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线起源的天文和物理交叉前沿专辑·编者按

来源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sinne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年前,人们为研究空气里异常放电现象的起源,在海水下和隧道里,在埃菲尔铁塔上和高山上,还在极具危险性的高空气球上开展了大量的实验,最终发现了来自地球之外的宇宙线.随后几十年中,人们从宇宙线研究中发现了众多的基本粒子,在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目前世界上最大的LHC加速器可以把质子能量加速到7 Te V左右,但与自然的加速器相比,仍相差千万倍的量级.宇宙加速器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在如此高的能量下,物理学基本规律是否会发生变化?为回答这些科学问题,今天的科
其他文献
在最近的研究中,Cai等人(2014)使用本征热通量代替通常使用的沿坐标轴方向的热通量作为变量获得了一个改进的13矩方程组.该方程组比使用坐标轴方向的热通量获得的Grad 13矩方程组具有更好的性质,例如,局部平衡态是双曲区域的内点.该改进的13矩方程组是通过对分布函数使用广义的各向异性Hermite展开获得,其中该各向异性展开是指,使用完全的温度张量代替局部平衡态的温度.本文将该方法推广到高阶广
期刊
设μ和ν是[0,1)上的正规函数,本文讨论了单位球B上正规权Bloch型空间βμ(B)的几个问题.首先给出了βμ(B)函数的一种积分表示,接着证明了βμ(B)是一类正规权Bergman型空间A1ν(B)的对偶空间,最后给出了βμ(B)函数的原子分解.
期刊
空气动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是航空航天技术的基础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当时的传统流体力学逐步分离出来.随着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需求,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大国,在流体力学,甚至在整个力学领域的各个分支中,投入到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人力和物力,都是最大的.而空气动力学自身也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但近来,近空间飞行器的研发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飞行高度一般在40–70
期刊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微型能量转换系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微型能量系统中能量转换的机理和效率研究是涉及热力学、统计力学、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题,而能量系统的性能优化是揭示微型系统能量转换机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在概述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明性能优化对微型能量转换系统的意义,综述利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对热驱动布
期刊
高能宇宙线在宇宙加速器中的产生和在宇宙空间的传播通常会伴随高能中微子的产生.高能中微子天文学是了解高能天体物理现象的独特的窗口.最近,位于南极的立方公里级的中微子探测器IceCube探测到了一批高能(>Te V)事例,在5.7σ的置信度之上排除了大气背景的起源.这是人类第一次探测到的来自地外的高能中微子事例,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新的窗口,标志着高能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本文简要介绍了高能中微子的
期刊
在新型绝缘衬底上硅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SOI CMOS)粒子像素(ASCP)探测器结构基础上,提出背部沟槽终端结构.采用二维和三维器件仿真对比研究有源边界终端结构,结果表明:背部沟槽终端结构会在沟槽拐角处形成电场峰,同像素内N+沟槽底端电场等效对称,改善衬底电场分布,提高像素探测器终端耐压.在等效中子辐射流通量0~1016cm-2内,背部沟槽终端和有源边界终端的边缘像素有相近的电荷收集特性.此外
期刊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10年,距离第一个天然有机物(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已有将近百年.合成有机化学的发展,将生命物质与有机物质联系在一起,使"生命力学说"受到打击.但是,在同一时期,生物学才刚刚开始由对自然界生物体的描述(从宏观——植物、动物,到微观——细
期刊
代谢和应答是生命的基本特征,自然界中的生命有机体的应答与调控是极度动态和时空精密的.复杂合成生物体系也应具有相应的应答调控特性.通过动态可控的元器件及人工调控系统,调控信息的流动使之对体内外环境动态应答,可用于对生命行为的理解与操纵.发展可与人体相互作用并动态应答的合成生物系统,也将为疾病的干预提供新的可能性.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动态应答合成生物学器件与人工生物系统的研究进展.
期刊
合成生物学的核心思想是将现代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引入对生命系统的改造和构建中.生命活动覆盖从分子到细胞再到有机体等不同层次.合成生物学研究同样跨越了多个层次,例如,在分子层次进行生物元件和器件的设计和标准化、通过合成基因线路研究生物网络的设计和调控原理、在途径和网络层次进行细胞内代谢网络和代谢途径的人工设计改造等.本文一方面试图对与此有关的既有计算机模拟与设计方法加以总结和介绍,另一方面探讨这些不同
期刊
将CO2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是缓解化石能源枯竭和温室效应这两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自养生物能够以光能/氢气/硫等为能量来源,在常温常压下将CO2转化为有机物,提供了一种CO2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利用经过代谢工程改造的自养生物(如蓝藻),已经可以实现从CO2生物合成十余种化学品,但整体固碳和转化效率尚低,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需求.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已发现的6条天然生物固碳途径,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