然.浅析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路径——以《思想的田野》为例[J].传媒,2020(07):37-39.
[2]徐小平.大型电视理论节目的文案创作谈——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富起来》为例[J].记者摇篮,2020(03):113-114.
[3]陆绍阳,杨欣茹.电视理论节目的模式创新——以《好好学习》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8):120-122.
[4]苏燕云.融媒体时代电视理论节目的传播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
[5]林小凤.新媒体时代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与传播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9(02):76-78.
【关键词】电视理论节目;新媒体环境;创新;传播
电视理论节目与其他节目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理论节目是以党和國家重大理论的宣传工作为主,在实际的节目中,借助理论宣传主题以及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制作出一些具备争议性的内容,并会借助嘉宾的访谈、主持人讲述等方式,将主题内容凸显出来,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一种贴近大众的方式进行解读。由此不难看出,电视理论节目担负着理论的宣传及教育功能,按照电视节目类型来划分,属于一种同时具备理论性及讨论性的电视节目类型。即便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依旧具备着极强的推广价值。
1. 电视理论节目在新媒体时代下创新的必要性
1.1 使得节目策划更加贴近民生
电视理论节目在策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具体的节目形式,同时也需要深入考虑使用何种方式将节目中涉及到的理论问题以一种更为贴近大众的方式传递给人民群众。在节目策划前期工作中,需要逐一话题设置的广泛且精准,同时还需要兼顾理论问题的深层解读及符合民生关注。比如,问题的设置就需要以同时符合理论问题宣传及最大化贴近受众关注点为重要指导。同时,还需要针对严肃且抽象的理论问题使用网络化及大众化的语言做出形象化的解读。比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就很好的创新了节目的具体形态,在节目中将历史故事和的当事人邀请串联起来,通过的情感元素的进一步扩大,借助人物故事,将抽象的理论问题和真实的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很容易被受众群体所接受。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可以帮助节目从策划阶段就以贴近民生作为指导,确保抽象理论问题的浅显化解读。
1.2 使得节目场景更加深入基层
在正常情况下,电视理论节目都是以季播的形式播出及制作的,并且每一期节目的主题也都是不尽相同的,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需要以深入基层作为原则之一,节目场景的深入基层,使得原本较为复杂抽象理论问题得以在实际的生活中体现,并且借助实际生活场景的帮助,可以更好的帮助人民群群众理解理论问题,从而有效达成理论节目的宣传及教育效果。比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节目中,第一季节目组走进村庄社区、车间工地、机关学校和科创基地宣讲十九大精神,第二季来到嘉兴南湖烟雨楼,与观众面对面,深入阐释了“红船精神”的理论贡献、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借助这些实际生活的具象更深入宣讲理论问题。
2. 电视理论节目的问题所在
2.1 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单一和同质化
较之文娱类型的电视节目,电视理论节目自身的内容十分严肃,导致在其节目形式上的创新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及阻碍,为此,只要有一家电视台在这方面做出了突破,其他电视台就会纷纷效仿,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当下的电视理论节目在内容及形式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单一及同质化现象。长此以往,受众群体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问题。
2.2 节目发展定位模糊
在如今这个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逐渐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受到这一情形的影响,电视理论节目本身具备的内容优势完全丧失,并且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一味宣传政治理论的节目产生了一定的厌恶感,导致理论节目收视率始终不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电视理论节目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比如,部分理论节目为了吸引过更多的年轻群体,在栏目的开设、内容的选择及策划上,单纯的估计年轻群体的收视习惯,并且大量使用社会热点事件作为节目的主题,开展诸如国家历史等形式的节目组织工作,并且还在节目中设置互动环节,这就导致整个理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形式化问题。而另一种情形则完全不关注受众群体的收视习惯及内容喜好,始终将思想政治及社会热门事件的讨论作为节目的核心内容,并且部分专家的专业术语频出,使得节目与社会实际出现了脱节的问题,导致受众群体无法很好的理解节目内容。
2.3 节目无法和新媒体有效融合
受到社会公众群体中新媒体逐渐拓展的影响,各大卫视的电视理论节目也开始逐渐尝试将电视媒体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做出有效的对接,但是考虑到电视理论节目自身定时性属性十分强烈,导致节目内的信息传播始终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传播。换言之,当前的电视理论节目依旧无法和新媒体做出有效的融合,电视理论节目依旧是以卫星频道作为理论内容传播的主要方式,并且其播出及重播时间都是固定且次数有限的,导致受众一旦错过了就很难再次看到节目。除此之外,诸如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其传播的主要内容具备显著的实时、互动及娱乐三大特点,这与电视理论节目内容有一定的冲突,再加之新媒体平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及物力进行维护,种种因素的叠加导致电视理论节目自身的网络化程度逐渐降低。
3. 电视理论节目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创新及传播方式
3.1 注重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
在当前这个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形下,信息的创作及受众群体之间更加偏向于双向互动。在这一全新信息传播特点的影响之下,电视理论节目在创新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节目内容的表达形式上,更加需要以当前理论节目的发展趋势作为基础,选择诸如嘉宾访谈、实地采访等多种节目形式,并对其做出合理有效的协调及综合使用。除此之外,在节目的宣传语言上,需要选择大众可以很好理解并能够有效落实的语言,开展电视理论节目的制作及传播工作,借此来不断提升电视理论节目的时代感。比如,吉林卫视打造的《好好学习》,其定位就是一档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的宣传的电视节目,在其具体节目内容组织中,节目组分别开设场内及场外两个教育学习平台,内场在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之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解及问答环节,而外场则是由外景主持人带领学生深入社区等地,并以实际生活为例子,开展思政理念的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这种内外兼修、内外结合的方式,可以保障学生以一种最为直观的状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内容。由此不难看出,电视理论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可以以一种贴近大众生活的方式进行理论的宣传及教育工作。 3.2 节目发展目标的明确
对于当前的电视理论节目制作来说,思想政治观念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组织形式,这所以会产生这一下现象,主要原因还是电视理论节目具备其他电视节目所不具备的政治性及严肃性特点。由此出发,在正式开展电视理论节目内容的策划及组织工作之前,需要首先确定好节目的具体议题及话题方向,并同时明确节目自身思政宣教及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只有在此基础上,方可保障节目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有组织性。依旧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例,其具体定位就是党章党史为教育内容,为此,其所有的节目内容都是围绕着党的发展历史为主线选择的。
3.3 注重节目的双向互动发展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由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大范围普及,导致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创作者及受众群体之间出现了双向互动的特点,而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也需要注重节目的双向互动发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节目中,在其第二季的《红船》中,选择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作为节目内容的主要参考,在节目的录制现场,通过串联故事的讲述、文章的朗诵等多种方式,针对本篇文章做出了深入的解讀。并且在文章朗诵的环节中的,节目组通过使用音乐伴奏及光效的合理运用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受众、主持人及嘉宾之间的互动水平,并通过深层次的互动,将全体受众的情感推向高潮,并实现了深层理解及传扬红船精神的目标。
4. 总结
电视理论节目因其自身具备的政治理论及思想教育功能而得到了受众群体的广泛关注,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理论节目也需要根据受众群体收视习惯及内容爱好的变化,通过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节目发展目标的明确以及节目的双向互动发展,实现自身内容表现形式的创新,并继续发挥自己独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董宏然.浅析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路径——以《思想的田野》为例[J].传媒,2020(07):37-39.
[2]徐小平.大型电视理论节目的文案创作谈——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富起来》为例[J].记者摇篮,2020(03):113-114.
[3]陆绍阳,杨欣茹.电视理论节目的模式创新——以《好好学习》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8):120-122.
[4]苏燕云.融媒体时代电视理论节目的传播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
[5]林小凤.新媒体时代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与传播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9(0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