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西方建筑理论及审美的演变
20世纪西方建筑经历过两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新建筑运动的崛起,大约发生在20世纪初叶,作为这一运动的结果,便是国际式现代建筑风格普遍流行;另一次则是20世纪中叶的后现代建筑,它尽管褒贬不一,但对于现代建筑的冲击是巨大的,再要使现代建筑恢复到以往的那种纯净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现代建筑设计思想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产生于19世纪中叶,受到18世纪启蒙运动和产业革命的影响,现代建筑把创作观念牢固地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并把理性精神贯穿于它的美学体系和艺术手段中。它把社会进步作为建筑设计的最高价值,体现出“价值的合理性”并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手段作为目标的追求方法,体现了“实践的合理性”。
功能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灵魂和主要的美学依据。现代建筑先驱——沙里文明确地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同时现代主义建筑师在设计中,追求建筑与城市发挥最大的实用功效和经济效益,轻视人类的感情、历史文化、地方风俗等因素。但是,由于物质功能具有超越文化和地区特色的特点,以致随着这种方法广泛流传,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千篇一律的“国际式建筑风格”。
2、结构主义设计理论
结构主义设计理论是当代影响颇为广泛的设计思潮,后现代、晚期现代和结构主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建筑作为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产物,它确实包含有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等多方面对立统一的内容。因此结构主义理论强调从各个角度考虑建筑的关系,比现代主义功能和技术至上的观念更具有进步意义。
3、当代建筑审美意识的演变
从美学与艺术发展史看,人类从早期单一的“美”的范畴,逐步扩展到崇高、质朴、高贵、秀雅,再扩展到悲剧、喜剧、怪诞、滑稽、荒谬、丑等,审美范畴的扩展代表着人类审美文化的进步。当代建筑的审美演变,实际上是建筑审美文化在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等因素推动下的进一步发展,既有“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成分,也包括对“丑、怪、滑稽、幽默”等非正统性审美范畴的扩展。艺术社会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社会里,人们追求平衡、和谐和安定。而在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社会里,人们便不再满足于那种追求,而倾向于追求不平衡、非和谐,以满足精神上的刺激。西方当代建筑的审美演变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出这种审美趋势,他们的创作观念已突破现有的经典美学的范畴。用和谐统一的美学原则无法解释巴黎维莱特公园的建筑布局,用功能主义的设计概念,难于评价埃森曼诸多近作的艺术成就,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片破败景象,已看不到建筑的完美。正常人眼里拙劣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却被评为“优秀城市规划荣誉奖”。这些表明人们在解决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以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和情感的满足。而建筑师也在为追求更为符合现代功能以及创造更符合当代人情感要求的生存环境而努力,同时通过各种新技术和新结构的运用,去提高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以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求。
二、我国建筑创作的发展
1、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
注重和谐、讲究中庸,是我国传统审美心理的基调。千百年以来,“和谐统一”构成中华民族各种艺术的美学准则,宁静舒缓、均衡稳定始终贯穿于我国的建筑风格,虽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华夏建筑艺术,奠定了东方文化独特的地位,但与西方建筑文化发展相比,因我国的只求完善、不思变革、否异求同、甘作中庸的美学观念,使传统建筑缺乏内在更新机制。长期以来单一的文化价值趋向和盲目排外的心理,产生了继承传统问题上的狭隘、片面和手法上的单一性,以及创新中的表现化倾向,从而极大地妨碍了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窒息了创作生机。
2、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适用性
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还比较落后,从现实出发,现代建筑讲究实效、追求经济效益、体现技术理性的设计思想仍可以借鉴和吸收。从我国目前的居住状况来看,住宅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和一般性公共建筑这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仍是人们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要从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出发,把功能合理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采用最合理的建造方式与建造技术,坚持节约资金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追求与人民生活水准相称、生活内容相符的朴素之美。另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筑,要强调其社会责任,不能违背公众的审美需求,用怪诞离奇的建筑形式去哗众取宠,追求个人表现。现阶段,“经济理性”仍是人们建筑美学的重要标准,“功能合理”仍是人们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仍是人们的追求目标。
3、当代建筑的积极意义
在当代中国,审美意识正出现超前的种种迹象,尽管大城市中不少人仍身居陋室,“量”的矛盾仍然突出,但在其他方面,其审美情趣已悄然改变,“新潮文学”、“无主题音乐”、“流行服装”——公众似乎远远跑到了建筑师的前面。建筑作为一种存续期较长的艺术,如果仅立足于目前的实用经济,缺乏战略目光,进行急进了近功式的设计,一旦“量”得到满足,就会遭到公众的指责,造成另一种浪费。因此,积极主动地借鉴、吸收当代建筑思潮中合理进步的成分,无疑可以推动我国的建筑事业向前发展,这种吸收与借鉴的意义,更多地表现在它可以促使传统观念的变革。建筑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包含各种复杂因素,它必须满足建筑技术与材料、气候环境、文化风俗、心理情感等各方面要求。
从建筑角度来看,无疑要求它体现更多的理性原则,而从使用者角度来讲,却希望它能容纳更多文化与情感等非理性成分,只有克服了封闭、内向而保守的心理和求稳、怕变、不思进取、缺乏挑战的性格,实现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的全面现代化,才能使人们勇于创新,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现代化道路。因此,学习外国建筑创作经验并不在于模仿其手法,抄袭其外形,更重要的是探索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20世纪西方建筑经历过两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新建筑运动的崛起,大约发生在20世纪初叶,作为这一运动的结果,便是国际式现代建筑风格普遍流行;另一次则是20世纪中叶的后现代建筑,它尽管褒贬不一,但对于现代建筑的冲击是巨大的,再要使现代建筑恢复到以往的那种纯净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现代建筑设计思想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产生于19世纪中叶,受到18世纪启蒙运动和产业革命的影响,现代建筑把创作观念牢固地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并把理性精神贯穿于它的美学体系和艺术手段中。它把社会进步作为建筑设计的最高价值,体现出“价值的合理性”并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手段作为目标的追求方法,体现了“实践的合理性”。
功能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灵魂和主要的美学依据。现代建筑先驱——沙里文明确地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同时现代主义建筑师在设计中,追求建筑与城市发挥最大的实用功效和经济效益,轻视人类的感情、历史文化、地方风俗等因素。但是,由于物质功能具有超越文化和地区特色的特点,以致随着这种方法广泛流传,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千篇一律的“国际式建筑风格”。
2、结构主义设计理论
结构主义设计理论是当代影响颇为广泛的设计思潮,后现代、晚期现代和结构主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建筑作为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产物,它确实包含有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等多方面对立统一的内容。因此结构主义理论强调从各个角度考虑建筑的关系,比现代主义功能和技术至上的观念更具有进步意义。
3、当代建筑审美意识的演变
从美学与艺术发展史看,人类从早期单一的“美”的范畴,逐步扩展到崇高、质朴、高贵、秀雅,再扩展到悲剧、喜剧、怪诞、滑稽、荒谬、丑等,审美范畴的扩展代表着人类审美文化的进步。当代建筑的审美演变,实际上是建筑审美文化在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等因素推动下的进一步发展,既有“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成分,也包括对“丑、怪、滑稽、幽默”等非正统性审美范畴的扩展。艺术社会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社会里,人们追求平衡、和谐和安定。而在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社会里,人们便不再满足于那种追求,而倾向于追求不平衡、非和谐,以满足精神上的刺激。西方当代建筑的审美演变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出这种审美趋势,他们的创作观念已突破现有的经典美学的范畴。用和谐统一的美学原则无法解释巴黎维莱特公园的建筑布局,用功能主义的设计概念,难于评价埃森曼诸多近作的艺术成就,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片破败景象,已看不到建筑的完美。正常人眼里拙劣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却被评为“优秀城市规划荣誉奖”。这些表明人们在解决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以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和情感的满足。而建筑师也在为追求更为符合现代功能以及创造更符合当代人情感要求的生存环境而努力,同时通过各种新技术和新结构的运用,去提高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以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求。
二、我国建筑创作的发展
1、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
注重和谐、讲究中庸,是我国传统审美心理的基调。千百年以来,“和谐统一”构成中华民族各种艺术的美学准则,宁静舒缓、均衡稳定始终贯穿于我国的建筑风格,虽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华夏建筑艺术,奠定了东方文化独特的地位,但与西方建筑文化发展相比,因我国的只求完善、不思变革、否异求同、甘作中庸的美学观念,使传统建筑缺乏内在更新机制。长期以来单一的文化价值趋向和盲目排外的心理,产生了继承传统问题上的狭隘、片面和手法上的单一性,以及创新中的表现化倾向,从而极大地妨碍了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窒息了创作生机。
2、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适用性
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还比较落后,从现实出发,现代建筑讲究实效、追求经济效益、体现技术理性的设计思想仍可以借鉴和吸收。从我国目前的居住状况来看,住宅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和一般性公共建筑这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仍是人们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要从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出发,把功能合理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采用最合理的建造方式与建造技术,坚持节约资金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追求与人民生活水准相称、生活内容相符的朴素之美。另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筑,要强调其社会责任,不能违背公众的审美需求,用怪诞离奇的建筑形式去哗众取宠,追求个人表现。现阶段,“经济理性”仍是人们建筑美学的重要标准,“功能合理”仍是人们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仍是人们的追求目标。
3、当代建筑的积极意义
在当代中国,审美意识正出现超前的种种迹象,尽管大城市中不少人仍身居陋室,“量”的矛盾仍然突出,但在其他方面,其审美情趣已悄然改变,“新潮文学”、“无主题音乐”、“流行服装”——公众似乎远远跑到了建筑师的前面。建筑作为一种存续期较长的艺术,如果仅立足于目前的实用经济,缺乏战略目光,进行急进了近功式的设计,一旦“量”得到满足,就会遭到公众的指责,造成另一种浪费。因此,积极主动地借鉴、吸收当代建筑思潮中合理进步的成分,无疑可以推动我国的建筑事业向前发展,这种吸收与借鉴的意义,更多地表现在它可以促使传统观念的变革。建筑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包含各种复杂因素,它必须满足建筑技术与材料、气候环境、文化风俗、心理情感等各方面要求。
从建筑角度来看,无疑要求它体现更多的理性原则,而从使用者角度来讲,却希望它能容纳更多文化与情感等非理性成分,只有克服了封闭、内向而保守的心理和求稳、怕变、不思进取、缺乏挑战的性格,实现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的全面现代化,才能使人们勇于创新,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现代化道路。因此,学习外国建筑创作经验并不在于模仿其手法,抄袭其外形,更重要的是探索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