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本文以江南水乡文化为载体探讨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过程和意义。
[关键词]地理 开放式课程 水乡文化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苏州,地处江南地带,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我们的学生生于斯,长于斯,生活的家园、自然景观、生产活动、民风民俗等这些独特的资源,是他们耳熟能详的,所以本地学校在开发利用江南水乡文化资源方面独具优势。地理课程就是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 依托江南水乡文化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内涵
1. 开放式地理课程
作为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若干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组成。地球表层系统及其子系统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呈开放的态势。地球表层系统与地外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这种传递和交流导致地理事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因而人们对所有地理事物的认识也总处在不定性的变化之中。地理学科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地理学科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两大领域,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政治等社会学科相联系。地理学科的开放态势使地理课程具有一种显著的开放态势。新课标要求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的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
2. 江南水乡文化
江南水乡一般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所属市县,上海市、浙江北部的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所属市县,因其均在长江以南所以称江南水乡。这里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河网密布,土地肥沃, 庄稼茂盛,水产发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千百年来,秀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柔美的水乡地域文化。尤其是唐宋以来,江南水乡更是引领华夏经济文化之潮流,成为全国人居环境最佳所在。苏州星罗棋布的池塘湖泊、纵横交错的河流,以水为脉, 以桥为媒, 民风纯朴, 有着浓郁的水乡文化特色。
二、 江南水乡文化与开放式地理课程的关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构建,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构建,要求地理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观,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生活、社会也是课程资源。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类型观,除了开设和落实国家课程,教师还可以选择和开设适合本校学生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理的学习只有紧密联系生活, 联系社会, 联系时事,,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有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价值形成正确认识, 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地处江南水乡的学子,每天生活在这水乡文化氛围当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开发这一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这对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依托江南水乡文化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过程
1.依托江南水乡文化制定开放式的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目标的开放性体现在:不再以掌握知识为惟一目标,更加强调发展能力,更加关注过程和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因此我们在以家乡江南水乡文化为载体进行教学时,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明确知识、能力等教学目标,而且要注重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所表现的行为目标和思想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依托江南水乡文化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除了能达成了解家乡地理概貌等基础知识目标和使用地图、表达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目标之外,通过发现、探究过程,还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因地制宜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等情感目标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2.依托江南水乡文化选择开放式的教学内容
地理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选择应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初中地理本来就是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标的基本理念,观察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体验江南水乡的生活,感悟江南水乡的文化,依托乡土地理,选择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江南水乡自然、饮食、民居、传统服饰与环境、桥梁、水井、农业、聚落、园林、住宅、亭桥、民俗民风等方面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水乡桥的文化”、“河流的文化”、“水乡的风俗文化”、“农具的变迁”、“水乡饮食文化”、“水乡湖荡文化”、“江南水乡特产( 农产品、水产等) ”、“水乡地理位置及历史的变迁”“水乡的服饰”“水乡的戏曲”都是我们可以选择和开发的主题。
3.依托江南水乡文化选择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一方面是指在某个主导模式下的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兼容性和灵活性,例如:探究法、活动法、合作学习、讨论研究、发现学习、范例教学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指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性、互通性和变化性,例如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如问题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等。以江南水乡文化载体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在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大胆尝试地理教学改革,比如实行小组学习、网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讨论、自由实践;通过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多元主体评价等评价方法的设计,突破单一、片面的考试评价体系。 比如通过系统地组织开展“水乡文化”为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田间、深入水乡, 关注他们的居住环境, 了解家乡的人、家乡的事, 发掘身边的文化,同时, 利用各种活动形式对水乡文化进行广泛宣传, 让现代水乡人感受本土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真正改变了地理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4. 依托江南水乡文化选择开放式的课程形态
开放式地理课程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不仅有必修课,也可以开设选修课;不仅有国家课程,也可补充地方乡土课程,还可开发本校地理课程。有的地理课程内容被整合到综合课中去,有的以单独学科课程的形式出现,还有的作为简要的背景或素材融入研究性学习课程。地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延伸。 以江南水乡文化作为载体的教学,作为乡土地理的一部分,既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落实,也是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江南水乡文化既可以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以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
三、依托江南水乡文化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意义
1.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开放的地理课程,已经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从“单一课本”的学习到“多种渠道” 的学习,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放的地理课程让学生走向社会、回归自然、体验生活, 为他们创设了实践的舞台,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比如通过对本土水乡的地理概貌、民风民俗、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等等的探究, 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环境观和可持续观。
2.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依托江南水乡文化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边学习边实践。通过课程的开发,教师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师开发乡土课程的过程中也是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过程,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能的挖掘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舞台,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
3.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的总结、积淀与升华,是学校办学传统、优势、特长的体现,是学校在未来办学中的继续追求和优化发展。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有自己办学的理念和办学特色。以乡土文化为载体进行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的开发,是依据学校的治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展开的,很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和地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校本课程的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 陆志刚.江南水乡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地理 开放式课程 水乡文化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苏州,地处江南地带,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我们的学生生于斯,长于斯,生活的家园、自然景观、生产活动、民风民俗等这些独特的资源,是他们耳熟能详的,所以本地学校在开发利用江南水乡文化资源方面独具优势。地理课程就是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 依托江南水乡文化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内涵
1. 开放式地理课程
作为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若干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组成。地球表层系统及其子系统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呈开放的态势。地球表层系统与地外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这种传递和交流导致地理事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因而人们对所有地理事物的认识也总处在不定性的变化之中。地理学科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地理学科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两大领域,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政治等社会学科相联系。地理学科的开放态势使地理课程具有一种显著的开放态势。新课标要求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的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
2. 江南水乡文化
江南水乡一般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所属市县,上海市、浙江北部的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所属市县,因其均在长江以南所以称江南水乡。这里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河网密布,土地肥沃, 庄稼茂盛,水产发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千百年来,秀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柔美的水乡地域文化。尤其是唐宋以来,江南水乡更是引领华夏经济文化之潮流,成为全国人居环境最佳所在。苏州星罗棋布的池塘湖泊、纵横交错的河流,以水为脉, 以桥为媒, 民风纯朴, 有着浓郁的水乡文化特色。
二、 江南水乡文化与开放式地理课程的关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构建,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构建,要求地理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观,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生活、社会也是课程资源。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类型观,除了开设和落实国家课程,教师还可以选择和开设适合本校学生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理的学习只有紧密联系生活, 联系社会, 联系时事,,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有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价值形成正确认识, 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地处江南水乡的学子,每天生活在这水乡文化氛围当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开发这一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这对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依托江南水乡文化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过程
1.依托江南水乡文化制定开放式的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目标的开放性体现在:不再以掌握知识为惟一目标,更加强调发展能力,更加关注过程和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因此我们在以家乡江南水乡文化为载体进行教学时,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明确知识、能力等教学目标,而且要注重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所表现的行为目标和思想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依托江南水乡文化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除了能达成了解家乡地理概貌等基础知识目标和使用地图、表达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目标之外,通过发现、探究过程,还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因地制宜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等情感目标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2.依托江南水乡文化选择开放式的教学内容
地理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选择应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初中地理本来就是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标的基本理念,观察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体验江南水乡的生活,感悟江南水乡的文化,依托乡土地理,选择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江南水乡自然、饮食、民居、传统服饰与环境、桥梁、水井、农业、聚落、园林、住宅、亭桥、民俗民风等方面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水乡桥的文化”、“河流的文化”、“水乡的风俗文化”、“农具的变迁”、“水乡饮食文化”、“水乡湖荡文化”、“江南水乡特产( 农产品、水产等) ”、“水乡地理位置及历史的变迁”“水乡的服饰”“水乡的戏曲”都是我们可以选择和开发的主题。
3.依托江南水乡文化选择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一方面是指在某个主导模式下的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兼容性和灵活性,例如:探究法、活动法、合作学习、讨论研究、发现学习、范例教学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指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性、互通性和变化性,例如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如问题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等。以江南水乡文化载体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在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大胆尝试地理教学改革,比如实行小组学习、网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讨论、自由实践;通过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多元主体评价等评价方法的设计,突破单一、片面的考试评价体系。 比如通过系统地组织开展“水乡文化”为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田间、深入水乡, 关注他们的居住环境, 了解家乡的人、家乡的事, 发掘身边的文化,同时, 利用各种活动形式对水乡文化进行广泛宣传, 让现代水乡人感受本土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真正改变了地理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4. 依托江南水乡文化选择开放式的课程形态
开放式地理课程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不仅有必修课,也可以开设选修课;不仅有国家课程,也可补充地方乡土课程,还可开发本校地理课程。有的地理课程内容被整合到综合课中去,有的以单独学科课程的形式出现,还有的作为简要的背景或素材融入研究性学习课程。地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延伸。 以江南水乡文化作为载体的教学,作为乡土地理的一部分,既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落实,也是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江南水乡文化既可以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以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
三、依托江南水乡文化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意义
1.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开放的地理课程,已经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从“单一课本”的学习到“多种渠道” 的学习,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放的地理课程让学生走向社会、回归自然、体验生活, 为他们创设了实践的舞台,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比如通过对本土水乡的地理概貌、民风民俗、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等等的探究, 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环境观和可持续观。
2.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依托江南水乡文化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边学习边实践。通过课程的开发,教师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师开发乡土课程的过程中也是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过程,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能的挖掘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舞台,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
3.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的总结、积淀与升华,是学校办学传统、优势、特长的体现,是学校在未来办学中的继续追求和优化发展。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有自己办学的理念和办学特色。以乡土文化为载体进行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的开发,是依据学校的治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展开的,很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和地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校本课程的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 陆志刚.江南水乡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