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洛丽塔》从被禁到成为畅销书,再到成为最有影响的书籍,这样的转变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这部小说的关注和对其态度的转变。这部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悲剧的影子,可以说这是一部永恒的悲剧之作,是悲剧的经典代表作,是非常引人深思和发人深省的。本文通过对小说中悲剧的解读,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悲剧性,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看待其悲剧性,引发读者的深思。
关键词: 小说《洛丽塔》 态度 悲剧 深思
一、序言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裔美籍小说家、文艺评论家,被世界文学评论界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体大师。小说《洛丽塔》是他的成名作,故事讲述的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爱上了房东十二岁的女儿洛丽塔,他的执迷把他引向了毁灭的结局。由于小说的题材为道德社会所禁忌,因而该书遭到持久而激烈的非议。作者以一个虚构的故事真实地展现了他的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使我们一边憎恨这本书的作者,一边又为这本书神思恍惚,这有多么神奇!”[1]
二、悲剧主题解析
悲剧的影子贯穿着整部小说的始终,无论是对于年幼的洛丽塔来说还是对于小说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来说都是如此。小说的主人公是由欧洲移居到美国的学者亨伯特,一位外表忧郁、内心狂野的中年绅士。他的恋人在他十三岁那年不幸夭折,从此,他经历着成年男子正常的生活:结婚、与风尘女子寻欢作乐;暗地里,对性感少女的欲念又把他折磨得憔悴不堪。他虽然与不同的成年女子发生关系,但只把她们当成缓解性需求的工具,他真正渴望的是那些浑身披着自然光泽的小仙女,幻想她们永远在他身边嬉戏,永远不要长大。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从遇到洛丽塔开始悲剧发生了。他把她当作他的爱的继续,“同样蜂蜜样的肩膀,同样像绸子一样柔嫩的脊背,同样的一头栗色头发”。[2]
《洛丽塔》是一场悲剧,它以主人公追求和占有自己的欲望对象开始,以不可避免地在绝望中毁灭而终结。“每一种悲剧都在编织该悲剧的民族周围划出一道魔圈。随着人和社会的发展,人会陷入不同的生存困境,即从一种生存困境走进另一种生存困境,从一道魔圈跳入另一道魔圈”。[3]洛丽塔的命运正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魔圈的缠绕,从小缺少父爱,母亲对她又尖酸刻薄,这才使恋童的亨伯特才有了可乘之机。
三、人物性格解读
小说中对于人物的性格分析与解读可谓是有其独特之处。亨伯特被很多人看作是魔鬼式的人物,他不抑制自己的本性和真实想法。奎尔蒂荒唐和怪异,把写儿童色情作品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奎尔蒂玩弄洛丽塔并抛弃了她,但是洛丽塔更加崇拜他。最后,当亨伯特发现奎尔蒂从他身边夺走了洛丽塔,他变得异常生气,对于洛丽塔的迷恋也变成了他愤怒的附属品。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不仅是对少女的那种欲望和冲动,而且是企图在报复的罪恶与失望中扼杀他自己的噩梦。他那毫无止境的自我意识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上,他时常被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所折磨着:是真实地展现自我,还是违背自我的行为准则。从亨伯特的心理活动变化中不难看出,他尽力想要做一个好人,但是他不能完全、理性地控制自己,以及保护自我。最后的结果是,他不得不压抑着极端而且不可控制的欲望。
亨伯特本人具有双重人格,他的名字的重复也正暗示了这一点。一方面,他对洛丽塔付出了真诚的感情,把她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有着严重的悲剧感,害怕洛丽塔离开他,不断对洛丽塔威胁甚至使用暴力;一方面,他无法克制自己对洛丽塔强烈的占有欲望,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地对自己进行道德上的自我批判和责备。他最初并没有很强的操控意识,在黑兹夫人要求嫁给他之前,他深知自己爱洛丽塔,但是他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而是将自己的欲望掩饰起来。然而,亨伯特的自我意识是比较强的,他时刻也没有放弃对洛丽塔占有的这个欲望。在这部小说中,有太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黑兹夫人居然主动要嫁给亨伯特,因此亨伯特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以继父之名关心洛丽塔。这时,亨伯特就开始主动出击了,不但引诱洛丽塔,而且设计杀害黑兹夫人。他的操控欲望和能力最终有了可以完全施展的舞台。当然,最后的失败和他内心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悲剧了。亨伯特同奎尔蒂展开矛盾与争斗,他想让奎尔蒂临死前对洛丽塔的所作所为忏悔和付出应有的代价,奎尔蒂的判决书更像是亨伯特对洛丽塔的忏悔,因为洛丽塔拒绝了同他一起离开,他悲哀和无奈地感觉到原来他自认为给予洛丽塔的最好的生活却是洛丽塔最不愿再回去的生活。
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每个男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个“洛丽塔”,每个女人也都曾经幻想着亨伯特这一类的男人。洛丽塔对于男人来说或许并不存在年龄的芥蒂,是每个男人都渴望的梦幻情人。而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确实令人感动,他并不是一味地讨好她,事实上,他理解她,并且保护她,只要给他一点爱的鼓励,他便会全心全意地付出自己的全部。
四、结语
总而言之,《洛丽塔》不论对男主人公亨伯特还是对小女孩洛丽塔来说都是一个悲剧,悲剧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小说的始终。《洛丽塔》这部小说从被禁而被列为世纪之书及最为有影响的书籍,这体现了人们态度的转变,以及小说反映的问题的深刻,从而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洛丽塔》这部严肃的作品对今天的社会的指导和教育意义,它向父母、教师、教育体系甚至向全社会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今天这个高科技和信息的时代怎样正确引导青少年朝着健康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纳博科夫著.于晓丹译.洛丽塔(引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
[2]纳博科夫著.于晓丹译.洛丽塔.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7.
[3]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98.
基金项目:本文为渭南师范学院院级重点科研项目(11YKF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小说《洛丽塔》 态度 悲剧 深思
一、序言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裔美籍小说家、文艺评论家,被世界文学评论界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体大师。小说《洛丽塔》是他的成名作,故事讲述的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爱上了房东十二岁的女儿洛丽塔,他的执迷把他引向了毁灭的结局。由于小说的题材为道德社会所禁忌,因而该书遭到持久而激烈的非议。作者以一个虚构的故事真实地展现了他的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使我们一边憎恨这本书的作者,一边又为这本书神思恍惚,这有多么神奇!”[1]
二、悲剧主题解析
悲剧的影子贯穿着整部小说的始终,无论是对于年幼的洛丽塔来说还是对于小说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来说都是如此。小说的主人公是由欧洲移居到美国的学者亨伯特,一位外表忧郁、内心狂野的中年绅士。他的恋人在他十三岁那年不幸夭折,从此,他经历着成年男子正常的生活:结婚、与风尘女子寻欢作乐;暗地里,对性感少女的欲念又把他折磨得憔悴不堪。他虽然与不同的成年女子发生关系,但只把她们当成缓解性需求的工具,他真正渴望的是那些浑身披着自然光泽的小仙女,幻想她们永远在他身边嬉戏,永远不要长大。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从遇到洛丽塔开始悲剧发生了。他把她当作他的爱的继续,“同样蜂蜜样的肩膀,同样像绸子一样柔嫩的脊背,同样的一头栗色头发”。[2]
《洛丽塔》是一场悲剧,它以主人公追求和占有自己的欲望对象开始,以不可避免地在绝望中毁灭而终结。“每一种悲剧都在编织该悲剧的民族周围划出一道魔圈。随着人和社会的发展,人会陷入不同的生存困境,即从一种生存困境走进另一种生存困境,从一道魔圈跳入另一道魔圈”。[3]洛丽塔的命运正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魔圈的缠绕,从小缺少父爱,母亲对她又尖酸刻薄,这才使恋童的亨伯特才有了可乘之机。
三、人物性格解读
小说中对于人物的性格分析与解读可谓是有其独特之处。亨伯特被很多人看作是魔鬼式的人物,他不抑制自己的本性和真实想法。奎尔蒂荒唐和怪异,把写儿童色情作品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奎尔蒂玩弄洛丽塔并抛弃了她,但是洛丽塔更加崇拜他。最后,当亨伯特发现奎尔蒂从他身边夺走了洛丽塔,他变得异常生气,对于洛丽塔的迷恋也变成了他愤怒的附属品。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不仅是对少女的那种欲望和冲动,而且是企图在报复的罪恶与失望中扼杀他自己的噩梦。他那毫无止境的自我意识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上,他时常被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所折磨着:是真实地展现自我,还是违背自我的行为准则。从亨伯特的心理活动变化中不难看出,他尽力想要做一个好人,但是他不能完全、理性地控制自己,以及保护自我。最后的结果是,他不得不压抑着极端而且不可控制的欲望。
亨伯特本人具有双重人格,他的名字的重复也正暗示了这一点。一方面,他对洛丽塔付出了真诚的感情,把她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有着严重的悲剧感,害怕洛丽塔离开他,不断对洛丽塔威胁甚至使用暴力;一方面,他无法克制自己对洛丽塔强烈的占有欲望,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地对自己进行道德上的自我批判和责备。他最初并没有很强的操控意识,在黑兹夫人要求嫁给他之前,他深知自己爱洛丽塔,但是他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而是将自己的欲望掩饰起来。然而,亨伯特的自我意识是比较强的,他时刻也没有放弃对洛丽塔占有的这个欲望。在这部小说中,有太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黑兹夫人居然主动要嫁给亨伯特,因此亨伯特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以继父之名关心洛丽塔。这时,亨伯特就开始主动出击了,不但引诱洛丽塔,而且设计杀害黑兹夫人。他的操控欲望和能力最终有了可以完全施展的舞台。当然,最后的失败和他内心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悲剧了。亨伯特同奎尔蒂展开矛盾与争斗,他想让奎尔蒂临死前对洛丽塔的所作所为忏悔和付出应有的代价,奎尔蒂的判决书更像是亨伯特对洛丽塔的忏悔,因为洛丽塔拒绝了同他一起离开,他悲哀和无奈地感觉到原来他自认为给予洛丽塔的最好的生活却是洛丽塔最不愿再回去的生活。
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每个男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个“洛丽塔”,每个女人也都曾经幻想着亨伯特这一类的男人。洛丽塔对于男人来说或许并不存在年龄的芥蒂,是每个男人都渴望的梦幻情人。而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确实令人感动,他并不是一味地讨好她,事实上,他理解她,并且保护她,只要给他一点爱的鼓励,他便会全心全意地付出自己的全部。
四、结语
总而言之,《洛丽塔》不论对男主人公亨伯特还是对小女孩洛丽塔来说都是一个悲剧,悲剧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小说的始终。《洛丽塔》这部小说从被禁而被列为世纪之书及最为有影响的书籍,这体现了人们态度的转变,以及小说反映的问题的深刻,从而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洛丽塔》这部严肃的作品对今天的社会的指导和教育意义,它向父母、教师、教育体系甚至向全社会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今天这个高科技和信息的时代怎样正确引导青少年朝着健康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纳博科夫著.于晓丹译.洛丽塔(引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
[2]纳博科夫著.于晓丹译.洛丽塔.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7.
[3]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98.
基金项目:本文为渭南师范学院院级重点科研项目(11YKF00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