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的细节,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教师的教学思想,决定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文章从文本表述、物理板画、规律理解、问题释疑等细节处精心设计,用心打磨,力图让课堂教学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教学细节;文本表述;物理板画;规律理解;问题释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2-0078-3
教学细节是指教学过程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课堂教学细节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彰显教师的教学功底。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构成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石[1]。教学细节贯穿教学全程,可以是科学严谨的表述、可以是清晰明了的板画、可以是富含逻辑的规律、可以是层层递进的变换、可以是精心设置的提问。
1 文本表述中的细节
例1 关于力的概念的理解:高中教材中对力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句话缩到最短就是“力是作用”。修饰语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书本中提到的力是推、拉、提、压的作用,甚至可以是化学的作用,如电池中的非静电力就是化学作用,同时也很容易理解发生力的作用需要两个物体。
例2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高中教材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是这样的,“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①文中表述直接反映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要么静止、要么匀速直线运动;②从后半句表述中可以看到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③前半句的表述直接说明一切物体总有维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
例3 关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的理解:教材的表述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这句话十分抽象。我们可以分三个步骤来分析:①确定判断哪个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即研究对象;②再看这个研究对象相对于接触物体的运动方向;③该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这个相对于接触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 物理板画中的细节
例4 关于动量守恒的画图: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作用前均静止,作用过程中均发生位移,并满足动量守恒(或单方向上动量守恒)。设在动量守恒的那个方向上两个物体发生的位移分别是s1、s2,物体的质量分别是m1、m2,则有m1s1=m2s2,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动量守恒。但是,在板画时就要注意画图的关键所在。如圖1所示,质量为m1的斜面静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其表面光滑,在其顶端轻放上一个质量为m2的小滑块,由静止沿斜面下滑,很显然水平方向上满足动量守恒。
画图时一定要以图2中的虚线为基准线,小滑块一定滑到基准线的左侧,斜面一定滑到基准线的右侧。如果画出图3 的示例,运动后的两个物体都滑到基准线的右侧很显然是不合理的。
例5 关于平抛运动轨迹的画图:
如图4,如果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那么抛出去的物体运动轨迹应该为整条抛物线的一半,不是圆弧。而在实际画图中,不少老师往往将图画成如图5所示的圆弧,很明显是不合理的。
例6 关于子弹打击木块的画图:
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木块质量为M,子弹质量为m,子弹的初速度为v0,水平击中木块,未穿出,最终获得共同速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会在黑板上画出图6。
3 规律理解中的细节
例8 对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理解:光滑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1的小球以速度v0,与静止的质量为m2的小球发生正碰。碰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
由于这两个小球发生碰撞的时间极短,水平面光滑,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我们往往理解为碰前和碰后动量守恒。这是整个碰撞过程中小球发生的形变情况,实际上两个小球碰撞的同时也在向右发生位移,只不过这个位移很小。所谓的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指的应该是图示的过程中的每个瞬时动量都是守恒的。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选择有利于解题的两个瞬时的动量相等来解题,在两个小球形变量最大时,两个小球速度相等。
例9 对楞次定律的理解:高中教材中关于楞次定律是这样描述的:“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可以分四个层次来分析:①要确认的是感应电流的方向,而回答的则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好像是答非所问。其实只要知道磁场的方向,根据安培定则就能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并非答非所问;②这个定律中的关键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磁通量的变化;③谁的磁通量的变化,有个修饰词“引起感应电流的”;④对“阻碍”的理解,如何阻碍,阻碍什么。
4 问题释疑中的细节
例10 如图11所示,用静电计可以测量已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U,现使b板带正电,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增大两极板之间的距离,静电计指针张角变大
B.将a板稍微上移,静电计指针张角将变大
C.若将玻璃板插入两板之间,则静电计指针张角变大
D.若将a板拿走,则静电计指针张角变为零
简单的招式训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复杂的过程演绎到细微就是本领。教学细节体现出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凝聚着教师的心血与智慧,折射出教学艺术和理念。我们只有多学习、多探索、多交流,捕捉课堂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和大家一起探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得失,不断进取,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2]张良.对教材中一个课后习题解法的探究[J].学苑教育,2011(24):57.
[3]唐定彪.对一道长度测量题解法的探讨[J].中学物理,2009(2):36-37.
(栏目编辑 李富强)
关键词:教学细节;文本表述;物理板画;规律理解;问题释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2-0078-3
教学细节是指教学过程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课堂教学细节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彰显教师的教学功底。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构成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石[1]。教学细节贯穿教学全程,可以是科学严谨的表述、可以是清晰明了的板画、可以是富含逻辑的规律、可以是层层递进的变换、可以是精心设置的提问。
1 文本表述中的细节
例1 关于力的概念的理解:高中教材中对力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句话缩到最短就是“力是作用”。修饰语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书本中提到的力是推、拉、提、压的作用,甚至可以是化学的作用,如电池中的非静电力就是化学作用,同时也很容易理解发生力的作用需要两个物体。
例2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高中教材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是这样的,“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①文中表述直接反映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要么静止、要么匀速直线运动;②从后半句表述中可以看到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③前半句的表述直接说明一切物体总有维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
例3 关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的理解:教材的表述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这句话十分抽象。我们可以分三个步骤来分析:①确定判断哪个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即研究对象;②再看这个研究对象相对于接触物体的运动方向;③该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这个相对于接触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 物理板画中的细节
例4 关于动量守恒的画图: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作用前均静止,作用过程中均发生位移,并满足动量守恒(或单方向上动量守恒)。设在动量守恒的那个方向上两个物体发生的位移分别是s1、s2,物体的质量分别是m1、m2,则有m1s1=m2s2,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动量守恒。但是,在板画时就要注意画图的关键所在。如圖1所示,质量为m1的斜面静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其表面光滑,在其顶端轻放上一个质量为m2的小滑块,由静止沿斜面下滑,很显然水平方向上满足动量守恒。
画图时一定要以图2中的虚线为基准线,小滑块一定滑到基准线的左侧,斜面一定滑到基准线的右侧。如果画出图3 的示例,运动后的两个物体都滑到基准线的右侧很显然是不合理的。
例5 关于平抛运动轨迹的画图:
如图4,如果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那么抛出去的物体运动轨迹应该为整条抛物线的一半,不是圆弧。而在实际画图中,不少老师往往将图画成如图5所示的圆弧,很明显是不合理的。
例6 关于子弹打击木块的画图:
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木块质量为M,子弹质量为m,子弹的初速度为v0,水平击中木块,未穿出,最终获得共同速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会在黑板上画出图6。
3 规律理解中的细节
例8 对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理解:光滑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1的小球以速度v0,与静止的质量为m2的小球发生正碰。碰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
由于这两个小球发生碰撞的时间极短,水平面光滑,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我们往往理解为碰前和碰后动量守恒。这是整个碰撞过程中小球发生的形变情况,实际上两个小球碰撞的同时也在向右发生位移,只不过这个位移很小。所谓的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指的应该是图示的过程中的每个瞬时动量都是守恒的。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选择有利于解题的两个瞬时的动量相等来解题,在两个小球形变量最大时,两个小球速度相等。
例9 对楞次定律的理解:高中教材中关于楞次定律是这样描述的:“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可以分四个层次来分析:①要确认的是感应电流的方向,而回答的则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好像是答非所问。其实只要知道磁场的方向,根据安培定则就能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并非答非所问;②这个定律中的关键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磁通量的变化;③谁的磁通量的变化,有个修饰词“引起感应电流的”;④对“阻碍”的理解,如何阻碍,阻碍什么。
4 问题释疑中的细节
例10 如图11所示,用静电计可以测量已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U,现使b板带正电,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增大两极板之间的距离,静电计指针张角变大
B.将a板稍微上移,静电计指针张角将变大
C.若将玻璃板插入两板之间,则静电计指针张角变大
D.若将a板拿走,则静电计指针张角变为零
简单的招式训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复杂的过程演绎到细微就是本领。教学细节体现出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凝聚着教师的心血与智慧,折射出教学艺术和理念。我们只有多学习、多探索、多交流,捕捉课堂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和大家一起探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得失,不断进取,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2]张良.对教材中一个课后习题解法的探究[J].学苑教育,2011(24):57.
[3]唐定彪.对一道长度测量题解法的探讨[J].中学物理,2009(2):36-37.
(栏目编辑 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