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美术创作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承担了传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同时,塑造少数民族同胞形象,更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良性交流与团结等文化属性和社会义务,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有着独特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以及13个少数民族的红河州,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村寨文化、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从而使当地民族美术不断创作出形式多样和题材新颖的作品。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美术创作;红河州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有着众多民族聚居,除汉族外的25个少数民族中大多数都是云南的古老民族,因此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沉淀的绚丽多彩民族文化,为民族美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拥有着独特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以及13个少数民族的红河州,更是孕育着大量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提供广阔空间。红河州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着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村寨文化、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等,这些文化在今天民族杂居的独特情况下,无形中与其他民族发生着交往,加速着文化的融合,从而使当地民族美术不断创作出形式多样和题材新颖的作品。少数民族美术创作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承担了传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同时,塑造少数民族同胞形象,更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良性交流与团结等文化属性和社会义务。
一、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概述
(一)红河州概述
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东西,河口县、金平县、绿春县与越南相接壤,哀牢山穿境而过,红河顺流直下到越南。红河州除汉族外,境内还居住有哈尼、彝、苗、傣、壮、瑶、回、布依、拉祜、布朗等10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8%。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红河州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具有强烈且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特色。
(二)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1.村寨文化
2014年,国家民委公布《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全国共有340个村寨被命名挂牌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有41个特色村寨入选,其中红河州有5个,分别为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彝族文化盛地)、瀘西县永宁乡城子古村(彝汉建筑群)、元阳县新街镇大鱼塘村(元阳哈尼梯田)、红河县甲寅乡作夫村(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红河县宝华乡龙甲村(哈尼族生态民族村)。这些民族特色村寨因其拥有独特的民族建筑群和民族文化而闻名,从而在村寨中透露着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红河州众多的少数民族节日也是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彝族的火把节、阿背节(姑娘节),哈尼族的十月年长街宴、苦扎扎节,金平傣族的男人节,瑶族的三月三采花山节、盘王节等等。
2.服饰文化
服饰和饮食是一个民族在于自然作斗争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物质文化。红河州众多民族服饰色彩搭配和谐,刺绣技术精美,善于用蓝靛色染布做底色,再配以色彩艳丽的刺绣图案以及做工精致的银饰。服饰上的图案均是按照美学原理布局,常见的有对称式、隅角式等,而图案多以大自然的太阳、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为主,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生命意象”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红河州少数民族服饰最大的看点,就是服饰上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与人的本身或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系,由此产生了纹样结构复杂、种类繁多、造型生动优美的民族图腾和纹饰,非常直观地体现出少数民族对大自然、对土地、对祖宗神灵的敬仰和崇拜,同时展现出少数民族不断传承延续的审美追求和取向。
3.饮食文化
饮食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的体现,红河州的少数民族地处高原,群山环绕、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品种较多,因此饮食多为原生态的食物,如蜂蛹、竹虫、野菜、菌类等,这些食物的烹制多于偏油炸、重盐重辣的重口味,而且部分食材直接采用生食,更能品尝出食物的原味。这些饮食方式和烹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地生产生活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二、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一)绚丽多样的地域环境
红河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地形有山脉、岩溶高原、盆地(坝子)、河谷,地形错综复杂。红河大裂谷把地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哀牢山余脉,北部为岩溶高原区,是云南特有的红土高原、崇山溶洞和原始密林的集中体现。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依地势形成的建筑特色成为许多艺术家的创作来源。
红河县甲寅乡阿撒村委会作夫村,作为哈尼族的一个聚居地,因其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哈尼族传统民居建筑蘑菇房,这也是至今还保留完整的古老土木结构建筑的哈尼族村落。在红河州境内,类似这样的民族传统村落还有很多,这些村落地处偏远,未被完整开发,因而保存了完整的民俗风貌。自然形成的独具特色建筑风光和人文景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触发美术创作者的艺术灵感。
(二)别具韵味的民俗文化
红河州拥有13个民族,各民族都有传统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传承至今的形式多样的民族节日。在这些传统的民族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起,盛装起舞,歌唱着传统曲调,为了祭奠共同的祖先神灵而齐聚一堂。彝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歌舞文化,其中“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发源于红河州弥勒市西山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红河州弥勒、泸西等地。“阿细跳月”是阿细人最为喜好和普及的集体舞蹈之一,通常在盛大的节日庆典,人们都会跳起这个舞蹈,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鲜明的阵型,构成炽热的气氛,具有浓烈的野趣美,也是众多艺术家创作的素材来源。
在红河州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有众多经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形成的神话传说。哈尼族作为云南独有的民族之一,祖祖辈辈创作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寓言等,如叙述哈尼族先民迁徙过程的《哈尼族祖先过江来》、从哈尼族的视角解读开天辟地、万物由来的《创世纪》等,这些特有的绚丽多姿文化形式同样可以通过艺术创作的视觉化,将其具象,更为大众理解与认知。 (三)内涵丰富的生活方式
紅河州少数民族文化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在美术创作中都能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让美术作品具有独特的指向性,表现出大量的民俗信息。就生活方式而言,哈尼族独有的梯田文化,成为艺术创作的载体,形成了多种艺术创作形式的作品。元阳县境内集中连片近700公顷的哈尼梯田,在连绵起伏的哀牢群山映衬下,气势恢宏、壮观秀丽,任何一位艺术创作着看到此景都会被激发出强烈的创作热情。
红河州少数民族独特的耕作文化,还反映在民族服饰上。以哈尼族为例,其服饰特有的款式、图案和色彩等,反映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是哈尼人民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对自然、生态和人际交往的领悟,是哈尼族人民自力更生、智慧勤劳等品质的体现。许多红河州当地的艺术家以哈尼族人民的形象和服饰创作了众多的美术作品,将哈尼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形象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样式丰富,各具特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硕,是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财富。而美术创作是将少数民族文化直观展现的载体,因为它在塑造少数民族形象,描绘少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各民族间交流与发展的同时,承担了传承、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社会义务和文化属性。红河州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可以说是当地各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突出的表现形式,从而使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形式多样性、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文化的继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为当地艺术家提供形式多样的创作素材
红河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远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多元性和原生态性的地理风貌和自然环境,以及与越南、老挝的艺术交流和文化发展,都对现当代红河州民族文化的美术创作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表现。近几年,红河州的艺术家们不仅用传统油画、版画和国画的形式描绘红河州地区的民族文化,还在紫陶、锡制品新型材质上进行绘画创作,大大促进红河州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多样性。
(二)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在美术中的创作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
红河州位于云南的东南边陲,发展较缓慢,经济、文化水平相对滞后,进而导致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被大众认知,尤其和云南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等地相比,知名度、影响力很小。但随着一系列反映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作品问世,人们才真正认识并逐渐了解东南边陲上这片有着独特民族风韵的土地。因此红河州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不仅再现了红河州的自然生态、民族形象和民俗文化,也推动了红河州旅游、文化的发展,使更多的内地人进一步了解红河州。
(三)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在美术中的创作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加入WTO后西方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影响,使得红河州境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在消退中,文化生态坏境受到破坏,许多传统技艺、习俗等年青人大都不愿去学习和遵循,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不仅如此,许多年青人都不愿穿着传统民族服饰,使得刺绣技艺在一些少数民族村落里逐渐消失。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依托,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势在必行。美术创作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与传承的作用,艺术家们可以将世代传习的习俗文化、口头文化以及服饰文化,用美术作品的方式描绘下来,利用艺术视觉冲突,展现红河州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对民族文化进行动态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让民族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文化和美术创作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得益彰。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为美术创作提供大量素材,丰富了美术创作的内容与内涵;另一方面,美术作品具象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可以起到分析、描述少数民族发展历史、进程的作用。由此可见,美术创作这个平台可以让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大众的文化需求,使得民族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更有利于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特征及价值发现[J].美术,2009.
[2]马贵中.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探析[J]. 大众文艺,2016(14).
[3]张胜冰,肖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艺术哲学探究[M].民族出版社,2004.
[4]贾方舟.从“西部题材”到“西部精神”[J].美术观察,2001.
[5]殷海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美术[J].作家,2014.
作者简介:缪妙(1986-),女,红河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马贵中(1979-),男,红河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艺术。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美术创作;红河州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有着众多民族聚居,除汉族外的25个少数民族中大多数都是云南的古老民族,因此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沉淀的绚丽多彩民族文化,为民族美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拥有着独特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以及13个少数民族的红河州,更是孕育着大量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提供广阔空间。红河州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着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村寨文化、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等,这些文化在今天民族杂居的独特情况下,无形中与其他民族发生着交往,加速着文化的融合,从而使当地民族美术不断创作出形式多样和题材新颖的作品。少数民族美术创作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承担了传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同时,塑造少数民族同胞形象,更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良性交流与团结等文化属性和社会义务。
一、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概述
(一)红河州概述
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东西,河口县、金平县、绿春县与越南相接壤,哀牢山穿境而过,红河顺流直下到越南。红河州除汉族外,境内还居住有哈尼、彝、苗、傣、壮、瑶、回、布依、拉祜、布朗等10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8%。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红河州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具有强烈且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特色。
(二)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1.村寨文化
2014年,国家民委公布《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全国共有340个村寨被命名挂牌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有41个特色村寨入选,其中红河州有5个,分别为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彝族文化盛地)、瀘西县永宁乡城子古村(彝汉建筑群)、元阳县新街镇大鱼塘村(元阳哈尼梯田)、红河县甲寅乡作夫村(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红河县宝华乡龙甲村(哈尼族生态民族村)。这些民族特色村寨因其拥有独特的民族建筑群和民族文化而闻名,从而在村寨中透露着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红河州众多的少数民族节日也是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彝族的火把节、阿背节(姑娘节),哈尼族的十月年长街宴、苦扎扎节,金平傣族的男人节,瑶族的三月三采花山节、盘王节等等。
2.服饰文化
服饰和饮食是一个民族在于自然作斗争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物质文化。红河州众多民族服饰色彩搭配和谐,刺绣技术精美,善于用蓝靛色染布做底色,再配以色彩艳丽的刺绣图案以及做工精致的银饰。服饰上的图案均是按照美学原理布局,常见的有对称式、隅角式等,而图案多以大自然的太阳、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为主,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生命意象”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红河州少数民族服饰最大的看点,就是服饰上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与人的本身或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系,由此产生了纹样结构复杂、种类繁多、造型生动优美的民族图腾和纹饰,非常直观地体现出少数民族对大自然、对土地、对祖宗神灵的敬仰和崇拜,同时展现出少数民族不断传承延续的审美追求和取向。
3.饮食文化
饮食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的体现,红河州的少数民族地处高原,群山环绕、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品种较多,因此饮食多为原生态的食物,如蜂蛹、竹虫、野菜、菌类等,这些食物的烹制多于偏油炸、重盐重辣的重口味,而且部分食材直接采用生食,更能品尝出食物的原味。这些饮食方式和烹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地生产生活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二、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一)绚丽多样的地域环境
红河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地形有山脉、岩溶高原、盆地(坝子)、河谷,地形错综复杂。红河大裂谷把地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哀牢山余脉,北部为岩溶高原区,是云南特有的红土高原、崇山溶洞和原始密林的集中体现。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依地势形成的建筑特色成为许多艺术家的创作来源。
红河县甲寅乡阿撒村委会作夫村,作为哈尼族的一个聚居地,因其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哈尼族传统民居建筑蘑菇房,这也是至今还保留完整的古老土木结构建筑的哈尼族村落。在红河州境内,类似这样的民族传统村落还有很多,这些村落地处偏远,未被完整开发,因而保存了完整的民俗风貌。自然形成的独具特色建筑风光和人文景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触发美术创作者的艺术灵感。
(二)别具韵味的民俗文化
红河州拥有13个民族,各民族都有传统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传承至今的形式多样的民族节日。在这些传统的民族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起,盛装起舞,歌唱着传统曲调,为了祭奠共同的祖先神灵而齐聚一堂。彝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歌舞文化,其中“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发源于红河州弥勒市西山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红河州弥勒、泸西等地。“阿细跳月”是阿细人最为喜好和普及的集体舞蹈之一,通常在盛大的节日庆典,人们都会跳起这个舞蹈,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鲜明的阵型,构成炽热的气氛,具有浓烈的野趣美,也是众多艺术家创作的素材来源。
在红河州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有众多经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形成的神话传说。哈尼族作为云南独有的民族之一,祖祖辈辈创作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寓言等,如叙述哈尼族先民迁徙过程的《哈尼族祖先过江来》、从哈尼族的视角解读开天辟地、万物由来的《创世纪》等,这些特有的绚丽多姿文化形式同样可以通过艺术创作的视觉化,将其具象,更为大众理解与认知。 (三)内涵丰富的生活方式
紅河州少数民族文化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在美术创作中都能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让美术作品具有独特的指向性,表现出大量的民俗信息。就生活方式而言,哈尼族独有的梯田文化,成为艺术创作的载体,形成了多种艺术创作形式的作品。元阳县境内集中连片近700公顷的哈尼梯田,在连绵起伏的哀牢群山映衬下,气势恢宏、壮观秀丽,任何一位艺术创作着看到此景都会被激发出强烈的创作热情。
红河州少数民族独特的耕作文化,还反映在民族服饰上。以哈尼族为例,其服饰特有的款式、图案和色彩等,反映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是哈尼人民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对自然、生态和人际交往的领悟,是哈尼族人民自力更生、智慧勤劳等品质的体现。许多红河州当地的艺术家以哈尼族人民的形象和服饰创作了众多的美术作品,将哈尼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形象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样式丰富,各具特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硕,是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财富。而美术创作是将少数民族文化直观展现的载体,因为它在塑造少数民族形象,描绘少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各民族间交流与发展的同时,承担了传承、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社会义务和文化属性。红河州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可以说是当地各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突出的表现形式,从而使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形式多样性、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文化的继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为当地艺术家提供形式多样的创作素材
红河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远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多元性和原生态性的地理风貌和自然环境,以及与越南、老挝的艺术交流和文化发展,都对现当代红河州民族文化的美术创作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表现。近几年,红河州的艺术家们不仅用传统油画、版画和国画的形式描绘红河州地区的民族文化,还在紫陶、锡制品新型材质上进行绘画创作,大大促进红河州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多样性。
(二)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在美术中的创作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
红河州位于云南的东南边陲,发展较缓慢,经济、文化水平相对滞后,进而导致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被大众认知,尤其和云南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等地相比,知名度、影响力很小。但随着一系列反映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作品问世,人们才真正认识并逐渐了解东南边陲上这片有着独特民族风韵的土地。因此红河州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不仅再现了红河州的自然生态、民族形象和民俗文化,也推动了红河州旅游、文化的发展,使更多的内地人进一步了解红河州。
(三)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在美术中的创作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加入WTO后西方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影响,使得红河州境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在消退中,文化生态坏境受到破坏,许多传统技艺、习俗等年青人大都不愿去学习和遵循,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不仅如此,许多年青人都不愿穿着传统民族服饰,使得刺绣技艺在一些少数民族村落里逐渐消失。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依托,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势在必行。美术创作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与传承的作用,艺术家们可以将世代传习的习俗文化、口头文化以及服饰文化,用美术作品的方式描绘下来,利用艺术视觉冲突,展现红河州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对民族文化进行动态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让民族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文化和美术创作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得益彰。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为美术创作提供大量素材,丰富了美术创作的内容与内涵;另一方面,美术作品具象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可以起到分析、描述少数民族发展历史、进程的作用。由此可见,美术创作这个平台可以让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大众的文化需求,使得民族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更有利于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特征及价值发现[J].美术,2009.
[2]马贵中.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探析[J]. 大众文艺,2016(14).
[3]张胜冰,肖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艺术哲学探究[M].民族出版社,2004.
[4]贾方舟.从“西部题材”到“西部精神”[J].美术观察,2001.
[5]殷海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美术[J].作家,2014.
作者简介:缪妙(1986-),女,红河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马贵中(1979-),男,红河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