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个体动作发展研究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c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系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 Peter Kugler,Scott Kelso和Michael Turvey三位研究者在哲学、生物学、工程学、非平衡力学以及生态学的原理基础上[1]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动作发展研究理论。该理论包括动力系统理论和生态学原理。
  动力系统作为探讨动作发生原因的理论,它把人类的动作控制当作一种复杂的系统,其行为方式与复杂的生物系统与物理系统相似。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动力系统理论注重探讨随着时间的演进,以及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之下,系统是如何由原来的状态改变到另外一个状态的[2]。
  Gibson(1966)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直接知觉”和“环境赋使”的观点。他认为在知觉前,个体可以不需要经过“感觉”过程,只要主动撷取环境中的讯息便能觉知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赋使是环境提供给个体行动的机会,觉知“环境赋使”须仰赖个体去探察本身的控制能力与环境所提供机会之间的关系;个体觉知环境可供行动的讯息,是以本身身体有关的单位做为测量标准(如:手长、眼睛高等)。因此,相同的环境虽然给予个体相同的资源,但环境中事物所提供的环境赋使,在动作的形成上则因个体条件的不同有所不同[2]。
  一、踢毽子运动的动态系统分析
  踢毽子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之一,也是体育教学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练习内容。它是个体在一定环境下经过不断的学习,肢体动作从开环系统向闭环系统转化的一项运动系统。从动力系统分析,该系统主要在控制下肢关节的同时完成各种踢的闭环性动作技能,涉及到摆动腿髋膝关节的屈、伸、旋内、旋外等作用肌,以及踝关节内翻的作用肌等。从生态学原理分析,该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受物理和信息两种因素的限制;物理限制包括结构性或功能性两种限制,其中各个关节自由度的控制以及如何控制力量的大小,属于结构性物理限制;功能性物理限制是个体反应和知觉等能力支持动作表现的过程,如在幼儿阶段摆动腿不能快速的形成拦截毽子的动作。信息限制是经过系统传导的各种能量,帮助个体在动态环境中形成的必要动作反应以及支持动作的协调,包括对毽子在空间不同运动轨迹信息的处理,以及身体触碰毽子时本体感觉的信息限制。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分析个体踢毽子动作技能发展,不仅可以为深入了解不同动作发展理论观点,为拓宽教师教学理念提供思路,同时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探查个体动作技能形成的本质过程,为探讨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动作学习基础以及动作学习的方向提供了基础。踢毽子属于操作性技能,本文依据动态系统理论观点,以及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动作形态特点,以连续踢两次为标准,确定两次以下为开环系统,两次以上为闭环系统。
  二、踢毽子动力系统分析
  动力系统理论认为在动作学习中,个体要想学习并操作一项复杂的运动技能,其动作控制系统就必须要解决组成该系统各个元素的自由度问题,例如僵硬的肌肉和关节。
  踢毽子(仅对摆动腿分析)是一个由髋、膝、踝关节组成的复杂、多层次的运动环节系统,摆动腿对毽子的控制需要髋、膝、踝三个关节的相互协调。为了熟练地控制毽子的飞行轨迹,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环境条件的约束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动作形态,以达到很好的控制这三个关节的自由度。例如:为了达到对毽子的控制(连续踢毽子),个体在幼儿阶段采用“锁住”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策略进行动作探索,这个策略使摆动腿像棍子一样僵硬,并逐步形成了“蹦踢”动作的雏形。随着个体不断练习,“冻结”的僵硬关节开始变的灵活,一个流畅的环节运动逐渐形成,从6岁开始个体可以依据毽子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释放出的不同信息,摆动腿的各个肌肉和关节通过自我组织的方式形成了以盘踢为主的动作模式。Berstein认为,个体动作模式灵活性的增加,就必定意味着需要个体直接变量数的减少[3]。在踢毽子过程中,变量的减少实质是个体将下肢存在一定功能性联系的肌肉群及相关关节组合成适合一定条件下的协调结构,如3~6岁阶段的蹦踢。
  以上分析得出,在动作学习过程中,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动作表现受肌肉群和关节的自由度限制,教师只有了解不同自由度限制下表现出来的不同形态,以及这种状态下的肌肉和关节自由度特点,才能很好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从一种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
  三、踢毽子生态学理论分析
  生态学理论强调背景性因素或实际情境对有机体的影响,他们认为因自我或物体移动所产生的周边知觉阵列能量的改变,是提供给人类行为直接知觉的信息,并且用它来调控行动[4]。“知觉-动作”的联结作为研究开放性技能协调表现的重要因素,在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知觉部分负责发现并应用环境中重要的固有信息,动作部分负责动作控制特征的安排和调整,从而使个体达到行为目标。其中,影响踢毽子动作协调的两种最重要因素是信息的恒定性和环境赋使。
  1.信息恒定性对动作形成的影响
  恒定性模式是指知觉和行为之间的直接信息不需经过转换、计算和黑盒子的过程,直接经信息而产生动作;动作影响并改变所知觉到的信息,而知觉就是对这些恒定模式的直接拾取[5]。Gibson认为人们通过主动碰触后所获得的复杂信息,也就是动态的本体感觉信息,是最有用的信息。在操作性技能中,动态性碰触后所获得的信息可能比视觉信息更具连续性与基础性[2]。动作会产生信息,而信息会进一步促进动作变化,从而使知觉与动作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关系。
  分析1 运动方向的判断
  直接知觉理论认为环境光阵中的信息对人的活动起到导航的作用,因为环境光阵至少提供了运动方向的信息。在踢毽子运动中,毽子飞行的轨迹确定个体触碰时所需的方向。不管是熟练和不熟练者,当毽子的飞行轨迹发生改变的时候,个体会随着毽子位置的变化,采用前后、左右或旋转方式进行方向上的判断,然后用力伸展下肢或改变姿态控制毽子。这就说明毽子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可以引导练习者的运动方向,例如:对于踢毽子不熟练的个体,由于其自控能力不足,也会随着毽子的飞行轨迹,在四处“飞奔”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是比较突然,并非属于自主计划下产生的动作。同样,熟练的个体在处理这种现象时,他们随着毽子飞行路线做出更加合理的动作来调整毽子在空中的飞行轨迹。例如,个体用蹦踢的方式调整远离身体的毽子,使动作形态恢复到盘踢上。   Gibson认为:知觉是有机体行为与环境的双向联结。知觉引导行为,行为于是被结构化使知觉以一种生产性的方式向环境施加压力[4]。所以,不管是熟练者还是不熟练者,他们都能够在处理毽子提供的信息互动中,随着毽子的飞行路线,及时地、不加考虑地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这就提示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环境和任务丰富个体的练习经验,以促进技能的提高。
  分析2 踢毽子时间的判断
  人体运动的多数动作不会凭空发生。Bootsma指出,在特定环境中的协调动作须满足在适当的时间接触到物体,才能形成知觉与行动行为。而人对碰撞知觉的直接性是物体轮廓扩大的速率让人意识到碰撞发生的紧急性[5]。踢毽子是肢体对毽子进行操控的动作系统,分析该动作系统协调的最佳时机是个体触碰毽子的瞬间所产生的动作。当毽子在空中自上而下飞行时,毽子会在眼睛里产生一个逐渐变大的网膜视像,当这个视像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个体操作(踢)的动作。Gibson提出人类可以将知觉到的恒定行为作为行动的信息[2]。毽子一旦在空中开始飞行,其飞行轨迹作为该运动的恒定信息,它是引发个体产生肢体动作的基本因素。从个体踢毽子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可以得出,无论是初学阶段的开放性技能,还是达到熟练时期的封闭性技能,个体都能在毽子下落到一定程度后,不经过信息转换,就能瞬间做出最适合当时环境条件的蹦踢、弹踢、盘踢、拐踢、连续的盘踢或拐踢等动作。这些动作会随着练习时间的增加,以及熟练度的提高逐渐形成技能;同时,当同一个信息出现的时候个体可以选择多种动作来控制毽子,从而形成不同的踢毽子动作技术,如盘踢、拐踢的交替使用。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在协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蹦踢、盘踢和拐踢等动作,个体不是通过模仿获得的,而是在处理毽子飞行过程中的自组织行为;评价踢毽子不同阶段身体协调的最佳时间是肢体接触毽子的瞬间。这些就为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和实施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2.环境赋使下的踢毽子技能形成
  Gibson认为环境赋使是个体因环境中物体的形状、大小等不同的信息及物体的表面配置,产生直接知觉,引起个体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特定行为。
  在踢毽子活动中,毽子本身只是一个物质,它不会有知觉,也不会有任何活动、时间或行动产生。环境赋使是对毽子直接察觉后,个体以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学习环境互动,通过对毽子和周边环境之间的辨认,从而决定“毽子是什么”或“自己会做什么”的情境活动,最后,直觉到毽子可以“踢”和“掷”的功能。环境赋使是个体对环境中事物的信息产生的知觉与动作反应,而这些知觉与反应会随着个体的经验不同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说,在某种环境下,物体的使用功能会因人的认识及其能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义。“掷毽子”、直腿踢(蹦踢)和屈腿踢(盘踢和拐踢)就是很好的证明,个体在不断的熟练过程中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合理的利用肢体各关节的功能来选择“掷”、直腿踢,还是屈腿踢。
  从以上分析得到:个体在踢毽子学习过程中,肢体动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受个体的认识、能力,以及毽子在空中与身体所处的高低和远近的位置信息而决定,但同样也受个体自身能力的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运动环境,激发学生的认知,以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
  四、结论
  1.关节自由度的发展是了解个体动作表现的重要依据
  在踢毽子的过程中,关节的自由度对于动作形成会有许多的限制。由于盘踢、蹦踢和拐踢等是构成踢毽子运动的几种基本技术动作,观察分析个体在不同阶段踢毽子的动作型态特点,即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各个关节自由度的表现是了解个体动作发展的基础,这就为学习者制定不同阶段的合理动作学习教学计划打下了基础。
  2.恒定信息是形成运动动作和方向的主要因素
  毽子在空中的飞行位置是踢毽子活动的恒定信息。对于练习者来说,不管其踢毽子的动作技能是否熟练和协调,他们在不同阶段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作形式和运动方向,都取决于个体自我认识,以及毽子所赋使的信息,从而激发和形成了蹦踢、拐踢和盘踢等动作形式,以及行进间、原地和转圈的运动方向。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的改变运动条件,在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动作技能。
  参考文献:
  [1]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
  [2]Keith Davids,Chris Buttons,Simon Bennett.Dynamics of Skill Acquisition:A
  Constrainta-Led Approach[M].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8.
  [3]Richard A.Magill著,张忠秋等译.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秦晓利.生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5]刘有德.运动技能学习[M].台北:禾枫书局有限公司,2010.9
  (本文系:中国教育协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从发展的视角构建动作技能教学内容体系,课题批准号:AZA1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期围绕“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预计技能分析”展开相关问题的讨论,将论坛中的主要观点加以汇总整理,以便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关键词:运动负荷;练习密度;预计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0-0020-03  问题一:公开课需不需要测量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它是衡量好课的标准吗?  【浙江·项为人】这个应该要,理由是一堂好课的
摘要:“课课练”对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课课练”质量,结合教学内容和器材,采用创设情境教学,创编游戏教学,进行组合练习,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练习,创新器材教学等有效措施。  关键词:“课课练”质量;有效措施;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4-0070-02  一、结合教学内容和器材,创设情境教学  在排球教学的“课课练”
对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这在本质上又决定了教师角色的非单一性与多元性。相对其它学科来说,体育教学不仅具备一般教学工作的复杂性,由于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又导致了教学情境的多变性,于是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角色转换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便显得尤为重要。反观我们过去的体育课堂,有的是单纯通过教师来主导课堂而忽视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渐失学习兴趣;有的又是过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阳光新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0-0023-01  在一片洒满阳光的操场上,有两支比较引人注目的队伍——阳光队和壁虎队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横向攀岩比赛。在一片呐喊声和助威声中,阳光队以略微的优势击败了壁虎队,取得了小胜。这是2013年9月24日北京石油学院附属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在“做阳光少年、展自我
隆隆冬日,挡不住体育人的脚步;瑟瑟寒风,吹不散体育人的热情。2010年12月29日-30日,由江苏省教研室主办的“江苏省首届体育特级教师论坛”在古城苏州草桥中学隆重举行。  30日上午9:00开始,来自南京市第四中学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嵇明海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一节“育人育体同在,主导主体相融,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高效”的高一年级体育课——《武术(剑术)》。嵇老师以其创新的《连环整分式》教学设计,激情真
在中小学体育课上,安排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应根据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课的类型、学生实际等因素综合考虑,不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练习的科学性、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下面列举几个课堂教学实例片段,供广大同仁参考。  案例1:在两个基本教材结束后安排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练习  初中二年级某节体育课,主教材——原地侧向推铅球,副教材——快速跑。教学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原地侧面推铅
湖北省麻城市华英学校是一所纯初中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余人,教职工400余人,体育教师9人。学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体育工作,自建校以来,每年秋季举办田径运动会,每年春季举办“阳光体育月”活动。“阳光体育月”开设有:拔河、篮球、乒乓球、象棋、齐心协力跳等项目,学生参与率基本上达到100%,学校每年的冬季长跑活动达100天以上。学校每年按要求对学生体质数据进行全面真实上报。学校每天三操
关键词:挑战;超越;长三角;教学研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2-0018-01  2015年11月13日,以“传承、挑战、超越”为主题的“长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教学研讨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共有600余名来自江苏﹑浙江﹑上海的体育教研员﹑特级教师以及骨干教师代表参加此次活动。我非常荣幸地代表江苏省在本次活动现场执教了一堂交流展示
宋尽贤(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理事长)  首先回顾一下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观摩展示活动的发展历程。2004年在肇庆,由教育部体卫艺司主办第一届,目的是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从无锡的第二届起,改由体卫艺司委托我们学会主办,每两年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五届。针对前两届活动的不足,分别在大连、宁波举办的第三、四届增加了展示后的研讨,力图使观摩展示活动由关注方法和具体形式转向对体育课程改革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
自2007年5月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发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积极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这一阶段学校体育的工作重点也是放在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上面。这也是本刊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要长期关注的话题;同时,本刊将长期密切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围绕体育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展开系列讨论。除此之外,阳光体育落实过程中的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半年的冬季长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