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家族式腐败是当前腐败问题中一大顽疾,在腐败官员背后,几乎很难找出一个完全清白的家庭。现代官员怎么从历史中得到借鉴,以此打破夫人孩子全家齐上阵的腐败现象?
封建社会的官员对家属防范是比较严的。比如,清朝张英,家庭管理特别严。他是大学士,夫人姚氏能诗擅画,是一个才女,为一品诰命夫人。但是,夫人在家里都是自己做针线活,穿的衣服,不仅打上补丁,还都年久褪色。张英过60岁生日,身上的棉袄和脚上的鞋都是夫人亲手做的。夫人不仅料理家务,还教育孩子读书。他的儿子张廷玉也是一代名臣。所以,官员很廉洁的,家风也肯定好;官员贪污腐败,家庭也跟着遭殃。官员自律、律己,言传身教很重要,家里上梁正了,下梁也就不歪了。一般家族到了三代就不行了,但张氏一门,书香门第,前后六代出了十二位翰林、二十四位进士,父子为相,四朝帝师。史称:“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矣。”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这就是家风传承得好。官员的官德正、自身正、家风正,对子女教育就正,这是环环相扣的。
张英六尺巷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故事说的是:安徽桐城张家和吴家为邻,吴家要拓展院墙,影响张家,张家不让。官司打到县衙,张家是显宦,吴家是豪富,谁也得罪不起,知县就拖延不办。张家写信给当朝宰相张英,希望他修书给知县关照。张英见信后,提笔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信后,主动让出三尺。邻里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出现至今犹在的“六尺巷”。此后,两家礼让之举和张英的“让墙诗”传为美谈。张廷玉继承父亲治家观念,他儿子张若霭殿试一甲第三名,主动将一甲之荣让于天下寒士。同时,张英、张廷玉父子也是“不想腐”的典范。雍正帝送给张廷玉一万两银子,让他在家乡给父亲建一座祠堂。祠堂建好后,钱还剩下一半多,张廷玉又自己凑了些钱,加上族人捐的一些钱,用了三年半时间建成良弼桥。如今,良弼桥依然在当地为行人提供方便,人们也永远铭记建桥者的德绩。还有,张英退休回乡后,更加谦逊低调。相传晚年他在家乡西山居住,有条山间小道,他出来散步时,遇见挑柴的樵夫,总要退到路边草地上,让樵夫先行。如果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弘扬这样的作风,也就真正做到了“不想腐”。
我再讲一个故事。翁心存、翁同龢父子,江苏常熟人,就是人们尽知的《沙家浜》故事发生的地方。翁家是常熟书香门第。翁氏一门,两朝宰相,两代帝师,两位状元,兄弟巡抚,三子公卿,四世翰林。翁氏家族有什么特点呢?耕读传家。翁家“綵衣堂”有一副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前面讲的张氏父子、翁氏父子的治家之道,就隐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始终要坚持辩证的思维,做客观的评价,如此才能去粗取精、为我所用。一方面,历史上,那些优秀的传统,优秀的人物,他们传达的历史正能量,需要我们学习继承发扬。比如,弘扬文天祥、于谦、戚继光、袁崇焕等先贤的高尚精神,传承他们的浩然正气以身殉职、两袖清风勇担重任、清廉做官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局限和不足的地方。对于这些,我们要突破和扬弃。比如爱国主义,文天祥一片丹心愛的是南宋王朝,我们今天就不能说只爱汉族了,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都要爱、都要关心。
封建社会的官员对家属防范是比较严的。比如,清朝张英,家庭管理特别严。他是大学士,夫人姚氏能诗擅画,是一个才女,为一品诰命夫人。但是,夫人在家里都是自己做针线活,穿的衣服,不仅打上补丁,还都年久褪色。张英过60岁生日,身上的棉袄和脚上的鞋都是夫人亲手做的。夫人不仅料理家务,还教育孩子读书。他的儿子张廷玉也是一代名臣。所以,官员很廉洁的,家风也肯定好;官员贪污腐败,家庭也跟着遭殃。官员自律、律己,言传身教很重要,家里上梁正了,下梁也就不歪了。一般家族到了三代就不行了,但张氏一门,书香门第,前后六代出了十二位翰林、二十四位进士,父子为相,四朝帝师。史称:“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矣。”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这就是家风传承得好。官员的官德正、自身正、家风正,对子女教育就正,这是环环相扣的。
张英六尺巷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故事说的是:安徽桐城张家和吴家为邻,吴家要拓展院墙,影响张家,张家不让。官司打到县衙,张家是显宦,吴家是豪富,谁也得罪不起,知县就拖延不办。张家写信给当朝宰相张英,希望他修书给知县关照。张英见信后,提笔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信后,主动让出三尺。邻里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出现至今犹在的“六尺巷”。此后,两家礼让之举和张英的“让墙诗”传为美谈。张廷玉继承父亲治家观念,他儿子张若霭殿试一甲第三名,主动将一甲之荣让于天下寒士。同时,张英、张廷玉父子也是“不想腐”的典范。雍正帝送给张廷玉一万两银子,让他在家乡给父亲建一座祠堂。祠堂建好后,钱还剩下一半多,张廷玉又自己凑了些钱,加上族人捐的一些钱,用了三年半时间建成良弼桥。如今,良弼桥依然在当地为行人提供方便,人们也永远铭记建桥者的德绩。还有,张英退休回乡后,更加谦逊低调。相传晚年他在家乡西山居住,有条山间小道,他出来散步时,遇见挑柴的樵夫,总要退到路边草地上,让樵夫先行。如果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弘扬这样的作风,也就真正做到了“不想腐”。
我再讲一个故事。翁心存、翁同龢父子,江苏常熟人,就是人们尽知的《沙家浜》故事发生的地方。翁家是常熟书香门第。翁氏一门,两朝宰相,两代帝师,两位状元,兄弟巡抚,三子公卿,四世翰林。翁氏家族有什么特点呢?耕读传家。翁家“綵衣堂”有一副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前面讲的张氏父子、翁氏父子的治家之道,就隐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始终要坚持辩证的思维,做客观的评价,如此才能去粗取精、为我所用。一方面,历史上,那些优秀的传统,优秀的人物,他们传达的历史正能量,需要我们学习继承发扬。比如,弘扬文天祥、于谦、戚继光、袁崇焕等先贤的高尚精神,传承他们的浩然正气以身殉职、两袖清风勇担重任、清廉做官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局限和不足的地方。对于这些,我们要突破和扬弃。比如爱国主义,文天祥一片丹心愛的是南宋王朝,我们今天就不能说只爱汉族了,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都要爱、都要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