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当一个摄像师,寻找到一个美丽的城市,并且使用着佳能XL H1拍摄影片的时候,也许就是他最幸福的时候。
今年夏天,导演赵良和摄像师佟志坚参与了 “Visa携手Discovery探索世界,刷新梦想”活动。在六个曾经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美国洛杉矶、澳大利亚悉尼、韩国首尔、意大利罗马、墨西哥城、希腊雅典之中,他们选择了罗马作为拍摄地,使用佳能XL-H1完成了一部优秀短片作品的拍摄。
这次去罗马拍摄影片,对罗马的印象怎么样?
非常不错,罗马是个很漂亮的城市,不过这次去罗马拍摄的时间很紧张,大家都非常投入,几乎没有时间来欣赏罗马城,不过那绝对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在罗马拍摄的剧组有多少人?
剧组有6个人,导演、摄像、两个演员,还有两个意大利人,他们分别担任制片和录音。
我们一共去了6天,除掉路上的2天,和采景用的1天时间,我们实拍只有3天时间,一共用了6盘带子,大概拍了300多个镜头。
在罗马拍摄的工作量大吗?
工作量还是挺大的,我们一共去了6天,除掉路上的2天,和采景用的1天时间,我们实拍只有3天时间,一共用了6盘带子,大概拍了300多个镜头。
在罗马的制片人带领下我们去了外景场地,然后回到酒店里画拍摄草图,我们发现事先在国内想好的镜头在那里多数都无法实现,灯光和场地使用的协调也出现了一些小麻烦,还好赵导非常有经验,把这些问题都处理的非常得当,我们一起还改造了很多之前关于影片镜头的设想,拍摄的效果同样也非常的好,如果这样计算的话,我们的工作量是非常惊人的。
在国外拍摄的流程是怎样的?
在国外,对于拍摄的要求和规矩很多也非常的麻烦,经常碰到意外的干预,但是使用DV进行拍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方便的,因为它的体积比起大高清还是很小巧的,布置机位和移动起来也非常的方便,如果是使用大型摄像机,那么在场地的批准许可等一系列的问题上就是非常烦琐的,想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个场景的拍摄几乎是不可能的,DV拍摄的便携性在这个方面就体现出来了。
使用佳能HDV的感觉如何?
非常好,简直就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之前看过一些DV拍摄的作品,因为DV的画面质感是只有DV才有的,其他机器都无法模拟出来,这个就和拍电影一样,在电影里16mm就是16mm的质感,它和35mm的感觉就是不同的,一些大片基本上都用35mm来拍摄,拍纪录片有些人选择16mm甚至有用8mm来拍,他追求的就是这种“糙”的感觉,只要片子的风格统一而且很合片子的主题这就是非常好的。DV,我感觉像佳能HDV中的这款XL-H1就太过专业了,我如果有小成本的广告或者电影我肯定拿这个机器来拍,而且它里面的设置和大高清机器的设置是非常相近的,它的Gamma曲线,它的“拐点”,还有“工师菜单”中的各种调节选项设置的相当完美。这个机器如果调整菜单把画面设置的色彩重一些,艳一些的话拍出来的效果很像16mm的画质。
在拍摄中使用的什么镜头?
我使用的就是XL-H1的标头,非常的好用。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完美的镜头,同样每个镜头也都有它的优点,我对镜头还是非常敏感的,我在使用的过程中都要找到镜头最优秀的光圈和焦段,争取把镜头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在使用XL-H1的HD镜头时我感觉光圈在F4的时候画面的各种层次都非常完美。那好吧,我就尽量使用这个光圈进行拍摄,让灯光照明来配合我的光圈,把镜头的优势发挥到极至,而不是根据现场的打光和光线来调整光圈和快门速度,这样做就把HD镜头的出色水平给降低了。
在使用XL-H1的HD镜头时我感觉光圈在F4的时候画面的各种层次都非常完美。
镜头的变焦效果怎么样?
老实说这个机器的变焦肯定没有办法和我过去使用的大高清相比,大机器的焦点环和变焦环的间隔很大,XL-H1的间隔比较小,也就是说有时候稍微用一点劲就容易拧过,这个可能和我个人的使用方式有关系,我用的大高清比较多,所以手感已经固定了,不用太多调整只要目测一下距离就基本可以保证焦点清晰的要求。例如拍摄纪录片我不可能推上去聚焦然后在拉出来开始拍摄,题材和现场氛围都不允许我这样做,你必须进行抓拍,那我就只能使用目测的方式快速判断出焦距,投入到拍摄中去。我说一些多年的经验,那就是观察镜头上的刻度表,在我目测范围内的基本就是实的,我说的这个“实”的概念只是相对的实,不是绝对实。初用的时候感觉变焦的过程有点快,有时候很难把握住焦距的变化过程,这可能和我第一次使用DV有关系,经过几天的适应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用打光和光线来调整光圈和快门速度,这样做就把HD镜头的出色水平给降低了。
针对焦点和曝光的控制有什么体会?
用过XL-H1之后我感觉佳能在这个的机器的焦点方面还是很用心的,它有两挡焦点控制辅助功能,一个是焦点放大,另一个就是焦点区域的锐化,使用这个控制键之后焦点区域就被放大了,聚焦实不实一目了然,不但可以放大还可以把焦点的物体锐化,物体的边缘非常清晰,像刀刻的一样,因为你在监视器里观察的时候焦点是非常柔的,焦点很难看实,有了这个功能焦点的控制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关于曝光的问题,我们在这个片子里全部都使用了手动曝光,当然如果是拍新闻我肯定会选择拍摄时最正确的曝光,毕竟现场光线也是新闻记录的一部分,这个要完全还原。但是对于艺术色彩浓厚或者以创意为主的影片而言就不能这样做了,几乎所有的曝光都不那么准确,一定要按照我们心中的想法进行曝光,要突出它的明暗对比,还要注重影片的风格,不仅仅是拍摄在灯光上也要特别的注意。一个好的画面要注意它的构图、色彩和线条,使用XL-H1这个机器经过细致的调整这些要求都可以达到,它的功能很强大,只要你够专业,再使用这样的设备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它完全可以满足那些对电影或者影视有强烈追求,但没有足够资金的那些人的需要,走小成本的创作的路线,那用这个机器足够了。
它完全可以满足那些对电影或者影视有强烈追求,但没有足够资金的那些人的需要,走小成本的创作的路线,那用这个机器足够了。
通过使用发现佳能XL-H1的优势在哪里?
我在使用这个机器的时候感觉它有非常好的画面效果,例如使用其他设备在广角端拍摄大景的时候你会看到景深的变化,经常会出现后焦不准的情况,但是这款机器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我非常惊奇的地方。之前虽然我没有使用过DV,但是分析一些影片从景深和它的模糊程度上基本一眼就能看出它使用哪个级别的拍摄设备,DV设备给我的直接感觉就是这样,但是用了这款机器,从拍摄到观看回放画面都让我非常的震惊,非常的专业。
因为这次拍摄的影片是一个5分钟的广告短片,我想如果要是纪录片的话XL-H1的优势就更突出了,不用担心它的硬件技术问题,这已经很成熟了,单就相对小巧的设计就很容易介入到拍摄的环境之中,小DV在拍摄的过程中容易让人忽视,不会产生环境之间的矛盾。在独立制片的低成本影片中使用XL-H1这样的设备还可以精简剧组的成员,从各个方面控制成本。当然了这些都不绝对,大机器也有大机器的好处,从图像质量,整体的技术上都没有问题,但是在环境的驾驭上它比较生硬。
在独立制片的低成本影片中使用XL-H1这样的设备还可以精简剧组的成员,从各个方面控制成本。
用XL-H1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这次拍摄我感觉这个机器的自定义模式非常的方便,不好意思我又要那它和大高清设备比较了,我感觉XL-H1要比大高清方便很多,如果在大高清机器上我调整工程菜单,例如调整机器的黑伽码、白伽码或者白切割等等,我调完之后是要存在一张存储卡里,根据不同的场景我要更换拍摄的模式就要把存储卡重新插到机器里,但是在XL-H1中我只要使用“自定义”键就可以办到了,它有6挡“自定义”键可以随时转换,而且按钮设计在摄制键的旁边,转换起来非常的方便。这样就可以开发出6个不同的工程菜单和6个不同的gamma曲线图。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XL-H1这个机器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设备,它适合于专业的摄像师和想成为专业摄像师的人使用,XL-H1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机器,你在操作的过程中要赋予它灵感,它里面有太多的设置可以支持你变换更多的思想,是一款让人过目不忘的机器。
拍摄的时候使用随机MIC了吗?
使用了。我们有专业的录音师来收取全部音频,我只在收取环境音同期声的时候才把MIC打开,使用随机的MIC做基础录音,后期回放听起来还是非常满意的。
它适合于专业的摄像师和想成为专业摄像师的人使用,XL-H1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机器,你在操作的过程中要赋予它灵感,它里面有太多的设置可以支持你变换更多的思想,是一款让人过目不忘的机器。
输出后的素材画质怎么样?
我对使用HD-SDI接口输出的画面是非常满意的。之前在DV的输出问题上也听朋友说过这个问题,就是在监视器上看的画面效果很好,但是输出后就会有明显的色差,而且焦点是有明显变化的,光比的变化让人非常头疼,但是这些麻烦我都没有碰到,佳能XL-H1值得信任。
那么,使用这个机器能不能实现磁转胶呢?
可以,完全可以。如果要转胶的话,那前期我就要做一些拍摄实验,从画质上看完全可以达到,不过我使用后还没有在大屏幕上看过,但是从我的经验上来看,这个机器完全可以做转胶。要知道转胶片不但是机器的问题同样也是镜头的问题,像《黑暗中的舞者》同样是用DV拍摄的,但是使用了非常出色的镜头,在大屏幕上同样不会虚,而且影片的感觉相当好,这里面牵扯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但是我想这些在XL-H1看来完全没有问题。
对使用佳能XL-H1的朋友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使用XL-H1这个机器一定要配备一个专业的三脚架,因为它的构造相对于其他品牌的机器要略大一些,再加上要配备各种各样的镜头,这个重量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使用一个专业的三脚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就可以避免更换镜头之后头重脚轻的问题,器材的扩建性可以加强许多。另外,可以多设置一些自定义的录制模式,在拍摄的时候会非常方便。面对这样一款有灵性的机器,必须发挥你的专业精神,用心去拍摄。
面对这样一款有灵性的机器,必须发挥你的专业精神,用心去拍摄。
(罗马工作照由赵良提供)
当一个摄像师,寻找到一个美丽的城市,并且使用着佳能XL H1拍摄影片的时候,也许就是他最幸福的时候。
今年夏天,导演赵良和摄像师佟志坚参与了 “Visa携手Discovery探索世界,刷新梦想”活动。在六个曾经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美国洛杉矶、澳大利亚悉尼、韩国首尔、意大利罗马、墨西哥城、希腊雅典之中,他们选择了罗马作为拍摄地,使用佳能XL-H1完成了一部优秀短片作品的拍摄。
这次去罗马拍摄影片,对罗马的印象怎么样?
非常不错,罗马是个很漂亮的城市,不过这次去罗马拍摄的时间很紧张,大家都非常投入,几乎没有时间来欣赏罗马城,不过那绝对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在罗马拍摄的剧组有多少人?
剧组有6个人,导演、摄像、两个演员,还有两个意大利人,他们分别担任制片和录音。
我们一共去了6天,除掉路上的2天,和采景用的1天时间,我们实拍只有3天时间,一共用了6盘带子,大概拍了300多个镜头。
在罗马拍摄的工作量大吗?
工作量还是挺大的,我们一共去了6天,除掉路上的2天,和采景用的1天时间,我们实拍只有3天时间,一共用了6盘带子,大概拍了300多个镜头。
在罗马的制片人带领下我们去了外景场地,然后回到酒店里画拍摄草图,我们发现事先在国内想好的镜头在那里多数都无法实现,灯光和场地使用的协调也出现了一些小麻烦,还好赵导非常有经验,把这些问题都处理的非常得当,我们一起还改造了很多之前关于影片镜头的设想,拍摄的效果同样也非常的好,如果这样计算的话,我们的工作量是非常惊人的。
在国外拍摄的流程是怎样的?
在国外,对于拍摄的要求和规矩很多也非常的麻烦,经常碰到意外的干预,但是使用DV进行拍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方便的,因为它的体积比起大高清还是很小巧的,布置机位和移动起来也非常的方便,如果是使用大型摄像机,那么在场地的批准许可等一系列的问题上就是非常烦琐的,想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个场景的拍摄几乎是不可能的,DV拍摄的便携性在这个方面就体现出来了。
使用佳能HDV的感觉如何?
非常好,简直就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之前看过一些DV拍摄的作品,因为DV的画面质感是只有DV才有的,其他机器都无法模拟出来,这个就和拍电影一样,在电影里16mm就是16mm的质感,它和35mm的感觉就是不同的,一些大片基本上都用35mm来拍摄,拍纪录片有些人选择16mm甚至有用8mm来拍,他追求的就是这种“糙”的感觉,只要片子的风格统一而且很合片子的主题这就是非常好的。DV,我感觉像佳能HDV中的这款XL-H1就太过专业了,我如果有小成本的广告或者电影我肯定拿这个机器来拍,而且它里面的设置和大高清机器的设置是非常相近的,它的Gamma曲线,它的“拐点”,还有“工师菜单”中的各种调节选项设置的相当完美。这个机器如果调整菜单把画面设置的色彩重一些,艳一些的话拍出来的效果很像16mm的画质。
在拍摄中使用的什么镜头?
我使用的就是XL-H1的标头,非常的好用。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完美的镜头,同样每个镜头也都有它的优点,我对镜头还是非常敏感的,我在使用的过程中都要找到镜头最优秀的光圈和焦段,争取把镜头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在使用XL-H1的HD镜头时我感觉光圈在F4的时候画面的各种层次都非常完美。那好吧,我就尽量使用这个光圈进行拍摄,让灯光照明来配合我的光圈,把镜头的优势发挥到极至,而不是根据现场的打光和光线来调整光圈和快门速度,这样做就把HD镜头的出色水平给降低了。
在使用XL-H1的HD镜头时我感觉光圈在F4的时候画面的各种层次都非常完美。
镜头的变焦效果怎么样?
老实说这个机器的变焦肯定没有办法和我过去使用的大高清相比,大机器的焦点环和变焦环的间隔很大,XL-H1的间隔比较小,也就是说有时候稍微用一点劲就容易拧过,这个可能和我个人的使用方式有关系,我用的大高清比较多,所以手感已经固定了,不用太多调整只要目测一下距离就基本可以保证焦点清晰的要求。例如拍摄纪录片我不可能推上去聚焦然后在拉出来开始拍摄,题材和现场氛围都不允许我这样做,你必须进行抓拍,那我就只能使用目测的方式快速判断出焦距,投入到拍摄中去。我说一些多年的经验,那就是观察镜头上的刻度表,在我目测范围内的基本就是实的,我说的这个“实”的概念只是相对的实,不是绝对实。初用的时候感觉变焦的过程有点快,有时候很难把握住焦距的变化过程,这可能和我第一次使用DV有关系,经过几天的适应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用打光和光线来调整光圈和快门速度,这样做就把HD镜头的出色水平给降低了。
针对焦点和曝光的控制有什么体会?
用过XL-H1之后我感觉佳能在这个的机器的焦点方面还是很用心的,它有两挡焦点控制辅助功能,一个是焦点放大,另一个就是焦点区域的锐化,使用这个控制键之后焦点区域就被放大了,聚焦实不实一目了然,不但可以放大还可以把焦点的物体锐化,物体的边缘非常清晰,像刀刻的一样,因为你在监视器里观察的时候焦点是非常柔的,焦点很难看实,有了这个功能焦点的控制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关于曝光的问题,我们在这个片子里全部都使用了手动曝光,当然如果是拍新闻我肯定会选择拍摄时最正确的曝光,毕竟现场光线也是新闻记录的一部分,这个要完全还原。但是对于艺术色彩浓厚或者以创意为主的影片而言就不能这样做了,几乎所有的曝光都不那么准确,一定要按照我们心中的想法进行曝光,要突出它的明暗对比,还要注重影片的风格,不仅仅是拍摄在灯光上也要特别的注意。一个好的画面要注意它的构图、色彩和线条,使用XL-H1这个机器经过细致的调整这些要求都可以达到,它的功能很强大,只要你够专业,再使用这样的设备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它完全可以满足那些对电影或者影视有强烈追求,但没有足够资金的那些人的需要,走小成本的创作的路线,那用这个机器足够了。
它完全可以满足那些对电影或者影视有强烈追求,但没有足够资金的那些人的需要,走小成本的创作的路线,那用这个机器足够了。
通过使用发现佳能XL-H1的优势在哪里?
我在使用这个机器的时候感觉它有非常好的画面效果,例如使用其他设备在广角端拍摄大景的时候你会看到景深的变化,经常会出现后焦不准的情况,但是这款机器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我非常惊奇的地方。之前虽然我没有使用过DV,但是分析一些影片从景深和它的模糊程度上基本一眼就能看出它使用哪个级别的拍摄设备,DV设备给我的直接感觉就是这样,但是用了这款机器,从拍摄到观看回放画面都让我非常的震惊,非常的专业。
因为这次拍摄的影片是一个5分钟的广告短片,我想如果要是纪录片的话XL-H1的优势就更突出了,不用担心它的硬件技术问题,这已经很成熟了,单就相对小巧的设计就很容易介入到拍摄的环境之中,小DV在拍摄的过程中容易让人忽视,不会产生环境之间的矛盾。在独立制片的低成本影片中使用XL-H1这样的设备还可以精简剧组的成员,从各个方面控制成本。当然了这些都不绝对,大机器也有大机器的好处,从图像质量,整体的技术上都没有问题,但是在环境的驾驭上它比较生硬。
在独立制片的低成本影片中使用XL-H1这样的设备还可以精简剧组的成员,从各个方面控制成本。
用XL-H1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这次拍摄我感觉这个机器的自定义模式非常的方便,不好意思我又要那它和大高清设备比较了,我感觉XL-H1要比大高清方便很多,如果在大高清机器上我调整工程菜单,例如调整机器的黑伽码、白伽码或者白切割等等,我调完之后是要存在一张存储卡里,根据不同的场景我要更换拍摄的模式就要把存储卡重新插到机器里,但是在XL-H1中我只要使用“自定义”键就可以办到了,它有6挡“自定义”键可以随时转换,而且按钮设计在摄制键的旁边,转换起来非常的方便。这样就可以开发出6个不同的工程菜单和6个不同的gamma曲线图。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XL-H1这个机器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设备,它适合于专业的摄像师和想成为专业摄像师的人使用,XL-H1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机器,你在操作的过程中要赋予它灵感,它里面有太多的设置可以支持你变换更多的思想,是一款让人过目不忘的机器。
拍摄的时候使用随机MIC了吗?
使用了。我们有专业的录音师来收取全部音频,我只在收取环境音同期声的时候才把MIC打开,使用随机的MIC做基础录音,后期回放听起来还是非常满意的。
它适合于专业的摄像师和想成为专业摄像师的人使用,XL-H1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机器,你在操作的过程中要赋予它灵感,它里面有太多的设置可以支持你变换更多的思想,是一款让人过目不忘的机器。
输出后的素材画质怎么样?
我对使用HD-SDI接口输出的画面是非常满意的。之前在DV的输出问题上也听朋友说过这个问题,就是在监视器上看的画面效果很好,但是输出后就会有明显的色差,而且焦点是有明显变化的,光比的变化让人非常头疼,但是这些麻烦我都没有碰到,佳能XL-H1值得信任。
那么,使用这个机器能不能实现磁转胶呢?
可以,完全可以。如果要转胶的话,那前期我就要做一些拍摄实验,从画质上看完全可以达到,不过我使用后还没有在大屏幕上看过,但是从我的经验上来看,这个机器完全可以做转胶。要知道转胶片不但是机器的问题同样也是镜头的问题,像《黑暗中的舞者》同样是用DV拍摄的,但是使用了非常出色的镜头,在大屏幕上同样不会虚,而且影片的感觉相当好,这里面牵扯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但是我想这些在XL-H1看来完全没有问题。
对使用佳能XL-H1的朋友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使用XL-H1这个机器一定要配备一个专业的三脚架,因为它的构造相对于其他品牌的机器要略大一些,再加上要配备各种各样的镜头,这个重量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使用一个专业的三脚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就可以避免更换镜头之后头重脚轻的问题,器材的扩建性可以加强许多。另外,可以多设置一些自定义的录制模式,在拍摄的时候会非常方便。面对这样一款有灵性的机器,必须发挥你的专业精神,用心去拍摄。
面对这样一款有灵性的机器,必须发挥你的专业精神,用心去拍摄。
(罗马工作照由赵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