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二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改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tory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拟针对如何改进初二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的重要手段。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难以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通过演示实验,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能使思维活跃起来,有助于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实验能力。
  二、通过多种手段来改进演示实验的效果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中已经安排了很多精彩的演示实验,但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还存在某些问题。比如:有些实验因为自身设计、器材或实际教学条件的局限,效果还不够理想;有些实验从实验资源利用情况来看,现有教材里的实验器材还没有来得及更新,只好使用课改前教材配套的实验器材,这就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需要大胆地改进,重新设计。
  1.利用“微小放大法”来增强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亲手操作表演的实验,是展现物理这一自然科学最具魅力的有效手段,既然是做给学生看的,每个实验就应做到明显直观,过程清楚,结果显著。要使实验现象容易观察,就要求演示的器材尺寸要大些,刻度线条要粗些,使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看得清,还可借助投影、机械放大等手段增强其明显直观性。例如:将一个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起;当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不会被弹起。由此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在讲解“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时,许多学生认为力只能使柔软的物体发生形变,而硬度较大物体不能发生形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采用如下办法:在玻璃瓶中装红色水,塞子中插一细玻璃管让管中红色水面升到一定高度,只要一捏玻璃瓶,很明显看到管中的水面立即上升一定的高度。这充分地说明了物体受力后发生的微小形变,同时,也说明了力能改变物体的体积。
  2.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影仪或多媒体将一些实验的操作过程或实验的现象明显以达到优化实验效果的目的。例如:在选择分子模型的实验中,我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直线,再拍成照片,传输到计算机中,用计算机中的画图工具,将照片放大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直线是有素描炭笔颗粒靠在一起形成的。由此可以说明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又如:在讲解升华和凝华时,因为碘锤较小,后排学生难以观察。我们可以将“碘锤”放在实物投影仪上。通过投影学生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碘升华和凝华现象。
  3.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传统的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对所学的物理概念、规律印象也不深刻。演示实验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例如:在研究声音具有能量时,课前可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矿泉水瓶,课堂上让学生手拿空矿泉水瓶,拿掉盖子,对着瓶子说话。学生能明显感觉到瓶在振动。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能引起其它物体的振动。又如在研究物体的浮沉实验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鸡蛋和食盐来进行实验,让学生思考鸡蛋为什么又浮上来了?这样,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补充演示实验的数量
  教材已列出大量演示实验,但仍有的章、节还没有演示实验或数量还不够。有和没有演示实验,教学的效果有很大区别,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加入演示实验很有必要。例如:我在透明物体颜色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用红色玻璃板靠在手电筒(白光)前,照在白色的墙壁上,能看到墙壁上有红色,再透过蓝色玻璃板,看到墙壁上红色消失,只有暗的阴影,这说明红光不能透过蓝色的玻璃。由此可以说明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在研究弹性势能时,教材中只给出了四幅图片进行说明。我在教学时进行了如下实验:将一个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系一个大钩码,用手往下拉钩码,松手后可看到钩码在运动。这时我提问:“运动的钩码具有动能,该动能从何而来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提供的,从而得出弹性势能的概念。在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我将饮料瓶的底部剪去,瓶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入其中并落在瓶颈处,从上面倒水,直到水满后,乒乓球也不会浮起来,而只有用手从下面堵住瓶口时,乒乓球才会浮起来。从而说明浮力就是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向上与向下的压力差。
  四、以生活用品代替实验用品,让实验更方便可行
  实验用品如果能从学生生活物品中取用,就能变废为宝,又能使实验变得容易操作,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完成,对实验的畏惧感和神秘感就会降低。重视生活小实验,既能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乐趣,又能让他们从中学会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取到一举两得的效果。而且由于取材为学生所熟悉,学生更感兴趣,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为了验证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为了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我对其进行了改进。先将手机装入塑料袋内,并用一根长线密封好并使其发声,然后把它慢慢浸没于水槽中。学生还能听到从水中手机发出的声音,实验表明了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探究物理实验的乐趣。又如取一可乐瓶,在瓶子的侧面距瓶底的不同高度上,用小铁钉钻几个小孔,然后向瓶内装满水,通过实验探究可发现从不同的孔向外喷水的水平射程不同,从而演示了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我合理的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一些现象明显、制作简单、出乎学生意料的新奇实验,大大增强了物理教学的效果。经过这些小实验,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就在自己身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不应该每个实验都按课文的要求,利用现有仪器去演示。这样有很多实验的现象就会不清晰或失败,影响课堂教学,而是应多想办法,改进演示实验的方式方法,增加其可见度和实验的成功率,使创新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其他文献
大枣是辽西地区的重要经济林树种,大枣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果实风味佳美,营养丰富,易贮耐运,不但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药物之一,也是我国大宗出口的土特产品,栽培枣树经济效益较为
物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但学习必要的知识、而且初步认识了人类探索、研究未知世界的方法,增强了能力。搞好物理总复习,不仅对于参加高考是必须的,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一生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我在此对物理总复习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学习过程中参考。  一、物理总复习中的几个关系  1.记和懂的关系  记,指记忆。对于知识,必要的记忆是需要的,否则就谈不上应用它们
在电磁感应问题中,由于安培力的大小与电流I有关,I与感应电动势E有关,动生电动势E又与速度v有关。因此安培力与速度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就导致电磁感应中的非匀变速运动问题,用常规动力学方法很难解决,此时微元法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谓微元法就是利用微分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它将研究的对象或过程进行无限细分(化变为恒、化曲为直,等等),从中抽取某一微小单元进行讨论,从而找出被研究对象或
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波普曾说:“问题能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去实验、去观察。”可见,“问题”是创造性活动的开始。我们应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通过“产生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去获得新知识,然后又去探讨新的问题。这种从情境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就是物理“探
中学物理课本中,关于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系统误差分析,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为教参)中进行了理论推导。编者对电流表外接和内接两种情况下电动势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电源内阻的测量值与真实值间的关系都进行了理论推导。我认真地研读了此文,受益匪浅,同时也有一些个人的想法,在此想与各位老师交流一下。  本文仅以电流表外接时的情况为例来说明一些问题。  
激发并使学生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学好物理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个人教学魅力。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
物理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利用到思维的作用,而由于方法的不当、知识的欠缺,以及一些心理因素的干扰等,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思维障碍,而这些障碍的形成,给物理学习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一、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  1.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中,我们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考高分。这样,就使得很多教师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之下,在开
摘 要: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动手能力。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学生 主体意识    新世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新一轮课程改革更是强调学生是主体,以及学生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重要性。这是因为,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关系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地理学习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
超重或失重是牛顿第二定律在竖直方向上的应用,产生原因是物体具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测量仪器上的读数常称为视重。视重不等于实际物重。当发生超重现象时,视重大于物重;发生失重现象时,视重小于物重;发生完全失重现象时,视重等于零。例如一个人站在电梯中的台秤上,若电梯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则台秤的读数即视重N=mg ma,出现超重现象,视重比物重超了ma;若电梯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
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已不相适应,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