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桃花墩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花墩是一个地名,在大别山的脚下。
  老宅在桃花墩最后面,也就是仙姑山下,再走几步几乎出村。
  一到春天,浓妆的桃花开满了老宅,一枝枝从墙头伸出来,有“红杏出墙”的妖娆,艳得很。特别是在落雨天,你走在青石街上,忽而看到几枝桃花一下子出现在眼帘里,简直是游园惊梦。
  我学美术时,以老宅为意象画了一幅画:白墙,黑瓦,院门紧闭,三两枝桃花探出头来。整张画,几乎全是留白,几条粗细相搭的线条,勾勒出院子,一张白宣纸上,只有那两三点桃红,夺人眼球。
  老师让我给画想一个名字,我腻腻歪歪地写下“画里春意”四个字。老师拍案叫绝,说是难得一见的天才。老师中央美院毕业,专业画师,她对我期望很大,只可惜,我后来放弃走艺术这条路。
  那幅画,大概一个多星期后,被老师送到市里,参加全市中小学生书画大赛,拿了一等奖,奖了四百块钱。那时,四百块钱是农村人种地近半年的收入。这个钱一拿回来,我在桃花墩,甚至整个镇上红了半边天。
  老宅是青砖与大青石砌的墙,宅子里边的地也是小砖铺成的。相比于桃花墩那些泥巴土砖的房子,不知要好少多少倍。我阿公说这老宅是当时地主的家,是大户人家。
  虽是大宅子,可一直冇得人敢住。说抗战时期这里面死了蛮多的人,血流成河。鲜血流到老宅后方的空地沟里,以至于那块儿地十多年长不好任何东西——据说人的血是极其肥沃的,肥沃到草木都被烧死了。
  农村又讲究鬼神之说,因此,老宅一直空闲着。说人住不得。不过,靠我家橘子园的那栋宅子里,有一位老人住着,快一百岁了。
  “不是说有阴兵,人住不得?为什么她住这里?”我问,阿婆没有搭腔,我看到她深叹了一口气。
  阿公这一辈叫那位老人婶娘,我管老人叫太婆。她辈分很高,却不被待见。从我来桃花墩那一天起,就看到她每天总是孤零零地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望着门口路过的人,时光仿佛在她的眼神里停驻……她穿的是旧长衫,头发梳成一撮,是个很干净利索且慈祥的老人。这是她在我脑海里一直磨灭不了的印象。
  我不明白村里人因何对她如此。直到听见阿婆们在河里洗衣裳时说,她嫁到桃花墩第三个年头,丈夫就被水泥板给压死了,儿子到了快成亲的时候,也无缘无故触电死了,村里有户人家盖房子,她刚好路过那户人家,就有工人从二楼掉了下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迷信的风头在农村,比县委书记的话还有效。我阿婆讲,曾经有一个年纪很轻的姑娘被逼得上吊死在家里。原因是婆婆生不好的病,有一个化解的法子就是让儿媳妇五更天下一碗面给婆婆吃。结果,这一碗面下好放在灶台上,被一只猫咪给吃了,婆婆就逼得她走了死路。
  而她虽逃过一劫,但比死还不如。所有人都说她不祥,是煞星,叫她瘟神。而且还要活活烧死她。她被绑在架子上,不知道是被折磨得已经丢掉了半条性命,还是已经有了要死的决心。她就这么斜着倒在这两根木板支撑的架子上。
  我阿婆一辈子吃斋念佛,虽然也迷信,可不丧失人的本性,她跪着求村里人放过她。别人快要点火时,我阿公刚好从汉口回来,一下子冲出人群,踢掉了木架子下所有的柴火。大喊,这是草菅人命,是违法的!阿公是读书人,懂法,村里人也怕惹官司,就放過了她。但是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将饱受折磨的她赶出桃花墩。可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娘家早已经无亲,你让她去哪里呢?
  在农村,流言蜚语堪比刀架在脖子上,你日日要胆战心惊。她被逼无奈,搬到了村后的老宅里,一直到死,再没有踏进过前村一步。人性丑陋的一面是如此阴暗,一边说老宅住不得人有阴兵,一边又将一个大活人送进去。
  桃花墩只有阿婆去看她。阿婆古道热肠,家里蒸了包子或者包了饺子,再或者就是用瘦肉下了面条,阿婆首先是送去给她。那年冬天,落了大好的雪,踩一脚雪,几乎都是齐膝深。阿婆用鸡蛋跟豆腐包了包子。端了一大盆出门,不用问,只要看见阿婆这架势,我就知道是去看她。
  我跟着去。踩着阿婆脚印走。其实,从我家到老宅并不远,几分钟的路程而已。我家也是在桃花墩边边儿上。阿婆去喊门,我依旧站在门外。又忘记说了,她不让我进她屋的,说自己惹灾:“弟儿,恩莫进来,在这里站着哈。”这是迷信把一个好好的人给摧残成这个样子。她本不是他们口中所说的“瘟神”,时间久了自己却认了。这是迷信给人带来的可悲。
  记得头一次来她家。她问我:“弟儿,恩是哪个屋的啊?”我望着满脸慈祥的她,然后用小手指了指我家,她顺着指的望去,笑了:“恩是不是细女儿的儿子?”细女儿是我母亲的小名。
  我点点头。她顿时高兴得坐不住,挥着手,示意我过去。“恩这里站着啊,莫走。”我走到她跟前,她对我说道。说完转身就回到屋里,她是三寸金莲,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片刻又见她步履蹒跚地扶着椅子出来,她手里拿了两块冰糖:“太婆冇得么东儿恩吃嘞,这冰糖,恩吃??”我好吃,说吃,然后一把把糖捂到小嘴里去。
  有了吃的,而且尝到了甜头。第二天,便又去了。她似是坐门口等我,看到我,急忙站起来,眉开眼笑地喊着:“弟儿,嘞来嘞来!”我兴冲冲地跑过去,准备跟她一起进门时,她却回过头来拦住我,让我在外面等她。
  我抿着嘴说,要的。
  她拿出了三个鸡蛋,塞到我手里,是煮熟的鸡蛋。我捧着鸡蛋,仰起脸望着她,惊呆了,鸡蛋在那个年代都是留着卖两个钱的。我惊得微张开的小嘴巴不知说点什么好。“趁热的吃哈。”她用枯藤似的手抚摸着我的小脑袋,又说,“太婆去不得村,不能给恩送去,恩明天再来啊!”我很明确地在她眼里看到了泪花。
  我欣欣然跑回去,阿婆在院子里洗粽子叶,听到急切的脚步声,准备抬起头看看,又听着脚步声是我,便低下了头继续干事。当我进门时,阿婆忽然发现我手里的鸡蛋,就严肃地问:“怎么有三个鸡蛋?哪里来的啊?”
  我叽叽喳喳讲了一大箩筐。
  “恩冇谢谢太婆?”阿公问。
  “谢了啊!”我又补一句,“她还不让我进她家门嘞,把我拦在外面!”
  阿公突然目光看向阿婆,阿婆也抬起头看了阿公一眼。
  阿公抽了一口烟,吐了一个圈圈,然后说:“嘞个嫲儿,真是个好人!”阿婆掀起衣袖,擦着眼睛,不停地点头。当时,我还年幼。听不懂阿公阿婆的对话,长大后才明白阿公说的那句话——“真的是一个好人!”就算她是别人口中所说的瘟神,可她却始终不曾害别人。这是人性在泥淖中散发的光芒,是历经诸多磨难与不幸,仍然保持的慈悲与善良。
  她跟我说我阿公阿婆救过她的命,她这辈子是报答不了了,这个恩情,她下辈子做牛做马也来报。
  2017年秋天,看严歌苓的《芳华》。电影里的一段话,让我刹那间湿了眼眶: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她,我的太婆,就是这样一个人!
  大概是我八岁那年,她在雨夜里死去。没有人知道,我阿婆说两天冇见着她了,去敲门,才发现已经有了腐味。那年,太婆门外的老桃,还开着花。不大,细碎。想起她给我讲的古人种桃的故事:
  桃树栽下五年后,古人怕桃树睡着了,就拿刀子在树上划破皮,使得桃树伤痕累累,汁液淌出来。树疼不疼?肯定疼啊,可是树也不长嘴,骂不出来,再疼也得活下去。于是桃树拿出全身的力气来修复伤口,粗枝大叶,顽强地活着。
  其实,她的一生,何尝不是这样呢?她被光阴,被流言蜚语伤害到千疮百孔时,那种疼,谁能懂?夜里梦到丈夫与儿子,喊着他们的名字醒来时的苦,更与何人说?
  昨天夜里做梦梦到儿时的桃花墩:桃花墩还是那样老。太婆仍然坐在门前,用浓郁的方言,喊我的乳名,青石街耆旧而不破败。青石街的石板上,有桑葚从树上掉落,青石板被染成了紫色,我坐在那棵老树下打盹……
  醒来,四里下看,窗外有月光,草木的影子,疏淡,看得清又看不清,似我梦中的桃花墩,风都吹不醒。而此时,桃花墩的桃树已砍伐殆尽,那老宅也早已被草木封了门,数来,我离开那里已有十年。
其他文献
何首乌  在山石间攀援,就是普通的一株草。  我问身边的人,认识吗?摇头。  不认识又有什么呢?芸芸众生,抵面而不知的又有多少人。  去年在河南古息遗址,我看到一蓬何首乌卧在土丘上,平地里凭添浩然绿色,我的心兀自澎湃。  遗址破落,绿色新鲜,强烈的反差,催生我对历史的探究。  何首乌有福,它的根扎进了历史的脉动。  何首乌有故事,它能染白为黑,将青丝还原黑亮的色泽。  而历史就是历史,永远不能指白
期刊
风吹野河  芦苇晃个不停  风把对岸的寂静吹暗  又把石头梦里的虚无弄弯  黄昏的河水中,光线呵护着  裸浴的女子。她们茂盛的笑声  有一部分被青苇遮掩  赶羊回村的人  不愿做美的俘虏  而他内心的河,一不小心  被风吹皱了  河边帖  在水湄,小花蕾有小羞涩和小芬芳  小蝴蝶有小绚丽和小沉默  水边洗脚的妹子,眼里有小闪电  和小幸福,心里有小月夜和小隐秘  而桨声纯净,洗亮谁的姓氏和苦闷  
期刊
在四野星垂时,你可以将一棵小草放在驼峰间,可以将一颗石子丢进青海湖畔,你也可以站在泰山之巅拥抱白云。随你心动,你的手指瞬间就可以触摸到世界的屋脊。  想着一双修长的手掌时,就触摸到了艾略特的水手和女人;想着庞德诗章,就触摸到安琪的轮回碑文;想到了北岛,想到了食指,就看到了海子和顾城。  夜晚的树梢就是这样安静。我驾着大海,去探寻海明威波澜辽阔的内心。  歌声是夜的心跳,北风在流动。枫叶红了,香山的
期刊
别小看了这场雪。片片雪花,大得出奇,漫天里飘着,直要将这大地埋尽。  雪是安静的,从不吵闹,也不沾衣。雪后的世界也是安静的,如同在棉絮下熟睡的女人。  我喜欢伫立于窗前看雪,看那雪花飘舞婆娑、轻轻坠落,看那大地万物如何接纳这来自上天的情种,看那偶尔路过的一两个行人如何从这银色的世界里踽踽穿过,然后消失在这无声无际的茫茫之中。  夜晚的落雪则像是在编织一场梦。听不到雪花敲窗的声音,也没有传来树枝折断
期刊
生死劫  秋天也有沦陷的时候。对于八十三岁的父亲  这个中元节,就是沦陷的坎  在医院里身上插满了管子  像一具被四季风雨掏空的稻草人  瓜果在田野里飘香,父亲的身体里  却布满了飞禽走兽。我暗自流下的眼泪  与医生的努力,怎么也赶不走他身上的疼  窗外,雷雨交加  是老家林子里传来的蝉鸣,隔空呼喊  天,就要暗了。小县城沿街道口  将燃起纸钱,在黄昏里飞,忽明忽暗  像游魂飘荡。但愿  这支队伍
期刊
1  一只蝉  落在秋天的睫毛上  声嘶力竭地诡辩  不能因为出生得晚  就让我放弃  爱的理由  2  夏天走了  年老色衰的藤蔓  还在坚持着  对绿色的忠诚  3  爱情隧道  在合轨时最是浓郁  再往前走  就要面临出轨的风险  4  在路的盡头  诗人们开始往回走  他们的脚  踩出一首首  回文诗  5  那只振振有词的蝉  有自己的选择  村民称她为  秋娘子  6  踏上桥头  我
期刊
如今人世里的金黄色,明晃晃地向我招摇。皮肤上的焦灼之感,提醒我不是梦境。我被这金黄的颜色吞没,辨不清人形,恍惚间只听见每天清晨母亲唤我的名字。  我劝解着自己,终有一日,松下一口气,还可以选择奔逃。然而却不知何处没有这颜色,内心有一个声音安慰着我,被逼到绝境之时,总会有新的开拓。就像在诸多失眠的夜里,直到神经挣扎着失了力气,终于落向自我的深渊。再醒时,恍如梦境,又有着皮肤的焦灼。  这焦灼不仅在我
期刊
8月13日下午5:00,一个朋友转发一条微信,《83岁诗人、学者任洪渊逝世,他曾培养出“北师大诗群”》。我的脑海一下子空空荡荡,转而又思绪万千,觉得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了,为送别老师,也为迎接老师回乡。  三个月前,疫情阴影还没退去,我打电话问候任老师。他说,“北京防控得很好,不过,既然你来电话了,我还是要告诉你一件事情”。这件事就是他已经住进了医院。他不想亲友担心,叮嘱我不要告诉任何人。他说,沈浩波
期刊
自私像一条虫,一边咬噬着自己,一边咬噬着他人。  古语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就说明,真的“人人都是自私的”(古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语)。  你看赶集买菜,不管老头老太太还是年轻人,过完秤结完账,总还是再多拿人家一棵葱两根蒜薹。  我的一位老乡卖菜,他摸透了人的这种心理,在过秤时他总会少给顾客二两,结完账后,他再送顾客二两,这样顾客感觉沾了光,就不好意思再多拿,他也不吃亏。  有计较的会回家
期刊
我把自己化为黑色的语言,在地下一直,沉睡。  醒来。  回眸。  黄河一改奔涌咆哮的姿态,轻声吟唱着英雄的篇章。当我重新调整语序,在史册里被来回搬运。装满卡车的诗句运往春天,炙热的言辞抵达灵魂的峭壁。  夜晚的时光虚隐,幽蓝的火焰藏着我们未知的秘密。  在接受世间称赞之时,它用光和热陈述自己的一生。  盛极,而后,说出了真理。  煤的声音被更替。磅礴的泪水叙述着前世的苦厄和今生的涅槃。  在每一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