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观察耳穴埋豆配合耳尖放血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15天为一个疗程,四个疗程结束后患者疼痛未再发作,说明耳穴埋豆配合耳尖放血治疗顽固性三又神经痛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耳穴埋豆、耳尖放血、三叉神经痛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3-0224-02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而不伴随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为闪电样、针刺样、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时发时止,过程短暂,每次发作时间为几秒至几十秒不等,间歇期则如常人。疼痛常见的诱发因素有说话、饮水、呵欠、咀嚼、咳嗽、刷牙、洗脸等动作或触摸面部皮肤敏感区(上唇、下唇、鼻翼、鼻唇沟、口角、眉等),这些敏感区域称为“触发点”。发作时部分患者可出现面部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大部分患者常因疼痛不敢有面部活动,比如说话、洗脸、刷牙、咀嚼等,因为很多虽然看似很小的面部表情和动作都会诱发三叉神经的剧烈疼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并且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则是指三叉神经痛病程长,疼痛顽固,经多种方式治疗而不能缓解者;近年来治疗三叉神经痛常通过手术、射频术、封闭、口服西药等方法,内科常常使用卡马西平等抗痫药物,但此类药物副作用大,依赖性强,疗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2];现将耳穴埋豆配合耳尖放血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1例报道如下。
患者朱某,女,42岁,因左侧面颊反复发作放射性疼痛3 年,加重1 周入院,患者诉3 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面颊出现闪电样疼痛,3 年来疼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与情绪有关,曾于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病情严重时口服“卡马西平片”止痛治疗,停药后症状反复,疗效不佳;1 周前与丈夫发生争吵后症状加重,目前疼痛时口服卡马西平止痛;入院症见:患者左侧面颊放射性疼痛,可放射至下颌及眼周,疼痛剧烈,呈闪电样或刀割样,痛处有灼热感,发作时间短暂,约15-30秒可自行缓解。每日发作8-10次,诱因多为:咀嚼、洗脸、漱口等面部动作,情绪不佳时疼痛加重。平素时觉心烦易怒,纳可,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综合脉症,四诊合参,本病应为肝阳上亢证,肝气不舒,郁而化火,肝火上炎,上攻头面,则发为本病。
耳穴选取“脑干、外鼻,外耳、大肠、下颚、下颌、肝、耳颞神经刺激点、三焦、神经系统皮质下、神门、枕”,配合耳尖放血。耳穴埋豆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所选的耳穴上,嘱患者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耳穴埋豆1周2次,每次仅贴单耳,交换治疗,4次一疗程;耳尖放血操作方法:选取一侧耳部的耳尖,用手揉搓放血部位十几秒至数分钟,直至局部充血潮红,局部消毒后,选用5ml注射器针头,快速点刺0.1-0.2寸,轻轻挤压周围,出少量血,每周一次,交换放血;同时口服卡马西平片,第一日一天一次,一次200mg,第二日一次200mg,一天两次,维持该剂量至疼痛缓解。
第一疗程(15天)结束后患者自觉左侧面颊放射性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至每天3-5次,卡马西平片剂量调整为一天一次,一次200mg;第二療程(30天)结束后患者自诉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至1天1次或1-2天发作1次,嘱患者停服卡马西平片,继续与耳穴埋豆配合耳尖放血治疗;第三疗程(45天)结束后患者平素不觉疼痛,情绪不佳时偶发,饮食睡眠可,二便调;第四疗程(60天)结束后停耳穴埋豆及耳尖放血,回访半年左侧面颊疼痛未再发作。
体会:对于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有多种学说,如血管性、炎性、肿瘤等,但都未能从病因及本质上达到明确的解释,也未能在治疗上取得令人满意效果。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即痛为气血凝集不通,筋肉不保养而造成;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不通则痛[3]。故当通以止痛,耳颞神经是来自三叉神经下颌支的分支,三叉神经痛时,该穴疼痛较为敏感,刺激耳颞神经点,冲动可通过三叉神经与脑干的网状结构发生联系,使皮层对疼痛抑制功能增强,提高痛域,减轻疼痛[4];舌咽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三对脑神经的混合分支通过三焦穴,刺激三焦穴,这些脑神经可将良性刺激冲动传递到脑干网状结构,可对皮层起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三叉神经下颌支的分支还有外鼻、外耳、大肠三穴,刺激这三个穴位,亦可达到止痛镇静作用;刺激神经系统皮质下、脑干、神门、枕这四个穴位可调节反馈,增加体内阿片类止痛物质的释放以达到镇静止痛的目的;患者下颌支疼痛较重,下颚、下颌导电量可增高,配予二穴以提高止痛疗效,并于肝穴埋豆以疏肝行气止痛。肝火上炎当清肝火,故配合耳尖放血以达到清肝火止痛之效;患者疾病发作时疼痛剧烈,故先予卡马西平片口服配合止痛治疗,但患者曾单纯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停药时则病情反复,由此可见,当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某一疾病难以取得良好疗效时,以中医西结合为法可寻找新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外科杂志,2015,53(9): 657-664.
[2]李小花,赵磊,张丽丽等耳针加常规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1例[J]广西中医药,2012. 35(1):30.DOI: 10.3969/j.issn.1003-0719.2012.01.016
[3]王映忠中医辨证治疗三叉神经痛25例[J].陕西中医,2009,30 (3): 326.DOI:10.3969/j .issn.1000-7369.2009.03.057
[4]唐贝耳穴药物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5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2): 74
【关键词】耳穴埋豆、耳尖放血、三叉神经痛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3-0224-02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而不伴随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为闪电样、针刺样、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时发时止,过程短暂,每次发作时间为几秒至几十秒不等,间歇期则如常人。疼痛常见的诱发因素有说话、饮水、呵欠、咀嚼、咳嗽、刷牙、洗脸等动作或触摸面部皮肤敏感区(上唇、下唇、鼻翼、鼻唇沟、口角、眉等),这些敏感区域称为“触发点”。发作时部分患者可出现面部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大部分患者常因疼痛不敢有面部活动,比如说话、洗脸、刷牙、咀嚼等,因为很多虽然看似很小的面部表情和动作都会诱发三叉神经的剧烈疼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并且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则是指三叉神经痛病程长,疼痛顽固,经多种方式治疗而不能缓解者;近年来治疗三叉神经痛常通过手术、射频术、封闭、口服西药等方法,内科常常使用卡马西平等抗痫药物,但此类药物副作用大,依赖性强,疗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2];现将耳穴埋豆配合耳尖放血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1例报道如下。
患者朱某,女,42岁,因左侧面颊反复发作放射性疼痛3 年,加重1 周入院,患者诉3 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面颊出现闪电样疼痛,3 年来疼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与情绪有关,曾于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病情严重时口服“卡马西平片”止痛治疗,停药后症状反复,疗效不佳;1 周前与丈夫发生争吵后症状加重,目前疼痛时口服卡马西平止痛;入院症见:患者左侧面颊放射性疼痛,可放射至下颌及眼周,疼痛剧烈,呈闪电样或刀割样,痛处有灼热感,发作时间短暂,约15-30秒可自行缓解。每日发作8-10次,诱因多为:咀嚼、洗脸、漱口等面部动作,情绪不佳时疼痛加重。平素时觉心烦易怒,纳可,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综合脉症,四诊合参,本病应为肝阳上亢证,肝气不舒,郁而化火,肝火上炎,上攻头面,则发为本病。
耳穴选取“脑干、外鼻,外耳、大肠、下颚、下颌、肝、耳颞神经刺激点、三焦、神经系统皮质下、神门、枕”,配合耳尖放血。耳穴埋豆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所选的耳穴上,嘱患者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耳穴埋豆1周2次,每次仅贴单耳,交换治疗,4次一疗程;耳尖放血操作方法:选取一侧耳部的耳尖,用手揉搓放血部位十几秒至数分钟,直至局部充血潮红,局部消毒后,选用5ml注射器针头,快速点刺0.1-0.2寸,轻轻挤压周围,出少量血,每周一次,交换放血;同时口服卡马西平片,第一日一天一次,一次200mg,第二日一次200mg,一天两次,维持该剂量至疼痛缓解。
第一疗程(15天)结束后患者自觉左侧面颊放射性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至每天3-5次,卡马西平片剂量调整为一天一次,一次200mg;第二療程(30天)结束后患者自诉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至1天1次或1-2天发作1次,嘱患者停服卡马西平片,继续与耳穴埋豆配合耳尖放血治疗;第三疗程(45天)结束后患者平素不觉疼痛,情绪不佳时偶发,饮食睡眠可,二便调;第四疗程(60天)结束后停耳穴埋豆及耳尖放血,回访半年左侧面颊疼痛未再发作。
体会:对于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有多种学说,如血管性、炎性、肿瘤等,但都未能从病因及本质上达到明确的解释,也未能在治疗上取得令人满意效果。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即痛为气血凝集不通,筋肉不保养而造成;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不通则痛[3]。故当通以止痛,耳颞神经是来自三叉神经下颌支的分支,三叉神经痛时,该穴疼痛较为敏感,刺激耳颞神经点,冲动可通过三叉神经与脑干的网状结构发生联系,使皮层对疼痛抑制功能增强,提高痛域,减轻疼痛[4];舌咽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三对脑神经的混合分支通过三焦穴,刺激三焦穴,这些脑神经可将良性刺激冲动传递到脑干网状结构,可对皮层起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三叉神经下颌支的分支还有外鼻、外耳、大肠三穴,刺激这三个穴位,亦可达到止痛镇静作用;刺激神经系统皮质下、脑干、神门、枕这四个穴位可调节反馈,增加体内阿片类止痛物质的释放以达到镇静止痛的目的;患者下颌支疼痛较重,下颚、下颌导电量可增高,配予二穴以提高止痛疗效,并于肝穴埋豆以疏肝行气止痛。肝火上炎当清肝火,故配合耳尖放血以达到清肝火止痛之效;患者疾病发作时疼痛剧烈,故先予卡马西平片口服配合止痛治疗,但患者曾单纯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停药时则病情反复,由此可见,当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某一疾病难以取得良好疗效时,以中医西结合为法可寻找新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外科杂志,2015,53(9): 657-664.
[2]李小花,赵磊,张丽丽等耳针加常规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1例[J]广西中医药,2012. 35(1):30.DOI: 10.3969/j.issn.1003-0719.2012.01.016
[3]王映忠中医辨证治疗三叉神经痛25例[J].陕西中医,2009,30 (3): 326.DOI:10.3969/j .issn.1000-7369.2009.03.057
[4]唐贝耳穴药物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5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2):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