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金融危机从2007年发端于美国房地产次贷市场,此后范围逐步扩大,程度愈演愈烈,至2008年9月美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倒闭达到高潮。在本轮危机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无一幸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缠绕一起,目前还未见穷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8年8月统计,全球金融资产损失达到1.4万亿美元,近期IMF又将损失估值调高为2.2万亿美元。总体来说,危机是对此前严重的全球失衡问题的一次硬性调整,许多既有发展模式出现停滞甚至逆转,一些阶段性特点正在显现。对此,把握当前主要矛盾,及时推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是应对此次危机的当务之急。
危机发源地美国形势趋稳,
破坏力已向其他地区转移
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统计表明,美经济从2007年12月即已陷入衰退,至今金融市场仍处于紧张状态。但从目前美国总体经济形势看,激进的投行模式已被传统商业银行取代,市场中的不确定风险基本出清;金融机构真正倒闭的不多,基本金融秩序没有遭到破坏;美联储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发挥较好,政府的注资也较为及时。最关键的是,美国政府和国会都已行动起来,采取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方案。当前美国面临形势已较为明朗,如何解决金融系统的坏账、让信贷市场尽快解冻,使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恢复信心,已经成为对美新政府的最主要政策考验。如果奥巴马经济刺激方案执行得当,市场担心的信用掉期市场等危机的发生概率将大为降低。预计经济刺激方案投入运行后,美国经济会缓慢回升。《华尔街日报》最新美国经济前景预测调查显示,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转为增长。
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形势依旧严峻,复苏毫无起色。欧盟统计局2009年2月13日公布,2008年第四季度欧元区15国经济环比下滑1.5%,这是欧元区连续3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在成员国中,德国、法国和西班牙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环比分别下滑2.1%、1.2%和1.0%,表明欧元区经济衰退程度进一步加深。日本政府2009年2月16日发表统计报告,扣除物价变动因素,2008年第四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实际下降12.7%,这是该指标近35年来最大的季度跌幅。报告同时显示,2008年全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为负0.7%。由于外部市场疲软,内部投资不旺,日本近期走出困境的希望不大。另据IMF预测,受金融危机拖累,2009年工业国家的总体经济增长率将为负0.3%。可见,金融危机对美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仍在继续。
发展中国家暴露深层问题,
俄罗斯与东欧面临风险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逆境下,西方金融机构迫于“去杠杆化”的压力,纷纷从发展中国家回撤资金。由此,一些外债负担较大、较多依赖外来资本或是倚重资源出口的新兴经济体,正日益凸显严重的金融和经济风险。随着债务融资难度增大和西方银行大举撤资,部分国家如俄罗斯等甚至有可能重演十年前的金融危机。据国际金融协会(IIF)预计,西方银行2009年将从新兴市场国家撤出约610亿美元的资金,而2008年为净流入新兴市场国家1670亿美元,2007年更是达到净流入4100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IIF指出,欧洲新兴国家受创最为严重,预计将有270亿美元流出该地区,而2007年该地区净流入为2170亿美元。另据摩根士丹利公司测算,2008年发展中国家主权财富基金持有的股票、不动产及其他资产的价值跌幅高达25%,造成的损失约在5000亿美元至7000亿美元之间,同时由于石油美元和制造业出口收入大幅下跌,主权财富基金总价值已从约3万亿美元降至2.3万亿美元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经济的危机色彩正在加重。依赖外债的主要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卢布大幅贬值,甚至有崩溃之虞。此外,由于原油价格急剧下跌,俄罗斯的财政和经常项目收支将出现赤字,预计2009年俄罗斯财政赤字将达5%。过去的几年里,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7%左右,预计2009年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俄外汇储备在几个月内已减少了1600亿美元,占到外汇总储备的27%。由部分石油出口收入转化而成的“稳定基金”有可能在2009年底流失殆尽。
在中东欧,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土耳其等国持有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和外债。从2000年至2008年,中欧和东欧国家总体外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45%上升至51%。据摩根士丹利公司统计,东欧国家在海外市场共借入1.7万亿美元,而2009年必须偿还或须以新债代替旧债的就达4000亿美元,相当于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几乎所有东欧国家的债务都是欠西欧的,尤其是奥地利、瑞士、希腊、意大利和比利时银行,这使得整个欧洲的金融风险急剧上升。目前为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对匈牙利、乌克兰、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等国采取了救助行动,但地区形势仍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内需不振成最大威胁,
各国极力刺激消费防止通缩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全球经济持续失衡的一次硬性调整,纠正失衡将成为未来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但从目前经济形势看,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需求不足。消费作为经济链条的末端,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消费萎缩、内需乏力,势必影响各国经济刺激措施的实际执行效果。如美国个人消费占GDP的三分之二,在预测美国经济前景时尤需予以关注。因此,目前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是保证全球需求止跌回升,各国应将盘活出问题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保证银行继续放贷作为第一要务。
为了刺激需求,各主要国家纷纷拿出更多政府财政支出、更多预算赤字以及更低利率的救市方案。美国奥巴马政府日前刚刚通过以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为主要内容、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的超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德国议院上周通过了500亿欧元(合650亿美元)的政府最新财政刺激议案;意大利政府上周也推出了一项80亿欧元的计划,以应对不断飙升的失业问题;日本政府2月15日决定,将出台大规模新经济刺激计划,总额预计超过100万亿日元(约合1万亿美元)。新计划将大幅度增加公共事业投入,修建、扩建机场、港口和高速公路,包括提前实施新干线和羽田机场扩建计划等。该方案将以发行建设国债作为财源,不足部分可能考虑发行赤字国债。
由于西方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进程仍在持续,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惜贷”现象十分突出。随着商品市场因总需求减少而萧条,加之失业率上升会进一步抑制社会总体消费能力,由此可能发生经济停滞结合通货紧缩的现象。有国际组织预测,2009年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可能降至1%的水平,接近通货紧缩。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对实质生产部门的打击将更为严重和持久。
就业问题成为危机派生的首要经济和社会难题
由于经济下滑、众多企业倒闭或者裁员,失业人口激增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和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据美国劳工部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2月初,美国持续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接近500万人,处于历史最高水平,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也达到近30年来的最高峰。目前,美国综合性失业率(涵盖有就业意愿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和希望转向全职工作岗位的兼职人员)已攀升至13.9%,在过去一年中这一数字上升了4.9%,从2008年12月到2009年1月,美国的失业率从7.2%攀升至7.6%,升幅连续第二个月达到0.4%。为此,奥巴马在其经济刺激计划中着重提出,要在两年中为国内创造350万个就业机会。此外,欧洲失业问题也很严重,如意大利失业率达到8.2%。
鉴于不少国家经济形势恶化导致失业率节节攀升,各国政府相继出台针对性措施,大力推动就业。如菲律宾政府为海外返乡的劳工提供创业资助;巴西政府出台法令,禁止国有企业和享受国家发展银行贷款的项目解聘员工;加拿大政府为鼓励失业者接受新的技能培训,划拨90亿加元再就业资金等。此外,世行行长佐利克还提出贫困人口救助计划,防止失业、贫困现象蔓延引发社会问题。
贸易和金融保护主义渐露苗头,
贸易战危险性上升
据WTO年度报告,2008年全球贸易总额仅增长6.2%,2009年更可能会下滑2.1%。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一些国家可能会自扫门前雪,用尽办法自保。自2008年11月以来,俄罗斯已经推出了28项上调进口关税以及补贴本国出口的措施,还有6项措施正在规划中。美国不顾他国反对,在经济刺激计划中依然保留使用美国货的条款。欧盟在向美国发出警告的同时,开始收紧自己的贸易规则,如重新为牛奶出口提供补贴,指控中国产螺丝和螺母以低于成本价在欧洲倾销,从而有效地将这些产品拒于欧盟市场之外。印度也在本国钢铁行业的要求下,计划上调进口钢材的关税。目前贸易保护主义的战火有蔓延之势。如美国拟对意大利饮用水和法国奶酪征收高关税,以报复欧盟对美国鸡肉和牛肉实施的进口限令。
在金融领域,保护主义也有可能抬头。西方政府在救助部分银行机构时,可能会间接给受援银行带来压力,迫使其保持并增加对本国企业和个人的放贷,限制对其他国家投资,从而将一国的信贷紧缩问题延伸至其他国家。凡此种种,表明全球化正处于停滞、放缓甚至逆转的边缘。各国一旦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必将给今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无穷后患。
亚洲国家集体自救,
举措和力度引人关注
在生产、消费、资金流动等国际经济链条的各个环节,亚洲都是美国的“对家”。据IMF统计,亚洲新兴国家(中国、印度、东盟等23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从1997年的14.3%上升到2008年的20.9%,可与美国比肩。目前中、日、韩3国与东盟的外汇储备总额已经超过了3.5万亿美元,10 3区域内的贸易已占其外贸总量的40%至50%。2007年度日本出口额的28.6%都面向亚洲新兴国家,而对美出口只占19.5%。亚洲各经济体的经济基础也有很大改善,平均负债率已从2005年的31%下降到目前的17%。据联合国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东亚出口、进口将分别增长6.5%和7.5%。
当前亚洲经济正在整体承受次贷危机的后续冲击。西方次贷危机通过进口缩减、降息和美元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热钱流动等各种渠道影响亚洲经济。在金融危机影响下,2008年台湾出口下跌了42%,韩国出口下降了17%,新加坡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同比下降了12.5%,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大跌幅。据世行统计,2008年1—11月,东亚8个经济体(香港、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台湾、泰国和越南)的净股权资本外流达720亿美元。预计在2009年,整个东亚和南亚的私人资本净流入量将从2007年的2776亿美元降至86亿美元,主因就是证券投资资金大规模撤离。
需要指出的是,东亚经济结构是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外向型经济,东亚各国持有美元储备最多,也是美元铸币税最大的受害地区。到2008年7月底,外国持有美国政府债券2.67万亿美元中,亚洲国家占了半数,中日共持有42%。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约占60%。为应对货币掠夺战,亚洲各国积极筹建不受美元支配的货币体系,扭转东亚在世界货币格局中的被动局面,与美、欧相抗衡。此次西方金融危机,为东亚加快金融合作提供了契机。
货币互换方式已成为亚洲区域金融合作的亮点。2008年12月,受危机冲击较严重的韩国分别与中、日签署总额约为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此外,日本和印度2008年6月签署了一项总额为60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预防金融危机发生。从实际效果看,货币互换可向双方金融体系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并推动双边贸易发展。双方获得互换资金后,可增加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双方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节约汇兑费用。通过本币互换,双方还可为本国金融机构在对方的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缓解这些机构的资金紧张,维护各自金融体系的稳定。
东亚在集体合作机制上也颇有建树。早在2000年,部分东亚国家就设立了名为“清迈协议”的双边货币互换机制,旨在帮助参与国政府应对潜在的外汇资金短缺问题,同时避免过度依赖IMF等国际机构。2008年5月,中、日、韩3国和东盟10国又决定设立总额为800亿美元的共同外汇储备基金,以提高本地区集体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从而使“清迈协议”从双边升级为多边框架体制。按照协议,如果这13个参与国家中任何一国的金融形势出现紧急情况,或国际收支出现严重不平衡并危及其金融体系时,均可申请动用该外汇储备基金。2009年2月22日,东亚10 3财长会议又发布了最新的《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将原定800亿美元区域共同储备提高到1200亿美元,并决定在2009年5月前就外汇储备库的要点达成一致,包括建立独立的经济监测机构等。从当前亚洲经济形势看,这项协议很可能会提前实施。在目前纷乱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东亚国家能否有效自保,并开拓未来的发展天地,还有待观察。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肖雪晴)
危机发源地美国形势趋稳,
破坏力已向其他地区转移
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统计表明,美经济从2007年12月即已陷入衰退,至今金融市场仍处于紧张状态。但从目前美国总体经济形势看,激进的投行模式已被传统商业银行取代,市场中的不确定风险基本出清;金融机构真正倒闭的不多,基本金融秩序没有遭到破坏;美联储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发挥较好,政府的注资也较为及时。最关键的是,美国政府和国会都已行动起来,采取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方案。当前美国面临形势已较为明朗,如何解决金融系统的坏账、让信贷市场尽快解冻,使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恢复信心,已经成为对美新政府的最主要政策考验。如果奥巴马经济刺激方案执行得当,市场担心的信用掉期市场等危机的发生概率将大为降低。预计经济刺激方案投入运行后,美国经济会缓慢回升。《华尔街日报》最新美国经济前景预测调查显示,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转为增长。
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形势依旧严峻,复苏毫无起色。欧盟统计局2009年2月13日公布,2008年第四季度欧元区15国经济环比下滑1.5%,这是欧元区连续3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在成员国中,德国、法国和西班牙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环比分别下滑2.1%、1.2%和1.0%,表明欧元区经济衰退程度进一步加深。日本政府2009年2月16日发表统计报告,扣除物价变动因素,2008年第四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实际下降12.7%,这是该指标近35年来最大的季度跌幅。报告同时显示,2008年全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为负0.7%。由于外部市场疲软,内部投资不旺,日本近期走出困境的希望不大。另据IMF预测,受金融危机拖累,2009年工业国家的总体经济增长率将为负0.3%。可见,金融危机对美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仍在继续。
发展中国家暴露深层问题,
俄罗斯与东欧面临风险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逆境下,西方金融机构迫于“去杠杆化”的压力,纷纷从发展中国家回撤资金。由此,一些外债负担较大、较多依赖外来资本或是倚重资源出口的新兴经济体,正日益凸显严重的金融和经济风险。随着债务融资难度增大和西方银行大举撤资,部分国家如俄罗斯等甚至有可能重演十年前的金融危机。据国际金融协会(IIF)预计,西方银行2009年将从新兴市场国家撤出约610亿美元的资金,而2008年为净流入新兴市场国家1670亿美元,2007年更是达到净流入4100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IIF指出,欧洲新兴国家受创最为严重,预计将有270亿美元流出该地区,而2007年该地区净流入为2170亿美元。另据摩根士丹利公司测算,2008年发展中国家主权财富基金持有的股票、不动产及其他资产的价值跌幅高达25%,造成的损失约在5000亿美元至7000亿美元之间,同时由于石油美元和制造业出口收入大幅下跌,主权财富基金总价值已从约3万亿美元降至2.3万亿美元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经济的危机色彩正在加重。依赖外债的主要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卢布大幅贬值,甚至有崩溃之虞。此外,由于原油价格急剧下跌,俄罗斯的财政和经常项目收支将出现赤字,预计2009年俄罗斯财政赤字将达5%。过去的几年里,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7%左右,预计2009年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俄外汇储备在几个月内已减少了1600亿美元,占到外汇总储备的27%。由部分石油出口收入转化而成的“稳定基金”有可能在2009年底流失殆尽。
在中东欧,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土耳其等国持有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和外债。从2000年至2008年,中欧和东欧国家总体外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45%上升至51%。据摩根士丹利公司统计,东欧国家在海外市场共借入1.7万亿美元,而2009年必须偿还或须以新债代替旧债的就达4000亿美元,相当于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几乎所有东欧国家的债务都是欠西欧的,尤其是奥地利、瑞士、希腊、意大利和比利时银行,这使得整个欧洲的金融风险急剧上升。目前为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对匈牙利、乌克兰、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等国采取了救助行动,但地区形势仍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内需不振成最大威胁,
各国极力刺激消费防止通缩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全球经济持续失衡的一次硬性调整,纠正失衡将成为未来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但从目前经济形势看,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需求不足。消费作为经济链条的末端,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消费萎缩、内需乏力,势必影响各国经济刺激措施的实际执行效果。如美国个人消费占GDP的三分之二,在预测美国经济前景时尤需予以关注。因此,目前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是保证全球需求止跌回升,各国应将盘活出问题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保证银行继续放贷作为第一要务。
为了刺激需求,各主要国家纷纷拿出更多政府财政支出、更多预算赤字以及更低利率的救市方案。美国奥巴马政府日前刚刚通过以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为主要内容、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的超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德国议院上周通过了500亿欧元(合650亿美元)的政府最新财政刺激议案;意大利政府上周也推出了一项80亿欧元的计划,以应对不断飙升的失业问题;日本政府2月15日决定,将出台大规模新经济刺激计划,总额预计超过100万亿日元(约合1万亿美元)。新计划将大幅度增加公共事业投入,修建、扩建机场、港口和高速公路,包括提前实施新干线和羽田机场扩建计划等。该方案将以发行建设国债作为财源,不足部分可能考虑发行赤字国债。
由于西方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进程仍在持续,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惜贷”现象十分突出。随着商品市场因总需求减少而萧条,加之失业率上升会进一步抑制社会总体消费能力,由此可能发生经济停滞结合通货紧缩的现象。有国际组织预测,2009年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可能降至1%的水平,接近通货紧缩。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对实质生产部门的打击将更为严重和持久。
就业问题成为危机派生的首要经济和社会难题
由于经济下滑、众多企业倒闭或者裁员,失业人口激增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和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据美国劳工部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2月初,美国持续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接近500万人,处于历史最高水平,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也达到近30年来的最高峰。目前,美国综合性失业率(涵盖有就业意愿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和希望转向全职工作岗位的兼职人员)已攀升至13.9%,在过去一年中这一数字上升了4.9%,从2008年12月到2009年1月,美国的失业率从7.2%攀升至7.6%,升幅连续第二个月达到0.4%。为此,奥巴马在其经济刺激计划中着重提出,要在两年中为国内创造350万个就业机会。此外,欧洲失业问题也很严重,如意大利失业率达到8.2%。
鉴于不少国家经济形势恶化导致失业率节节攀升,各国政府相继出台针对性措施,大力推动就业。如菲律宾政府为海外返乡的劳工提供创业资助;巴西政府出台法令,禁止国有企业和享受国家发展银行贷款的项目解聘员工;加拿大政府为鼓励失业者接受新的技能培训,划拨90亿加元再就业资金等。此外,世行行长佐利克还提出贫困人口救助计划,防止失业、贫困现象蔓延引发社会问题。
贸易和金融保护主义渐露苗头,
贸易战危险性上升
据WTO年度报告,2008年全球贸易总额仅增长6.2%,2009年更可能会下滑2.1%。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一些国家可能会自扫门前雪,用尽办法自保。自2008年11月以来,俄罗斯已经推出了28项上调进口关税以及补贴本国出口的措施,还有6项措施正在规划中。美国不顾他国反对,在经济刺激计划中依然保留使用美国货的条款。欧盟在向美国发出警告的同时,开始收紧自己的贸易规则,如重新为牛奶出口提供补贴,指控中国产螺丝和螺母以低于成本价在欧洲倾销,从而有效地将这些产品拒于欧盟市场之外。印度也在本国钢铁行业的要求下,计划上调进口钢材的关税。目前贸易保护主义的战火有蔓延之势。如美国拟对意大利饮用水和法国奶酪征收高关税,以报复欧盟对美国鸡肉和牛肉实施的进口限令。
在金融领域,保护主义也有可能抬头。西方政府在救助部分银行机构时,可能会间接给受援银行带来压力,迫使其保持并增加对本国企业和个人的放贷,限制对其他国家投资,从而将一国的信贷紧缩问题延伸至其他国家。凡此种种,表明全球化正处于停滞、放缓甚至逆转的边缘。各国一旦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必将给今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无穷后患。
亚洲国家集体自救,
举措和力度引人关注
在生产、消费、资金流动等国际经济链条的各个环节,亚洲都是美国的“对家”。据IMF统计,亚洲新兴国家(中国、印度、东盟等23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从1997年的14.3%上升到2008年的20.9%,可与美国比肩。目前中、日、韩3国与东盟的外汇储备总额已经超过了3.5万亿美元,10 3区域内的贸易已占其外贸总量的40%至50%。2007年度日本出口额的28.6%都面向亚洲新兴国家,而对美出口只占19.5%。亚洲各经济体的经济基础也有很大改善,平均负债率已从2005年的31%下降到目前的17%。据联合国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东亚出口、进口将分别增长6.5%和7.5%。
当前亚洲经济正在整体承受次贷危机的后续冲击。西方次贷危机通过进口缩减、降息和美元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热钱流动等各种渠道影响亚洲经济。在金融危机影响下,2008年台湾出口下跌了42%,韩国出口下降了17%,新加坡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同比下降了12.5%,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大跌幅。据世行统计,2008年1—11月,东亚8个经济体(香港、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台湾、泰国和越南)的净股权资本外流达720亿美元。预计在2009年,整个东亚和南亚的私人资本净流入量将从2007年的2776亿美元降至86亿美元,主因就是证券投资资金大规模撤离。
需要指出的是,东亚经济结构是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外向型经济,东亚各国持有美元储备最多,也是美元铸币税最大的受害地区。到2008年7月底,外国持有美国政府债券2.67万亿美元中,亚洲国家占了半数,中日共持有42%。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约占60%。为应对货币掠夺战,亚洲各国积极筹建不受美元支配的货币体系,扭转东亚在世界货币格局中的被动局面,与美、欧相抗衡。此次西方金融危机,为东亚加快金融合作提供了契机。
货币互换方式已成为亚洲区域金融合作的亮点。2008年12月,受危机冲击较严重的韩国分别与中、日签署总额约为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此外,日本和印度2008年6月签署了一项总额为60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预防金融危机发生。从实际效果看,货币互换可向双方金融体系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并推动双边贸易发展。双方获得互换资金后,可增加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双方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节约汇兑费用。通过本币互换,双方还可为本国金融机构在对方的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缓解这些机构的资金紧张,维护各自金融体系的稳定。
东亚在集体合作机制上也颇有建树。早在2000年,部分东亚国家就设立了名为“清迈协议”的双边货币互换机制,旨在帮助参与国政府应对潜在的外汇资金短缺问题,同时避免过度依赖IMF等国际机构。2008年5月,中、日、韩3国和东盟10国又决定设立总额为800亿美元的共同外汇储备基金,以提高本地区集体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从而使“清迈协议”从双边升级为多边框架体制。按照协议,如果这13个参与国家中任何一国的金融形势出现紧急情况,或国际收支出现严重不平衡并危及其金融体系时,均可申请动用该外汇储备基金。2009年2月22日,东亚10 3财长会议又发布了最新的《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将原定800亿美元区域共同储备提高到1200亿美元,并决定在2009年5月前就外汇储备库的要点达成一致,包括建立独立的经济监测机构等。从当前亚洲经济形势看,这项协议很可能会提前实施。在目前纷乱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东亚国家能否有效自保,并开拓未来的发展天地,还有待观察。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