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课堂教学范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来源 :教育导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a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悄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步普及,让中小学生及早接触到人工智能基础知识,能够为以后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做好铺垫。人工智能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已有一段时间,研究以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课堂教学为例,从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实施的建构、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范式的实施这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课程的策略。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胜任力理论提出涵盖政治品格、家国情怀、理论功底、能力素质、道德品行五个维度的高校青年政治骨干人才20项胜任力要素,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出高校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对象胜任力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并确定了指标权重,进而对相关胜任力要素的内涵和获取路径进行探讨,尝试为高校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对象的选拔评价提供借鉴。文章认为,高校青年政治骨干人才的胜任力要素是高度概括的抽象表达,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进一步明确相关要素的内涵和评价依据。
高校教师教学情感是教师对教学工作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具有的态度体验,它主要表现为事业感、师爱感、敬业感与责任感,通过声音表情、面部表情与体态表情等予以呈现。教师教学情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认知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但目前高校的一些教师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情感熏陶,积极情感少、消极情感多,情感波动大、调控力度弱,情感表达差、传递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培育教师教学情感,要遵循自然适度、协调一致、整体配合的原则,通过强化事业情感、提高情感修养、培养爱生情感、挖掘教材情感、加强情感沟通
加强保育工作建设,是幼儿园提升保教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幼儿、实现家园良性合作的有力支撑。保育员职业认同有利于其提升自我效能感、更好地发挥保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目前对保育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远不及对幼儿园教师的研究。为此,研究者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保育员职业认同情况进行综述,有针对性地提出保育员职业认同提升的建议,有助于充分认识保育员的教育价值、提高保教质量。
班级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务。在班级管理中,幼儿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并协调多方资源,以促进和维持班级日常运作。通过对班级管理的现状进行剖析,发现当前幼儿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存在自身角色意识不清晰、管理能力偏弱等不足,导致班级管理效果欠佳。为此,幼儿教师可以从思考自身管理角色入手,一方面,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丰富管理技巧;另一方面,建构与其他主体的良好合作关系,实现协调管理。
我国生育政策经历了从提倡“只生一个”到如今全面三孩的转变,但与生育政策变宽相伴的却是未如预期显著提高的生育率,育龄家庭生育意愿受现实条件限制而产生的生育焦虑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托育供不应求、托幼脱节造成的发展不平衡、机构质量参差不齐等是造成教养焦虑的现实难题,为此在生育政策变革背景下应逐渐向托幼一体化发展,从政府引领、地方响应、人才培养、规范管理、联合家庭社区等多个方面探索破除困境的整合路径,自上而下实现以幼带托、以托补幼、托幼共进的联动局面,为适龄个体减轻生育焦虑和养育压力,为个体生育意愿提供切实
优质幼儿园示范辐射是推动区域内幼儿园办园质量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示范辐射关联示范双方“示范—学习”的行为,只有双方协作、合作,才能基于并促成学习者的发展。建议在实施过程中,以示范团队和优秀教师关涉示范辐射活动的具体事宜,将普通幼儿园需求作为示范辐射的开端,通过优质幼儿园主动示范,引领示范成果的形成、认知、接收和内化,再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促进普通幼儿园的发展和其办园经验的形成,构建出“示范—引领—促成”活动过程体系;并在条件保障、效果保障和督导保障三位一体的保障下,形成示范辐射的完整实践体系,确保示范辐射
文章以“认可外保育机构”为例,分析了日本发展0-3岁婴幼儿私立托育机构的经验路径,认可外保育机构基于立法监督与宽容标准相结合的运作机制,以小规模“需求导向型”为服务特征来满足不同家庭的保育需求;在解决0-3岁“待机儿童”问题的同时,也在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给我国发展民办托育机构以下启示:制定更为详细的0-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的管理与监督条例;采取宽容态度,设立符合当地需求的民办托育机构;进一步完善0-3岁保育师资建设,发展符合国情的0-3岁婴幼儿民办托育机构。
新增教育学博士点既有助于西部院校实现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弯道超车,又有助于西部院校在博士点学科建设期内找到自身发展的适切道路,精炼特色,凝聚优势,为西部地区培育一批合格的教育学学科研究专门人才。学术科研产出、育人成效与学术影响力作为学科点的“三驾马车”,是评价与衡量学位点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增进建设,学科点建设单位也竭尽全力举办各类学术活动以增进学术交流与学术影响力。然而,这些活动大多是“赶时髦型成果”概述,事实上沦为了一种“学术赶集”,甚至是一种“学术躁动”,既伤害了学科的学术品行、消耗了学位点本
校园学术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推动了教育路径、教育方式的新突破,有效弥补过往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实现了思政教育内容的拓展延伸。为更好地发挥校园学术文化的价值,高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持续进行教学思路的调整,突出校园学术文化,旨在通过学术文化体系的打造,逐步形成完备的思政教育新机制。基于这种认知,文章积极探索校园学术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方法路径,尝试通过校园文化的构建,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
专业的属性决定了高校专业设置应当遵循知识体系和学生成长双重逻辑,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当前,中国高校专业动态调整面临着需求信号识别、专业建设权限设置、高校间专业竞争等三重困局。破解这些困局需要从理论上明晰教育的本质,把培养个体和社会双向满意的通专结合的高等人才作为高校专业建设的总目标,按照五育并举的时代新要求,合理区分教育管理部门、高等教育机构、市场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在高校专业设置中的权责,并从理论研究、培养模式、师资考核、教育经费、合作办学等方面积极配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