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数学课改,非常重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一些生动活泼、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眼界大开,大家顿悟:原来学生可以在如此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中学习、研究数学。不可否认,许多数学课因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但同时也会发现,在“情境”一统课堂的今天,过滥、过度、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的情境充斥数学课堂。
1 情境的创设是否有价值
一位年轻的教师执教一年级的活动课“游园中的数学”,上课伊始,他说道:“老师所在的城市有一个著名的旅游乐园——欢乐谷。”点击课件,出现多彩的画面和几分钟活泼热闹的视频,视频里许多小朋友在欢乐谷中尽情地玩乐。学生一个个兴奋起来,这时,年轻的教师说:“今天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欢乐谷去玩一玩。”接着抛出第一个问题:“到了门口,你们会看到什么呢?”学生开始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和对游乐园的印象猜测:“过山车。”“碰碰车。”“穿梭时空。”……学生猜各种有趣的活动项目,没想到年轻的教师让大屏幕上出示的却是两排盆花。不少学生发出“哎”的叹息,听课教师哑然失笑。年轻的教师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花的摆放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研究盆花摆放的规律。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进入大门,你们知道有些什么?”学生又开始“兴奋”地猜测,当然还是“意外”,因为大屏幕上出现的是一排排灯笼,还是让学生找排放的规律……
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音形并茂、活泼有趣的画面无疑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情境中“流连忘返”,但这种热闹却似乎一次次打断学生的数学思维,搅得他们心神不定。试问:这样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设计的“生活情境”课件,花里胡哨究竟为哪般?
笔者认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应是:1)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利于发掘学生原有的经验认知水平的;2)丰富的、有层次的,有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的;3)典型的、有针对性的,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的;4)新颖的、有挑战性的,有利于激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
2 问题情境的设计是否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节数学课真正能够吸引学生的是什么?教师所提供的情境,尤其是生活情境,诸如到工厂了解生产流水现、到商店买东西等,是不是真正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如在应用题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巩固数学知识,设计的问题情境是在某些现实问题原型的基础上经过高度加工而成,因而拉大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造成这些问题离学生太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甚至有些应用题的情境是人为编造。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因此,设计问题情境时应适度回归生活,取材于学生日常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否符合教学的主旨
3.1 防止情境误导,即平时所说的“要有数学味”
例如“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从说经验引入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角吗?
生:牛角、羊角、鹿角、衣角……
师:谁来说一说这些角是什么样的?
生:……(略)
师:数学中的角怪怪的,与我们生活中的角不同,(画角)想想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出示长方形)你们看看这个长方形,它有几个角?
学生(一脸茫然):没有角。
借助生活经验导入,大部分学生想方设法去寻找动物的“角”和“角”的词语,生活中的“角”给数学中的“角”带来负面影响。这样的生活情境对学生建构角的概念又有何帮助?这样的数学课便失去数学的味道,变成常识课或科学课。
3.2 防止情境越位
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一位六年级教师以多媒体展示这样一个情境:3只小动物拉着3辆车,车轮分别是圆的、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哪一辆车行驶得最快?”以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与圆的基本特征有关的数学问题。无疑,该情境以车轮形状给人的视觉反差,加深学生对圆的感性认识。但是刻意将“车轮”设计成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这既有悖于生活常识,也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一步观察和认识圆心、半径等特征的问题探究点,至多说明圆形车轮的车能较快行驶的原因在于其他车根本不能行驶。
当然,情境的创设还要考虑是否科学合理,模拟的情境是否严谨,是否真实可信。没有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就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更不会获得相应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重点、难点,找准“支点”,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让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学习,真正发挥情境的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心小学)
1 情境的创设是否有价值
一位年轻的教师执教一年级的活动课“游园中的数学”,上课伊始,他说道:“老师所在的城市有一个著名的旅游乐园——欢乐谷。”点击课件,出现多彩的画面和几分钟活泼热闹的视频,视频里许多小朋友在欢乐谷中尽情地玩乐。学生一个个兴奋起来,这时,年轻的教师说:“今天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欢乐谷去玩一玩。”接着抛出第一个问题:“到了门口,你们会看到什么呢?”学生开始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和对游乐园的印象猜测:“过山车。”“碰碰车。”“穿梭时空。”……学生猜各种有趣的活动项目,没想到年轻的教师让大屏幕上出示的却是两排盆花。不少学生发出“哎”的叹息,听课教师哑然失笑。年轻的教师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花的摆放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研究盆花摆放的规律。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进入大门,你们知道有些什么?”学生又开始“兴奋”地猜测,当然还是“意外”,因为大屏幕上出现的是一排排灯笼,还是让学生找排放的规律……
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音形并茂、活泼有趣的画面无疑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情境中“流连忘返”,但这种热闹却似乎一次次打断学生的数学思维,搅得他们心神不定。试问:这样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设计的“生活情境”课件,花里胡哨究竟为哪般?
笔者认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应是:1)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利于发掘学生原有的经验认知水平的;2)丰富的、有层次的,有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的;3)典型的、有针对性的,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的;4)新颖的、有挑战性的,有利于激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
2 问题情境的设计是否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节数学课真正能够吸引学生的是什么?教师所提供的情境,尤其是生活情境,诸如到工厂了解生产流水现、到商店买东西等,是不是真正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如在应用题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巩固数学知识,设计的问题情境是在某些现实问题原型的基础上经过高度加工而成,因而拉大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造成这些问题离学生太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甚至有些应用题的情境是人为编造。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因此,设计问题情境时应适度回归生活,取材于学生日常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否符合教学的主旨
3.1 防止情境误导,即平时所说的“要有数学味”
例如“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从说经验引入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角吗?
生:牛角、羊角、鹿角、衣角……
师:谁来说一说这些角是什么样的?
生:……(略)
师:数学中的角怪怪的,与我们生活中的角不同,(画角)想想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出示长方形)你们看看这个长方形,它有几个角?
学生(一脸茫然):没有角。
借助生活经验导入,大部分学生想方设法去寻找动物的“角”和“角”的词语,生活中的“角”给数学中的“角”带来负面影响。这样的生活情境对学生建构角的概念又有何帮助?这样的数学课便失去数学的味道,变成常识课或科学课。
3.2 防止情境越位
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一位六年级教师以多媒体展示这样一个情境:3只小动物拉着3辆车,车轮分别是圆的、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哪一辆车行驶得最快?”以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与圆的基本特征有关的数学问题。无疑,该情境以车轮形状给人的视觉反差,加深学生对圆的感性认识。但是刻意将“车轮”设计成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这既有悖于生活常识,也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一步观察和认识圆心、半径等特征的问题探究点,至多说明圆形车轮的车能较快行驶的原因在于其他车根本不能行驶。
当然,情境的创设还要考虑是否科学合理,模拟的情境是否严谨,是否真实可信。没有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就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更不会获得相应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重点、难点,找准“支点”,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让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学习,真正发挥情境的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