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展示洞内景色的课件及视频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整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跟老师一起来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
师: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在文中标注。一会儿咱们一起交流。
生:四人为一组,在小组内交流。
师:关于外洞的特点,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三、体会“外洞”的宽广
师:外洞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生:洞口宽、大:“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用洞口和我们常见的桥洞做比较的方法,非常真切。
生:外洞很大,宽广而开阔:“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用数字说明,形象具体。
师:谁能把外洞的宽广给读出来?
三、体会“孔隙”的惊险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大家看第5自然段,一起感受这段奇妙之旅。
师:哪个小组先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孔隙很小,“虽说是孔隙……船就出来”。
师:再读读这句话,还能读出孔隙有什么特点?(窄)
生:我很好奇,很紧张。“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
师:谁能把这种好奇、紧张的心情读出来吗?自己练一练。
生:我觉得很惊险(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师:惊险的感觉还有谁感觉到了,再来读读?
生:感情朗读,读出害怕、危险的感觉。
师:“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矮)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来,你告诉大家,这个“贴着”,“没有一处不贴着”,是怎么贴着的?(学生感受各个部位紧挨船底的感觉)
生:因为人仰卧在船里,船很窄,很小,怕碰着上方的山石,所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贴着船了。
师: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好奇。
生:紧张、害怕。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句,“自以为从……”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写得多啰唆呀,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不啰唆吗?
生:因为肩背是身体比较靠上面的部位,而脚跟是身体最下面的部位,从肩背到脚跟,说明他的身体全部都靠着船了,才说了一声“行了”。
师: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还有谁来汇报?请你。
生:我要汇报“挤压”,因为人仰卧在船里,上方和左右的山石都离我很近,所以感觉就像朝我压下来,比喻孔隙非常窄、很矮。
师:所以作者才又觉得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紧张、害怕)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师:这一部分呀,是叶老先生的真实感受啊。正因为文章有了这些真实感受,我们读起来才能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会打动人。
生:如此惊险,也说明了孔隙不但窄小还怎么样?(矮)
师: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自然段。
四、体会“内洞”的奇特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展示汇报,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1)“黑”“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有多宽广。”
(2)“奇”(奇特有趣)“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也很值得观赏。”
结合语言情境展开想象理解词语“蜿蜒”“变化多端”“形状各异”。
师:让我们来观赏一下洞内的景观,大家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图片展示洞内的奇特景观——“彩云追月”“寿星捧仙桃”“擎天柱”“仙女帐”)
师: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大自然真是奇异无比。
(3)“大”“大得多”“十来进”
师:“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理有据。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3.师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和神奇。
五、体会写法
1.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2.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
3.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写?
(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六、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随叶圣陶先生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的奇观。我们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会双龙洞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大家课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其实大自然的美景随处可见,如果大家对溶洞很感兴趣,离咱很近的北京平谷区就有一个大溶洞,AAAA级景区,大家可以去那亲身体验一下。
七、拓展练习(选作一题)
1.请以导游身份写出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导游词。
2.你曾经到哪里旅游过?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那里的景色,突出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9记金华的双龙洞
(按游览顺序写)
路上见闻→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大)(小、窄、矮)(黑、奇、大)
1.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展示洞内景色的课件及视频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整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跟老师一起来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
师: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在文中标注。一会儿咱们一起交流。
生:四人为一组,在小组内交流。
师:关于外洞的特点,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三、体会“外洞”的宽广
师:外洞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生:洞口宽、大:“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用洞口和我们常见的桥洞做比较的方法,非常真切。
生:外洞很大,宽广而开阔:“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用数字说明,形象具体。
师:谁能把外洞的宽广给读出来?
三、体会“孔隙”的惊险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大家看第5自然段,一起感受这段奇妙之旅。
师:哪个小组先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孔隙很小,“虽说是孔隙……船就出来”。
师:再读读这句话,还能读出孔隙有什么特点?(窄)
生:我很好奇,很紧张。“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
师:谁能把这种好奇、紧张的心情读出来吗?自己练一练。
生:我觉得很惊险(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师:惊险的感觉还有谁感觉到了,再来读读?
生:感情朗读,读出害怕、危险的感觉。
师:“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矮)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来,你告诉大家,这个“贴着”,“没有一处不贴着”,是怎么贴着的?(学生感受各个部位紧挨船底的感觉)
生:因为人仰卧在船里,船很窄,很小,怕碰着上方的山石,所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贴着船了。
师: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好奇。
生:紧张、害怕。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句,“自以为从……”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写得多啰唆呀,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不啰唆吗?
生:因为肩背是身体比较靠上面的部位,而脚跟是身体最下面的部位,从肩背到脚跟,说明他的身体全部都靠着船了,才说了一声“行了”。
师: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还有谁来汇报?请你。
生:我要汇报“挤压”,因为人仰卧在船里,上方和左右的山石都离我很近,所以感觉就像朝我压下来,比喻孔隙非常窄、很矮。
师:所以作者才又觉得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紧张、害怕)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师:这一部分呀,是叶老先生的真实感受啊。正因为文章有了这些真实感受,我们读起来才能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会打动人。
生:如此惊险,也说明了孔隙不但窄小还怎么样?(矮)
师: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自然段。
四、体会“内洞”的奇特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展示汇报,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1)“黑”“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有多宽广。”
(2)“奇”(奇特有趣)“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也很值得观赏。”
结合语言情境展开想象理解词语“蜿蜒”“变化多端”“形状各异”。
师:让我们来观赏一下洞内的景观,大家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图片展示洞内的奇特景观——“彩云追月”“寿星捧仙桃”“擎天柱”“仙女帐”)
师: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大自然真是奇异无比。
(3)“大”“大得多”“十来进”
师:“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理有据。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3.师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和神奇。
五、体会写法
1.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2.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
3.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写?
(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六、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随叶圣陶先生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的奇观。我们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会双龙洞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大家课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其实大自然的美景随处可见,如果大家对溶洞很感兴趣,离咱很近的北京平谷区就有一个大溶洞,AAAA级景区,大家可以去那亲身体验一下。
七、拓展练习(选作一题)
1.请以导游身份写出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导游词。
2.你曾经到哪里旅游过?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那里的景色,突出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9记金华的双龙洞
(按游览顺序写)
路上见闻→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大)(小、窄、矮)(黑、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