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k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抗美援朝戰争爆发后,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后进行了多次作战以帮助朝鲜抵御美军的入侵。其中,中美两军首次交手的战役就是云山战役。云山战役的作战过程可分为战前准备、主要战场、侧面战场,这场战役可以充分展现出志愿军在不同作战状态下的作战特点,体现出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并非如传统观念中的人海战术那样死板,而是采取了相当多高明的战术和各种配合才击退美军并在朝鲜站稳了脚跟。
  【关键词】作战特点;云山战役;朝鲜战争;志愿军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8-0023-02
  在1950年志愿军进入朝鲜以来,第一次与美军的交手就是在云山战役。云山是朝鲜云山郡的省垣、朝鲜北缘的运输枢纽,也是进入朝鲜北部山地的的通道口,战役价值重大。与此同时志愿军决定发动一次战役打击美军的进攻势头。综合以上考虑,志愿军野战司令部将这个地方选在了云山。在云山战役中交战双方主体为志愿军39军与美军骑兵第一师第八团和韩军第一军第十二团。志愿军在云山战役中的战术使用得当,对联合国军造成了重大打击,在云山战役结束后,志愿军获得了丰富的战果。歼灭美骑兵第一师第八团大部分,韩军第一师十二团一部。歼灭敌军2 046名,其中美军1 840名,缴获飞机四架,击落敌机1架,缴获和击毁坦克28辆,汽车116辆,各种炮190余门。这一仗使得美军主力撤退至大宁江以西清川江以南,使志愿军开始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美军开始后撤,志愿军在朝鲜站稳了脚跟。那么在云山战役中,志愿军是如何使用劣势装备来击败敌军的呢?主要依靠的的就是志愿军高超的战术运用和对于战机的把控。
  一、战役准备
  志愿军在入朝的首战中,为胜利做了充足的准备。其一,保持了最大限度的隐蔽。“一是在新闻报刊上不进行宣传,二是要求志愿军一律着朝鲜人民军军服,三是在开进过程中控制无线电台的使用,四、避免过早与敌军接触,避开定州、博州、军隅里一线及其以北二十公里不走。”[1](P.29)其二,志愿军的战场机动能力也十分的重要,志愿军老兵伍淦生曾谈到过:“一到了,一个晚上的行军一百里地。”[2](P.46)时任志愿军政治委员的邓华也说过:“14小时用双脚边打仗边行军72.5公里,那还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这是奇迹!”[4](P.226)正是凭借着志愿军长期以来形成的铁脚板部队,才得以在朝鲜这样的多山地形中获得极强的机动能力,发挥志愿军善于迂回、穿插的特点,抵消了装备的劣势。其三,志愿军在入朝初期由于离我国本土较近,使得志愿军后勤压力没有后续作战那样突出,这也是云山大捷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四,得益于我党强有力的宣传与动员能力,志愿军可以从国内动员相当多的优秀知识分子参军,也同时吸收了大量的解放战士(在解放战争期间起义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里的国军士兵)加入军队,知识分子和解放战士的加入很有效的提高了志愿军的技术装备的使用情况。与此同时各部队的基干均为参加过解放战争甚至是抗日战争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战术意识出众,战术配合默契。其五,志愿军在入朝前将各个部队的武器装备进行了一定的调配,每个军使用的武器都是同一口径的;相较于解放战争时期,志愿军的重武器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同时也同一了类别。这样就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志愿军前期的后勤压力。
  二、云山战役中的具体战术
  作为战争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战术,是决定战役乃至于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而当今社会有很多人都对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运用的战术有所误解,很多人只将志愿军的战术笼统的称为人海战术,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所以,笔者想对志愿军在云山战役中采取的战术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描述,将志愿军的作战特点展示给各位读者。
  (一)云山战役拔点战斗及具体战术运用
  1950年10月,在云山战役彻底打响前的外围拔点战斗中,鹰峰洞战斗充分体现出志愿军迂回包抄,分割围歼,突然袭击的作战特点。“39军入朝后,根据志司的作战部署,分兵两路,从龟城、泰川出发,向云山地区开进。左路为117师和116师,右路为115师和军直。”[3](P.158)担任战役迂回的117师穿山越岭,日夜兼程,于10月26日傍晚,深入到鹰峰洞东南两公里处时,与韩军先头部队遭遇。志愿军采取隐蔽接敌,迂回运动到敌军阵地前沿,完成对敌军先头部队的包围。首先使用半个基数的手榴弹攻击敌军,以形成炮火覆盖的假象,并借助手榴弹炸开的烟雾,迅速发起对敌军的白刃战冲锋。由于敌军对志愿军的突然进攻毫无防备,在志愿军的一阵猛攻后,这股敌军被迅速消灭,并活捉了包括排长在内的25个俘虏。志愿军借由俘虏得到的信息摸清了当面之敌的兵力部署情况,在云山战役伊始争取到了战役的主动权。
  10月28日,韩军向志愿军鹰峰洞阵地发起反击,在这场鹰峰洞阻击战斗中,体现出志愿军自身的作战原则。“此时,通过各方情报汇总,志愿军总部已判定窜到清川江以北的敌军只有5万人,且处于分散孤立状态。”[3](P.152-154)所以志司决定39军进军云山,阻击韩军第一师北上,第39军于10月29日抵达云山城外,对云山韩军第一师构成包围状态。而巧合的是,10月31日,美第1骑兵师先锋第8骑兵团进驻云山,接替韩军第1师防守,美军主力则抵达云山以南的龙山洞。在10月28日的战斗中,“美机出动百余架次,轮番轰炸349团阵地,野战工事大部被摧毁,随即,步兵在坦克引导和炮火支援下,向5连、6连防守的鹰峰洞178高地发起猛攻。志愿军战士们让南朝鲜军行进到距离最近处,各种火器突然开火,大量杀伤敌人。下午,南朝鲜军又以6辆坦克和近一个营的兵力向349团1营进攻,坚守在前沿阵地的3连机枪射手肖子云,单枪匹马连续击退敌人三次冲锋。2连5班战士跃出阵地,用爆破筒将一辆辆坦克炸上了天......”[3](P.160)根据鹰峰洞阻击战斗,我们可以看出,志愿军是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为辅,在具体战斗中灵活的切换。   (二)云山战役云山城战斗及具体战术使用
  在经历了两天的外围战斗之后,志愿军第39军已经完成了对云山城内敌军的包围,“29日第8骑兵团与正在同中共军队激战的南朝鲜第1师(第11团、12团)换班,占领了云山周围的半圆形阵地。中共第39军发现第8骑兵团和南朝鲜第15步兵团脱离主力,企图以2个师的兵力将其包围歼灭。他们首先派出大约5个营的兵力在云山以南约9公里处构筑了阻击阵地,用来阻击第1骑兵师的增援和切断第8骑兵团的退路。同时,在云山周围的森林里放起大火,以防止主力的行动被美军空中侦察发现。这样,中共第39军到31日为止就从北、西、南三面包围了第8骑兵团,从北部正面包围了南朝鲜第15步兵团。”[6](P.26)10月31日,军长吴信泉决定对云山城内敌军发起总攻,并将作战方案上报与彭德怀。彭德怀迅速同意了吴信泉的作战计划,决定于1950年11月1日晚7时30分发动总攻。美军在掌握绝对制空权的前提下,利用侦察机侦察志愿军动向,不久便发现志愿军正在对云山城内守军进行迂回行动,美军为了避免被全歼而提前采取撤退行动,因此,云山战役于11月1日下午5点30分提前打响。
  116师在正面担负主要进攻,115师与117师在侧翼实施助攻。在116师正面进攻中,实行三三制和四组一队的战术,志愿军在向美军的环形防御工事进攻中队形疏散,低姿前进,分队配合,小群突击,由轻重机枪掩护,有层级突进,成前三角或后三角队形冲锋,削减敌火力造成的损耗,并保证冲击的连续性。在战斗进攻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步兵班在进攻中,会在距离美军工事两百米附近略停,展开全班火力,压制已暴露的美军火力点。例如,在云山正面进攻中,“116师从西北方向进攻的是347团,2营4连和6连在96.9高地两侧,并肩突破了美军前沿阵地,迅速驱逐和消灭了当面之敌。6连从左翼连续攻下两个高地后,5连、4连继续向美军纵深发展进攻。”[3](P.185)同时利用烟雾弹,曳光弹标记敌军兵力密集的阵地,指引己方火力进行攻击。在11月1日的战斗中,志愿军使用了火炮对敌军阵地实行覆盖性打击,掩护步兵匍匐前进,至敌一百米左右处。“在11月3日夜,第39军向被围美军第8骑兵团指挥机构及其第3营发起最后攻势。经过整晚的战斗,美第8骑兵团第3营全部被歼。”[3](P.195-196)在进攻中,步兵将身上手榴弹半数扔出,形成烟雾以掩护突击,并立即转为全速冲击,待己方完成炮火准备后,发起波次性进攻,以寻求美军防线破绽,一旦发现则立即进行突破、渗透。开始突破后,会散开成大小不一的多支小分队,从多个方向渗透进攻,力求运用非正面火力攻击美军,打乱敌指挥通信及火力支撑体系。“第8骑兵团23时才收到师的撤退命令,午夜开始行动。1营和2营遗弃了大量的装备好容易突围出去,而3营却突围失败,其主力被歼。”[6](P.26)这种乱战打法异常凶狠,让美军产生战线崩溃的错觉,志愿军得以突破美军防线,进而为战役胜利奠定基础。
  (三)云山战役外围阻击战斗及具体战术使用
  在云山战役中,志愿军并非如同电视电影作品中一样,在茫茫的开阔地上径直的对美军阵地发起冲锋,而是将敌军先行包围,引诱其余敌军前来救援,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将敌军援军消灭后再围歼包围圈中的敌军。
  例如,在云山战役主要战斗打响的同时,39军的奇兵——115师的主力从泰川向云山方向开进,联合39军主力力求消灭云山之敌。时任115师师长的王良太,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44团团长徐鹏,在泰川以北阻击敌军,保障军、师主力侧后安全。
  在泰川阻击战斗中,徐鹏“以营主力坚守北安洞两侧要点。8连守在北安洞南侧无名高地,1营坚守北安洞东侧要点;2营坚守龙风洞公路两侧要点。当时营里前面布置一个连,后面布置两个连,成为前三角。部署完了,大家挥汗如雨,抓紧构筑工事,8连把1排放在最前面,叫做触角阵地。”[3](P.164)10月29日,美军先头部队乘汽车和坦克向泰川阻击阵地开来,大约有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志愿军立即展开火力杀伤敌军,美军也感叹“中国军队早已在这条道路的两侧重兵埋伏。博伊德当时很难预计敌军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开火,但是他模糊记得,他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出五六百码之后,中国军队就开火了,火力异常凶猛。”[5](P.19)不过美军也迅速做出了反应,在空地协同下向志愿军阵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猛烈的进攻,志愿军伤亡极其惨重,敌军扔下的凝固燃烧汽油弹在志愿军阵地前炸响并不断燃烧,对志愿军的射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破坏了志愿军的电话线,使营连之间的联络变得极其困难。志愿军指战员见情况不对,立即调整战术,采取在反斜面阵地收缩兵力,将预备队放置于后方,前方仅留下数人挖掘单兵战壕进行监视。以上措施立竿见影,将志愿军伤亡降低到最低限度,志愿军坚守数日仅伤亡数十人,成功完成了上级交代给344团的阻击任务。在泰川阻击战斗中,志愿军采取了弹性防御作战,在减少志愿军伤亡的同时有效阻击了敌军的进攻,从中可以看出志愿军的阻击作战战术十分灵活,既有铁血阻击,又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变化战术,体现出志愿军各級指战员在经历战火的磨炼后,提炼出高超的战术运用能力。
  三、战役评述与展望
  综上所述,云山战役中志愿军在具体战术上通过迂回穿插、包围敌人,力图对敌实行分割围歼。在整体战略上,强调运动战以及战役发起的突然性。云山战役志愿军成功歼敌大部,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事胜利,我们之所以能够击败敌人,一方面是因为志愿军拥有顽强的战斗意志、到位的军事训练以及对于战机的优秀把控,另一方面也与敌军的轻敌冒进有关,这让志愿军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装备上的劣势。
  云山战役是志愿军初次成功打击美军的战例,打出了军威和国威,但这一场胜利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不能单纯的归结于精神方面的因素,而是志愿军决策层的英明决策和前线指战员浴血奋战共同促成的结果。同时,志愿军的胜利也不能过于夸大,要客观的正视志愿军与其他军队的军事差距,不能抱有骄傲自满和轻视他国的想法。在未来人民军队的建设中,我们要认真分析本次战役的得失,响应国家强军梦的号召,并用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同时向社会传达客观公正的观点和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才是我们应该从这些胜利中应该学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何楚舞,凤鸣,陆宏宇.最寒冷的冬天III—血战长 津湖[M]. 重庆: 重庆出版社,2014.
  [2]罗尘.朝鲜战场亲历记—志愿军老兵口述实录[M]. 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3]胡海波.云山大碰撞——第一次战役战事报告[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4]胡海波.志愿军全战事[M]. 北京:长城出版社,2010.
  [5]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 朝鲜战争[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
  [6]陆上自卫队修亲会(日本).作战理论入门[M]. 北 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宁学峰]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