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改变大脑感知

来源 :大众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wall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功能繁多的触屏智能手机已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必需品,而这些手机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可能也对人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014年12月23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的一项来自苏黎世大学神经信息学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显示,触屏手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大脑对触觉的感知,使得脑皮层对手指尖的触觉刺激产生更强烈的反应。
  动动拇指,“激活”触觉
  人脑卓越的可塑性已是科学界屡见不鲜的话题,但在过去,科学家们大多把注意力投向了一些领域内的“精英分子”,譬如乐器演奏家和优秀的运动员。而事实上,除了专业的高强度训练以外,平日不经意的行为习惯也一样能对我们的大脑造成影响。
  苏黎世大学神经信息学研究所的阿尔科·高希(Arko Ghosh)博士指出,目前关于对大脑可塑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而他们的研究为这一领域提供了直接的数据支持。
  这项研究一共招募了37名右利手的被试者,其中有26名为触屏手机用户,另外11位则是老式按键手机用户。问卷调查表明,触屏手机用户具有一些有趣的共性:这些被试者都倾向于用右手拇指来完成大部分操作;多数人最常用的手机功能是接发短信和电子邮件,而非被动地听音乐、看视频或是打电话;此外,还有关键的一点:触屏手机用户操作手机的时间,明显要比老式手机用户更长。
  接下来,研究者对被试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进行了轻微的机械刺激,同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的方法记录下了这些触觉刺激引起的脑电活动。分析结果发现,三个手指上的刺激均能引起对侧(也就是左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的激活。而有趣的是,触屏手机用户的脑电活动幅度显著高于老式按键手机用户。
  研究者认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触屏手机用户的拇指使用频率更高;二是触屏手机和传统按键手机的操作涉及不同的手指运动,后者多为按压,而前者涉及更多的点触和滑动,这可能带来了不同的触觉刺激模式。
  手机玩得多,大脑跟着变
  将手机使用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个天然的优势——手机系统具有内置的后台数据统计功能,用户们的使用行为会在手机上留下完整的“电子印记”,这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通过这些记录,他们能够了解被试者真实的日常行为,并将这些行为与实验室中记录到的神经活动联系起来,分析到底是哪些因素驱动了我们大脑的可塑性变化。
  为了探究大脑触觉信号是否会随着触屏手机使用的强度而变化,本项研究也动用了“电子印记”大法:研究者调取了被试者的触屏手机中过去10天的电池使用记录,并据此统计出每名被试者平均每小时的手机使用度。同时,研究者还计算了手机使用度峰值出现的时间与脑电记录时间之间的间隔。
  比对脑电结果发现,拇指触觉刺激引起的脑电激活强度与上述两个变量密切相关。
  过去10天中手机使用度越高,实验中测得的触觉脑电信号也越强。而且,相比于较长的时间间隔,在频繁的触屏手机使用之后较短时间内测得的触觉信号幅度也会更大。也就是说,触屏手机用户大脑触觉信号的激活程度与短期内使用手机的经历密切相关。
  之前的一项研究发现,与非专业人士相比,弦乐器演奏家的大脑皮层对左手小拇指的表征更强,且增强幅度与开始学习乐器的年龄相关。受此启发,研究者们也请这次实验的被试者报告了自己开始使用触屏手机的年龄,不过他们并没有发现“机龄”与脑电信号之间具有相关性。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乐器演奏家在早年练习时接受了更加稳定的感觉刺激输入,而触屏手机用户的使用模式则要随性得多。此外,触屏手机用户接触手机时的年龄普遍较大(大约15岁),而乐器演奏家大多从幼年就开始练习,这也为二者之间的差异提供了解释。这一结果也提示我们,许多从专业演奏家、运动员或是经受严格训练的实验动物那里获得的结论,或许并不适用于普通人的日常活动。
  手机星人,何去何从?
  触屏智能手机的使用会造成大脑电活动的变化,那么这会有什么后果呢?研究论文中提到了一个不大乐观的推想。过去已有研究表明,这样的皮层可塑性变化或许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例如弦乐器演奏家的职业病——肌张力障碍。由此看来,过度地使用手机或许也可能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不过,这并不代表智能机用户的前景一片灰暗。高希博士强调说:“要想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目前这一个研究还远远不够。”
  那么,智能设备对人类大脑可能造成哪些影响?对此,高希表示:“目前有一个新的趋势,神经科学家们开始认真地研究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会催生一系列研究成果——从基础神经科学领域到医药开发。我认为,人类的大脑会继续不断地适应变化,而时间会告诉我们,这最终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估计有不少人会从手机上读到我们的研究,想象一下,这也会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场景。”高希博士这样说到。(来源:果壳网 责任编辑/余风)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为便于广大干部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本期我们为读者推出的是毛主席关于调查研究问题导向的论述。  文献一:请各地调查和答复十项问题  先念、漱石、荣桓、黄敬、小平、子华、林枫同志:  下列问题,请予电复。  (一)经过时事教育、整风、反特、减租之后,
每年清明,总有慕名者前往井冈山中的曾志墓洒扫缅怀。墓主人曾志系陶铸之妻、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弥留之际她留言家人:死后,不要写简历生平,不要搞什么仪式,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不事铺张,不慕虚荣,峥嵘一生,魂归井冈,何其壮哉!  曾志的严明和清廉,更体现在她对家风和家人的要求上。井冈山革命时期,曾志生下一名男婴,将孩子托付给石姓人家代为抚养。直到1952年,曾志终于见到儿子石来发。出乎
2004年,创业失败的潘尧生欠下300万元债务,跌入人生最低谷。10多年来,潘尧生坚持每到年底主动上99个“债主”家还钱;到如今,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基本还清了债务。2014年,潘尧生被评为
首先,我们要明确感冒的概念。我们说的普通感冒,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俗称“伤风”。普通感冒为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喷嚏、鼻塞、清水样鼻涕等,同时伴有咳嗽、咽干、咽痒和烧灼感。严重者有发热,一般5~7天痊愈。  1 防治土方,能防感冒?  板蓝根防感冒,是真是假?是真的!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防止感冒的作用。研究显示板蓝根的药理成分有机酸是抗病毒、清除体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此外,板蓝根多糖、板蓝根
酒后驾驶是要不得的行为,严重威胁到车主及他人的安全。但很多人仍抱着侥幸心理,认为白酒喝不得,那小小的一瓶啤酒度数不高,没有达到酒驾的标准,喝了开车总可以吧。其实不然!  那么,喝一瓶啤酒后多久才能开车呢?专家建议,喝酒后 10~20 小时再开车是比较科学的。  酒后多长时间能开车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虽说大部分车主都知晓酒后开车的危害,但是很多人还会在各种应酬局上疲于应付劝酒人,一不小心喝了
运用文献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单位仍以各级各类体校为主,后备人才队伍规模太小,是当前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中2个最明显的特点。造
目的研究初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围产因素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529例无内外科合并症的分娩巨大儿的初产妇临床资料,并
细长的柳叶、鹅掌般的枫叶、心形的酢浆草叶,植物的叶片除了为我们制造必须的氧气外,更以丰富的形状吸引了无数收集者的目光。那么植物的叶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形状呢?  三要素决定长相  《初中生物》课本里讲过,叶片因为含有叶绿体而具有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营养物质的作用。  简单地说,叶片就是为植物制造营养的车间。从营养器官的角度出发,叶片只要能制造营养,长成什么样都行,但从植物整
人或动物的许多疾病都伴随着“发烧”症状,人体发烧,会让人全身怕冷、头重脚轻、食欲不振。  那植物呢?也会发烧么?  “身体”有病  科学家发现,植物也有“发烧”现象。有趣的是,许多植物的“发烧”竟然也跟疾病有关。通常,农作物的体温只比周围的气温高2~4℃,假如超出许多,这株植株就该请“医生”了。植物的“高热”就跟人类的重感冒一样,只有在受到病毒感染时,叶子等部位的温度才会急速上升。  查探植物发烧
“动则不衰”是中医传统的健身、养生观点。《黄帝内经》中说,“形劳而不倦”。《吕氏春秋》也以流水和户枢为例,阐释了运动对养生、健康的重要意义,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大道相通。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也是运动养生理念的忠实践行者。他在89岁高龄时,还经常进行跳绳、做健身操等体育运动,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1920年,萨马兰奇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