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大。本文将以全国在校大学生为研究个体,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信息,利用手机依赖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进行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现象的关联分析,并基于探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人格特征;手机依赖;相关分析;相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4-0189-01
一、引言
1973年,第一部手机在美国诞生。通过了40多年的发展,手机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交流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为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弊端,手机的使用导致了类似行为成瘾的症状,有关手机依赖及其相关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手机依赖的程度呢?其中有相关研究表明人格特质是手机依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议题。
本文将针对性地考察大学生对智能手机依赖的现状,并将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放在同一框架下进行研究,了解其作用关系。一方面,本调查可以为日后的心理干预提供有益的参考,另一方面,在调查实施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自我洞察,进行自我剖析,有效帮助成瘾学生减轻或摆脱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使我们自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二、数据获取
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共回收224份有效问卷。问卷中包括手机成瘾指数量表与大五人格量表,结构如下:
(1)手机成瘾指数量表由Leung编制,共17题,采用五级评分,得分越高则手机依赖程度越重。量表得分为32~51分者判定为轻度依赖,51~68分者判定为中度依赖,68分~85分者判定为重度依赖,85分及以上者判定为无可救药。
(2)大五人格量表以大五人格问卷NEO-PI的简化版为基础进行调整,共30题,采用五级评分。包括五个分量表,分别为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性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6个条目。人格特征的的高低程度以被调查者的总体平均分为界。
三、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程度的关联分析
(一)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程度的相关关系分析。
我们利用SPSS16.0对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程度进行了相关关系分析。可知: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神经质(p=0.000)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宜人性(p=0.002)、责任性(p=0.000)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外倾性(p=0.096)、开放性(p=0.059)无显著相关关系。
(二)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相应分析。
本次调查一共调查了224名学生,首先通过频数列联表,我们初步判断:高神经质、低宜人性、低责任性的学生分别较低神经质、高宜人性、高责任性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属于中度之上。通过从表中数据的直接观察认为大学生外倾性、开放性的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程度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但关系不明显。
进一步,我们通过软件SPSS16.0将大学生不同的人格特征分别与不同的手机依赖的程度做卡方检验(独立性检验)。在大学生的神经质、宜人性、责任性这三种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程度的独立性检验中,其双尾概率P值均小于0.005,故我们拒绝原假设,认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受大学生神经质、宜人性、责任性这三种不同人格特征的影响;而在大学生的开放性与外倾向这两种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程度的独立性检验中,其双尾概率P值均大于0.005,故我们无法拒绝原假设,认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外倾性、开放性这两种不同人格特征是相互独立的,不受其影响。
最后,我们通过软件SPSS16.0对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程度的各个水平进行相应分析,分析考察其相关关系。通过卡方检验,我们认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外倾性、开放性这两种不同人格特征是相互独立的,故没有必要对这两种人格的水平与手机的依赖程度的不同水平进行相应分析。去除掉这两种人格特征的水平后,我们从所得的相应分析圖中可知:
(1)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呈无依赖、轻度依赖的学生其人格特征多属于低神经质、高宜人性、高责任性;
(2)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呈中度依赖、重度依赖的学生其人格特征多属于高神经质、低宜人性、低责任性。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关联关系:
(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神经质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宜人性、责任性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外倾性、开放性无显著相关关系。
(2)手机依赖程度呈中度之上的大学生在神经质上的得分普遍高于手机依赖程度处于中度之下的大学生。高神经质的大学生由于情绪问题,易冲动,且较为敏感,在现实中容易与他人起冲突,易体验到消极情绪,所以更愿意通过使用手机获得较多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来逃避现实世界的冲突和伤害。因此神经质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倾向也越高。
(2)低责任性个体更易产生手机依赖。这一部分人群表现为意志力弱、自控力差,由于自制力差,一旦对手机产生兴趣,就极易沉迷其中,难以停止使用手机,从而导致原定的学习工作计划被打乱。
(3)宜人性得分低的个体更易产生手机依赖,他们对他人多抱有敌意,难以相信他人,缺乏合作精神,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更多考虑自己,较难交到朋友,因此更容易将时间精力转移到网络世界中。
(二)建议
学生应正视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所造成的危害,自己积极努力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
(1)学会控制个人情绪。与人友好沟通,说话做事多一些深思熟虑,少一些冲动莽撞。以平和心态应对学习生活,减少消极沮丧等负面情绪。
(2)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控力。在利用手机带给我们便利、享受自由表达的同时,应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多读书读好书,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信息筛查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不做“低头族”。
(3)加强人际沟通,着眼外部精彩世界。多接触现实,学习一些沟通技巧。进而改善手机依赖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实现:首先,参加社团、郊游、健身等活动,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另外,适当增加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门,将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参考文献
[1] 黄海, 余莉, 郭诗卉.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4):414-416.
[2] 欧阳文芳.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的关系[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3] 徐华丽, 孙崇勇, 高悦.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J]. 四川精神卫生, 2017, 30(5):458-462.
关键词: 人格特征;手机依赖;相关分析;相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4-0189-01
一、引言
1973年,第一部手机在美国诞生。通过了40多年的发展,手机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交流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为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弊端,手机的使用导致了类似行为成瘾的症状,有关手机依赖及其相关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手机依赖的程度呢?其中有相关研究表明人格特质是手机依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议题。
本文将针对性地考察大学生对智能手机依赖的现状,并将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放在同一框架下进行研究,了解其作用关系。一方面,本调查可以为日后的心理干预提供有益的参考,另一方面,在调查实施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自我洞察,进行自我剖析,有效帮助成瘾学生减轻或摆脱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使我们自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二、数据获取
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共回收224份有效问卷。问卷中包括手机成瘾指数量表与大五人格量表,结构如下:
(1)手机成瘾指数量表由Leung编制,共17题,采用五级评分,得分越高则手机依赖程度越重。量表得分为32~51分者判定为轻度依赖,51~68分者判定为中度依赖,68分~85分者判定为重度依赖,85分及以上者判定为无可救药。
(2)大五人格量表以大五人格问卷NEO-PI的简化版为基础进行调整,共30题,采用五级评分。包括五个分量表,分别为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性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6个条目。人格特征的的高低程度以被调查者的总体平均分为界。
三、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程度的关联分析
(一)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程度的相关关系分析。
我们利用SPSS16.0对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程度进行了相关关系分析。可知: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神经质(p=0.000)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宜人性(p=0.002)、责任性(p=0.000)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外倾性(p=0.096)、开放性(p=0.059)无显著相关关系。
(二)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相应分析。
本次调查一共调查了224名学生,首先通过频数列联表,我们初步判断:高神经质、低宜人性、低责任性的学生分别较低神经质、高宜人性、高责任性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属于中度之上。通过从表中数据的直接观察认为大学生外倾性、开放性的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程度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但关系不明显。
进一步,我们通过软件SPSS16.0将大学生不同的人格特征分别与不同的手机依赖的程度做卡方检验(独立性检验)。在大学生的神经质、宜人性、责任性这三种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程度的独立性检验中,其双尾概率P值均小于0.005,故我们拒绝原假设,认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受大学生神经质、宜人性、责任性这三种不同人格特征的影响;而在大学生的开放性与外倾向这两种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程度的独立性检验中,其双尾概率P值均大于0.005,故我们无法拒绝原假设,认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外倾性、开放性这两种不同人格特征是相互独立的,不受其影响。
最后,我们通过软件SPSS16.0对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程度的各个水平进行相应分析,分析考察其相关关系。通过卡方检验,我们认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外倾性、开放性这两种不同人格特征是相互独立的,故没有必要对这两种人格的水平与手机的依赖程度的不同水平进行相应分析。去除掉这两种人格特征的水平后,我们从所得的相应分析圖中可知:
(1)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呈无依赖、轻度依赖的学生其人格特征多属于低神经质、高宜人性、高责任性;
(2)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呈中度依赖、重度依赖的学生其人格特征多属于高神经质、低宜人性、低责任性。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关联关系:
(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神经质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宜人性、责任性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外倾性、开放性无显著相关关系。
(2)手机依赖程度呈中度之上的大学生在神经质上的得分普遍高于手机依赖程度处于中度之下的大学生。高神经质的大学生由于情绪问题,易冲动,且较为敏感,在现实中容易与他人起冲突,易体验到消极情绪,所以更愿意通过使用手机获得较多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来逃避现实世界的冲突和伤害。因此神经质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倾向也越高。
(2)低责任性个体更易产生手机依赖。这一部分人群表现为意志力弱、自控力差,由于自制力差,一旦对手机产生兴趣,就极易沉迷其中,难以停止使用手机,从而导致原定的学习工作计划被打乱。
(3)宜人性得分低的个体更易产生手机依赖,他们对他人多抱有敌意,难以相信他人,缺乏合作精神,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更多考虑自己,较难交到朋友,因此更容易将时间精力转移到网络世界中。
(二)建议
学生应正视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所造成的危害,自己积极努力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
(1)学会控制个人情绪。与人友好沟通,说话做事多一些深思熟虑,少一些冲动莽撞。以平和心态应对学习生活,减少消极沮丧等负面情绪。
(2)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控力。在利用手机带给我们便利、享受自由表达的同时,应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多读书读好书,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信息筛查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不做“低头族”。
(3)加强人际沟通,着眼外部精彩世界。多接触现实,学习一些沟通技巧。进而改善手机依赖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实现:首先,参加社团、郊游、健身等活动,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另外,适当增加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门,将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参考文献
[1] 黄海, 余莉, 郭诗卉.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4):414-416.
[2] 欧阳文芳.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的关系[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3] 徐华丽, 孙崇勇, 高悦.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J]. 四川精神卫生, 2017, 30(5):458-462.