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部医典》和《嘎牙山哈雅》(人体解说)分别为藏医学、傣医学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性著作,对胚胎均有详细的论述。笔者通过比较人体胚胎形成的基础、胚胎形成条件、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以及胎儿性别决定因素等四个方面的认识,分析二者对于胚胎认识的异同。通过比较发现,二者对于胚胎的认识大体相似,但藏医学对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认识更为精准,这是主要源于二者丧葬习俗的不同。但总体上二者对于胚胎的认识都较为精确并具有民族特色,为其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挖掘、研究。
【关键词】四部医典;嘎牙山哈雅;胚胎;异同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005-02
《四部医典》[1]是由藏族著名医家宇妥·宁玛元丹贡布于8世纪下半叶撰写完成的一部藏族医药学经典著作,是一部对藏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奠基之作,此部著作不仅论述藏医理论、诊疗、养生,还详细论述了藏医的特色理论——胚胎学。《嘎牙山哈雅》[2](人体解说)是现存最早的傣医学经典著作,成书于公元前924年前后,该书详细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与组织结构、四塔五蕴理论、养生,同时亦详细论述了人体受精与胚胎的形成、生长和发育过程。 这两本书各为藏医学、傣医学中的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胚胎的认识各具本民族的特色,现比较如下。
1对胚胎形成基础的认识
《四部医典》云:“父精生成骨路及脑髓,母华造就血肉脏腑全,自心生出官能意识产。土生骨肉鼻问有嗅觉,水滋血液舌味湿润感。火炽热暖色泽眼体兑,风产气息触角和皮肤,虚空生窍耳司音响间。习性使之有为见识宽,因缘依据成身断全。”可见,胚胎形成的基础是父母的精华以及五源(土、水、火、风、空)。《嘎牙山哈雅》认为生命来自于父母所受,在男性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叫巴敌先体(精液和精子的总称),这种物质很小,肉眼看不见,似马鹿毛粘尖上芝麻油星那么大;女性体内也存在着另一种特殊物质叫阿书的(现称勒央味,月经和卵子的总称),其味腥。这两种物质是形成生命的根本。二者均认为胚胎的形成均以父母给予的某种物质,在现代医学看来,这实质上指的是存在于男性体内的精子与存在于女性体内的卵子,也即形成生命的生殖细胞,可见,二者在胚胎形成基础的认识上存在共同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对胚胎形成条件的认识
《四部医典》认为胚胎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是父精与母血的结合;②父母精血无病失,即父精、母血的健康与否对于胚胎形成至关重要,如果父精、母血有病则不会受孕;③“五源”聚集相结为胎团,五源是受孕坐胎的根源,若不齐全,不能受孕,云“无土无躯无水骸难聚,无火不熟无风不发育,若缺虚空肢体怎分离?”。《嘎牙山哈雅》认为凡一切生命的东西,都必须在其形成之前,就有促成一切动物和其他一切生物生成的各种物质和条件:①四塔和五蕴的相互作用,只有在四塔的作用下,巴敌先体和阿书的才能结合形成胚胎,同时还需在五蕴(主要是心蕴)的作用下产生形体,如果没有四塔和五蕴的相互作用,巴敌先体和阿书的难以结合,即是结合形成胚胎也会夭折,也难以形成形体;②父母的身体健壮,生命的产生需要四塔和五蕴的相互作用,而四塔主要秉承于父母,因此,只有父母发育成熟,身体健康,气血充足,才能保证四塔平衡、功能正常,发挥促进生命产生的作用,且只有父母的身体健壮,巴敌先体和阿书的生命力才强,才能结合形成生命。③桑维塔佤稳,即两性交配,只有两性交配,巴敌先体和阿书的才有机会结合形成生命。可见,两者对于胚胎形成条件的认识虽然在阐述上存在着差异,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3对胚胎生长发育的认识
《四部医典》中描述到:“胚胎第一周,正如酪酵投乳精血融,第二周内形如胶状物,第三周时状似奶酪凝,第四周胎儿圆满又伸延,第五周胎儿身上先有肚脐添,第六周依脐形成命脉来,第七周眼目官能已生全,第八周依眼胎儿长头部,第九周身躯上部和下部,第十周腰胯突出上部生两肩,第十一周九窍身体成,第十二周五脏已长全,第十三周六腑得弥满,第十四周上肢下肢臂腿四肢全,第十五周手脚和膝肘,第十六周指趾共二十,第十七周脉络内外连,第十八周内脂肉生,第十九周韧带筋线添,第二十周骨骼和骨髓,第二十一周皮肤周身遍,第二十二周九种官能孔窍自然开,第二十三周毛发指甲添,第二十四周脏腑更成熟,第二十五周始有气运行,第二十六周心中有意念,第二十七周起至三十周之间身园弥,第三十五周大发育,母体胎儿色泽巨转迁,第三十六周不喜露面郁闷厌烦感,第三十七周忻逆意识生,第三十八周转首离胎盘,胎儿如此发育并成热,超过九月才算正常产”。除此之外,《四部医典》中还描绘了人体由父精和母血的结合开始并逐周发育成熟的图谱,与现代人体胚胎学中胚胎的发育过程非常符合。《嘎牙山哈雅》中记录的是:“一般巴敌先体和阿书的结合在五天之内,如果母体健康,水血充足,“四塔”正常,适合二者生存,那么则可逐渐发育成为有生命力的个体。若四塔功能低下,形体不健康,即使二者结合也难以存活。五到七天变成似难木水斤(洗肉水的颜色,呈淡红色),渐变深红,七天后成为多个小血泡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包块;四个七天后又变成似鸡蛋大的小血团;五个七天后变成一完整而质地松软的嫩肉块,以后逐渐长出头足、肢体、七官、九窍和内脏、毛发、骨骼、脑髓等,全身器官都不断生长发育形成胎儿,十个月左右则可出世。”可见,《嘎牙山哈雅》对于胎儿生长发育的认识,虽然也进行了详细描述,但相较于《四部医典》显得较粗糙。
4对胎儿性别决定因素的认识
《四部医典》中认为:“男性精液多时将生男,女于月华多时将生女;精血相等交配为中性,中性一分为二将孪生。”《嘎牙山哈雅》认为,在受孕过程中,胎儿的性别是由物质因素所决定的,如果是布利夏帕佤(即男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就生男孩,如果是依梯帕瓦(即女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就生女孩。可见,在胎儿性别的决定因素上二者的认识是一致。
5小结
《四部医典》和《嘎牙山哈雅》对于胎儿的认识颇具民族特色,二者对人体胚胎产生的基础、条件和性别上的认识大致相同,但对于胎儿生长发育的认识,《四部医典》叙述的更为详细精确,出现如此显著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于二者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丧葬习俗上。藏族葬法共分天葬、水葬、土葬和墓葬等5种,主要是天葬。据有关文献记载:在远古时期,藏族盛行断尸葬和二次葬,断尸葬就是将尸体割成几段,再行掩埋;二次葬就是人死后对尸体进行剥皮、分解等解剖处理,掩埋起来,过一段时间再挖出来,重新埋葬。这种丧葬习俗给藏医实地观察人体组织结构带来了方便,也使藏医学家很早就对人体结构、胎儿发育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3]。而在傣族群众思想观念中把死亡当做一件不好的事情,担心死者的魂灵会危害他人,在丧葬中没有将尸体进行剥皮、分解等解剖处理的习俗,因而缺乏对于人体的直观认识,故在精确性上较藏医学是有差距的。然而,几千年前对人体就有这么深的认知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的。可见,民族医药文化中蕴含了各个民族的智慧,有着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挖掘、研究及传承。
参考文献
[1]字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7-20.
[2]郑进,林艳芳,王寅,等.傣医经典选读·嘎牙山哈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4.
[3]丁玲辉.藏医人体解剖学的科学思想试析[J].中国藏学,1997,(4):32.
(收稿日期:20141125)
【关键词】四部医典;嘎牙山哈雅;胚胎;异同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005-02
《四部医典》[1]是由藏族著名医家宇妥·宁玛元丹贡布于8世纪下半叶撰写完成的一部藏族医药学经典著作,是一部对藏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奠基之作,此部著作不仅论述藏医理论、诊疗、养生,还详细论述了藏医的特色理论——胚胎学。《嘎牙山哈雅》[2](人体解说)是现存最早的傣医学经典著作,成书于公元前924年前后,该书详细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与组织结构、四塔五蕴理论、养生,同时亦详细论述了人体受精与胚胎的形成、生长和发育过程。 这两本书各为藏医学、傣医学中的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胚胎的认识各具本民族的特色,现比较如下。
1对胚胎形成基础的认识
《四部医典》云:“父精生成骨路及脑髓,母华造就血肉脏腑全,自心生出官能意识产。土生骨肉鼻问有嗅觉,水滋血液舌味湿润感。火炽热暖色泽眼体兑,风产气息触角和皮肤,虚空生窍耳司音响间。习性使之有为见识宽,因缘依据成身断全。”可见,胚胎形成的基础是父母的精华以及五源(土、水、火、风、空)。《嘎牙山哈雅》认为生命来自于父母所受,在男性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叫巴敌先体(精液和精子的总称),这种物质很小,肉眼看不见,似马鹿毛粘尖上芝麻油星那么大;女性体内也存在着另一种特殊物质叫阿书的(现称勒央味,月经和卵子的总称),其味腥。这两种物质是形成生命的根本。二者均认为胚胎的形成均以父母给予的某种物质,在现代医学看来,这实质上指的是存在于男性体内的精子与存在于女性体内的卵子,也即形成生命的生殖细胞,可见,二者在胚胎形成基础的认识上存在共同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对胚胎形成条件的认识
《四部医典》认为胚胎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是父精与母血的结合;②父母精血无病失,即父精、母血的健康与否对于胚胎形成至关重要,如果父精、母血有病则不会受孕;③“五源”聚集相结为胎团,五源是受孕坐胎的根源,若不齐全,不能受孕,云“无土无躯无水骸难聚,无火不熟无风不发育,若缺虚空肢体怎分离?”。《嘎牙山哈雅》认为凡一切生命的东西,都必须在其形成之前,就有促成一切动物和其他一切生物生成的各种物质和条件:①四塔和五蕴的相互作用,只有在四塔的作用下,巴敌先体和阿书的才能结合形成胚胎,同时还需在五蕴(主要是心蕴)的作用下产生形体,如果没有四塔和五蕴的相互作用,巴敌先体和阿书的难以结合,即是结合形成胚胎也会夭折,也难以形成形体;②父母的身体健壮,生命的产生需要四塔和五蕴的相互作用,而四塔主要秉承于父母,因此,只有父母发育成熟,身体健康,气血充足,才能保证四塔平衡、功能正常,发挥促进生命产生的作用,且只有父母的身体健壮,巴敌先体和阿书的生命力才强,才能结合形成生命。③桑维塔佤稳,即两性交配,只有两性交配,巴敌先体和阿书的才有机会结合形成生命。可见,两者对于胚胎形成条件的认识虽然在阐述上存在着差异,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3对胚胎生长发育的认识
《四部医典》中描述到:“胚胎第一周,正如酪酵投乳精血融,第二周内形如胶状物,第三周时状似奶酪凝,第四周胎儿圆满又伸延,第五周胎儿身上先有肚脐添,第六周依脐形成命脉来,第七周眼目官能已生全,第八周依眼胎儿长头部,第九周身躯上部和下部,第十周腰胯突出上部生两肩,第十一周九窍身体成,第十二周五脏已长全,第十三周六腑得弥满,第十四周上肢下肢臂腿四肢全,第十五周手脚和膝肘,第十六周指趾共二十,第十七周脉络内外连,第十八周内脂肉生,第十九周韧带筋线添,第二十周骨骼和骨髓,第二十一周皮肤周身遍,第二十二周九种官能孔窍自然开,第二十三周毛发指甲添,第二十四周脏腑更成熟,第二十五周始有气运行,第二十六周心中有意念,第二十七周起至三十周之间身园弥,第三十五周大发育,母体胎儿色泽巨转迁,第三十六周不喜露面郁闷厌烦感,第三十七周忻逆意识生,第三十八周转首离胎盘,胎儿如此发育并成热,超过九月才算正常产”。除此之外,《四部医典》中还描绘了人体由父精和母血的结合开始并逐周发育成熟的图谱,与现代人体胚胎学中胚胎的发育过程非常符合。《嘎牙山哈雅》中记录的是:“一般巴敌先体和阿书的结合在五天之内,如果母体健康,水血充足,“四塔”正常,适合二者生存,那么则可逐渐发育成为有生命力的个体。若四塔功能低下,形体不健康,即使二者结合也难以存活。五到七天变成似难木水斤(洗肉水的颜色,呈淡红色),渐变深红,七天后成为多个小血泡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包块;四个七天后又变成似鸡蛋大的小血团;五个七天后变成一完整而质地松软的嫩肉块,以后逐渐长出头足、肢体、七官、九窍和内脏、毛发、骨骼、脑髓等,全身器官都不断生长发育形成胎儿,十个月左右则可出世。”可见,《嘎牙山哈雅》对于胎儿生长发育的认识,虽然也进行了详细描述,但相较于《四部医典》显得较粗糙。
4对胎儿性别决定因素的认识
《四部医典》中认为:“男性精液多时将生男,女于月华多时将生女;精血相等交配为中性,中性一分为二将孪生。”《嘎牙山哈雅》认为,在受孕过程中,胎儿的性别是由物质因素所决定的,如果是布利夏帕佤(即男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就生男孩,如果是依梯帕瓦(即女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就生女孩。可见,在胎儿性别的决定因素上二者的认识是一致。
5小结
《四部医典》和《嘎牙山哈雅》对于胎儿的认识颇具民族特色,二者对人体胚胎产生的基础、条件和性别上的认识大致相同,但对于胎儿生长发育的认识,《四部医典》叙述的更为详细精确,出现如此显著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于二者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丧葬习俗上。藏族葬法共分天葬、水葬、土葬和墓葬等5种,主要是天葬。据有关文献记载:在远古时期,藏族盛行断尸葬和二次葬,断尸葬就是将尸体割成几段,再行掩埋;二次葬就是人死后对尸体进行剥皮、分解等解剖处理,掩埋起来,过一段时间再挖出来,重新埋葬。这种丧葬习俗给藏医实地观察人体组织结构带来了方便,也使藏医学家很早就对人体结构、胎儿发育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3]。而在傣族群众思想观念中把死亡当做一件不好的事情,担心死者的魂灵会危害他人,在丧葬中没有将尸体进行剥皮、分解等解剖处理的习俗,因而缺乏对于人体的直观认识,故在精确性上较藏医学是有差距的。然而,几千年前对人体就有这么深的认知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的。可见,民族医药文化中蕴含了各个民族的智慧,有着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挖掘、研究及传承。
参考文献
[1]字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7-20.
[2]郑进,林艳芳,王寅,等.傣医经典选读·嘎牙山哈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4.
[3]丁玲辉.藏医人体解剖学的科学思想试析[J].中国藏学,1997,(4):32.
(收稿日期:201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