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年)由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部分内容构成。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前771年)包括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三个时期。政治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经济上,以土地国有为核心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上,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甲骨文的形成、发展,构成该时期文化的核心内容。
封建社会(公元前770—1840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该时期政治上分裂割据,思想上百家争鸣,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及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地主阶级变法运动使奴隶制度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确立。秦汉(公元前221—220年)是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被统治者广泛执行;思想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隋唐(581—907年)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经济上,小农经济得以巩固;思想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宋元(960—1368年)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思想文化上,为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理学应运而生,同时,反映普通市民需求的世俗文化勃然兴起。明清(鸦片战前,1368—1840年)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至顶峰;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到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制约;思想上,反思传统儒家思想的早期民主思想破茧而出。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在蓬勃发展,而中国依然在封建社会的老路上徘徊。
二、中国近代史
近代中国(1840—1949年)在社会性质上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核心任务是实现近代化(政治上的独立和民主;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科学化)。按照领导近代化的阶级不同,可以将中国近代史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两大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地主阶级先后发起洋务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企图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农民阶级先后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以推翻清政府统治或赶走列强为目标;资产阶级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以期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但由于三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中国工人阶级在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中共创建、国民革命运动、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五大时期,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最终赢得了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1949年以后)属于社会主义时期,其核心任务是实现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现代化。按照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的不同,可将中国现代史划分为过渡时期、探索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时期等四大时期。
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党在政治上的主要任务是创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经济上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化的起步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探索时期(1956—1966年),党的中心任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年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地方。由于没有彻底纠正“左”的错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文革”时期(1966—1976年),民主法制被践踏,国民经济遭受巨大破坏,社会主义建设遭遇重大挫折。改革时期(1978年迄今),党在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在政治上完善各项民主制度,中国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四、世界古代史
古希腊、罗马文明被奉为西方文明之源。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民主政治保证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使古希腊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财富。罗马人在扩张征服过程中,发展出体系宏大而内容缜密的法律。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律作为西方奴隶社会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为人类的政治文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人文主义是近现代西方思想的核心内容。人文主义精神发源于古代希腊,在那里,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类自身,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都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
五、世界近代史
一部世界近代史(14世纪—1917年),就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不断成熟的历史。
资本主义兴起于14—16世纪,这一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但在政治上,封建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仍大行其道。为反对封建教权势力,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发起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反封建专制主义为目标的启蒙运动爆发,在启蒙运动的直接影响下,英、法、美等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体。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诞生,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同时,工业革命加剧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资本主义走向成熟。由于列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六、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1917年以后)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同时存在、发展的时期。
十月革命结束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人类历史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在二战前,俄国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运动。资本主义世界则经受了经济危机的考验,美国在罗斯福的领导下,度过了危机;德国和日本则走向了法西斯道路,最终引发了二战。
二战以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极对峙(1945—1991年)的局面形成。在两极格局下,苏联进行了艰难的改革,资本主义世界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同时,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1991年,由于改革的失败,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1991年迄今)加强。政治上几大力量中心形成,经济上出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年)由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部分内容构成。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前771年)包括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三个时期。政治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经济上,以土地国有为核心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上,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甲骨文的形成、发展,构成该时期文化的核心内容。
封建社会(公元前770—1840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该时期政治上分裂割据,思想上百家争鸣,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及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地主阶级变法运动使奴隶制度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确立。秦汉(公元前221—220年)是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被统治者广泛执行;思想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隋唐(581—907年)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经济上,小农经济得以巩固;思想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宋元(960—1368年)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思想文化上,为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理学应运而生,同时,反映普通市民需求的世俗文化勃然兴起。明清(鸦片战前,1368—1840年)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至顶峰;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到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制约;思想上,反思传统儒家思想的早期民主思想破茧而出。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在蓬勃发展,而中国依然在封建社会的老路上徘徊。
二、中国近代史
近代中国(1840—1949年)在社会性质上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核心任务是实现近代化(政治上的独立和民主;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科学化)。按照领导近代化的阶级不同,可以将中国近代史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两大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地主阶级先后发起洋务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企图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农民阶级先后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以推翻清政府统治或赶走列强为目标;资产阶级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以期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但由于三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中国工人阶级在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中共创建、国民革命运动、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五大时期,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最终赢得了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1949年以后)属于社会主义时期,其核心任务是实现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现代化。按照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的不同,可将中国现代史划分为过渡时期、探索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时期等四大时期。
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党在政治上的主要任务是创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经济上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化的起步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探索时期(1956—1966年),党的中心任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年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地方。由于没有彻底纠正“左”的错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文革”时期(1966—1976年),民主法制被践踏,国民经济遭受巨大破坏,社会主义建设遭遇重大挫折。改革时期(1978年迄今),党在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在政治上完善各项民主制度,中国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四、世界古代史
古希腊、罗马文明被奉为西方文明之源。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民主政治保证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使古希腊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财富。罗马人在扩张征服过程中,发展出体系宏大而内容缜密的法律。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律作为西方奴隶社会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为人类的政治文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人文主义是近现代西方思想的核心内容。人文主义精神发源于古代希腊,在那里,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类自身,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都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
五、世界近代史
一部世界近代史(14世纪—1917年),就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不断成熟的历史。
资本主义兴起于14—16世纪,这一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但在政治上,封建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仍大行其道。为反对封建教权势力,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发起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反封建专制主义为目标的启蒙运动爆发,在启蒙运动的直接影响下,英、法、美等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体。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诞生,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同时,工业革命加剧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资本主义走向成熟。由于列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六、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1917年以后)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同时存在、发展的时期。
十月革命结束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人类历史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在二战前,俄国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运动。资本主义世界则经受了经济危机的考验,美国在罗斯福的领导下,度过了危机;德国和日本则走向了法西斯道路,最终引发了二战。
二战以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极对峙(1945—1991年)的局面形成。在两极格局下,苏联进行了艰难的改革,资本主义世界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同时,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1991年,由于改革的失败,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1991年迄今)加强。政治上几大力量中心形成,经济上出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